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iTrace视功能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及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Ⅲ(LOCSⅢ)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晶状体混浊评估中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05/08本院眼科的ARC患者104例104眼。裂隙灯行LOCSⅢ分级; iTrace获取晶状体混浊地形图分级(OMG)和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DLI); Pentacam获取核分级(PNS)和Scheimpflug图像,ImageJ测量Scheimpflug图像各区域的累积光密度(IntDen)。SPSS 26.0分析参数正态性和相关性。 结果:各参数除3mm范围IntDen和6mm范围后囊区IntDen外均正态分布。PNS与NC、NO均正相关(r=0.521、0.440,均P<0.01)。3mm范围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s=0.459、0.450,均P<0.01)。3mm范围核区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0.539、0.543,均P<0.01)。3mm范围后囊区IntDen与NC、NO均负相关(r=-0.315、-0.321,均P<0.01)。6mm范围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0.321、0.288,均P<0.01)。3mm范围DLI与NC、NO、PSC均负相关(r=-0.257、-0.234、-0.282,均P<0.01)。6mm DLI与NC、NO、PSC均负相关(r=-0.247、-0.304、-0.227,均P<0.05)。3mm范围OMG与CC、PSC均正相关(r=0.268、0.333,均P<0.01)。6mm范围OMG与CC、PSC均正相关(r=0.275、0.245,均P<0.05)。3mm范围DLI与PNS、3mm范围核区IntDen均负相关(r=-0.217、-0.197,均P<0.05)。 结论:三种晶状体混浊评价系统各有优势,将各参数结合可更客观地评价晶状体各区混浊,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晶状体混浊程度对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择2017-06/12于我院入院就诊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68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测量仪测定视网膜动、静脉及其颞上、鼻上、鼻下、颞下分支血氧饱和度,通过视觉质量分析系统Ⅱ测量眼部客观散射指数(OSI),并根据OSI对晶状体混浊程度进行分级。 结果:本组患者视网膜动脉及其分支血氧饱和度分别为101.39%±10.84%、106.19%±11.40%、103.22%±10.91%、102.36%±20.31%、101.29%±13.88%,视网膜静脉及其分支血氧饱和度分别为62.51%±8.95%、66.37%±10.74%、64.81%±8.97%、58.37%±13.85%、58.66%±19.94%,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为40.72%±12.08%。本组患者68例68眼OSI值为4.21±3.14,其中晶状体1级混浊15眼,2级混浊14眼,3级混浊23眼,4级混浊16眼。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视网膜动、静脉及其分支与OSI呈负相关(均P<0.01),而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与OSI呈正相关(P<0.01)。不同晶状体混浊程度患者视网膜动、静脉及其分支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晶状体4级混浊的患者视网膜动、静脉及其分支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低于晶状体1、2、3级混浊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晶状体1、2、3级混浊的患者动、静脉及其分支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晶状体混浊程度患者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混浊程度为1~3级时,视网膜血氧代谢异常程度不明显,晶状体混浊程度达到4级则会导致患眼视网膜动、静脉及其分支血氧饱和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二肽基肽酶Ⅲ(DPPⅢ)在不同周龄大鼠晶状体中的表达。探讨DPPHI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3、6、9、12周龄各15只Wistar大鼠的晶状体并用标准牛血清制成匀浆,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法检测晶状体中的目标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PPⅢ在不同周龄正常大鼠晶状体中的含量变化(半定量并以灰度值表达),并应用蛋白酶活性测定DPPⅢ在不同周龄正常大鼠晶状体中的酶活性变化。应用直线回归法评价DPPⅢ酶活性与鼠龄的关系。结果SDS—PAGE凝胶电泳法测得目标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2000。随着正常大鼠周龄的增加,晶状体中DPPⅢ表达的峰灰度值和总灰度值均呈增加趋势。晶状体中DPPⅢ的总酶活性与Wistar大鼠的年龄呈正相关(,=0.99,P〈0.05)。结论晶状体中DPPm随年龄的增长表达发生变化,可能与晶状体发育中一些晶状体蛋白的变化有关,推测DPPⅢ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中参与晶状体蛋白的降解,促进自内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体的改良、术后炎症反应的控制都可以减少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本文就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眼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对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及色觉等诸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患者(35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posteriorcapsuleopacification,PCO)的患眼及对侧眼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及色觉等项检查。对患眼施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术后1wk重复上述视功能检查,将术前术后检查结果进行配对比较分析,单眼患者与对侧眼进行比较。结果: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前患眼的LogMAR视力平均(0.43±0.33),术后LogMAR视力平均(0.08±0.12),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患眼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性(P<0.01);而对侧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显示,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立体视觉阳性13例(43%),其中2例(7%)具有中心立体视,无立体视者17例(57%);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卡检查显示22例患者(73%)立体视阳性,其中4例有中心立体视(13%),无立体视功能者8例(27%)。术后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卡检测的立体视阳性分别为24例(80%)和28例(93%),其中分别有11例(37%)和15例(50%)达到中心立体视,术后的立体视觉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全部患眼存在色觉异常,主要表现在蓝紫色及绿色辨别能力下降,术后色觉障碍有一定程度提高,但蓝紫色觉改善不明显。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不仅影响患眼视力的康复,还对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色觉等多种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是治疗PCO,提高视力和改善视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三组不同材料、不同设计的一片式折叠人工晶状体(IOL)在预防后囊膜混浊(PCO)中的作用。方法疏水丙烯酸材料直角边缘组(AcrySof)52眼,亲水丙烯酸材料直角边缘组(ISO)40眼,亲水丙烯酸材料非直角边缘组(Hydroview)32眼,术后12个月扩瞳观察前囊膜混浊(ACO)和PCO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2个月PCO发生率AcrySof组明显低于Hydroview组,ISO组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ACO的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学边缘锐利的疏水丙烯酸材料折叠式IOL可以更有效地减少PCO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EPCO2000定量比较不同表面处理及设计人工晶状体(IOL)对后囊膜混浊(PCO)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随访观察2016-03/11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a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00例971眼。按IOL类型分为4组:ZCB00组43眼,ZA9003组365眼; HQ-201HEP组340眼,Human Optics组223眼。充分扩瞳后获取后照法图片,使用EPCO2000进行PCO程度评分并将各组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PCO累及瞳孔中央3mm的有167眼(17.2%),发生显著性PCO或已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的有78眼(8.0%); 按IOL光学面材料疏水性分组,疏水组总分0.000(0.000,0.012)显著低于亲水组0.127(0.056,0.242)(P<0.05); 按IOL光学面肝素修饰与否分组,无肝素修饰组总分0.127(0.056,0.242)低于肝素修饰组0.175(0.067,0.371)(P<0.05); 按IOL一片式及三片式设计分组,一片式组总分0.000(0.000,0.012)显著低于三片式组0.120(0.041,0.247)(P<0.05); 按襻成角分组,襻成角0°组总分0.107(0.000,0.212)低于襻成角5°组0.142(0.051,0.298)(P<0.05)。 结论:一片式疏水性直角边缘设计的丙烯酸酯IOL可以更有效地减少PCO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OPD-Scan Ⅲ标记法在Toric IOL植入术前对角膜散光标记的准确性。 方法:于2017-01/2018-05选取白内障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观察组采用OPD-Scan Ⅲ标记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和裸眼视及术后IOL轴位偏差度。 结果:术后3mo,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角膜散光(0.56±0.29、0.58±0.27D)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裸眼视力(0.12±0.09、0.11±0.08)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d,3mo,两组患者IOL轴位偏差度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OPD-ScanⅢ与裂隙灯水平窄光带标记法在Toric IOL植入术前标记角膜散光同样精准,且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维甲酸修饰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lens ,IOL)植入对兔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 (residuallensepithe lialcells,RLECs)V型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 ,探讨其防治后囊混浊的作用机制。方法 :48只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植入未经修饰的PMMAIOL ,实验组植入经 5 μg、10 μg维甲酸修饰的IOL ,术后第 2天、第 7天、第 14天、第 30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检测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变化 ,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LECs中V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于植入术后 7~ 14d内保持稳定的房水药物浓度 ,RLECs中V型胶原表达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维甲酸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可显著抑制RLECs中V型胶原的合成 ,有可能成为防治后囊混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兔眼单纯玻璃体切割术(平衡盐溶液填充)及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硅油或C3F8气体填充后晶状体的混浊情况.方法 选用30只日本大耳白兔,左眼为术眼,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填充硅油组;B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填充C3F8气体组;C组玻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填充平衡盐溶液组;D组:随机抽取10只对侧未手术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术后第3天、第7天、第15天、第30天、第60天各组兔眼压变化及晶状体混浊情况.结果 A组在术后7d时眼压明显升高为(16.49±2.67) mmHg(1 kPa=7.5 mmHg),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术后3d时眼压升高至(15.45±2.29)mmHg,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时间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在术后7d有3眼出现晶状体混浊,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有7眼出现晶状体混浊;B组在术后3d时有2眼出现晶状体混浊,术后7d时为7眼,术后30d后有3眼混浊的晶状体逐渐转为透明;C组在术后15 d和30d时有2眼出现晶状体混浊,正常对照组未发现晶状体混浊.A组和B组与其他两组术后晶状体混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兔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硅油或C3F8气体填充后眼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玻璃体腔填充物及眼压的改变导致眼内微环境的改变,造成晶状体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晶状体后囊混浊(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PCO的形成与术后房水中短期的蛋白水平增高和残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自分泌机制调节下持续增生有关.对于PCO不同阶段旁分泌和旁分泌信号传导系统的深入研究将对PCO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引起视力下降的常见,有多种方法用于研究后囊膜混浊,但各有利弊.细胞调节系统在后囊膜混浊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后囊膜混浊的不同研究方法及与后囊膜混浊有关的细胞生物学调节方式进行综述,展望防治PCO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晶状体后囊混浊(PCO)是白内障行囊外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后囊混浊是因术中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增殖和变性纤维化所致,尽管混浊的后囊膜可以通过再次手术或激光的方法改善一定视力,但这会破坏晶状体后囊的屏障作用,增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能用药物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则能预防后囊混浊的发生。本就不同药物预防后囊混浊的相关机制及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内折叠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植入术的迅猛发展,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后发性白内障,即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最为常见。目前降低PCO发生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IOL两方面。直角边缘设计对PCO的抑制作用已经得到共识。但由于各个厂商生产工艺的差别,目前市场上各种直角边缘设计的IOL对PCO的影响仍有争议。循证医学的发展为研究不同类型的直角边缘IOL对PCO的作用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分析方法,观察不同材料直角边缘IOL植入术后是否对PCO形成的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作为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是全球第一位致盲眼病,目前尚无药物能够治疗,手术是唯一有效的办法。随着现代眼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设计和功能的更新升级,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已经从单纯的复明手术转变为个性化的屈光手术。为满足不同需求的患者术后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IOL经历了从单焦点到多焦点、球面到非球面的发展,还有散光型IOL和各类功能性IOL的临床应用,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充分了解不同类型IOL的优势和特点,根据患者自身眼部情况、日常用眼习惯以及需求,个性化地选择IOL植入对视觉质量的恢复和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针对不同类型的IOL,从设计与分类、术后临床效果及适应人群进行综述,为IOL的选择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角膜散光(CA)患者角膜屈光力、CA及散光轴位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6-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876例(1 072眼),分别用OPD-ScanⅢ与Pentacam测量角膜平坦轴屈光力(K1)、陡峭轴屈光力(K...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OPD-Scan Ⅲ测量角膜屈光力及散光的可重复性及其与Pentacam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8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就诊的屈光不正患者50例100眼,采用主觉验光测量受检者球镜度数、散光度数及轴位。分别采用OPD-ScanⅢ和Pentacam... 相似文献
18.
背景重组水蛭素Ⅲ(rHV3)对半乳糖损伤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rHV3对半乳糖损伤的人LECs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本课题组构建的表达重组水蛭素工程菌,参照Markwardt的凝血酶滴定方法进行水蛭素生物学活性的测定。将培养的人LECs分为3组,培养于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D/F12培养液作为正常组、用含125×10^-3mol/LD一半乳糖的D/F12培养液建立人LECs株SRAOI/04损伤模型为模型组,用2000U/ml(商品单位)rHV3加入部分损伤模型培养液中进行干预作为rHV3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人LECs内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包括醛糖还原酶(AR)、bcl2、bax、p53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各目的基因表达丰度用目的基因的吸光度(A)值与3一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A值的比值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人LECs中ARmRNA/GAPDHmRNA、baxmRNA/GAPDHmRNA和p53mRNA/GAPDHmRN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0E一06、t=8.44E一04、t=5.15E一08,P〈0.叭),而水蛭素干预组人LECs中ARmRNA/GAPDHmRNA、baxmRNA/GAPDHmRNA和p53mRNA/GAPDHmRNA值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0E一06、t=1.51E.04、t=3.42E一06,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人LECs中的bcl2mRNA/GAPDHmRNA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E一05,P〈O.01),与模型组相比,水蛭素干预后人LECs中的bcl2mRNA/GAPDHmRNA值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E一05,P〈0.01)。结论D一半乳糖导致人LECs损伤,rHV3可能通过抑制多元醇途径和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对人LECs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激光后囊膜混浊切开对人工晶状体(IOL)眼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对57例(68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PCO)患者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激光前后应用NidekOPDScanⅠ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仪测量瞳孔直径为5.0mm时IOL眼的总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像差的均方根值(RMS),比较Nd:YAG激光前后波前像差的变化。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采用环形切开向后翻转法,切开后囊膜瓣直径为5.0mm。结果激光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术后总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和三叶草像差的RMS分别为1.849±0.763、0.605±0.247、0.238±0.146、0.166±0.112及0.322±0.132,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YAG激光后囊膜混浊切开直径5.0mm可以明显降低IOL眼的波前像差,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自适应光学视觉模拟器(VAO)测量全眼高阶像差的重复性及与OPD-Scan Ⅲ测量全眼高阶像差的一致性。 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23-08/09在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屈光科就诊的近视患者204例204眼(均取右眼数据)。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检查者分别使用两种设备进行检查,使用VAO测量4.5 mm瞳孔直径下3-6阶的高阶像差,VAO和OPD-Scan Ⅲ测量3-6 mm瞳孔直径下全眼总高阶像差(tHOA)、球差(SA)、彗差(Coma)和三叶草像差(Trefoil),评估VAO测量全眼像差的重复性及两种设备的一致性。 结果:VAO测量全眼的高阶像差均显示较高的重复性(0.767≤ICC≤0.941、Sw<0.01 μm、TRT<0.1 μm)。4-6 mm瞳孔直径下VAO与OPD-Scan Ⅲ的Coma测量值无差异(P>0.05),其余瞳孔直径下全眼总高阶像差的测量值均有差异(均P<0.05)。VAO与OPD-Scan Ⅲ的3 mm瞳孔直径下各阶像差以及4、5 mm瞳孔直径下的SA、4 mm瞳孔直径下的Coma测量值的95%LoA<0.1,显示一致性较好,其余瞳孔直径下的像差测量值的95%LoA>0.1,显示一致性较差,两种设备3 mm(r=0.218-0.317,P<0.01)、4 mm(r=0.406-0.672,P<0.01)、5 mm(r=0.538-0.839,P<0.01; r=0.030-0.109,P>0.01)以及6 mm(r=0.369-0.766,P<0.01)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测量值差异较大。 结论:VAO测量3-6 mm瞳孔直径下全眼高阶像差结果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但VAO与OPD-Scan Ⅲ的3-6 mm瞳孔直径下的全眼高阶像差测量值存在差异性,一致性较差,临床应用不可互换。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