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发性聋的发病时间规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的发病时间规律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内在联系。方法观察198例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整体对比分析,探讨突发性聋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关系。仔细询问198例患者的发病时间,每2h为一个时间段,统计每时段的发病人数,观察各时间段发病的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从而更精确的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检测了30例突发性聋患者一昼夜3次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突发性聋患者1d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规律。结果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多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突发性聋患者一昼夜血液流变学变化以晨起时的血流变指标为最高。各时间段发病人数以上午4~8时发病者最多,二者占全部突发性聋患者的42.9%,其余10个时段每段发病人数均不超过总人数的9%;12时段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又以上午4~8时段发病者为最高。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突发性聋的发病密切相关,与心脑血管疾病一致,其发病高峰亦在晨时4—8时,且血流变指标高的患者更容易在清晨发病。  相似文献   

2.
 突发性聋是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为耳科学的常见急症,内耳微循环障碍目前被认为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本文将从血脂和血流变学两方面阐述与突发性聋的相关性。但是目前没有客观的诊断标准可以有效的评估突发性聋患者的耳蜗微循环水平,很难说明血浆黏度的变化是否为高脂血症及血流变学异常引起,并与突发性聋的发生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感音神经性聋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感音神经性聋是由于耳蜗毛细胞的损害导致听力丧失,目前药物治疗仅对某些早期病变有效,主要采取以恢复耳蜗微循环,改善其代谢过程和供氧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人工耳蜗是目前治疗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有效方法之一,基因治疗是未来的突破口。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临床方案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血塞通对突发性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聋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迄今尚无定论,内耳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突发性聋发生原因之一。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是以扩血管药物为主体,改善内耳微循环,增强大脑氧供以提高或恢复听力。2000年5月~2002年9月我科应用血塞通注射液(三九万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产)治疗突发性聋患者50例,取得较好疗效,并对突发性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观察,与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50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伴对侧耳感音神经性聋的突发性聋(unilateral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with preexisting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n the contralateral ear,USSHLwCSH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USSHLwCSHL患者的发病特点、听力学检查、血液学检查 和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发病的65例对侧耳听力正常的突发性聋(unilateral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with contralateral normal hearing,USSHLwCNH)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USSHLwCSHL组的发病年龄明显高于USSHLwCNH组[(65.17±8.29)岁 vs(46.71±11.54)岁,P<0.001)],且男性患者比例更高(女性/男性:32/40 vs45/20,P<0.01);USSHLwCSH组下降型听力曲线占比(37.50%)明显高于USSHLwCNH组(18.46%),而上升型听力曲线占比(0)明显低于USHLwCNH(18.46%)(P<0.01);两组之间血小板平均体积、血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等血液学检查指标无明显差异;USSHLwCSHL组的治疗有效率(33.33%)明显低于USSHLwCNH(55.38%,P<0.01)。结论 USSHLwCSHL更多见于高龄患者,且男性患者比例较高,与USSHLwCNH组比,USSHLwCSHL组的上升型听力曲线较少,而下降型听力曲线更多、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聋的血液流变学检测及中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突发性聋,中医学称之为“暴聋”,是一种发病急骤,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由于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我们通过检测突发性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同时应用中药进行治疗,以冀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用药依据及施治方向。1资料与方法1.1 正常对照组:选取30例,其中男、女各15例,平均年龄44.5岁。全部经心电图、胸透、血常规检查正常,并无出、凝血疾病者。(本组资料由我院血液病中心实验室提供)1.2 突发性聋组l.2.1 样本例数:共随机选取52例,其中男性27例,…  相似文献   

7.
病程超过3周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对病程超过3周的突发性聋患者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02年11月至2010年7月住院治疗的48例(58耳)病程超过3周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根据本次入院治疗前的听力曲线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效.以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纯音测听阈值采用t检验.结果 低频下降型(6耳)、高频下降型(22耳)、全频下降型(30耳)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83.3%、31.8%、36.7%.病程≥1年的共12耳,其治疗有效率58.3%(7耳).全频下降型中本次治疗前气导听阈均值≥90 dB(听力级)的9耳,7耳(77.8%)治疗有效,其中3耳(33.3%)达到显效标准;本次治疗前气导听阈均值<90 dB的患者21耳,其中3耳(14.3%)治疗有效.结论 病程超过3周的突发性聋患者仍有积极治疗的意义.其中低频下降型治疗有效率最高,高频下降型有效率最低,全频下降型有效率居中.病程≥1年的突发性聋患者经积极治疗仍有改善听力可能.全频下降型、听功能损失程度较重的患者,通过积极治疗获益较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urse of glucocortieosteroids and other drug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present for at least three week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done on 48 patients (58 ears) with sudden deafness present for at least three weeks or more,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02 to July 2010.The patients were de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the type of hearing threshold.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used in the three groups.The SPSS 17.0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a low tone hearing loss (6 ears) ,83.3% improved.For patients with a high tone loss (22 ears) 31.8% improved.For a flat tone hearing loss (30 ears) 36.7% improved.For patients with a hearing loss more than one year (12 ears) there was improvement in 58.3% (7 ears)of the patients.In 9 ears which had a flat tone hearing loss of 90 dB or greater before treatment,77.8% (7 ears) improved with 33.3% (3 ears) having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In 21 ears which had a hearing threshold was under 90 dB,14.3% (3 ears) improved.Conclus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which was longer than 21 days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had a 90 dB or greater flat-tone type hearing threshold before treatment.Even though the hearing loss was more than a year in some patients there was still a benefit from treatment.  相似文献   

8.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与感音神经性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74例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骨导阈值改变。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0.5kHz,1.0kHz,2.0kHz,4.0kHz患耳与健耳骨导阈值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胆脂瘤存在及听骨链破坏对语频(0.5kHz,1.0kHz,2.0kHz)和4.0kHz骨导阈值的影响,直线回归法讨论了语频和4.0kHz骨导阈值改变与年龄和病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耳与健耳各频率骨导阈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语频骨导听力损失程度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胆脂瘤的存在以及听骨链破坏亦未增加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概率。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高频骨导听阈较低频更易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9.
双侧与单侧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比较双侧与单侧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对333例突发性聋患者(单侧315例,双侧1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双侧突发性聋占突发性聋患者的5.4%,单侧和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就诊时间、伴随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27.8%)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并发有糖尿病,概率高于单侧的9.8%(P〈0.05)。单侧者突发性聋的听力损失程度比双侧者严重,但它的疗效较好(二者总有效率分别为58.4%和13.9%)。就诊越早,越早使用激素,突发性聋的疗效越好。结论:单侧突发性聋更常见,双侧突发性聋并发糖尿病者更多。双侧突发性聋预后比单侧差。越早激素治疗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耳鸣治疗仪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突聋伴耳鸣的疗效。方法选取108例突聋伴耳鸣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观察组联合耳鸣治疗仪。比较两组患者的听力总有效率、耳鸣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听阈值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听力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88.89%)高于对照组(66.67%);两组患者耳鸣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81.48%)高于对照组(61.11%)。治疗1周、2周、4周后,观察组的听阈值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结论耳鸣治疗仪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可有效改善突聋患者血液流变,缓解耳鸣症状,提高患者听力。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放疗后突发感音神经性聋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突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以利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15耳)鼻咽癌放疗后突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突发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中男10例、女4例,左耳10耳、右耳5耳,平均发生时间为放疗后6.6年,突聋前多存在听力损失。250、500、1000、2000、4000 Hz的平均听阈(听力级):突聋耳为(78.5±24.7) dB,非突聋耳为(57.0±32.4) dB。突聋耳73.33% (11/15)为感音神经性聋,26.67%为混合性聋(4/15)。12例合并放疗后并发症,至少1例存在后循环障碍。治疗总有效率为26.67% (4/15),其中4例复发且再治疗无效。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发生突发感音神经性聋的程度较重,疗效较差,易复发。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放疗所致后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聋(acute lowfrequency hearing loss,ALHL)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ALH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结果  ALHL患者89例,年龄13~64岁,平均年龄34.9岁;男女比例为0.71,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单耳发病多见。5例首发症状为听力下降,12例为耳闷,8例为耳鸣,64例首发症状同时出现耳闷和耳鸣。分别比较不同首发症状ALHL患者的预后痊愈率及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73例患者接受耳蜗电图检查,72例引出耳蜗电图,其中SP/AP≥0.4者23例,SP/AP<0.4者49例,SP/AP≥0.4者与SP/AP<0.4者分别比较痊愈率与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发病7天内就诊者47例,8~21天者27例,>21天者15例,分别比较不同就诊时间患者的痊愈率及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8.039、14.544,P 均<0.05)。结论 ALHL多以突发性耳闷和耳鸣为首发症状,不同首发症状的ALHL患者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病3周内就诊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揭示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AECA)在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发病中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确定AECA和临床上SSNHL病例的一些临床特征关系;评估AECA在内皮细胞活化和凋亡中的作用。结果 首先通过ELISA法测定67例SSNHL患者及50例对照组AECA水平。AECA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表达。亚倍体细胞和膜联蛋白V细胞计数发现SSNHL-AECA+-IgG组的阳性细胞数比SSNHL-AECA--IgG组、正常对照组-IgG及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组显著升高。结论 研究提示AECA可能对SSNHL发病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不同给药途径对突发性聋疗效的影响,探讨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全身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途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7年9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单侧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共收集78例,根据所接受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不同途径分成3个组进行比较。A组:全身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22例);B组: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23例);C组: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全身应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组(33例);比较3个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听力改善值有统计学意义。A组总有效率59.10%,B组总有效率56.52%,C组总有效率69.70%,C组与另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聋能达到全身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的同样疗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联合用药并不优于单一途径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8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确诊并治疗的68例(71耳)儿童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了解患者年龄、性别、患耳侧别、初诊时间、纯音听阈及听力曲线类型、是否伴有耳鸣和眩晕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本组68例儿童突发性聋患者中,听力曲线类型低频下降型38.2%,高频下降型13.2%,平坦型25%,全聋型23.5%。各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分别为低频下降型84.6%,高频下降型55.6%,平坦型64.7%,全聋型31.2%。伴有耳鸣者48例(70.6%),伴发眩晕者16例(23.5%)。经系统治疗痊愈11例(16.2%),总有效率63.2%。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听力曲线类型和初诊时间是两个独立影响儿童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 本组儿童突发性聋中伴发耳鸣者占多数,治疗总有效率与成人突发性聋相当。儿童突发性聋预后与听力曲线类型和初诊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耳后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治疗单侧急性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的疗效。方法由2007年1月,2013年6月入院的单侧急性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57例为A组(对照组),行舒血宁加地塞米松静脉点滴治疗;门诊相同疾病患者为B组(观察组).行曲安奈德、利多卡因耳后注射加口服金纳多片治疗5l例。对两组中J洼别、发病年龄、病程、低频听力损失程度等因素,经f检验或卡方检验,对比两组的可比性;再分别对两组的总有效率行卡方检验分析。结果A组总有效率80.70%(46/57),B组总有效率96.08%(49/51),经统计学分析X^2=7.090,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耳后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治疗单侧急性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的疗效好,方法简单,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突发性聋发病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突发性聋(SSHL)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55耳)诊断明确、发病在7 d以内的SSHL患者(SSHL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50例在性别和年龄上与SSHL组患者匹配并相同的听力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血液流变学、血生化、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进行检测.结果:SSHL组纤维蛋白原水平、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血生化、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黏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能是SSHL血管性病因中的主要因素,其发病原因可能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提高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血黏度增加,形成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状态,导致内耳血管微血栓,损伤耳蜗微循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突发性聋疗效的相关因素,为突发性聋治疗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突发性聋的临床资料。结果突发性聋的预后与性别、是否伴眩晕、是否伴耳鸣、是否伴心脑血管疾病无关,与发病年龄、初诊时间、听力曲线类型、是否伴有精神心理因素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年轻患者,初诊时间越早,听力曲线为上升型,无精神心理因素者预后好,反之较差。  相似文献   

19.
突发性聋(突聋)为耳科常见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多数学者认为耳蜗微循环障碍是导致突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55例突聋患者的病史、血液流变学和血脂进行检测分析,以探讨其与突聋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学龄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预后因素,推断病因,评估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9年5月间住院治疗的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6例,均在学龄期,采用联合治疗方案。结果 治疗有效率为50%。单侧发病和尽早就诊是预后的积极因素,听力损失程度影响患者的预后(P <0.05)。治疗有效与耳闷症状相关(r =0.36,P =0.048),与就诊时间间隔负相关(r =-0.44,P =0.016)。入出院的听阈差值与中性粒细胞数负相关(r =-0.38,P =0.037)。出院平均听阈与纤维蛋白原数相关(r =0.41,P =0.044)。结论 单侧发病、伴发耳闷和尽早就诊是学龄儿童突发性聋的积极预后因素,感染及血管因素是可能的病因,针对它们的联合治疗方案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