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蓝光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其中实验组小鼠每天8~16 h于蓝光环境下饲养,而对照组小鼠于正常环境下饲养。分别于照射前及照射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利用OCTA分别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结果 与蓝光照射前相比,实验组、对照组分别在照射后1周、2周、1个月,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蓝光照射前相比,对照组在照射后2个月、3个月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角膜上皮中央、N5、I5、T5区域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蓝光照射后3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角膜中央、内环及N6、T6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均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蓝光照射前,照射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区域角膜全层厚度比较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角膜上皮厚度的极值,即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角膜全层厚度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差值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光能引起小鼠角膜上皮厚度改变,且中央区域改变较为明显,但短期内角膜全层厚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检测翼状胬肉患者翼状胬肉周边角膜各区域厚度及上皮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翼状胬肉女性患者(右眼,翼状胬肉组)和正常女性(右眼,正常组)各44人。用OCTA技术分别对翼状胬肉组和正常组角膜各区域全层厚度及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对角膜进行25分区,中央区(M2)为角膜中央2 mm区域,内环、中环、外环直径范围分别为距角膜中央5 mm、7 mm和9 mm。将角膜的内环、中环和外环的每个区域划分为下方(I)、颞下(IT)、颞侧(T)、颞上(ST)、上(S)、鼻上(SN)、鼻侧(N)以及鼻下(IN)8个方位。翼状胬肉组各区域(除翼状胬肉区域SN、N、IN区外)与正常组角膜对应区域全层厚度及上皮厚度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翼状胬肉组角膜的上方(S5、S7、S9区),下方(I5、I7、I9区)角膜全层及上皮厚度均较正常组角膜厚(均为 P<0.05),中央区及其他区域角膜全层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的S5、S7、S9区为翼状胬肉组各环中角膜上皮所占角膜总厚度比例最大的区域,角膜的IT5、IT7、IT9区为所占比例最小的区域。IT5、T7、T9区为正常组各环角膜上皮所占角膜总厚度比例最大的区域,S5、S7、S9区为所占比例最小的区域。中央区(M2)角膜上皮占各角膜全层厚度的比例最大,从内到外逐渐下降。结论 OCTA技术可以发现翼状胬肉患者上下方角膜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埃罗替尼对其的影响。

方法:随机均分20只小鼠为埃罗替尼组和PBS组,制备埃罗替尼滴眼液,分别应用埃罗替尼滴眼液和PBS,于每日8:00、12:00、16:00和20:00对2组小鼠点眼。在点眼前、点眼后1、2、3wk应用OCTA测量角膜17个区域的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

结果:点眼前埃罗替尼组与PBS组各区域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比较无差异(均P>0.05); 点眼后第2wk,埃罗替尼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的17个区域中M、T5、IT5、I5、IN5、N5、T6、IT6、I6、IN6、N6区域与PBS组相比均明显增厚(均P<0.05)。第3wk,埃罗替尼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17个区域与PBS组相比均明显增厚(均P<0.05); 埃罗替尼组和PBS组经处理2、3wk后,各组间角膜上皮厚度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相比有差异(均P<0.05); 通过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变化趋势分析,埃罗替尼组与PBS组均有差异(均P<0.05)。

结论:利用OCTA可以发现埃罗替尼具有使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增厚的作用,且随着应用次数的增多,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蒙脱石滴眼液对小鼠泪膜功能和角膜上皮厚度的影响。方法 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12只。A组用15 g·L-1蒙脱石混悬液滴眼,B组用等量PBS滴眼,每天3次。分别在滴眼前和滴眼后1 d、4 d、7 d对2组小鼠进行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检测和角膜荧光素(fluorescein,FL)染色评估,滴眼后7 d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OCTA)进行角膜分区,分别测量2组小鼠不同区域角膜上皮厚度。结果 A组与B组泪液分泌量有差别(F=19.731,P=0.009),A组较B组泪液分泌量低,泪液分泌破坏显著,且2组泪液分泌量的差别有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变大的趋势;滴眼后4 d和7 d,两组泪液分泌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47、5.695,P=0.026、0.009)。A组较B组BUT缩短(F=22.432,P=0.001),泪膜破坏明显,且2组泪膜破坏程度的差别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有变大的趋势,滴眼后4 d和7 d,两组BU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53、5.695,P=0.024、0.009)。A组较B组角膜FL染色评分增加(F=14.753,P=0.003),角膜上皮细胞损伤明显,且2组角膜FL染色的差别有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变大的趋势,滴眼后4 d和7 d,两组F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36、9.864,P=0.031、0.012)。滴眼后7 d,与B组相比,A组各区域角膜上皮厚度均变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蒙脱石滴眼液会破坏小鼠的泪液分泌功能和泪膜稳定性,并损伤小鼠角膜上皮细胞,使角膜上皮变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制作的角膜帽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制作的角膜瓣的特点。方法 100例200眼近视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FS-LASIK组,每组各50例100眼。SMILE组角膜帽及FS-LASIK组角膜瓣厚度均设定为110 μm,RTVue-OCT测量术眼角膜0°和90°两条子午线所在截面上特定7个点的角膜帽和角膜瓣厚度值,并对角膜帽和角膜瓣上14个测量点的厚度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1周,SMILE组中央区角膜帽厚度为(109.4±2.8)μm,低于FS-LASIK组中央区角膜瓣厚度[(111.2±3.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2,P<0.01)。SMILE组全角膜帽厚度值为(109.3±2.1)μm,亦低于FS-LASIK组全角膜瓣厚度[(111.1±1.8)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0,P<0.01)。两组在不同离心度的位置,角膜帽和角膜瓣厚度的变异均不大。两组角膜0°和90°经线所在截面的平均角膜帽和角膜瓣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MILE组中与预计值差值≤5 μm的有1170个测量点,而FS-LASIK组中有1226个测量点。结论 SMILE制作的角膜帽与FS-LASIK制作的角膜瓣同样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且形态均一、规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患眼和正常眼的角膜及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DR的患者100例(103眼),其中非增殖期组(NPDR)50例(53眼),增殖期组(PDR)50例(50眼)。另随机 选取正常志愿者46例(48眼),利用频域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AS-OCT)对非增殖期组、增殖期组及正常组均进行中心2、5、7、9 mm共4个同心圆区域扫描范围的角膜及角膜上皮厚度检查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DR患者的角膜及角膜上皮各区域平均厚度。结果:3组间中央前、后角膜曲率及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84,P=0.16;F=1.88,P=0.16;F=1.96,P=0.15), 正常组中央角膜上皮厚度均高于其余2组(P<0.05)。正常组与NPDR组角膜上皮厚度多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PDR组角膜上皮厚度多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与PDR组角膜上皮厚度只有S5 mm、SN5 mm、ST5 mm、T7 mm共4个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R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对角膜上皮组织厚度产生潜在影响,这种变化可能可以作为DR筛查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甘草甜素对角膜上皮损伤愈合中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SPF级健康8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6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两组小鼠右眼建立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左眼不做处理。治疗组用甘草甜素溶液滴眼,对照组用PBS滴眼,连续滴眼3 d。造模后0 h、24 h、48 h、72 h,使用100 g·L"-1荧光素钠溶液染色观察两组小鼠的角膜上皮缺损面积;通过HE染色观察两组角膜组织结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基质层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β的表达以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 造模后24 h、48 h、72 h,治疗组角膜上皮缺损率分别为(78.75±5.81)%、(21.58±4.53)%、(0.83±0.7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74±3.57)%、(32.21±4.02)%、(3.80±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造模后72 h,HE染色结果显示:治疗组角膜上皮生长2~3层,上皮细胞排列欠规则;对照组角膜上皮生长0~2层,上皮细胞排列紊乱。造模后72 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两组角膜基质层中IL-1β的阳性表达均降低,治疗组角膜基质层中IL-1β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21±0.03,明显低于对照组(0.3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造模后72 h,两组角膜基质层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大幅度减少,治疗组为每200倍视野(10.66±5.13)个,较对照组[(40.00±6.08)个]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角膜上皮损伤时,甘草甜素能有效降低角膜基质层中 IL-1β 的表达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角膜上皮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角膜屈光术前表面麻醉剂奥布卡因应用前后患者角膜、角膜上皮厚度及其均匀性的变化。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3月1-30日在本院眼视光中心拟行SMILE术的连续病例30例(59眼),在滴表面麻醉剂奥布卡因前后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AS-OCT)对中央6 mm直径范围内角膜及角膜上皮的厚度进行测量,测量区域分为中央区(直径2 mm)、旁中央区(直径2~5 mm)、中央周围区(直径5~6 mm),后2个区域再分别分为8个象限,通过比较上-下侧、鼻-颞侧的差值以及极差、标准差来评估角膜、角膜上皮厚度变化。通过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用药前后角膜散光度、瞳孔中央角膜厚度、偏心值e、角膜最薄点厚度及其位置差异。通过自身配对t检验和轮廓分析比较表面麻醉剂对角膜、角膜上皮厚度的影响。结果30例(59眼)患者中共发现2例(3眼)患者在表面麻醉后角膜上皮厚度显著增厚。各象限角膜上皮厚度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瞳孔中心角膜厚度表面麻醉前后分别为(535.6±25.1)µm、(537.7±25.1)µ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P<0.01);颞下方(2~5 mm)角膜在表面麻醉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角膜和角膜上皮鼻-颞侧差值、上-下侧差值、极差、标准差在表面麻醉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面麻醉前后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偏心值e值在表面麻醉前后分别为(0.56±0.10)D、(0.57±0.1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60,P>0.05);角膜最薄点厚度及位置分布(距角膜中心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奥布卡因滴眼液对角膜、角膜上皮厚度及其均匀性分布影响较小,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对角膜形态的影响,在屈光手术术前检查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形态变化,探讨手术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对135例(269眼)近视使用Orbscan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观察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变化。结果术后根据保留角膜厚度的不同分为3组,第1组保留角膜厚度〉450μm,Diff值为(0.041±0.008)mm,第2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450μm,Diff值为(0.057±0.013)mm,第3组保留角膜厚度为〈410μm,Diff值为(0.080±0.014)mm。3组间比较均差异非常显著。术后保留角膜床厚度〉280μm者,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0.016±0.005)mm,保留角膜床厚度〈280μm,前凸值为(0.034±0.009)mm,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平均为(0.017±0.006)mm。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中央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凸。保留角膜床厚度和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呈负相关。LASIK后角膜厚度至少应在410μm,残留角膜床厚度安全值应为280μm。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微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矫治中高度近视术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及其与术后屈光度变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共46例(92眼),按照屈光度分为两组,其中中度近视组29例(58眼),高度近视组17例(34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应用傅立叶域眼前节OCT对患者角膜中央0~2 mm、角膜>2~5 mrn、角膜>5 ~6 mm的角膜上皮厚度进行测量,对比术后角膜上皮厚度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与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患者角膜上皮厚度为(55.68 ±3.61)μm,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0~2 mm、角膜>2~5 mm、角膜>5 ~6 mm的角膜上皮厚度较术前分别增厚(3.85±3.99) μm、(3.46±3.29) μm及(2.85±3.18) μm,三个区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高度近视组角膜上皮增厚较中度近视组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术后6个月,两组角膜中央2 mm上皮厚度变化与术后屈光度变化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中度组:r=0.219,P=0.633;高度组:r=0.197,P=0.585).结论 SMILE术后角膜上皮发生重塑,主要表现为角膜上皮厚度的增厚,屈光度越高,增厚越显著,这种重塑效应未对术后屈光度稳定性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比较新西兰兔和猫角膜上皮、角膜全层厚度与人类的差别,探讨不同动物作为异种角膜移植实验模型的形态学依据。方法 雄性新西兰白兔和雄性猫各12只,分为A、B两组,每组各12只,OCTA技术测量每组样本双眼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的厚度,所得数据以瞳孔为中心,根据距离角膜中央区的距离不同,利用系统软件将角膜划分为17个区域。中央区角膜是角膜正中间直径为2 mm的区域,内环和外环直径分别是5 mm和6 mm。在内外环分别又分出八个区域:上方(S)、鼻上(SN)、鼻侧(N)、鼻下(IN)、下方(I)、颞下(IT)、颞侧(T)、颞上(ST),测量各区域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比较新西兰兔和猫角膜上皮、角膜全层厚度与人类的差别。结果 猫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均大于兔。角膜厚度:猫角膜全层是中央薄、周边厚,其中在T5、ST5、S5、SN5、N5区与中央区的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上皮在ST5、S5、SN5区与中央区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兔角膜全层同样为中央薄、边缘厚,其中在T5、IT5、IN5、N5、T6、N6区与中央区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上皮ST5、S5、SN5、ST6、S6、SN6区与中央区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人类角膜相比,两种实验动物与人在角膜全层和角膜上皮厚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猫角膜与人类角膜在角膜全层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及其分布方面具有相似的区域,同时,猫角膜全层厚度和角膜上皮厚度均较人类厚,这在异种角膜移植后的屈光调节中也具有优势。猫较兔更适合作为人类异种角膜移植的潜在供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分析健康受试者角膜及角膜上皮各区域的厚度.方法 利用OCTA分析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0~30岁的健康受试者,使用AngioVue OCTA系统的视网膜成像模式,并采用SSADA算法进行成像,测量角膜中央9 mm直径范围各区域角膜及角膜上皮厚度,比较不同性别各区域角膜及角膜上皮厚度的差异性.结果 男女两组受检者角膜中央总厚度分别为(559.92±33.26) μm、(540.06±31.63)μm,角膜上皮总厚度分别为(57.78±4.88) μm、(56.88±4.57) μm,男性角膜中央总厚度及角膜上皮厚度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6、2.10,均为P<0.05).男性各环角膜总厚度均在S5、S7、SN9处最厚,与女性相比,只有在S5、S7处差异显著(t=2.93、2.83,均为P<0.05),女性各环在S5、SN7、SN9处最厚,与男性相比只在S5处差异显著;男性受检者角膜在IT处最薄,与相同区域的女性受检者相比只有在IT5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5);女性受检者角膜在T5、IT7、T9处最薄,与同区域的男性受检者相比只在T5、T9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3、2.20,均为P<0.05);在ST处男女角膜厚度差异显著(t=3.11、2.79、2.33,均为P<0.05);男性受检者角膜上皮在IT5、I7、I9处最厚,在S5、S7、S9处最薄,与同区域的女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女性受检者角膜上皮在IT5、T7、N9处最厚,在SN5、S7、S9处最薄;除M2、SN5外,角膜上皮在男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中央上皮占角膜总厚度的百分率最大,并且由内向外逐渐减小.结论 OCTA能够用于测量角膜及角膜上皮各区域的厚度.  相似文献   

13.
孙亚杰  李爱朋  潘志强 《眼科》2012,21(3):166-171
目的 探讨双氯芬酸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溴芬酸钠滴眼液频繁点眼对兔角膜上皮的副作用,并观察其常规使用对兔角膜上皮创伤愈合的影响。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80只新西兰大白兔。方法 将兔分为2组,每组40只,一组为频点组(点滴眼液每小时1次);另一组行直径6 mm的角膜上皮刮除模型并予点滴眼液每日4次。每组兔再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双氯芬酸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溴芬酸钠滴眼液。选择右眼为观察眼。在角膜上皮损伤前、损伤后12、24、48、72、96小时及第5、6、7天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结束后摘除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 眼表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损伤、愈合情况和角膜上皮厚度。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四种滴眼液频繁点滴兔眼均未出现明显刺激症状且未见上皮缺损形成,但荧光素染色均可见角膜上皮点染,以第3天明显,且双氯芬酸钠组角膜上皮损伤的积分(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分)和溴芬酸钠组(1分)(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点药5天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角膜上皮细胞层数(3.67±0.52层)少于对照组(4.17±0.41层)(P<0.05),其余各用药组与对照组的角膜上皮细胞层数未见明显差异。创伤后兔角膜上皮的平均修复时间在双氯芬酸钠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75.0±27.0)小时和(75.0±8.5)小时,而生理盐水、普拉诺芬和溴酚酸钠组分别为(66.0±11.1)小时、(69.0±15.4)小时和 (66.0±11.1)小时,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角膜上皮愈合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2.00±0.00层)和双氯芬酸钠组(2.50±0.55层)上皮细胞的层数少于对照组(5.00±0.00层)(P<0.05)。结论  频繁滴用抗炎滴眼液可导致兔角膜上皮细胞潜在的损伤;双氯芬酸钠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抑制兔角膜上皮创伤的愈合作用略强于普拉洛芬和溴芬酸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切削比的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术后早期角膜高阶像差(higher-order aberrations,HOAs)的变化,探讨切削比对角膜HOAs的影响。方法 选自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共58例 (114眼) 患者,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SMILE手术,按切削比(角膜切削深度/术前角膜厚度)将病例分为A组(切削比≤0.16)、B组(切削比>0.16~0.21)和C组(切削比>0.21),记录患者在术前及术后 1 d、1周、1个月时测量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HOAs等。结果 术前及术后1 d、1 周及1个月的UCVA、BCVA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术后1 d球差、总HOAs分别为(0.27±0.10)μm、(1.71±2.04)μm,B组分别为(0.32±0.18)μm、(2.43±2.06)μm,C组分别为(0.37±0.18)μm、(3.90±2.28)μm,A组的球差、总HOAs均明显低于C组(均为P<0.05),B组的总HOAs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周球差、总HOAs分别为:(0.27±0.13)μm、(1.74±1.95)μm,B组分别为(0.34±0.19)μm、(2.52±2.08)μm,C组分别为(0.43±0.18)μm、(3.93±2.29)μm,A组和B组的球差、总HOAs均明显低于C组(均为P<0.05);A组、B组、C组术后1个月球差分别为(0.26±0.10)μm、(0.32±0.14)μm、(0.45±0.15)μm,A组和B组的球差均明显低于C组(均为P<0.05)。术后球差、总HOAs与切削比均相关(均为P<0.05)。结论 切削比越大的SMILE手术,术后早期角膜HOAs增加越明显,特别是角膜球差和总HOAs。因此,术前需考虑切削比对术后角膜HOAs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普拉洛芬对合并糖尿病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及黄斑厚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单中心随机临床观察研究。收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44例(66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前3 d常规应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普拉洛芬滴眼液。对比手术前后两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厚度、黄斑水肿情况。必要时对患眼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及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为(0.10±0.23)logMAR,对照组为(0.31±0.35)logMAR,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试验组视力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试验组黄斑厚度为(249.09±22.89)μm,与术前(241.39±17.42)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对照组黄斑厚度为(256.70±40.84)μm,与术前(232.80±20.10)μm相比显著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1个月时对照组5眼行OCTA检查,其中3眼可观察到黄斑区微血管瘤和无灌注区,1眼存在明显的黄斑囊样水肿;试验组2眼行OCTA检查,均未见明显微血管瘤及无灌注区。结论 术前应用普拉洛芬可减少术后1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增厚,有助于术后早期视功能的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反复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对黄斑水肿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和中央角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黄斑水肿的患者46例46眼。每位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2 mg/0.05 mL,每月1次,连续注射3次。对比分析注药前1 d和注药后1个月、3个月、5个月患眼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和角膜内皮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注药前1 d和注药后1个月、3个月、5个月患眼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38.85±31.87)μm、(536.02±30.87)μm、(535.43±31.48)μm、(536.46±32.5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前1 d和注药后1个月、3个月、5个月,患眼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药前1 d和注药后1个月、3个月、5个月患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678.72±421.72)个·mm-2、(2658.30±461.71)个·mm-2、(2661.96±407.26)个·mm-2、(2656.41±427.74)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1)。注药前和注药后1个月、3个月、5个月相比,患眼六边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反复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短期内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中央角膜厚度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裂解液对苯扎溴胺诱导的小鼠干眼的影响与其干眼治疗效果。方法 取健康成年BALB/c小鼠36只,在无菌恒温条件下喂养。用苯扎溴胺滴眼液给小鼠滴眼制作干眼模型,并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B组。A组小鼠用PRP滴眼、B组小鼠用生理盐水滴眼、模型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对3组小鼠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Ⅰ test,S Ⅰ T)、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评分以及泪液蛋白测试,并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组小鼠角膜上皮基底膜细胞炎症反应情况和基底膜下神经的分布(干预前和干预后1周、2周)。结果 A组SIT及FL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且干预1周后和干预后2周,比B组和模型组均有较大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2周后,A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较干预前升高(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且与B组和模型组相比,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分支数量明显增加,曲率评分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干预2周后,A组上皮基底细胞和炎症细胞密度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RP滴眼液可以减少苯扎溴铵滴眼液的眼表副作用,并能通过维持小鼠泪膜的稳定性和保护角膜的完整性而控制炎症,改善干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