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双重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危险是否高于单独感染者.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Medline,获得1990~2006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HBV和HCV双重感染与HCC关系的研究结果,并进行Meta分析.所有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L法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结果: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37篇文献,累计病例、对照数分别为4 203和5 642例.与未感染者相比,HBV、HCV单独感染发生HCC的合并优势比(OR)分别为20.91(95%CI: 15.40~ 28.40)和10.60(95%CI:6.74~16.65);HBV、HCV双重感染发生HCC的合并优势比(OR)为50.27(95%CI:34.92~72.38).结论: HBV、HCV感染是中国人群HCC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BV和HCV双重感染在HCC发生过程中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双重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危险是否高于单独感染者。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Medline,获得1990~2006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HBV和HCV双重感染与HCC关系的研究结果,并进行Meta分析。所有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L法计算合并0R值及其95%CI。结果: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37篇文献,累计病例、对照数分别为4203和5642例。与未感染者相比,HBV、HCV单独感染发生HCC的合并优势比(OR)分别为20.91(95%CI:15.40~28.40)和10.60(95%CI:6.74~16.65);HBV、HCV双重感染发生HCC的合并优势比(OR)为50.27(95%CI:34.92~72.38)。结论:HBV、HCV感染是中国人群HCC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BV和HCV双重感染在HCC发生过程中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XRCC1 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数据库,收集有关XRCC1 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以病例组与对照组XRCC1 Arg399Gln各种基因模型的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发表偏倚采用Eggers检验和Beggs检验。结果 共1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累计病例数3301例,对照组4156例。XRCC1 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HCC易感性有明显关联性(G/G vs. A/A:OR=1.32,95%CI:1.13~1.54,P=0.000;A/G vs. A/A:OR=1.25,95%CI:1.10~1.41,P=0.000;A/G+G/G vs. A/A:OR=1.22,95%CI:1.09~1.36,P=0000;G/G vs. A/A+A/G:OR=1.20,95%CI:1.04~1.39,P=0.014)。根据健康对照组来源不同的亚组分析中,所有地区或者控制人口来源医院的研究结果均显示,XRCC1 Arg399Gln 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有明显关联性,但控制人口非医院来源的研究结果显示XRCC1 Arg399Gln 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无明显关联性;根据地区不同分组的亚组分析中,在广西地区,除隐性遗传模型外(G/G vs. A/A+A/G:OR=1.25,95%CI:0.95~1.65,P=0.115),其余遗传模型结果显示XRCC1 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地区HCC易感性有明显相关性(G/G vs. A/A:OR=1.47,95%CI:1.10~1.95,P=0.009;A/G vs. A/A:OR=1.35,95%CI:1.17~1.56,P=0.000;A/G+G/G vs.A/A:OR=133,95%CI:1.16~1.52,P=0.000)。结论 XRCC1 Arg399Gln 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中国人群HCC的易感性,尤其在广西地区。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人类白细胞抗原FAT10是类泛素调节子蛋白家族中的一员,被认为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FAT10基因单体型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收集254例肝癌病例和268例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标本,提取DNA,通过DNA测序分析方法,检测两组人群FAT10基因外显子和侧翼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Haploview统计软件分析研究对象的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并应用病例对照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在肝癌组和对照组FAT10基因外显子和侧翼序列上共检测到10个多态性位点。遗传不平衡发现-143 A/G、-121 A/G、+3446 C/T、+3476 T/C、+3527 T/C、+3607 T/C、+3620 C/G、+3803 C/G、+3809 G/T 9个SNPs在同一个单体型块,其中-121 A/G、+3476 T/C、+3607 T/C、+3620 C/G和+3809 G/T多态位点完全连锁。进一步选择-143 A/G、+3476 T/C和+3527T/C 3个tagSNPs进行关联分析和单体型构建,发现-143 A/G和+3476 T/C基因型与相应的野生型纯合子相比能明显降低肝癌发病的风险(P<0.05)。进一步单体型分析发现ATT、ATC、GCT和ACT 4种单体型,其中肝癌患者的GCT和ACT单体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ATT单体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1×108的随机置换检验校正后,ATT和GCT单体型与肝癌的发病风险仍然显著相关。结论:FAT10基因单体型可能与肝癌的发病风险相关,ATT单体型可能是肝癌的遗传标志。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探讨非HBV感染型和HBV感染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病理资料,包括肿块大小、病灶数目、包膜完整性、卫星灶、细胞分化程度及AFP、CD34、p53、Ki-67等免疫组化染色病理学特征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对各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9例患者中,25例为非HBV感染型,占28.0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大小、包膜完整性、卫星灶、细胞分化程度、AFP及CD34在HBV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肿块大小(χ2=10.360,P<0.01)、Edmondson分级(χ2=6.671,P=0.01)、CD34(χ2=6.671,P<0.05)及AFP(χ2=7.638,P=0.01),两组间差异具有独立性。[结论] 非HBV感染型较HBV感染型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就诊时肿块较大和相对完整的包膜、较高的分化程度、CD34和AFP低表达等相对独特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ub Med、CNKI和EMbase数据库系统检索: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病例组与对照组CCND1 G/A位点各种基因模型的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为效应指标,并用Egger检验和Begg检验进行发表偏倚评价。结果有7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纳入1108例肝癌患者和1477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表明: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其中(AA vs GG:OR=1.33,95%CI:0.98~1.82,P=0.07;GA vs GG:OR=1.07,95%CI:0.92~1.24,P=0.37;GA+AA vs GG:OR=0.93,95%CI:0.82~1.05,P=0.23;AA vs GG+GA:OR=1.08,95%CI:0.95~1.22,P=0.24)。结论基于目前研究结果,尚不能认为CCND1 G/A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发生风险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但未对此作深入而具体的阐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可延缓HCC的发生.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召开了3次专题讨论会,系统收集并分析了现有的关于HCC综合治疗中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回顾了HCC治疗中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的进展,依据现有的病毒相关性HCC抗病毒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资料,综合部分专家的意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GRADE系统(表1)进行细化和补充,针对这些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最终提出《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衍生生长因子(hepatoma-derived growth factor,HDGF)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0例HCC患者术后的癌组织标本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及其临床病理资料.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C、癌旁以及正常肝组织中的HDGF蛋白表达.结果:HDGF在细胞核和细胞质表达,在HCC组织中阳性率为58%,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4%和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GF表达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HDGF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HDGF与HCC分化程度和TNM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肝切除术后核苷类似物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单用TACE治疗对提高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总生存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5例行肝切除术的HBV相关性HCC患者资料,其中术后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联合TACE治疗者89例(观察组),术后单用TACE治疗者256例(对照组)。采用倾向性匹配法均衡组间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90天死亡率(2.2%)稍低于对照组(3.1%, P=0.672)。同时,观察组患者的1、3、5年累积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66%、45%和90%、54%、36%(P=0.014)。倾向性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的1、3、5年累积总生存率为93%、67%和45%,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7%、46%和24%(P<0.001)。基于肿瘤分期的亚组分析显示,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A/B期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累积总生存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1)。结论 HBV相关性HCC肝切除术后核苷类似物联合TACE治疗有利于降低存在高危复发因素且术前HBV DNA≥103 IU/ml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并提高其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中国人群中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和肝细胞肝癌(HCC)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ALDH2基因多态性和HCC易感性的关系。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筛选和提取相关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应用R软件(R-3.2.0)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和95%CI。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进行研究,累计病例组1 053例,对照组1 172例。分析结果显示在等位基因模型下,ALDH2(E487K)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具有相关性(OR=0.86,95%CI=0.75~0.99)。结论:本次Meta分析结果提示,在中国人群中,ALDH2(E487K)基因多态性与HCC易感性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基因内含子的3个单核苷酸位点rs2981582、rs1219648和rs2420946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乳腺癌的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2014-06-01之前关于FGFR2基因内含子的3个单核苷酸位点rs2981582、rs1219648和rs2420946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研究,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及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包括14 568例患者和12 864名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FGFR2rs2981582、rs1219648和rs2420946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乳腺癌有显著相关性。以地域进行亚组分析,rs2981582的T等位基因在南方人群(OR=1.13,95%CI:1.06~1.22,P=0.001)和北方人群(OR=1.26,95%CI:1.06~1.49,P=0.008)中与乳腺癌显著相关;rs2420946的T等位基因在南方人群(OR=1.15,95%CI:1.08~1.23,P<0.05)中与乳腺癌显著相关,北方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95%CI:0.87~1.22,P=0.695);rs1219648的G等位基因在南方人群(OR=1.19,95%CI:1.10~1.28,P<0.05)和北方人群(OR=1.17,95%CI:1.00~1.37,P=0.05)中与乳腺癌有显著相关。结论 FGFR2rs2981582、rs1219648和rs2420946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乳腺癌易感性显著相关,但以地域进行亚组分析时则表现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FN-γ基因-1615C/T和+5171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广西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影响。方法设计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375名HCC患者、377名HBV携带者和406健康对照进行频数匹配,采用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上述位点进行分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型在三组中的分布差异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1615C/T和+5171A/G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在三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饮酒和肝癌相关家族史与基因存在交互作用;饮酒联合-1615C/T位点突变型基因T能增加HBV感染风险(OR=1.72,95%CI:1.11~3.26);两个位点的突变型基因T和G联合肝癌相关家族史能增加HCC患病风险(OR:29.24、52.03,95%CI:6.91~123.6、7.02~385.4)。IFN-γ的-1615C/T和+5171A/G位点存在连锁不平衡(D′=0.976,P=2.22-16),但单倍型分布在HCC组与总对照组(HBV携带者对照和健康对照)间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IFN-γ的-1615C/T和+5171A/G位点的突变型基因可能不是广西人患HCC和感染HBV的直接危险因素,但环境危险因素对HCC发生和HBV感染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癌/肝细胞;治疗  相似文献   

16.
HCV的基因结构功能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基因结构功能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HCV的基因结构及其致癌机制的研究的结果进行综述。HCV基因结构功能中存在直接或间接致癌因素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丙型肝炎是HCC的危险因素,深入探讨其基因结构功能对肝细胞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40例PHC患者作为PHC组,4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HBV感染情况,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法探讨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结果 PHC组患者的HBV感染阳性率、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抗HBe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抗HBs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PHC家族史、有饮酒史、合并HBV感染是发生PHC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HC的发病风险由多种因素导致,其中,HBV感染是其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西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区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染色体中的整合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30例与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HCC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DNA作为模板,以HBV X基因上游序列和人类基因组Alu重复序列为引物,应用重复序列-多聚酶链反应(Alu-PCR)扩增整合的HBV X片段及两侧的人类基因组DNA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测序,计算目的片段整合率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18例HCC组织检测到HBV X基因的整合片段,整合率为60.00%(18/30);26例癌旁组织检测到HBV X基因的整合片段,整合率为86.67%(26/30)。癌旁组织HBV病毒整合率高于HCC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5,P=0.020)。不同性别、年龄、HBeAg、HBV DNA、ALT、AST的HCC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HBV X基因整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西肝癌高发区癌旁组织比HCC组织HBV整合率高,说明HBV整合发生在感染早期。HBV X基因整合与HCC患者性别、年龄、HBeAg、HBV DNA、ALT、AST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外显子丢失与肝细胞癌(HCC)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CNKI、万方等数据库,收集有关Fhit基因转录外显子丢失与HCC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并从纳入文献中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个研究,涉及肝炎病毒相关HCC162例,对照组170例包括癌旁肝硬化组织136例,正常肝组织34例。HCC组与对照组Fhit外显子丢失比较的OR=5.02(95%CI: 2.99~8.43,P<0.00001);亚组分析显示,HCC组与癌旁肝硬化组织组比较的OR=3.55(95%CI: 2.06~6.13,P<0.00001);癌旁肝硬化组织组与正常肝组织组比较的OR=8.23(95%CI: 1.47~45.94,P=0.02)。结论 Fhit基因转录过程中外显子丢失可能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肝炎病毒可能作用于肝细胞Fhit基因脆性位点造成其转录过程中外显子丢失,引起肝细胞恶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