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仿生圆周取向微米纤维支架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以聚己内酯溶液为原料, 采用湿法纺丝技术模拟天然纤维环结构, 制备三维圆周取向的微米纤维支架。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支架宏观结构; 扫描电镜、 Micro-CT对支架微观结构、 孔隙率、 纤维直径进行测定; 兔纤维环细胞复合微纤维支架体外培养14 d, 运用扫描电镜、 Live/dead染色评价支架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DiI标记细胞膜和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长入和生长情况; H&E染色、 番红O染色、 Ⅰ型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对细胞在支架上的行为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 体视显微镜显示, 纤维环支架呈类似天然纤维环的圆环结构; 扫描电镜和Micro-CT显示, 支架呈3D圆周取向纤维结构, 纤维之间无粘连。纤维环支架的孔隙率为69.33%±6.67%, 纤维直径为 (16.13±2.77) μm。扫描电镜和鬼笔环肽染色见细胞呈长梭形并沿纤维方向铺展, DiI标记细胞膜显示培养14 d后纤维环细胞长入支架内部。组织学染色显示纤维环细胞和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均可沿微米纤维呈取向性分布。结论 以聚己内酯为材料, 采用湿纺成形法制备的微米纤维支架可诱导纤维环细胞取向性生长, 并诱导细胞外基质取向分布, 是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的理想支架载体。 相似文献
2.
3.
4.
己内酯开环聚合制备PCL已经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催化剂的结构设计是实现己内酯可控聚合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高分子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己内酯开环聚合合成聚己内酯催化剂的进展,包括了金属配合物催化剂、有机催化剂、酶催化剂三种经典类型开环聚合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聚己内酯的理化性质及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己内酯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测定4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己内酯的黏度、熔点、特性黏数,并进行了热降解行为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研究。结果: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递增,聚己内酯的黏度数值增大,熔点及其热降解温度升高,特性黏数值增大。从X-射线粉末衍射图谱看,聚己内酯为半结晶状结构,且有相似的峰形。结论:聚己内酯的各种理化性质与其相对分子质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之间的结晶度值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两种新的配方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小丸,考察小丸干燥方法(-50℃冷冻真空干燥和50℃烘箱干燥)对小丸漂浮及药物缓释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小丸,体外释药实验考察小丸的漂浮和释药情况.结果通过改变小丸的配方,使烘干小丸在37℃人工胃液中漂浮率达到100%,雷尼替丁释放时间最长能达到5h.其漂浮效果与成本较高的冷冻干燥法相当,且药物释放时间得到延长.结论新配方制备小丸在口服胃漂浮释药上有一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肿瘤主动靶向性及能实现药物快速释放的药物纳米载体。方法: 通过点击化学反应制备由二硫键连接的两亲性透明质酸/聚己内酯接枝聚合物;采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对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进行研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探究药物载体还原响应控制释放特性;通过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对A549细胞内吞噬载药纳米粒子的机制进行研究;结果: 所制备的含二硫键的接枝聚合物可自组装形成粒径大约为75 nm的球形纳米粒子;该纳米粒子在质量浓度为200 μg·mL-1时仍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当纳米粒子包载阿霉素后其粒径增大至128 nm,且药物在还原性条件下可实现快速释放;载药后的纳米粒子经透明质酸/CD44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快速进入肿瘤细胞内,并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结论: 本研究合成的含二硫键的透明质酸/聚己内酯接枝聚合物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肿瘤靶向性及药物控制释放特性,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具有肝脏靶向性的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通过正交实验筛选最佳处方工艺,并按处方工艺制备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结果当选择聚乙二醇-聚己内酯100 mg、泊洛沙姆188浓度1.5%、乙酸乙酯与二氯甲烷体积比2∶1、有机相与内水相体积比为1∶4时,制备的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粒径为(102.84±2.68)nm、多分散系数为0.105±0.010、包封率为84.36%±1.19%、载药量为4.70%±0.27%。结论本方法成功制备了姜黄素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纳米粒,为下一步的药动学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聚己内酯复合材料(PCL)制备的人工胸壁,构建犬胸壁缺损与重建动物模型,探讨可降解生物材料人工胸壁重建胸壁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实验犬8只,建立面积10cm×10cm的犬胸壁缺损动物模型,用PCL板修复胸壁骨性缺损,通过X线、胸部CT及组织学动态观察人工胸壁的植入状况及胸壁组织的再生过程。结果所用实验犬无手术死亡和围手术死亡,无胸壁塌陷及反常呼吸,无感染,无严重并发症。人工胸壁材料与周围胸壁肋骨及肌肉组织结合好,界面良好,固定牢靠。术后4个月PCL板被纤维组织包裹。结论PC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适宜的力学强度,能够对胸壁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易塑性好,可任意修剪,可透过X线,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胸壁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以聚(ε-己内酯) -聚乙二醇-聚(ε-己内酯) (PCE)制备蛋白大分子药物微球的方法及其与成品理化性质和释放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 PCE微球,以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以Mi-croBCA法测定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以累积释放量考察微球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微球外形圆整、表面光滑。不同分子量PCE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相近,但体外释药特性显著不同,释放机制为扩散-降解,其中PCE4000因扩散作用释出的蛋白量明显低于其它分子量所制微球。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扩散-溶蚀(Q=k1t1/2+k2t+k3t2+k4t3)(r=0.997)方程。结论:以PCE制备蛋白大分子药物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突释小,释放完全。 相似文献
11.
12.
聚己内酯的细胞毒性和动物急性毒性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聚己内酯(PCL)对L 929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影响及其对小鼠急性毒性的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和吖啶橙荧光染色法研究不同浓度的PCL浸提液对L 929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选用清洁级昆明种小鼠进行了动物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结果:不同浓度的PCL浸提液对L 929细胞在2,4,7 d显示毒性级别分别为1级,0级,0级,PCL各处理组细胞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的凋亡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日给药量20 g·kg-1时,给药组小鼠行为活动正常,与对照组小鼠的体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分子材料PCL符合生物体应用的基本要求,安全无毒有较佳的生物相容性.25%PCL混悬液小鼠灌胃给药,对小鼠基本无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伤科黄水中黄连和黄柏的主要有效成分BBH在CMCS-SA体系中的传递与扩散规律。方法 CMCS和SA按照一定比例搅拌,加入GDL后形成聚电解质水凝胶。采用流变仪研究CMCS-SA的水凝胶的流变学性能,包括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设计针对CMCS-SA水凝胶的BBH扩散模型并通过UV观察BBH透过CMCS-SA聚电解质水凝胶的相关规律。 结果 测定CMCS与SA配比为3:1、 2:1、 1:1、 1:2、 1:3时的水凝胶弹性模量G’,当CMCS:SA=1:1时,G’最高,此时水凝胶交联强度最高。通过BBH传递模型测定其累积传递量,经Peppas方程拟合BBH在CMCS-SA水凝胶中的扩散为骨架溶蚀作用,表明随着CMCS的氨基减少或SA的羧基增加,BBH解离,传递效率增加。CMCS-SA水凝胶的弹性模量G’随着GDL含量增加而增加,是因为pH的降低导致CMCS和SA分子间的结合力逐渐增加,水凝胶交联度增强。固定CMCS与SA比例1:1, GDL含量0.15g/mL,CMCS-SA水凝胶成型性良好。此外BBH在不同浓度GDL的水凝胶中传递时,随着GDL含量增加,传递效率上升。BBH在不同厚度水凝胶中传递时,随着厚度减小, CMCS-SA水凝胶的传递效率增加。 结论 CMCS-SA水凝胶体系作为潜在的BBH等中药提取物的药物载体有望作为经皮给药的凝胶载体。 相似文献
14.
地塞米松磷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用于运载地塞米松磷酸钠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凝聚法制备了地塞米松磷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以包封率、微囊强度为指标,设立总的评估指数,选取海藻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CaCl2浓度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用量四个因素,每个因素选取三个水平,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四个因素中,壳聚糖浓度对评估指数的影响最大(P<0.01),其次是CaCl2和海藻酸钠浓度(P<0.05),地塞米松磷酸钠对评估指数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优化方案进行正交实验复核实验表明,药物包封率、微囊机械强度分别为96.90%,97.33%。结论本法工艺简便、稳定,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海藻酸钠自组装微球的制备及释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壳聚糖(CS)聚阳离子及海藻酸钠(ALG)聚阴离子电解质的性质,在药物微球表面自组装形成多层包覆结构的壳聚糖载药微球,并研究组装层数、温度及盐离子浓度对自组装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CS载四环素(TC)的药物微球,并在其表面交替自组装ALG及CS。利用IR测试技术及电极电位法进行表征。结果CS交联微球未破坏CS及TC的结构,CS与ALG以静电作用相结合。CS交联微球的载药量为40.2%,自组装六层的微球载药量为32%。组装后,药物释放时间延长,初期暴释现象得到极大改善,释药速率随组装层数的增加而下降,温度较高时组装完整,盐离子浓度存在较佳点。结论温度为60℃、盐离子浓度为0.5 mol.L-1、组装层数为四层的微球释药性能较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海藻酸钠一壳聚糖包裹制备肠溶性乳糖酶胶囊的方法。方法通过单因子实验探讨海藻酸钠浓度、壳聚糖浓度和氯化钙浓度对微胶囊保护乳糖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制备工艺的操作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海藻酸钠浓度为1.8667%、壳聚糖浓度为0.4319%、氯化钙浓度为0.9412%时,制备的肠溶性乳糖酶胶囊在人工模拟胃液中对乳糖酶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在人工模拟肠液中2h可以完全破囊。结论海藻酸钠-壳聚糖包裹制备肠溶性乳糖酶胶囊具有很好的过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油包水乳液静电纺丝法制备并评价包载有L-肉毒碱的聚乙二醇-b-聚ε-己内酯电纺纤维毡。方法将L-肉毒碱溶解在水中为水相,将聚乙二醇与聚ε-己内酯嵌段质量比为1∶75的共聚物和1∶5的共聚物溶解在二氯甲烷中为油相,混合并超声形成W/O乳液后静电纺丝得纤维毡。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毡形态并用图形软件进行纤维直径分布分析,广角X-射线衍射扫描观察纤维表面结晶状态,差示扫描量热评价药物在高分子材料中的结合状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药物体外释放结果。结果随着油相中聚乙二醇与聚酯嵌段质量比为1∶75和1∶5两种共聚物的含量比例由高到低,纤维形状由直径较均匀的纤维向直径不均匀的纤维转变,最终形成连接珠形态,平均直径和最大直径逐渐增高。所得纤维表面光滑无结晶态物质析出,X-射线衍射没有发现L-肉毒碱特征峰出现。差示扫描量热结果显示L-肉毒碱的加入使纤维的玻璃化温度降低。随着平均直径的增高,L-肉毒碱释放速率逐渐减慢。结论采用较高相对分子质量聚酯作为成纤材料,相对分子质量较低且聚乙二醇嵌段比例较高的嵌段聚酯为乳化剂,可制得载L-肉毒碱纤维毡作为局部药物控制释放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阿奇霉素壳聚糖-海藻酸钠肠溶微球,并评价各因素对微球性质的影响.方法: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基质材料,采用复凝聚法制备阿奇霉素壳聚糖-海藻酸钠肠溶微球.通过单因素考察研究对粒径、收率和包封率影响较大的因素,以包封率和释放度为指标进行正交设计优化最佳处方.结果:海藻酸钠浓度为3%、氯化钙浓度为2.5%、壳聚糖浓度为0.25%和投药量为20%为最佳处方.该处方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合理,包封率和收率均较高.体外溶出试验表明,该条件制得的微球在酸中的释放量小于10%,可减少阿奇霉素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在pH6.8的缓冲液中快速释放,能迅速达到最小抑菌浓度(MIC).结论:阿奇霉素壳聚糖-海藻酸钠肠溶微球能有效避免药物在酸性环境中释放. 相似文献
19.
椎间盘退变是骨科常见病。椎间盘自我修复能力非常有限,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将椎间盘摘除或进行融合。新兴的组织工程技术应用生物支架及干细胞再生进行椎间盘修复,但由于椎间盘结构和功能特殊、组织缺乏血运以及承受巨大的应力负荷,且退变的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等,使得植入椎间盘的干细胞面临巨大生存挑战。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组织工程修复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有关椎间盘所处微环境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本文综述微环境影响椎间盘组织工程修复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适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细胞支架材料.方法 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种植于Matrigel凝胶和壳聚糖/磷酸甘油(C/GP)凝胶两种支架上体外培养3周,对组织工程软骨进行大体标本、HE染色,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透明质酸和Ⅱ型胶原的含量.结果 软骨细胞在两种支架内均生长良好,Matrigel凝胶中软骨细胞培养3周后仍能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其分泌透明质酸和Ⅱ型胶原的能力较C/GP凝胶中软骨细胞强,并可更好的促进受损的软骨细胞增殖.结论 Matrigel凝胶和C/GP凝胶均可作为软骨细胞载体修复关节软骨缺损.Matrigel凝胶支架更适合软骨细胞的贴附生长,有利于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是较好的软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