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例1] 男,70岁.主因阵发性胸闷、胸痛3年,加重3 d人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及帕金森病史.查体:血压180/80 mmHg,心率为80/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倒置或双向(Ⅲ,Ⅴ<,1~4>).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亚急性血栓致急性心肌梗死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男,70岁.主因阵发性胸闷、胸痛3年,加重3 d人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及帕金森病史.查体:血压180/80 mmHg,心率为80/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倒置或双向(Ⅲ,Ⅴ<,1~4>).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7,(32):4576-458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该患者于PCI术后第4天发生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临床药师通过综合分析其病变复杂程度、支架内血栓发生时间、植入支架数量、合并疾病等因素,建议行氯吡格雷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_(450)(CYP)2C19]检测;根据其检测结果(CYP2C19*1/*2),建议在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片50 mg,po,bid,同时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ivgtt,qd改善微循环,并行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等药学监护以及用药注意事项、饮食调整等用药教育。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仍坚持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病情稳定。结论:药物代谢酶是引起抗血小板药物效应和毒性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其基因多态性与患者的临床转归和终点事件密切相关。临床药师应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协助医师查阅和解读相关信息,在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合并疾病、基因型等因素后,制订和调整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1例40岁男性患者,因发作性胸痛3年,加重6h入院。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支架置入术后。入院后急行冠状动脉造影+PCI术,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考虑到辛伐他汀可能与氯吡格雷存在代谢酶竞争,从而导致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不充分,临床药师建议将辛伐他汀调整为经CYP2C9代谢的氟伐他汀,或极少经CYP2C19代谢的瑞舒伐他汀;同时,对患者服用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或出血症状,以及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分析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充分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督促患者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选拟行PCI治疗的AMI患者190例,并按植入支架类型分为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组(A组,100例)和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PARTNER)组(B组,90例),对2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30d及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随访和对比分析。结果:住院期间A组无急性、亚急性及晚期血栓发生,B组发生1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住院期间、术后30d及6个月时2组MACE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垠艺TM微盲孔载药支架在治疗AMI中与PARTNER支架一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ELSA法定量检测未溶栓及溶栓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心肌梗死未溶栓患者短时间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溶栓再通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短时间内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反映急性心梗溶栓再通可能有一定临床意义,可作为观察尿激酶类药物用量足否的一个判别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入路急性心肌梗死(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CI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首选经桡动脉入路330例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分组为:PCI成功组300例、导丝操作困难组20例、导管操作困难组10例。结果性别、年龄、血型、腕周径对经桡动脉入路PCI术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身高、体质量指数(BMI)、脉压、运动对经桡动脉入路PCI术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是安全和可靠的,根据临床资料可以成功选择动脉入路,提高手术成功率,节省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D-二聚体对预测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ACLELITE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借助免疫比浊法对所有产妇进行D-二聚体检测;同时,利用Clauss法对产妇进行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正常组产妇的D-二聚体为(0.18±0.07)μg/mL,远低于晚孕组(1.69±0.13)μg/mL与DIC组(13.88±3.17)μg/mL的平均值,(P<0.05);正常组产妇的纤维蛋白原为(3.31±0.52)g/L,DIC组的纤维蛋白原为(2.05±1.05)g/L(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对于预测与发现产妇是否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50例老年人AMI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连续观察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50例老年AMI患者中,梗死相关血管(IRA)为左前降支26例,回旋支16例,右冠状动脉8例,共置入5种支架合计68个。术后残余狭窄程度由术前95%~100%降至术后10%~-5%(P〈0.001),手术成功率100%。随访1~12个月,3例发生心功能不全,其余病例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老年人AMI急诊冠脉内支架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黄莉萍 《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0):723-727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与白细胞(WBC)对孕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前状态(Pre-DI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7例妊娠并发生DIC的患者为妊娠DIC组,另选健康体检妇女30例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为正常妊娠组。采用美国ACLAd-vance全自动血细胞凝集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WBC)按常规方法。纤维蛋白原(Fib)、AT-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分析三组PT,TT,APTT,Fib,PLT,AT-Ⅲ,D-D,WBC,3P阳性率的差异,同期观察妊娠DIC组中不同诱因: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引产、先兆子痫、子宫破裂及难治性宫缩乏力患者PT,TT,APTT,Fib,PLT,AT-Ⅲ,D-D,WBC检测的差异,并通过图示分析找到D-D,WBC对Pre-DIC的预测范围值。结果:三组PT,TT,APTT,PLT,AT-Ⅲ,D-D,W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TT,APTT,D-D,WB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妊娠DIC组各种诱因的凝血因子PT,TT,APTT,Fib,PLT,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诱因的PLT,AT-Ⅲ两两比较,PLT除B-D、B-C无差异外,AT-Ⅲ除C-D无差异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孕妇PreDIC的预测指标D-D>2 mg/L且<2.4 mg/L,WBC≥14×109/L。结论:妊娠妇女血D-D含量、WBC升高到一定值,结合起来拟可作为妊娠Pre-DIC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补救性冠脉支架置入患者血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救性冠脉支架置入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AMI静脉溶栓失败患者分为两组。A组32例,静脉溶栓失败2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病变血管置入冠脉支架;B组20例,溶栓失败90min内急诊对"罪犯血管"补救性置入冠脉支架。全部患者分别于溶栓前、后或补救性冠脉支架置入术后1、2、3、7d采集静脉血测定CRP水平。结果A组溶栓前CRP为(9.26±5.21)mg/L,支架置入后1、2、3d血清CRP水平和溶栓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支架置入后7dCRP水平较溶栓前明显降低(≤3mg/L,P<0.01)。B组溶栓前CRP为(8.79±4.85)mg/L,溶栓及补救性冠脉支架术后1、2、3dCRP水平高于溶栓前(P<0.01);支架置入后第7d两组CR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失败行补救性冠脉支架置入术后血CRP水平升高明显,可能与局部炎症反应或局部血管内膜撕裂有关。  相似文献   

12.
黄莹  孙力  范瑞 《药学实践杂志》2019,37(2):183-187
目的 通过临床药师参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并发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药学服务,探讨临床药师所起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分析患者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发生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根据患者病情、基因型、合并用药、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及时调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为替格瑞洛90 mg,po,bid,同时减少瑞舒伐他汀剂量为10 mg,po,qn,并行药学监护和用药教育。结果 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病情好转。结论 临床药师应发挥自身专业所长,协助医师调整患者药物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A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罗非班),B组(n=99,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全部病人即刻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后100 mg·d~(-1);口服氯吡格雷300 mg,后75 nag·d~(-1)。A组再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10μg·kg~(-1)负荷剂量,推注3 min,而后0.15μg·kg~(-1)·min~(-1)持续静脉滴注48 h。入选后即刻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活化状态及心电图,24 h和72 h复查。结果:入选24 h后,A组血小板聚集率及活化状态较B组明显下降(P<0.05),ST段完全回落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与B组相比,A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较轻[(69±s 11)%vs (87±8)%,P=0.03]。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A组高于B组(97%vs 82%, P=0.045),TIMI血流灌注分级(TMPG),3级A组高于B组(63%vs 42%,P=0.048)。治疗期间轻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A组高于B组(9%vs 1%,P=0.045)。随访30 d,2组死亡率无差异,但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A组低于B组(6%vs 27%,P=0.013),进一步分析A组严重心绞痛(6%vs 21%,P<0.05)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6%vs 25%,P=0.021)较B组显著降低。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功能,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水平,探讨其在治疗过程中演变的意义。方法:连续随机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及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溶栓再通组(A,n=23)、无冠状动脉明显狭窄再通组(B,n=25)、非再通组(C,n=24)及非溶栓组(D,n=18)。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D-dimer水平。治疗前测定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溶栓组用rt-PA进行静脉溶栓,非溶栓组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经冠状动造影对溶栓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各组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I水平均明显增高,各再通组患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小于13h,A组及B组D-dimer水平在溶栓后1.0h快速升高,但A组血中D-dimer水平明显高于B组(溶栓后18h,P<0.058h,P<0.050.001),A组D-dimer水平峰值出现在溶栓后4h,而B组D-dimer峰值出现在溶栓后2h,明显早于前者。但非溶栓组在相同时间内无上述变化。结论 :D-dimer水平变化在冠状动脉痉挛及或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时显著不同,通过分析D-dimer水平变化有助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形成原因,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郑心田  尚小明 《河北医药》2000,22(9):645-646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行PTCA术,其中的18例患者置入冠脉内支架20枚。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12例,右冠脉8例,回旋支2例。结果 21例手术成功,成功病例中,术后血流恢复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TIMI)3级17例,TIMI0~1级2例,TIMI2级2例。1例术后死于急性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诊PTCA联合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E1(Lipo-PGE1)治疗青年(≤45岁)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9例发病时间12h以内,45岁及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TCA(必要时冠脉内植入支架),其中联合应用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E1者18例,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结果 39例患者中,梗塞相关血管再通37例(其中23例行支架置入)成功率94,9%。18例联合应用Lipo-PGE1的患者梗塞相关血管再通17例,成功率94.4%.术后半小时心电图ST段下降较未联合应用组明显,24h心功能改善较著,未出现血压、心率等的不良改变。结论 急诊PTCA联合脂微球载体前列腺素E1治疗青年(≤45岁)急性心肌梗死治愈率高,能更好地消除梗塞后心绞痛和保护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直接PTCA术中无再流现象发生的影响。方法 7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被随机分配到腺苷组(51例)和非腺苷组(28例),腺苷给药方法为在每次球囊扩张前及其后冠状动脉内弹丸式注射24-48μg。结果 非腺苷组有8例出现无血流(28.6%),腺苷组有3例出现无血流(5.9%)。注射腺苷患未见明显合并症。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急诊TCA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腺苷安全有效,无再流发生率显降低,因此对改善患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2h内进行急诊PTCA,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并进行随访(6—12个月)观察,评价其疗效。结果48例患者共扩张57支血管,其中左前降支36支,左回旋支12支,右冠状动脉9支;完全闭塞性病变24支,成功率为75.0%(18/24),而不完全闭塞性病变33支,成功率97.0%(32/33)(P〈0.05)。随访6-12个月,40例(83.3%)无靶血管再狭窄及与其相关的心绞痛、心肌梗死,8例(16.7%)因靶血管再狭窄而进行支架植入治疗。结论急诊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联合外周静脉应用尼可地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 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术后心肌微循环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00例接受P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 不同给药方式分为尼可地尔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尼可地尔组于PPCI术中开通靶血管即刻予冠状动脉注射尼 可地尔并静脉持续泵入24 h,对照组于PPCI术中予冠脉注射生理盐水并静脉持续泵入24 h。主要观察指标为PPCI 术后即刻冠脉血流及心肌血流灌注情况,包括介入术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计数(CTFC)、再灌注心律失常、 ST段回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峰时间及峰值,次要观察指标为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左 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2组内手术前后肝肾功能、心率、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 组相比,PPCI术后尼可地尔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比例、慢血流/无复流比例、住院期间MACE比例、CTFC、CK-MB 峰值降低;TIMI 3 级血流患者比例、CK-MB 达峰时间提前至 14 h 内的比例、ST 段回落的比例均明显增加(均 P< 0.05)。2组患者住院期间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联合外周静脉应用尼可地尔有助于实现 STEMI患者PPCI术后梗死血管的血运重建,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限制梗死面积,增加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 肌微循环和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络脉舒通冲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病人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分络脉疏通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络脉疏通组给予PCI+常规药物+络脉舒通治疗,对照组给予PCI+常规药物治疗,疗程2 wk。入院后即刻,PCI术后24h、7d抽取静脉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mRNA(IL-6mRN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同时,观察PCI术后心律失常、心电图ST段回落?结果:PCI术后24h,2组病人IL-6 mRNA及hs-CRP含量均升高,但络脉疏通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PCI术后2h、24h、7d,络脉疏通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电图ST段回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d,IL-6 mRNA及hs-CRP含量均较前进一步明显降低(P<0.01),络脉疏通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络脉舒通具有抑制PCI术后炎症反应,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组织再灌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