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肿瘤、不同治疗方法下调强放疗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95例胸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肿瘤类型分成肺癌组35例,乳腺癌组29例,食管癌组31例;按照治疗方法分成单纯放疗组26例,同步放化组34例,序贯放化组35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结束6个月后观察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在偶发室(房)性心律失常、ST-T段改变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结束6个月后和治疗前在偶发室(房)性心律失常、ST-T段改变动态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法和不同肿瘤类型上治疗前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后胸部肿瘤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变多在早期出现,且为可逆性。调强放射治疗精确性保证了不同类型胸部肿瘤放疗后动态心电图改变无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胸部肿瘤调强放疗后动态心电图异常,观察调强放疗对患者心脏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需要接受调强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共109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10例采用常规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放疗后,患者心电图的异常情况。同时观察调强放疗患者动态心电图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半年后的异常情况。结果: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半年后出现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其异常动态心电图发生率均出现明显升高,并且对照组明显要高于观察组患者。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动态心电图异常对比治疗前有显著增加,治疗前和治疗结束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半年后患者出现窦性心律失常、偶发房室性心律失常以及频发房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比,治疗结束后的发生率明显要高于治疗前。不同治疗方案对比异常心电图各项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调强放疗对胸部肿瘤患者的心脏毒性主要集中在放疗的早期,在放疗结束后心脏毒性会相对减少。对比常规放疗方法,调强放疗对于患者心脏毒性要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影响三维适形放疗(3D-CRT)以及调强放疗(IMRT)治疗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85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9例患者接受3D-CRT,26例患者接受IMRT.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与食管癌患者预后无相关性(P>0.05);病变长度、食管肿瘤最大直径、大体肿瘤体积(GTV)、N分期、T分期、联合化疗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GTV、N分期、联合化疗是影响3D-CRT以及IMRT治疗食管癌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根据相关因素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改善3D-CRT以及IMRT治疗食管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接受调强适形放疗老年食管癌患者中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调强适形放疗的86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卡氏评分、T 分期、吸烟史、基础肺疾病、病变部位、肺平均剂量 MLD、双肺 V5、V10、V20及 V30等因素。结果:在86例老年食管癌患者中,有17例发生放射性肺损伤。单因素分析显示,放射性肺损伤与高龄、卡氏评分、基础肺疾病、肺平均剂量 MLD、双肺V5、V10、V20及 V30因素有相关性。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时,应充分考虑高龄、卡氏评分、基础肺疾病、肺平均剂量 MLD、双肺 V5、V10、V20及 V30因素,预测和减少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44例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心电图异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胸部肿瘤尤其是左肺癌时对心脏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933年1月至1984年12月收治的胸部恶性肿瘤44例,在放疗前、放疗中和放疗结束时分别作心电图检查。左肺癌38例,右肺癌2例,其他肿瘤4例。浣野放疗30例,大面积不规则野放疗14例;加速超分割放疗5例,大面积不规则野放疗14例,常规野规放疗25例;<55Gy19例,≥55Gy25例。结果 本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43.2%(19/44),其中心动过速27.3%,心动过缓4.5%,S-T段下移6.8%,传导阻滞4.5%。左下肺癌心电图异常率远远高于其他胸肿瘤(P<0.01);≥55Gy组高于<55Gy组(P<0.05);加速超分割照射组明显高于常规分割照射组(P<0.01)。结论 放射治疗期间可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其损伤程度与心脏受照体积、放射剂量、分割方式有关。超分割、加速超分割照射胸部肿瘤尤其是左肺癌时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动态心电图(DynamicElectrocardiogram,DCG)的特点,以及放疗和化疗对肿瘤患者心脏的影响,本文对我院1990~1998年收治的260例恶性肿瘤患者及176例放、化疗后恶性肿瘤患者与204例正常人的DCG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于后。临床资料一、436例肿瘤患者均在我院住院,诊断明确,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及电解质紊乱因素,检查前5天内未服用心血管药物,436例共分为两组:(1)恶性肿瘤组(未接受放化疗)260例;(2)放化疗后恶性肿瘤组(指接受放化疗一周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旋转调强放疗(RapidArc)和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 -CRT)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接受术后放疗的110例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其中 IMRT 组58例, RapidArc 组10例,3D -CRT 组42例,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IMRT 组和 RapidArc 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3D -CRT 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0.05),但三组1、2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 >0.05);RapidArc 组与 IMRT 组的不良反应及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宫颈癌患者,其术后辅助放疗,采用 RapidArc、IMRT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3D -CRT;RapidArc 和IMRT 在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6野的动态调强 (dIMRT)与双弧的容积旋转调强 (VMAT)两种不同的照射技术在左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接受放疗的左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20例,采用Monaco 5.11计划系统分别设计6野(140°、100°、60°、20°、340°、310°)dIMRT与VMAT(双弧,140°~0°~300°,300°~0°~140°)两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 f。比较靶区(锁骨上区、胸壁)和危及器官(心脏、肺)的剂量学差异。结果:两种计划均能满足靶区临床剂量分布要求。在dIMRT和VMAT计划中,左侧胸壁的平均剂量分别为5 319.64 cGy和5 288.21 cGy(P=0.041);左肺V10、V20、V30分别为38.96%和36.68%、25.38%和23.64%、17.79%和16.61%(P=0.004、0.001、0.002);右肺V5、V10、Dmean分别为36.24%和22.79%、6.67%和3.44%、472.6 cGy和386.9 cGy(P=0.001、0.019、0.002),心脏的平均剂量:1 394.6 cGy、1 233.7 cGy(P=0.017),总Mu:696.2、1 054.9(P=0.000)。结论:dIMRT与VMAT均可满足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的临床要求,VMAT可以明显减少高剂量照射,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并且显著减少肺的高剂量受照体积和心脏的平均剂量,但治疗的Mu增大,对于心肺功能差的患者使用VMAT技术可减少心肺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放疗的主要剂量限制性因素。严重的RP影响疾病治疗率及预后,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措施。早期预测并降低症状性RP的发生对提高胸部放疗疗效意义重大。本篇综述介绍了胸部放疗致RP的有关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在放化疗后出现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证实的胸部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出现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PLC主要表现为咳嗽、干咳为主,气短进行性加重抗炎治疗无效,肺功为限制性通气障碍。X线片:双肺弥漫性网状,结节状等间质纤维样变,可见胸腔积液。CT见:小叶间隔不均一增厚,结节状,胸膜不规则增厚,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放疗后的病人改变多出现在放射野外。结论:对治疗后病人的当影像学检查提示肺呈类间质纤维化改变时,尤其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水者,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病理确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部恶性肿瘤在放化疗后出现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证实的胸部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出现癌性淋巴管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PLC主要表现为咳嗽、干咳为主,气短进行性加重抗炎治疗无效,肺功为限制性通气障碍。X线片:双肺弥漫性网状,结节状等间质纤维样变,可见胸腔积液。CT见:小叶间隔不均一增厚,结节状,胸膜不规则增厚,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放疗后的病人改变多出现在放射野外。结论:对治疗后病人的当影像学检查提示肺呈类间质纤维化改变时,尤其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胸水者,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病理确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方法:9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在放疗后1 h内行内生场热疗,对照组行单纯放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生活质量、活动能力变化情况以及爆发痛发生次数、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放疗后两组NRS评分、活动能力分级均较放疗前降低,KPS评分均较放疗前升高(P<0.05),且上述观察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放疗前后变化更显著(P<0.05);放疗结束时实验组NRS、KPS及活动能力改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放疗过程中爆发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近期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活动能力,降低爆发痛次数,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诊治的324例老年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发生心律失常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心律失常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影响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因素。结果:324例患者中98例于住院期间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0.25%(98/32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心血管病史、心律失常史、其他疾病的并发症、酸碱平衡、慢阻肺、甲状腺功能减退、脑损伤、低钾血症、新辅助化疗为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166,95%CI 1.005~1.354;OR=1.279,95%CI 1.027~1.593;OR=1.359,95%CI 1.100~1.680;OR=1.324,95%CI 1.080~1.624;OR=1.405,95%CI 1.033~1.911;OR=1.507,95%CI 1.229~1.848;OR=1.443,95%CI1.072~1.944;OR=1.361, 95%CI 1.076~1.722;OR=1.581,95%CI 1.041~2.400;OR=1.293,95%CI 1.110~1.507,P<0.05),而术后镇痛为保护因素(OR=0.662,95%CI 0.548~0.799,P<0.05)。结论:引起老年肿瘤患者心律失常的因素较多,应加强心律失常的监控,重视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及治疗,提高其晚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顺铂与多西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调强放疗同期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方法: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初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63例,年龄13-72岁(中位年龄53岁),男39例,女24例,其中Ⅲ期42例、Ⅳa期21例.随机分为两组,顺铂加调强放疗组(DDP组)32例,多西紫杉醇加调强放疗组(DTX组)31例,DDP组为放疗期间每周用顺铂25mg/m2;DTX组为每周用多西紫杉醇25mg/m2.共用5-6次.调强放疗给鼻咽部肿瘤(PGTVnx)70.6-76.6Gy/(31-33)次、颈部肿大淋巴结(PGTVnd)61.6-70.6Gy/(28-33)次.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按国际常见不良反应标准第3版(CTCAE V3.0)分级.结果:DDP组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DTX组44个月;DDP组出现III级血液不良反应为2例,无IV级血液毒性,DTX组出现III级血液不良反应3例,IV级1例,两组均未见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发热及败血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11).DDP组III度急性口腔粘膜反应为18例,无IV度反应;DTX组III度急性口腔粘膜反应为19例,IV度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04).两组3年的局部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2.6%、81.3%、90.5%;93.1%、85.3%、91.8%;两组5年的局部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5.7%、72.6%、86.6%;93.1%、80.7%、91.8%.两组3年、5年总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顺铂与多西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调强放疗同期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基本相似,不良反应多西紫杉醇组稍重,但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调强放疗联合TP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接受放疗及TP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化疗时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85例)及序贯放化疗组(39例)。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同步放化疗组在治疗后的治疗应答率高于序贯组(70.59% vs 51.28%,P=0.037)。生存随访显示,同步放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8.2个月高于序贯放化疗组的12.1个月,Log-rank检验P=0.026。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年龄、肿瘤直径、CA125、CA199、治疗方案显示有统计学差异。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HR=3.075,95%CI 2.025~4.126)、肿瘤直径>5 cm(HR=5.071,95%CI 2.626~7.118)以及序贯放化疗(HR=1.709,95%CI 1.205~2.113)影响远期疗效。结论:TP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同步放化疗方案优于序贯放化疗,其中患者年龄>60岁、肿瘤直径>5 cm、序贯放化疗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动态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鼻咽癌动态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验证方法。方法对80例鼻咽癌动态调强放疗计划分别进行3个项目的剂量验证一是用电离室在人体等效模体中测量靶区参考点的绝对剂量,二是使用二维电离室矩阵测量调强计划每个射野的剂量强度分布,三是使用慢感光胶片竖插在模体内,测量调强计划横断面的剂量分布。结果92.5%计划靶区参考点的绝对剂量误差小于5%,在改用体积较小的电离室和调整机架角度避开固定装置重新制定计划后,所有计划靶区参考点的绝对剂量误差也都小于5%。有88.1%的照射野剂量分布误差小于3%。结论为了得到更加真实的测量结果,建议所有测量,尤其是绝对剂量测量都在计划实际机架角度下进行。利用二维电离室矩阵可定量分析照射野剂量分布误差,并且省时省力,有利于验证工作的常规化。胶片法验证由于费时费力且误差较大已趋于淘汰。对于动态调强计划,模体计划各个射野的机器跳数(MU)应与实际计划相同,这样才能得到更加真实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