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的基石。他汀类药物为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同时可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目前研究的参与他汀类药物代谢的酶、转运蛋白、受体等基因多态性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不良反应有重要影响。阐述遗传因素载脂蛋白E、SLCO1B1、ATP结合盒转运蛋白B1、ABCG2、CYP、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等相关基因多态性对他汀类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为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是一种负责转运多种内外源性物质进入肝细胞发挥作用的摄入型转运蛋白。他汀类药物又称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调脂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有显著的个体化差异。研究表明OATP1B1基因多态性是导致他汀类药物个体化差异的重要因素。对OATP1B1基因多态性对他汀类药物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安全化应用提供可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7,(32):4596-4600
目的:为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国内外药物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就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药物转运体同一编码基因突变对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SLCO1B1)521T>C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尚未取得一致性结论;但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SLCO1B1 521T>C多态性与辛伐他汀致肌肉毒性的相关性更强。腺苷三磷酸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1(ABCB1)1236C>T、2677G>T/A和3435C>T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调脂效果及不良反应是否相关仍存有争议,而腺苷三磷酸结合盒亚家族C成员2(ABCC2)基因多态性与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及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则较少,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腺苷三磷酸结合盒亚家族G成员2(ABCG2)421C>A多态性可能与舒瑞伐他汀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有关,而其多态性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则较少。临床在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时,除关注遗传因素外,还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非遗传因素,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邯郸市各医院使用的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邯郸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上报的2001—2013年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登记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ADR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主要包括肝胆、胃肠、肌肉骨骼及神经系统,其他系统相对少见。严重不良反应以肝损害最常见;不同他汀类ADR有所差异,辛伐他汀主要累及肌肉骨骼、胃肠系统和肝胆系统,阿托伐他汀主要累及肝胆和神经系统,氟伐他汀主要累及胃肠系统。结论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他汀类药物在常规剂量范围内均有ADR发生,应规范降脂用药剂量和时限,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他汀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整体防治中起重要地位。某些候选基因的多态性可以预测他汀治疗的效果或不良反应,本文综述了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在他汀类药物使用的进展,为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关联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702013年国内外科技期刊数据库,对他汀类药物致胰腺炎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取文献中的患者年龄、性别、致ADR的药物、使用方法、联合用药、使用时间、是否再次使用、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等资料。结果:共检索到他汀类药物致胰腺炎的病例报告27例,其中有19例是单用一种药物引起的,其余8例都是联合用药引起;15例他汀类药物致胰腺炎发生在用药后1个月至1年内;剂量及累计摄入剂量均与胰腺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大部分病例症状缓解,其中2例死亡。结论:他汀类药物引起胰腺炎少见,但当患者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并怀疑有胰腺炎症状时,提示临床医师及时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南药学》2015,(8):850-854
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脂浓度、稳定粥样斑块及抗炎、抗氧化、调节失代偿内皮功能等多效效应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广泛应用于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细胞色素P450酶是他汀类药物重要的代谢酶,其基因多态性是他汀类药物个体间代谢、血药浓度及降脂作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预测CYP450基因上与他汀代谢相关重要单核苷酸多态可能是实现他汀类药物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着重介绍与绝大多数他汀类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YP3A4、CYP3A5、CYP2C9、CYP2D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及与他汀类药物转运及作用靶点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是目前最常用的调血脂药物,可显著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对于不同的人群,阿托伐他汀的疗效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是造成个体之间药动学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文就阿托伐他汀的药动学特征及其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上阿托伐他汀的个体化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血脂药物,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关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疗效和安全性的个体化影响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对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和脂质代谢靶点等与阿托伐他汀疗效及安全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其个体化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最常见的问题是血清转氨酶升高。临床对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的认识不足可能限制他汀类药物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和治疗应用。本文通过对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相关指南及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总结了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正确认识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及合理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426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上报的426例ADR报告,对ADR病例的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种类、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53.40%;给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占85.63%;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88例)最为常见;在中药制剂中,舒血宁注射液的ADR发生率最高,占43.42%;他汀类药物的ADR发生率在口服制剂申居首位,占28.33%.结论:应重视在ADR报告中发现的用药问题,并及时向临床反馈,合理选择溶媒,避免盲目联合用药,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攀枝花市2010年度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我市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我市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提交至四川省ADR监测中心的691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1份报告中,ADR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年龄、季节、抗菌药物使用、中药制剂质量以及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有关,ADR的临床表现则主要以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加强对ADR的监测,并结合其特点,尽量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4~2018年发生的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ADR进行监测,分析ADR的临床表现与累及器官-系统、发生时间、联合用药以及转归等。结果:发生的95例ADR以65岁以上患者为主(占69.47%),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在用药7 d内的占84.21%;患者使用伏立康唑的用法用量均符合说明书要求、发生ADR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器官-系统以循环系统(31.36%)、呼吸系统(23.6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02%)、神经系统(7.10%)较为多见;有2例ADR考虑为双硫仑样反应;严重ADR 9例;除1例转归不详外,其他患者均转归良好。结论:使用国产注射用伏立康唑期间应密切监测ADR,尤其对老年患者应加强关注,注意联合用药避免双硫仑样反应等的发生,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的不良反应特点及其临床表现,为临床监测其不良反应并避免严重不良后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2000–2010年国内医药学期刊发表的他莫昔芬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的分布、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7篇相关文献,涉及212例病例,51~60岁患者服用他莫昔芬剂量超过20 mg.d-1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他莫昔芬引起的子宫内膜损害最为多见,其次为肝、眼等器官损害,其他不良反应散在发生。结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关注他莫昔芬引起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对患者用药过程进行监护等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Drug-related illness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admission to hospital.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frequency of ADRs caused by antilipidemic agents classified as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statins). Treatment with statin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myopathy or liver toxicity in case reports. Recent lipid intervention studies have involv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pid lowering therapy with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in cardiovascular risk management. Since January 1997 we have been involved in a study, the aim of which was to improve the spontaneous drug information reporting system in Germany. The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German Federal Institute for Drugs and Medical Devices, the "Bundesinstitut für Arzneimittel und Medizinprodukte", Berlin BfArM. Between early 1997 and late 2000, as a result of this monitoring of ADRs, we analyzed all patient histories concerning therapy with statins. A total of 550 ADR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209 male, 341 female) with a mean age of 66.4 years. 27 (4.9%) of all patients had received statins (atorvastatin = 12, fluvastatin = 7, simvastatin as well as pravastatin = 3, lovastatin = 2). Only 2 of the 27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typical ADRs of statins such as skeletal muscle toxicity (e.g. myalgia, rhabdomyolysis) or disorders involving hepatic structure or function were receiving statins (atorvastatin). An increased risk of rhabdomyolysis has been reported in the case of several statins, following concomitant use with erythromycin, cyclosporine or itraconazole, all of which are potent inhibitors of CYP3A4 enzyme. But only 1 atorvastatin patient had received cyclosporine as a CYP3A4 inhibitor. After discontinuing medication, signs of intoxication disappeared. The antihyperlipidemic drugs available are generally safe and effective, and rate of ADRs is low if concomitant intake of other drugs and the differing pharmacokinetic profiles of the statins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6.
我院127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良海 《中国药房》2005,16(22):1732-1734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4年填报的127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静脉炎最常见;过敏性休克、跟腱炎、肝损害虽少见,但程度严重。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及其用药监护,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析其发生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对策。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针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49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6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41.53%;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74.9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48.39%。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ADR监测,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用药监护作用,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收集到的90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0例ADR报告中,66例1965岁患者发生ADR,占73.33%;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 43例,占47.78%;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中药制剂41例,占49.38%,其次为抗感染药物19例,占21.11%;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32例,占36%);新的ADR 32例,主要为中药制剂引发;严重ADR9例,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7-2010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收集舒血宁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ADR发生时间、既往过敏史、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6例舒血宁注射液引起的ADR报告,男女比例为1∶1.6;有11例ADR病例发生在用药30 min以内。舒血宁注射液所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较少,但不良反应可累及机体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结论:重视舒血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提高药品质量及对用药过程进行监护等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