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的疗效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导管血栓局部先团注量灌注尿激酶250000U,然后以125000-150000U/h持续灌注。结果 全组溶栓治疗时间4-76h,平均38h,尿激酶用量750000U-9750000U,平均5150000U,血管再通率88.3%。病程<4周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46例,溶栓后阻塞段血管再通44例(95.7%)。在14例慢性血栓形成患者中,血管再通9例(64.3%)。对残存狭窄>30%的23例患者,14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9例行PTA及内支架治疗。溶栓术后继续肝素全身抗凝治疗可增强溶栓疗效。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结论 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简称彩超)对2001年5月至2003年11月间的29例下肢深静脉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彩超在其诊断中的准确性和实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探究前瞻性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进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前瞻性护理,两组临床指标、凝血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经对比,研究组手术时间、Har...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性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并就相关临床资料和并发症进行总结.方法 收集2000年8月-2010年8月DVT患者196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行髂股静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与程度.196例中,放置下腔静脉滤器185例,髂静脉支架21例,采用经导管溶栓、扩张球囊破栓.若球囊对狭窄部扩...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经动脉溶栓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髂股动脉内,并保留导管3-7d,经导管注入肝素3000-5000IU及尿激酶25万-100万IU稀释液50-200ml,每日1次。另40例经足背静脉注入同样的药物。共植入下腔静脉滤器31例,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10例。结果:80例患肢肿胀、疼痛均于溶栓治疗后1-3d内开始消退、减轻。31例滤器均未发生移位变形,下腔静脉通畅,10例支架无阻塞。结论:经动脉保留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直接溶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下肢,以单侧多见。其治疗过去以全身用药及外科手术取栓为主,随着高效溶栓药物的发现,溶栓治疗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自1991年应用经患肢静脉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一,临床资料患者64例,男39、女25,年龄6~76岁,平均40.6岁,其中左侧肢体35例,右侧24例,双侧者5例,病程从3天至1月不等,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皮色异常、活动受限,43例伴有病变部位疼痛。全部患者均经足背静脉穿刺,持续推注5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急诊介入治疗疗效.资料与方法 对17例发病48 h~20天的 DVT患者进行颈静脉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同时股静脉内置入直头多侧孔导管,术后双向溶栓并抗凝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置入滤器,血栓溶解,下肢水肿消失,治愈出院,未出现肺栓塞.结论 产后DVT患者置入可回收滤器,术后双向溶栓并抗凝治疗,能提高DVT的深静脉早期复通率和有效预防发生肺栓塞.  相似文献   

9.
血栓以股、髂静脉多见 ,约占下肢静脉疾病的 2 0 % [1] 。为了对本病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治愈率 ,作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溶栓 ,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我院 1990~ 1996年收治的 6 3例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年龄及肢体分布 :男性 2 7例 ,女性 36例 ;年龄 14~ 6 0岁 ,14~ 30岁 12例 ,31~ 5 0岁 39例 ,5 1~ 6 0岁 12例。 6 3例共 6 7条肢体 ,左下肢 48例 ,右下肢 11例 ,双下肢 4例。1.2 发病因素 :原因明确者 44例 ,其中妊娠、剖宫产及妇产科手术共 2 1例 ,骨盆、股部外伤或手术 13例 ,腹部手术后 10例 ,不明原因 19例。1.3 病程及…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55  
目的 评价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性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介入性深栓术,对其中39例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18例作导管血栓抽吸术、26例作下肢深静脉腔内成形术、12例作stent植入术。结果 总有效率为96.2%,无效3.8%,平均住院日为10.5d。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处理疗效较好,可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筛查价值。方法对18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行下肢深静脉CDUL检查及D-二聚体的检测。分别计算CDUL、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检测以及二者联合对高危人群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Kappa值。结果CDUL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95.8%、94.5%、88.2%、98.1%、0.881。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85.2%、95.6%、89.3%、93.8%、0.818。二者联合诊断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为98.0%、100.0%、100.0%、99.1%、0.986。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与单独行D-二聚体检测及CDUL检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曾被认为是一种并不严重的病变.近年来随着对其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现已知道UEDVT是导致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病情严重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本文对UEDVT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介入治疗、护理和预防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使用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我院骨科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6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口服利伐沙班的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硬膜外+腰麻麻醉后椎管内血肿发生的情况,与相同时期的80例6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未予抗凝药物干预的患者(B组)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硬膜外+腰麻麻醉后椎管内血肿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硬膜外+腰麻麻醉后椎管内血肿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B组有11例(13.75%)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前外侧、外侧、后外侧3种不同手术入路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同髋关节疾病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9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不同髋关节病种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情况,总结术后并发症类型与入路选择的相关性。结果股骨颈骨折组536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后脱位3例。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为前外侧入路,后脱位3例均为后外侧入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组280例,发生后脱位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1例。髋臼骨折术后骨性关节炎组50例,发生后脱位1例。髋关节发育不良组22例,术后发生脱位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组38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组34例,发生后脱位1例。结论采用前外侧入路更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外侧入路更适合单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例。后外侧入路更适合髋臼骨折术后骨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晚期强直性脊柱炎及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个体化的入路选择可以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共收治下肢DVT患者34例,均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患肢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持续导管内给予溶栓药物尿激酶50 万u/d和肝素5 000 u/d,交替使用.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腔静脉血栓,采用经颈静脉途径释放下腔静脉滤器;2例患者采用大隐静脉置管;其余均采用经皮腘静脉置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放置溶栓导管5 ~ 7 d.27例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基本消失,活动能力明显改善.5例患者活动后仍有较明显乏力和沉重感.1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置管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合并健侧下肢DVT,采用外周血管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DSA了解溶栓情况,26例患者髂股静脉术后连续性通畅,8例患者阶段性通畅.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药物剂量个人化以及溶栓率高等优点,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要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共34条患肢进行彩超检查,分析其类型、声像图特征,并与X线血管造影进行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左侧血栓22例(73.0%),右侧4例(13.3%),左右侧同时发病4例(13.3%)。34条患肢中中心性血栓18条(53.0%),外周性8条(23.5%),广泛性8条(23.5%)。34条受累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且探头加压无管腔压瘪(100%)。急性血栓为均匀低回声,不均匀偏高回声多提示为慢性血栓。CDFI显示受累静脉内血流信号消失或仅有少量溪流。结论:CDF1可为下肢DVT的检出、分类等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预后有极其重要意义。我院2004年4月~2009年4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4例临床疑诊为下肢DVT患者进行检查,效果满意,诊断率高,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创伤外科收治的3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1.2±11.1)岁。分析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危险因素、辅助诊断、预防及治疗现状等。结果多发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2%(33/785);33例经术前血管超声筛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下肢静脉血栓为阳性和阴性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中没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择期手术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术前均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结论严重多发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住院患者,血管超声是筛查和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D-二聚体对多发伤患者血栓形成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声像图改变中的也用价值。方法 36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栓塞病人以实时超声观察下肢静脉管壁、管腔及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及栓塞情况、彩色多普勒检查静脉管腔血流充盈情况,充盈缺损程度。结果 36例中有39条静脉受累,其中急性血栓形成26例,慢性血栓形成10例,血栓累及双下肢者3例。39条下肢静脉血栓中左侧30条,右侧9条。结论 血流迟缓、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及髂血管的解剖学结构特点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简便快速,准确性高,且无创、无痛、能追踪观察治疗效果,是目前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并与DSA比较.方法 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48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疾病患者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脉冲多普勒及Valsalva试验等检查,并与DSA检查比较.结果 48例患者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7例,其中15例合并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8例合并下肢浅静脉曲张,2例两者俱存,另有1例左侧腘窝囊肿合并腘静脉血栓,部分病例提示髂静脉流速减慢.单纯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例,单纯下肢浅静脉曲张6例,6例两者俱存.4例超声检查正常,其中2例DSA提示有髂静脉受压.以DSA为诊断标准,诊断符合率为95.8%,两种方法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