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山东省肥城市是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探讨山东省肥城市农村居民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当地食管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2013年在"国家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山东省肥城市)"参与上消化道癌症筛查,并进入食管癌筛查与随访社区人群队列的40~69岁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内镜下碘染色及病理活检结果作为诊断依据,依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不同病变等级,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食管正常人1910名、轻度增生511例、中度增生130例、重度增生及以上100例。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9,95%CI:1.08~1.11)、饮酒(OR=1.45,95%CI:1.13~1.86)、饮茶(OR=1.39,95%CI:1.15~1.68)、燃煤取暖(OR=1.43,95%CI:1.10~1.85)及肿瘤家族史(OR=1.35,95%CI:1.11~1.66)是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饮酒、饮茶、燃煤取暖及肿瘤家族史是肥城市农村居民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利于做好食管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Meta分析评价针对新辅助治疗后达临床完全缓解的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局部切除以及非手术临床观察的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rectal cancer"、"rectal adenocarcinoma"、"rectal neoplasms"、"neoadjuvant therapy"、"preoperative therapy"、"radiochemotherapy"、"radiotherapy"、"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complete pathological response"为主题词,在PubMed上收集有关直肠癌临床完全缓解患者进行根治性手术、局部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临床观察的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献。纳入局部切除与根治性手术预后情况对比文献5篇,非手术临床观察与局部切除对比文献5篇。经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相关数据资料后进行Meta分析,用定性方法比较各预后指标在非手术组与根治性手术组、局切组与根治性手术组间的差异。利用漏斗图法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根治性手术组相比,非手术治疗临床观察组局部复发RR为5.33,95%CI为1.64~17.36,总复发RR为2.37,95%CI为1.15~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远处转移率(RR=0.87,95%CI:0.16~41.11)及3~5年总生存率(RR=0.89,95%CI:0.66~1.21)则无统计学差异。与根治性手术组相比,局部切除组局部复发率(RR=1.25,95%CI:0.64~2.44)、远处转移率(RR=0.55,95%CI:0.27~1.10)及总复发率(RR=0.77,95%CI:0.49~1.22)均无统计学差异,且5年总生存率局部切除组界值性高于根治性手术组(P0.05)。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达临床完全缓解患者行非手术观察的局部复发率、总复发率高于根治性手术,但远处转移、长期生存与根治性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局部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与根治性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行局部切除者术长期生存甚至优于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荟萃分析探讨kinesin家族成员11(kinesin family member 11,KIF11)表达与肿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评估KIF11表达在肿瘤患者中预后的意义。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NKI、Web of Science、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计算危险比(HR)和优势比(OR)及95%置信区间(CI)以评估KIF11表达与生存期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最终纳入12项研究,涉及1 951例患者。结果表明KIF11表达升高与较差的生存率(HR=2.06,95%CI:1.36~3.12,P<0.001)及疾病进展(HR=2.26,95%CI:1.64~3.13,P<0.001)显著相关。此外,高表达KIF11患者更倾向于TNM分期晚期(OR=3.39,95%CI:2.47~4.66,P<0.001)、肿瘤浸润深度较深(OR=2.01,95%CI:1.03~3.43,P<0.001)、淋巴结转移(OR=2.78,95%CI:1.29~6.02,P<0.001)。结论:增强的KIF11表达可能预测多种肿瘤的不良预后,可作为评估肿瘤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胰腺切除术后16组淋巴结状态与其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数据库,均从建库开始截至2016年7月,查找胰腺癌患者行胰腺切除术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ldes,PALN)病理检查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其中回顾性研究12项,前瞻性研究2项,涉及胰腺癌患者3 279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PALN阳性患者1年生存率(OR=0.55,95%CI:0.41~0.73,P=0.001)和2年生存率(OR=0.46,95%CI:0.33~0.63,P=0.001)均明显低于PALN阴性患者,同时提示PALN阳性可能会增加切缘阳性的风险(OR=2.45,95%CI:1.79~3.36,P=0.001)。在其他组淋巴结转移方面,PALN病理检查阳性会增加12组(OR=3.34,95%CI:2.13~5.23,P=0.001)、14组(OR=2.76,95%CI:1.90~4.01,P=0.001)、17组(OR=2.41,95%CI:1.63~3.57,P=0.001)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在T分期方面,胰腺癌PALN阳性患者T1/T2期所占比例低于PALN阴性患者(OR=0.31,95%CI:0.10~0.98,P=0.046)。结论胰腺癌患者行胰腺切除术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患者近期生存率低,手术切缘阳性的风险较高,远处转移的可能较大。PALN状态与胰腺癌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5.
非吸烟女性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世界上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肺癌是大中城市中恶性肿瘤的第一死因,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迅速。其中女性肺癌死亡率正逐年上升,而病例中以非吸烟者占多数,其危险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来研究女性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患者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包括女性肺癌患者618人,对照872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特征、被动吸烟史、烹饪油烟暴露史、燃料种类、煤烟暴露、亲属患癌史、职业史与饮食史等。结果女性肺癌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儿童时期被动吸烟(OR=1.81,95%CI=1.46~2.24)、烹饪油烟暴露(OR=3.18,95%CI=2.55~3.97)、煤烟暴露(OR=2.56,95%CI=1.83~4.55)、肺部疾病史(OR=1.80,95%CI=1.43~2.27)、肺结核史(OR=1.63,95%CI=1.31~2.03)、肿瘤家族史(OR=2.09,95%CI=1.46~3.00)和肺癌家族史(OR=2.46,95%CI=1.55~3.90)是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显示儿童时期被动吸烟、烹饪油烟暴露、煤烟暴露、肺部疾病史、肺结核史及肿瘤或肺癌家族史是非吸烟女性肺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对应的干预对策,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回顾自2002年6月至2013年12月入院治疗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手术切缘、远处转移、总生存期等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23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6.9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9.5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2岁。<60岁患者68例,≥60岁55例,从发病到明确诊断时平均时间为9.8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6.1个月,1年生存率为69%,3年生存率为37.4%, 5年生存率为29.6%。通过单因素分析,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手术切缘、远处转移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性别、肿瘤部位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P分别为0.784、0.988。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HR=1.93,95%CI:1.06~3.50)及远处转移(HR=1.83,95%CI:1.24~2.72)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手术切缘、远处转移等是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年龄大、远处转移患者生存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7.
p73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e H  Wang YM  Cao YY  Zhang XF  Li Y  Guo W  Wang N  Zhang JH 《癌症》2006,25(11):1351-1355
背景与目的:p7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第二外显子非编码区存在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G4C14-A4T14),可以形成茎环结构而影响基因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这两个连锁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48例食管癌患者、259例贲门癌患者和630例健康对照者的p73基因多态性。结果:具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可明显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和吸烟状况校正的OR值分别1.68(95%CI=1.28~2.20)和1.68(95%CI=1.24~2.26)。p73G4C14-A4T1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在食管癌患者、贲门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中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在根据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无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亚组中,携带GC/AT基因型明显增加贲门癌的发病风险(OR=1.71,95%CI=1.14~2.57),而其他亚组中未见p73G4C14-A4T14多态性增加食管癌、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结论:p73G4C14-A4T14多态性中,携带GC/AT基因型明显增加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无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人群贲门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甲状腺切除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78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32)和未发生组(n=156)。查阅两组病例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范围、是否行二次手术、是否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是否行淋巴结清扫及肿瘤大小等。采用Logistic分析甲状腺切除术后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范围、是否行二次手术、是否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是否行淋巴结清扫及肿瘤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手术范围(OR=6.121,95%CI:4.194~8.352)、是否行二次手术(OR=5.092,95%CI:4.294~8.572)、是否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OR=5.216,95%CI:3.341~8.391)、是否行淋巴结清扫(OR=6.012,95%CI:3.501~9.984)及肿瘤大小(OR=4.143,95%CI:3.121~8.461)是甲状腺切除术后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结论 手术范围、二次手术、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淋巴结清扫、肿瘤大小是甲状腺切除术后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临床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张粟  杨欢  王国清 《中国肿瘤》2020,29(5):327-333
[目的]探讨河南省林州市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按照性别、年龄进行1∶1∶1匹配的原则,选取2019年5~10月在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就诊的新发食管鳞癌患者、新发中重度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患者和正常对照匹配成33个区组作为研究对象。对入组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人口学、生活方式等信息,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对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饮用水来源,吸烟,饮酒,饮茶,食用西兰花、大蒜、酸菜、烟熏制品,劳动强度,消化道疾病史,食管癌家族史与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发生有关(P<0.05)。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教育程度(小学:OR=2.128,95%CI:1.116~3.187;中学及以上:OR=1.960,95%CI:1.080~2.759),饮用浅层地下水、井水(OR=3.595,95%CI:1.051~7.130),现在吸烟(OR=2.027,95%CI:1.435~5.193),经常食用酸菜(OR=2.520,95%CI:1.030~4.498),经常食用烟熏制品(OR=1.312,95%CI:1.089~1.739),有消化道疾病史(OR=2.277,95%CI:1.038~2.828)是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经常食用西兰花(OR=0.520,95%CI:0.031~0.855)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在林州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消化道病史均可影响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其地域特点,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肝转移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监测、流行病学、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2010-2015年的268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191例)和非肝转移组(2493例),评估临床特征与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差(OR=1.31,95%CI=1.09~1.59,P=0.005)、肿瘤大小﹥5 cm(OR=2.55,95%CI=1.78~3.65,P﹤0.01)和淋巴结转移(OR=2.39,95%CI=1.84~3.12,P﹤0.01)增加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发生风险。肝转移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非肝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大小﹥5 cm(HR=1.881,95%CI=1.432~2.469,P=0.000)、淋巴结转移(HR=1.326,95%CI=1.031~1.706,P=0.028)、肝转移(HR=2.090,95%CI=1.615~2.703,P=0.000)是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死亡风险较高的预后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原发部位在胃、种族为白种人和黑种人的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P﹤0.05)。结论肿瘤分化差、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是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发生的易感因素;肿瘤大小﹥5 cm、淋巴结转移、肝转移为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肝转移是原发部位在胃的胃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也是种族为白种人和黑种人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发生肝转移患者的总生存较差。对于发生肝转移的高危患者,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应加强肝转移的相关检查,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出现下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筛选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行直肠癌手术患者283例,病理示下切缘阳性再行R0切除患者21例作为观察组,262例直接达R0切除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并随访。结果:BMI(OR=4.325,95%CI:1.633~11.457,P=0.003)、新辅助治疗(OR=2.819,95%CI:1.062~7.484,P=0.038)、肿瘤距肛缘距离(OR=3.201,95%CI:1.200~8.538,P=0.020)为术中出现下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3年无瘤生存率为4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4%(P=0.023)。两组间1年无瘤生存率、1年总生存率以及3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I、新辅助治疗、肿瘤距肛缘距离是影响直肠癌标本下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现下切缘阳性的直肠癌患者即使再行根治手术预后仍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血清中细胞因子Orexin A、ALB、Leptin水平与胃肠道肿瘤营养不良的相关性,为临床营养状况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24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诊疗数据,采用PG-SGA评分系统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其血清中Orexin A、ALB、Leptin、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生化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胃肠道肿瘤营养中相关因素。结果:根据PG-SGA评分,A级(营养状况良好)患者43例,B级(中度或可疑营养不良)患者59例,C级(重度营养不良)患者22例。营养不良患者所占比例65.32%。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血清中Orexin A、ALB、TNF-α和Leptin水平与营养状态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血清中Orexin A(OR=1.075,95%CI:1.025~1.126)、ALB(OR=0.932,95%CI:0.681~1.276)、Leptin(OR=2.077,95%CI:2.009~2.148)的含量与营养状况有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Orexin A(AUG=0.708)、ALB(AUG=0.791)、Leptin(AUG=0.592)水平均可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预测,且可用作联合诊断。结论:血清中Orexin A、ALB、Leptin水平与胃肠道肿瘤营养不良相关,可用于临床营养不良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诊治的324例老年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发生心律失常者纳入观察组,未发生心律失常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影响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因素。结果:324例患者中98例于住院期间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0.25%(98/32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心血管病史、心律失常史、其他疾病的并发症、酸碱平衡、慢阻肺、甲状腺功能减退、脑损伤、低钾血症、新辅助化疗为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166,95%CI 1.005~1.354;OR=1.279,95%CI 1.027~1.593;OR=1.359,95%CI 1.100~1.680;OR=1.324,95%CI 1.080~1.624;OR=1.405,95%CI 1.033~1.911;OR=1.507,95%CI 1.229~1.848;OR=1.443,95%CI1.072~1.944;OR=1.361, 95%CI 1.076~1.722;OR=1.581,95%CI 1.041~2.400;OR=1.293,95%CI 1.110~1.507,P<0.05),而术后镇痛为保护因素(OR=0.662,95%CI 0.548~0.799,P<0.05)。结论:引起老年肿瘤患者心律失常的因素较多,应加强心律失常的监控,重视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及治疗,提高其晚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3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及淋巴结转移率对于预后生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4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χ2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图以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与淋巴结转移率≤28.66%组相比,淋巴结转移率>28.66%组患者肿瘤病理分型较差[93.3%(127/136) vs 76.8%(162/211),P=0.000],肿瘤位于全胃的比例较高[12.5%(17/136) vs 3.8%(8/211),P=0.002],肿瘤直径较大[49.3%(67/136) vs 27.5%(58/211),P=0.000],血清CEA浓度较高[33.1%(45/136) vs 22.7%(48/211),P=0.034],远处器官发生转移的几率较大[11.0%(15/136) vs 2.4%(5/21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肿瘤位置(全胃)、肿瘤直径(>6.1 cm)、病理分化类型(分化较差)、血清CEA水平(>5 ng/ml)、血清白蛋白浓度(≤40 g/L)是导致淋巴结转移率较高的危险因素(均P<0.05)。随访期间内有233例(67.1%)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术后5年生存率为33.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根治性手术、肿瘤单发、淋巴结转移率≤28.66%、M0、肿瘤直径≤6.1 cm、血清CA19-9≤37 U/ml的T3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好(均P<0.05),而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并不影响患者的预后生存(P=0.08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95%CI):1.487(1.139~1.941),P=0.004]、手术[HR(95%CI):1.741(1.205~2.515),P=0.003]、淋巴结转移率[HR(95%CI):3.053(2.293~4.065),P=0.000]、是否发生远处转移[HR(95%CI):1.766(1.043~2.991),P=0.034]是T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T3期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类型、肿瘤直径、血清CEA浓度、远处器官发生转移是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因素。因此,对于T3期的胃癌患者,术前可以通过相关血液、影像检查,对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及预后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远处转移部位与预后的相关性及生存分析。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2010年至2015年共439例食管鳞癌伴远处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比较食管鳞癌远处转移部位与预后的相关性,通过χ2检验比较两组变量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肺转移、骨+肺转移、肝+肺转移患者预后较好;骨转移、脑转移、骨+脑转移、骨+脑+肝+肺转移患者预后较差。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灶部位、T分期、手术情况、多器官转移情况与食管鳞癌远处转移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情况与多器官转移情况是影响食管鳞癌远处转移患者总生存时间(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食管鳞癌伴远处转移的患者整体预后较差,但年龄在60~69岁区间、接受手术治疗与较好的预后相关。仅单器官转移的食管鳞癌患者中,骨转移、脑转移患者预后较差;合并多器官转移的患者中,骨+脑转移、骨+脑+肝+肺转移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cCR)采取等待观察策略和手术切除治疗策略在肿瘤控制及生存期方面的差异,以此阐述等待观察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在国外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CRT)达到cCR关于等待观察策略和手术切除对比试验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估,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比两组在局部复发、远处转移、肿瘤相关死亡、2年及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和总体生存期之间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等待观察组相比手术组有着较高的局部复发率(LR)(RR=5.05;95%CI:2.22~11.51;P<0.001),但是两组在远处转移(RR=0.93;95%CI:0.51~1.68;P=0.805)、肿瘤相关死亡(RR=0.83;95%CI:0.37~1.87;P=0.658)、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期(RR=0.97;95%CI:0.91~1.03;P=0.277)、2年总体生存期(RR=1.03;95%CI:0.97~1.10;P=0.346)、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期(RR=0.95,95%CI:0.83~1.08;P=0.406)、5年总体生存期(RR=1.03;95%CI:0.95~1.11;P=0.534)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部分nCRT后达到cCR的患者采用等待观察策略是可行的,但需要制定严格的筛选标准以及规范的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ACC1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检索2020年05月13日前发表于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MACC1表达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依次通过浏览标题、摘要和全文进行文献筛选,由2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后采纳8项研究,共收集乳腺癌组织911例及癌旁正常组织429例。Meta分析结果示:MACC1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OR=10.14,95%CI 5.32~19.32,P<0.000 01)。MACC1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远处转移、HER-2表达阳性、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与ER、PR表达水平、患者是否绝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ACC1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MACC1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远处转移及HER-2过表达相关,提示MACC1可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尤其在HER-2型乳腺癌中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