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福建省登革热疫情及其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情况和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6年福建省登革热数据和22区县蚊媒监测点数据,蚊媒密度指标采用容器指数(CI)和布雷图指数(BI)。结果:全省共报告发病976例,其中输入性病例55例、本地病例921例,无死亡病例,发病率2.54/10万;全年发病最多的月份依次为8月、9月和10月,共占比92.01%。全省蚊媒监测点CI为12.23%;高传播风险(BI>20)记录数为159个,占比10.31%。CI较高的月份为5-10月。CI居前的区县分别为集美、晋安、新罗,分别为52.07%、33.26%、23.13%。高传播风险(BI>20)占比居前的为思明、晋安、福清,分别为37.50%、30.43%、26.04%。存在高传播风险(BI>20)的蚊媒生境为废旧物品处、医院和居民区,分别占比46.43%、38.89%和9.86%。结论:思明、晋安、集美等蚊媒密度较高区县以及医院、港口/码头/车站等人口流动频繁复杂场所,传播登革热风险较大,应加强蚊媒监测和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5~2010年防城港市登革热监测结果,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市2005~2010年2个监测点媒介伊蚊的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防城港市的优势蚊种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监测点大部分监测月份伊蚊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其中水田屯蚊媒密度较高,最高BI达104,企沙街相对较低,最高BI为54,2009年以后企沙街蚊媒密度明显降低;阳性容器以暂时性容器为主;2006年送检的全部成蚊标本未检测到登革热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结论防城港市在虫媒方面已经具备传播登革热病毒的条件,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卫生宣教以及改善农村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与传统蚊媒监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气候因素对伊蚊密度的影响.方法 利用伊蚊诱捕器在广州市海珠区某社区对蚊媒密度进行为期11个月的常规监测.对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与传统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并对气候因素(温度、湿度)与伊蚊密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诱蚊指数、诱卵指数、诱蚊诱卵指数与传统指标(布雷图指数)之间具有相关性(r=0.758,P=0.007;r=0.667,P=0.025;r=0.758,P=0.007),并得回归方程Y=1.045+0.677a-0.590b(Y:布雷图指数,a:诱蚊指数,b:诱卵指数);对气候因素与伊蚊密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Y=-18.358+ 1.297a(Y:白纹伊蚊总数,a:温度);Y=-702.837+47.035a(Y:蚊卵总数,a:温度).结论 伊蚊诱捕器监测指标与传统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伊蚊诱捕器监测法的可信性较强,同时,气候因素是影响伊蚊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病人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k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蚊媒标本50只检测均未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9.61、3.68、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范飞能  陈立群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589-1589,1683
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蚊媒防制、监测工作,文章回顾总结近两年来慈溪市采取蚊媒综合治理和科学防制措施,于2004年有效控制一起登革热爆发疫情和2005年及时控制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经验主要有:①领导重视措施到位,各部门密切协作。②以环境治理为主,消灭蚊子孳生地。③合理辅以使用化学药物灭蚊。④加强常规蚊媒监测。⑤加强宣传,强化蚊防意识,使蚊防工作深入人心。并提出今后工作建议:①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媒介生物应急控制委员会。②保证蚊防经费到位,建立环境整治长效机制。③加强监测,科学灭蚊④健康教育应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湖北省郧县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季节性消长规律,为登革热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每月下旬对监测点进行现场调查,监测白纹伊蚊的幼虫指数(BI、CI、HI)和成蚊密度。结果最早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为4月,最晚为11月,4~6月幼虫指数逐月长升,6月最高(BI=84、CI=56、HI=50),后逐月下降。5~11月监测到白纹伊蚊成蚊,5~8月成蚊密度逐月上升,8月最高(20只/人工.h),后逐月下降。结论郧县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消长季节性明显,且5~9月幼虫指数较高,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起疫情暴发的风险较大,应加强环境整治和疾病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3年广州市萝岗区一起在持续高蚊媒密度环境中但没有扩散的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主动搜索进行疫情分析,在疫情发生的第1、3、7、16、25d采用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人工诱蚊法进行蚊媒密度调查,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病例和疫点人群血清标本登革热抗体Ig M和Ig G的检测。结果某患者为实验室诊断病例,无外出史,未搜索到疑似病例,无续发病例。疫情发生第1、3、7、16、25d,某患者工作单位疫点布雷图指数分别为50.0、25.0、12.5、3.1、3.1,宿舍疫点为26.7、10.8、6.8、4.4、0.0。疫情发生第d天,调查宿舍和单位共60名疫点人员中,1名血清标本登革热抗体Ig M阳性,为某患者工作单位员工。结论该起疫情是一起在持续高蚊媒密度环境中但没有扩散的登革热疫情,可能与病例工作地点人口密度低、单位员工不在白纹伊蚊的叮咬高峰期停留、疫点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率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海南省2017—2021年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的密度变化和季节性消长规律,为当地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检查记录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蚊孳生情况;采用双层叠帐法和诱蚊灯法监测成蚊。 结果 海南省2017—2021年共捕获白纹伊蚊雌蚊成蚊1 962只,占捕获蚊虫总数的2.17%。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2.258,P<0.01)。2017年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平均为9.71只/(灯·夜),但白纹伊蚊的构成比最低,为1.29%;2020年医院的蚊密度最低,为2.22只/(灯·夜),2019年居民区和医院的白纹伊蚊占全部蚊虫构成比最高,平均为3.27%。不同生境下蚊密度均在2020年最低;2017—2021年居民区和牲畜棚的白纹伊蚊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其余生境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其中医院的构成比在2020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017—2021年监测的平均蚊密度分别为5.97、4.26、3.82、3.39、3.68只/(灯·夜),除2021年外,呈逐年递减趋势;帐诱指数除2019年外,也呈递减趋势,平均值为1.5只/(小时·顶),呈逐年递减趋势;2017—2021年海南省白纹伊蚊年平均密度为0.09只/(灯·夜),呈现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2017—2021年的布雷图指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为缓慢,且每年的高峰在6—8月之间,均比成蚊密度高峰晚1~2个月。结论 海南省白纹伊蚊种群密度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应根据蚊虫季节性特点开展蚊虫防治活动,以降低登革热等传染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州大学城2011-2012年诱蚊诱卵器监测情况,探讨诱蚊诱卵器监测指标与传统蚊媒监测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1-2012年在广州大学城选择校舍、公园、医院、工地、废品收购站等可能孳生伊蚊的场所布放诱蚊诱卵器,每个监测点诱卵器之间的距离在50 m以上,并与传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布放1 320个诱蚊诱卵器,有效回收1 277个,阳性78个,诱蚊诱卵指数为6.11。其中公园、校舍、工地诱蚊诱卵指数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34,P〈0.05)。诱蚊诱卵指数与传统指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之间具有相关性(r=0.600,P=0.002;r=0.525,P=0.008)。结论诱蚊诱卵器监测法在广州大学城的伊蚊密度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诱蚊诱卵指数与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等传统蚊媒监测指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淮北市城市和农村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分布变化规律,为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0年每年的5—10月份,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以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铁佛镇四个村的居民做为农村监测点,烈山区杨庄街道办、烈山街道办四个社区的居民做为城镇监测点,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分析淮北市城镇和农村媒介伊蚊幼蚊的密度和分布。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3年间容器指数(CI)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8—2020年全市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5、4.92、8.33,平均BI为8.92;2018—2020农村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33、4.83、8.17,平均BI为8.78;2018—2020城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67、5.00、8.50,平均BI为9.06。每年全市BI峰值主要出现在7—8月,2018和2020年存在区域流行风险,2019年存在传播风险。监测显示孳生地种类中闲置容器(碗、瓶等)积水最多。3年间全市CI分别为9.24、5.58、7.85,平均CI为8.92;农村CI分别为9.13、5.58、7.58,平均CI为8.78;城市CI分别为9.34、5.75、8.15,平均CI为9.06。2018年和2019年容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5)。结论 根据3年监测结果,观察到闲置容器是伊蚊幼虫的主要孳生场所,密度较高,农村和城市都同时存在流行潜在风险,应加强外环境治理、病媒消杀、宣传教育等有效控制手段,消除登革热流行的潜在传播因素。  相似文献   

11.
凌峰  屈志强  石健  罗密芳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1):1062-1065
目的 分析总结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应急处置的工作情况,为今后有效地防制登革热提供对策、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疫情相关数据,评价本次应急处置的工作成效。结果 2019年南宁市江南区登革热疫情严峻,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70例,其中输入病例4例,本地病例366例;感染人数以家务待业和离退休者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1.12;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92岁;发病的空间分布呈现高度聚集,福建园街道占本城区本地病例的87.70%。早期伊蚊应急监测布雷图指数和账诱指数合格率偏低,分别为72.17%和62.61%。针对本次疫情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做好精准疫情应急处置,有效压低峰值,迅速控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输入性病例导致本地病例社区水平暴发,疫情呈现多点暴发及扩散蔓延态势。需做好疫情研判、预警预测,准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尽早实施登革热应急处置,精准防控、孳生地处理、健康宣教和病例管理是应急处置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广州地区登革热媒介蚊虫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情况的监测,探讨传播媒介对该地区登革热流行特征的影响。方法采集广州市各区新旧疫点附近的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提取蚊虫总RNA,用登革病毒特异引物经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08年以来共检测白纹伊蚊标本658批,合计12348只,平均每批检测18.8只蚊虫,未检测出登革病毒核酸。结论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携带登革病毒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广州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密度特点及消长规律。方法在农村设立监测点对自然环境中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密度进行长期连续监测。结果农村中白纹伊蚊幼虫孳生地以室外环境为主,全年皆可在积水容器中检出幼虫,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消长与季节密切相关。结论以室外孳生地为主的农村地区白纹伊蚊种群易受气候因素影响,幼虫密度高峰与成蚊密度高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其规律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福州市登革热流行特征与蚊媒种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1999年福州市近郊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与媒介蚊虫的关系,以控制登革热的再次流行。方法:访视现症病人,开展房屋指数、容器指数、布雷图指数测定。检测病人血清中的IgM与IgG,从病人血清及白纹伊蚊体内分离病毒。设5个监测点,调查孳生场所,全年观察幼虫的季节消长规律。结果:经流行病学研究与病原学检测确认,本次流行的病原为Ⅱ型登革病毒,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罹患率为3.56%,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商人为主,分别占 45.84%和21.05%,呈一定的家庭聚集性,病例集中在8~9月,分别占47.68%和38.15%。在各种材料容器的水体中,广泛发现白纹伊蚊孳生。1月见少量幼虫;2月仍有残存幼虫;3月开始繁殖;4月上旬出现成蚊,密度逐渐上升,6月初与9月下旬分别出现主次高峰,11~12月下旬仍可发现幼虫;成蚊9月上旬密度最高;病家周围环境以白纹伊蚊幼虫孳生最多,流行特征与蚊媒种群密度的关系,呈互为制约作用。结论:本次流行有着明显的年龄、性别、职业、季节和家庭聚集等特征,发病与疫区白纹伊蚊孳生地多,密度高,人群普遍易感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Dengue virus (DEN), a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 of the family Flaviviridae, is transmitted from one infected person or animal to another by the mosquitos Aedes albopictus and Aedes aegypti. There are four serotypes of the dengue virus (serotypes 1-4). The virus is responsible for dengue fever (DF),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 and 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rate of DF/DHF has been increasing around the world, particularly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zones. Dengu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rthropod-borne viral disease affecting public health.1  相似文献   

16.
Dengue virus (DEN), a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 of the family Flaviviridae, is transmitted from one infected person or animal to another by the mosquitos Aedes albopictus and Aedes aegypti. There are four serotypes of the dengue virus (serotypes 1 -4). The virus is responsible for dengue fever (DF),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DHF) and 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 In the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rate of DF/DHF has been increasing around the world, particularly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zones. Dengue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arthropod-borne viral disease affecting public health.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南宁市2008—2017年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为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8—2017年南宁市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南宁市2008—2017年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51例,无死亡,2009年和2014年的输入性病例较多,其余年度相对较少;病例集中于西乡塘(23例)、兴宁(10例)和青秀(9例)等3个主城区(共占82.35%);输入高峰在9—10月,病例年龄中位数为23岁,以21~40岁青壮年为主(占82.35%),职业多为学生、商业服务和干部职员;输入来源主要是东南亚(40例,占境外输入病例的97.56%),其次是广东省(10例);共发生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疫情3起;病例发病至诊断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5 d。结论 应加强医务人员登革热诊疗知识培训,增强对询问流行病学史重要性的认识和提高监测灵敏性;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宣教,提高海关检疫和医疗机构早期诊断和报告的能力;加强蚊媒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