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促释放剂(FK409)在保护减体积肝移植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56对(112只)SD大鼠分为两组,分别为FK409处理组和对照组。其中各组的8对大鼠用于观察存活率,20对用于观察移植后血中肝脏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NO水平及移植物内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GR-1)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FK409处理组的1周存活率、血清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LT、AST及肝组织中的EGR-1蛋白含量则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氧化氮促释放剂(FK409)能够通过增加NO的合成,来减轻原位减体积肝移植大鼠的再灌注损伤,改善微循环,提高移植肝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特利加压素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148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接受特利加压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柔肝化纤颗粒治疗。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身体一般情况(腹围、腹水深度、24h尿量)、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门静脉压力指标(门静脉血流量、血流速度及主干内径)、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腹围、腹水深度、TBIL、ALT、AST、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主干内径、MDA显著降低,24h尿量、门静脉血流速度、GSH-Px、SOD显著升高( 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柔肝化纤颗粒联合特利加压素能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身体一般情况,修复肝功能,调节门静脉压力,缓解氧化应激,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部分肝(65%)移植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大剂量组(0.1 mg·kg-1·d-1)和他克莫司小剂量组(0.05 mg·kg-1·d-1),每组各24只.受体于术前3 d起肌注给药,每天1次,直至术后.观察术后第1、2、3、5天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 LI),速率法检测血清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等指标.结果:肝移植术后的肝细胞有丝分裂的高峰期出现在术后48 h,他克莫司显著提高了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48 h MI及PCNA LI(P<0.05,P<0.01);大剂量实验组术后48 h PCNA LI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种剂量组的TB、ALT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他克莫司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再生有促进作用,且该作用有剂量依赖性,同时肝脏毒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细胞分化群40补体免疫球蛋白(CD40L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袖套法建立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经门静脉输注CD40LIg基因转染的MSCs,观察大鼠肝移植术后肝功能的变化、生存情况和移植肝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检测肝移植大鼠干扰素(INF-γ)和白细胞介素4(IL-2)水平的变化。结果(1)基因转染MSCs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单纯MSCs组和基因转染组,而单纯MSCs组和基因转染组又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2)对照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IL-2和INF-γ水平在肝移植术后急剧升高,各时段均显著高于3个治疗组(P<0.05);(3)肝脏组织病理检查,对照组呈重度排斥反应,单纯MSCs组和基因转染组为轻度排斥反应,而基因转染MSCs组无明显排斥反应。结论 CD40LIg基因修饰MSCs可以延长肝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抑制大鼠肝移植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三袖套法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德盛  李开宗 《医学争鸣》1998,19(2):169-171
目的:建立简便实用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切除供体大鼠肝脏体积的68%后移植给受体大鼠,用袖套法吻合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结果:共施行减体积肝移植手术36例,术后24h存活率91.7%,7d存活率58.3%,7d移植肝重量达原受体大鼠肝脏的78.7%,14d,21d分别达到101.6%与102.1%,结论:三袖套法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操作简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是一种理想的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延长犬活体肝移植存活的机制.方法 14只受体犬建立活体肝移植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仅做活体肝移植,处理组在活体肝移植的基础上,术中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观察两组犬的生存时间、肝功能(AST、ALT)、组织病理变化及移植细胞的分化状况.结果 ①处理组比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②肝功能变化:术后两组AST、ALT总体相比较,处理组AST、ALT水平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⑨组织病理变化:术后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反应,且排斥程度相似.④移植细胞分化情况:输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有功能的肝样细胞分化.结论 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长活体肝移植受体犬的存活时间;经门静脉输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肝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肝肾联合移植大鼠模型,并初步探讨移植肝是否对移植肾具有免疫保护作用.方法: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对供肝和供肾进行原位灌注,供肝肝上下腔静脉用显微外科技术缝合,双袖套法吻合肾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带瓣左肾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用支架管重建胆道和输尿管.通过单独肾移植、肝移植和肝肾联合移植生存时间、肾功能及移植肾病理比较研究,探讨其免疫保护作用.结果:用此法建立肝肾联合移植大鼠模型手术无肝期短,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肝肾联合移植组较肾移植组生存时间长(P<0.05),与肝移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肾联合移植组血尿素氮及肌酐明显低于肾移植组(P<0.05),移植肾排斥反应明显减轻.结论:用该方法建立一期大鼠肝肾联合移植模型方便可行且成功率高;肝肾联合移植时移植肝对移植肾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鼠肝移植自发性免疫耐受模型,初步了解其移植后的免疫学变化。方法按Kamada的双管套法,选用近交系Lewis(LEW)、Wistar Furth(WF)大鼠进行原位全肝移植,术后动态观察宿主的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变化。另外,观察移植后不同时期,宿主植入供体同源的心脏后的免疫耐受情况。结果LEW→WF肝移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的峰值在术后第4天,ALT在2周内、TB在4周内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但肝脏炎症细胞的浸润则在第2周最为明显。通过再移植供体心脏的方法提示宿主对供体的特异性免疫耐受是移植2周后建立的。结论该组合早期虽存在急性排斥反应,但术后不需给予免疫抑制剂,可以自然克服这种损害而长期生存,属自发性免疫耐受模型。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后肝肾综合征:特利加压素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肝移植后肝肾综合征的特点 ,探索针对不同个体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方法 :汇总 5年来2 9例肝移植前潜在肾功能损害及 9例肝移植后肝肾综合征资料 ,肝移植前潜在肾损害者术后用特利加压素预防治疗 ,肝移植后肝肾综合征按肾损害程度分为轻中重 3组 ,观察在采用以特利加压素为基础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前后 ,与肾脏功能有关的多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2 9例肝移植前潜在肾损害者术后肾功能正常 ,1周内肝移植后肝肾综合征均获纠正。结论 :由于术前肾脏功能已有潜在受损可能 ,术中代谢和血流动力学紊乱、术后体内相对较高的血管收缩因子未能迅速清除、移植肝窦内皮细胞水肿产生暂时性的窦性门静脉高压等因素共同作用 ,诱发了肝移植后肝肾综合征的发生。以特利加压素为基础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有效针对这些发病环节 ,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术植中逆行灌注对早期移植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脏逆行灌注对移植肝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病例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和非逆行灌注组。逆行灌注组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然后吻合门静脉。非逆行灌注组中按常规方法首先开放门静脉。于移植术当日及术后1、3、5、7 d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逆行灌注组的复温缺血时间(RW IT)显著短于非逆行灌注组(P<0.05),其手术后当日的血清AST、ALT和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逆行灌注组(P<0.01);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清AST水平及第3、5、7天血清AST、ALT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W IT缩短有利于减轻肝脏复温缺血损伤;逆行灌注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李蓉 《河北医学》2016,(2):180-184
目的:研究脂肪间质干细胞经门静脉及尾静脉移植入肝硬化大鼠后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45只Wister大鼠,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Wister大鼠分为对照组、门静脉移植组及尾静脉移植组.3组先用相同方法制造肝硬化模型,随后,门脉移植组及尾静脉移植组分别从门静脉和尾静脉注射2mL细胞数量为2×106 个脂肪间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入2mL细胞培养液,6周后观察三组大鼠治疗效果. 结果:门静脉组大鼠肝脏边缘变钝,表明纹理变粗,大鼠肝脏形态改变程度较轻;对照组及尾静脉组大鼠肝脏质地则比较生硬,肝脏萎缩,颜色暗淡,出现不同成度的肝硬化;三组治疗前 AST、ALT、ALB及总胆红素( TBIL)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门静脉组大鼠AST、ALT、总胆红素( TBIL)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尾静脉组( P<0.05);ALB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尾静脉组( P<0.05);对照组肝脏在显微镜下显示:肝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占小叶比例2/3以上;尾静脉组肝脏出现纤维化,且细胞数少于对照组;门脉组大鼠肝脏纤维化程度最轻,光镜下甚至能够看见正常肝脏细胞. 结论:脂肪间质干细胞便于获取,易于分离、培养,且容易与外源基因导入和表达,属于进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新型种子细胞. 其经门静脉及尾静脉移植,能够有效的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并改善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肝移植后早期的活性变化及其与供肝损伤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观察其生存期外周血ALT变化、大鼠胆汁分泌量及移植肝门静脉血TNF-α活性。结果供肝冷冻保存4h组及对照组移植大鼠存活期超过50d,而冷冻保存8h组大鼠无一长期存活(均<3d);对照组及4h冷冻保存组胆汁分泌量显著多于8h冷冻保存组(P<0.05),8h组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4h组(P<0.05);8h组移植后TNF-α活性显著升高,且术后2h达高峰,而4h组仅在术后2h轻度升高(P<0.05)。结论肝移植早期TNF-α升高程度与供肝损伤程度有关。TNF-α可能源于移植肝的枯否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门静脉动脉化异位辅助肝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和肝动脉血供对移植肝早期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切除85%肝脏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异位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加肝动脉血供建立;B组(n=20),异位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C组(n=10),为对照组。观察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生存情况、肝功能变化、残肝和移植肝病理结构改变以及肝动脉血供对移植肝早期功能影响。结果 A组和B组大鼠2周生存率分别是85.7%和64.3%,C组大鼠48h存活率为0。移植肝再灌注后,A组胆汁分泌率比B组明显增高(P<0.05),术后2周内,A组血清ALT、GGT、Tbil值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P<0.05)。移植术后14天,A组和B组残肝细胞都明显增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移植肝开始萎缩,肝细胞变性,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为急性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作用,使原肝再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移植肝逐渐萎缩丧失功能。在大鼠辅助肝移植中,肝动脉血供有助于改善移植肝早期功能,防止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的诱导分化情况及对大鼠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雌性受体大鼠随机分3组:空白对照组(A组)、D-hanks液组(B组)、骨髓干细胞组(C组).观察大鼠的中位生存时间、肝组织病理变化,基因Sry原位杂交和甲胎蛋白免疫组化双检测观察骨髓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C组中位生存时间大于180 d(P<0.05);C组无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基因Sry原位杂交阳性,并且表达甲胎蛋白.结论 骨髓干细胞门静脉输注能减轻急性排斥反应,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并能在移植肝的环境中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表达甲胎蛋白,并逐渐替代移植肝本身的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脂肪沉着程度供肝对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4例进行肝移植术患者,依据供肝浸润程度,随机分为轻度脂肪肝组、中度脂肪肝组、重度脂肪肝组、无脂肪肝组共四组,每组各16例,比较四组患者肝功能(主要观察ALT、AST指标)、入住ICU的平均时间、1年移植物成活率、移植物原发无功发生率。结果轻度脂肪肝组入住ICU的平均时间、ALT和AST水平、移植物原发无功发生率与无脂肪肝组接近;中度脂肪肝组入住ICU平均时间、ALT和AST水平均较轻度组和无脂肪肝组明显增高,P0.05;重度脂肪肝组入住ICU平均时间、ALT和AST水平、移植物原发无功发生率明显较前三组为高,P0.05。结论轻、中度肝脏脂肪浸入可作为肝移植供肝,重度脂肪肝不能作为供肝的选择目标。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transplantation via the hepatic artery vs. the portal vein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ESLD). Methods Patients with hepatic decompensation were prospectively recruited from September 2010 to September 2012 to receive HSC transplantation via the hepatic artery or the portal vein. Liver function was examined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Liver biopsy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Knodell score. Results Eighty patients (58 males and 22 female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Child-Pugh score was grade B in 69 cases, and grade C in the remaining 11 cases. HSC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via the portal vein in 36 patients and via the hepatic artery in 44 patients. ALT levels decreased while serum albumin leve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t 6 and 12 months after HSC transplantation (P〈0.05 compared with pre-transplantation levels). Total biliruhin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dy in both groups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HSC transplantation (P〈0.05 compared with pre-transplantation levels). Additionally, prothromhin time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at 12 months after HSC transplantation (P〈0.05 compared with pre-transplantation level).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T, total bilirubin and prothromhi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either before or after transplantation. Moreover, Knodell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6 and 12 months.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liver cell edema, degeneration, necrosis, and inflamm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lieved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incidence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were 1.25%, 3.75%, and 2.5% respectively. The one-year survival rate was 100%. Conclusions Autologous HSC transplantation improves liver function and histology in ESLD patients The administration route of HSC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fficacy of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模型中验证AZD2014是否具有抑制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采用Kamada 提出的“二袖套”法建立Lewis→BN 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AZD2014组,各4只。AZD2014组腹腔内注射AZD2014药物,5 mg/kg,1次/d;对照组腹腔内注射药物溶剂2.5 mL/kg,1次/d。不同时间点取外周血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记录生存时间,进行生存分析。移植肝脏行免疫组化检测CD3和Foxp3的表达水平,评估T淋巴细胞和Treg淋巴细胞浸润的程度;移植肝脏行HE染色,采用Banff方案评估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结果 对照组在术后14 d内有3/4 的大鼠死亡,而AZD2014组在术后14 d内无大鼠死亡,AZD2014组与对照组相比生存时间明显延长(χ2=4.213,P=0.040)。对照组血清中ALT、AST和TBIL进行性升高,上述指标均高于同时间AZD2014组(P<0.05)。病理检查显示对照组移植肝内排斥反应明显重于AZD2014组(排斥指数P<0.01),对照组中T淋巴细胞(CD3阳性)浸润相较于AZD2014组更为严重(P<0.01),而Treg细胞(Foxp3阳性)明显少于AZD2014组(P<0.01)。结论 双mTORC1/2抑制剂AZD2014可以有效地抑制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心脏停搏供体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心脏停搏后不同时间的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以缺血预处理方法诱导大鼠肝脏组织产生HSP70,以预处理(IP)与否及供体心脏停搏45 min或60 min的不同,将供体大鼠分为4组(IP-45,IP-60,C-45和C-60)。于肝移植术后1 h采血检测肝功能,术后1 h及7 d切取肝脏,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并观察各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结果:缺血预处理后24~48 h,肝组织HSP70表达明显增强;肝移植术后1 h,血清ALT和AST水平IP组明显低于对照(C)组(P<0.05);术后7 d,IP组移植肝光学显微镜下肝小叶结构完好,汇管区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C组移植肝则出现了较多的肝细胞坏死和气球样变。C-45和C-60组1周存活率分别为12.5%和0;而IP-45和IP-60组1周存活率分别为62.5%和37.5%。 结论:HSP70明显改善术后肝脏功能和减轻肝脏病理学改变,显著提高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的存活率,HSP70对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