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沐舒坦联合糜蛋白酶冲洗鼻咽癌放疗后鼻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间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鼻咽癌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糜蛋白组、沐舒坦组和联合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予0.9%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及庆大霉素冲洗鼻腔;糜蛋白组患者予3%高渗盐水与糜蛋白酶冲洗鼻腔;沐舒坦组患者予3%高渗盐水与沐舒坦冲洗鼻腔;联合组患者予3%高渗盐水、糜蛋白酶及沐舒坦冲洗鼻腔。对比四组患者3个月后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鼻咽处黏膜的反应程度。结果联合组晚期并发症如分泌性中耳炎、鼻腔粘连、口咽干燥感及放射性鼻窦炎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糜蛋白组和沐舒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糜蛋白组和沐舒坦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鼻咽处黏膜反应程度平均秩次4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2.8、糜蛋白组的63.9和沐舒坦组的7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糜蛋白组和沐舒坦组鼻咽处黏膜反应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采用3%高渗盐水、沐舒坦联合糜蛋白酶冲洗鼻腔,能显著缓解鼻咽处黏膜反应程度,降低分泌性中耳炎、鼻腔粘连、口咽干燥感和放射性鼻窦炎等晚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存在继发放射性鼻窦炎的风险,鼻腔冲洗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本文就鼻咽癌放疗后继发放射性鼻窦炎进行鼻腔冲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鼻咽中药冲洗对鼻咽癌放疗并发症防治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鼻咽中药冲洗对鼻咽癌放疗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 122例鼻咽癌患者分为鼻咽中药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应用中药鼻咽冲洗,经鼻腔、鼻咽、口咽吐出,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冲洗。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口腔黏膜反应、口臭、鼻窦炎、鼻腔粘连减少,有明显效果(P<0.01)。结论 鼻咽中药冲洗可有效减少鼻咽癌放疗反应及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腔冲洗联合口腔护理对鼻咽癌放疗鼻窦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6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其中,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3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的3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为观察组,给予碳酸氢钠鼻腔冲洗联合综合性口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鼻窦炎临床症状评分、口面部活动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3个月后鼻塞、头疼、嗅觉减退和鼻腔分泌物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张口困难、吞咽障碍和颈部活动受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睡眠障碍、鼻腔部症状、鼻窦炎症状和情感障碍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鼻腔冲洗联合口腔护理能减少鼻咽癌放疗鼻窦炎和口面部活动受限情况,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方法:9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在放疗后1 h内行内生场热疗,对照组行单纯放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生活质量、活动能力变化情况以及爆发痛发生次数、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放疗后两组NRS评分、活动能力分级均较放疗前降低,KPS评分均较放疗前升高(P<0.05),且上述观察指标实验组较对照组放疗前后变化更显著(P<0.05);放疗结束时实验组NRS、KPS及活动能力改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放疗过程中爆发痛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性疼痛近期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活动能力,降低爆发痛次数,且不增加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并探讨放疗后继发鼻窦炎的预防、治疗措施和手段.方法 回顾性评价86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头颈部CT或MRI检查资料,结合其中15例患者放疗后的鼻内镜检查资料,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鼻窦炎的影响因素及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6例鼻咽癌患者中,放疗前16例患有鼻窦炎,放疗后55例发生鼻窦炎,其中T分期较高、鼻腔有侵犯的患者放疗后鼻窦炎发生率较高(P =0.003和P=0.024).放疗中及放疗后给予鼻腔冲洗等局部治疗的患者鼻窦炎发生率较低(P =0.000),放疗前就有鼻窦炎的患者,11例放疗后未得到改善,CT显示仅4例患者鼻窦炎好转,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甚至有所加重.18例长期应用鼻血管收缩剂滴鼻(连续使用>1月)引起药物性鼻炎,鼻阻塞、鼻窦炎症状更加严重.结论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鼻窦炎发病率高,T分期较高、鼻腔有侵犯、鼻腔冲洗等局部治疗是放疗后继发鼻窦炎可能的影响因素,加强放疗中、后期鼻腔局部治疗可减少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芦荟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鼻咽癌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0例患者第1次放疗后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及芦荟汁为实验组,50例仅涂抹芦荟汁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分别为48.0%、84.0%(P<0.01)。I-Ⅱ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实验组为42.0%(21/50),对照组为66.0%(33/50)。 Ⅲ-Ⅳ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实验组为6.0%(3/50),对照组为18.0%(9/50)。实验组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P<0.01)。放疗结束后随访4周,实验组患者91.7%(22/24)在1周内急性放射性皮炎病情缓解,对照组61.9%(26/42)的患者在1周内病情缓解。对照组急性放射性皮炎持续时间长于实验组(P<0.05)。结论:芦荟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防治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为鼻咽癌患者放疗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2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3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nnArbor分期,Ⅰ期17例,Ⅱ期15例,Ⅲ期1例,Ⅳ期4例。单纯放疗8例,单纯化疗9例,其余20例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单因素分析采用Kap lan-M e ier法,多因素分析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27月,3年总生存(OS)率为50.0%,放化疗联合、单纯放疗、单纯化疗3年生存率分别为77.8%、50.0%、0%。单纯放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P〈0.01);放化疗联合与单纯放疗治疗后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化疗CR 1例(11.1%),单纯放疗CR 6例(75.0%),放化疗联合CR 16例(80.0%),单纯放疗、放化疗联合治疗后CR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P〈0.01);放化疗联合与单纯放疗治疗后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IPI、LDH水平、临床分期、治疗模式、首程治疗后CR率等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首程治疗后CR率、PS评分是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结论鼻腔NK/T细胞淋巴瘤单纯放疗、放化疗联合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化疗,化疗加入放疗并未改善生存率。首程治疗后CR率、PS评分可作为判断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前后鼻窦炎的发生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1年间283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前后影像学资料,观察鼻窦炎发生发展情况。采用Logrank法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法多因素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放疗前T1、T2、T3、T4期鼻窦炎发生率分别为22.6%、37.5%、46.8%、61.3%(P=0.002)。放疗前无鼻窦炎的155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1、3、6、9、12、18个月鼻窦炎发生率分别为32.9%、43.2%、61.3%、68.4%、73.5%、69.7%、61.3%(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鼻腔受侵、鼻咽冲洗及鼻咽部照射剂量与调强放疗后鼻窦炎发生有关(P=0.003、0.006、0.002、0.020),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鼻腔受侵、鼻咽冲洗影响调强放疗后鼻窦炎发生(P=0.002、0.002、0.000)。结论 鼻咽癌患者放疗前鼻窦炎发生率随着T分期增高而增加,调强放疗后鼻窦炎在3个月内发生发展最快,9个月达高峰,1年后趋于稳定。T分期、鼻腔侵犯、鼻咽冲洗影响调强放疗后鼻窦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鼻腔鼻窦癌调强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产生与鼻窦黏膜辐射剂量-体积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6年我院放射治疗科收治的60例鼻腔鼻窦癌患者资料。放射性鼻窦炎的分级依据毒性反应CTC 3.0标准。在TPS计划系统上勾画正常鼻窦黏膜,通过DVH图读出各种放疗剂量参数,包括V10~60以及平均剂量等。探索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窦黏膜辐射体积以及剂量之间潜在的量效关系。结果:放射性鼻窦炎总的发生率为86.7%,其中Ⅰ级发生率为26.7%、Ⅱ级发生率为43.3%、Ⅲ级发生率为16.7%。探索到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窦黏膜辐射体积以及剂量之间存在关系。寻找到预测放射性鼻窦炎的3个指标:鼻窦黏膜受到的平均剂量、V50以及放疗的靶体积。分层分析得出:鼻窦黏膜平均剂量超过48 Gy、V50超过61.8%、PTV超过223 cm3时,放疗后放射性鼻窦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放射性鼻窦炎保护性因素为:鼻窦黏膜平均剂量≤48 Gy、V50≤61.8%、PTV≤223 cm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骨水泥填充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6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溶骨性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33例(PKP组),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患者32例(联合组),观察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两组患者骨水泥外渗的相关情况、VAS评分、KPS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肿瘤的局部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1.5)个月,联合组和PKP组骨水泥外渗百分率分别为21.88%和24.24%,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两组骨水泥渗漏的患者均未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在VAS评分方面,两组术前分别为7.61±0.74和7.55±0.72,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降为2.86±0.65、2.21±0.58、2.34±0.68和3.56±0.78、3.42±0.64、3.48±0.69;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以及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KPS评分方面,两组术前为52±14.3和51±13.2,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升为83±12.8、86±14.3、85±14.8和84±11.4、82±14.5、80±15.1,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2个月肿瘤复发率方面,两组间比较分别为15.63%和33.33%,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在临床操作上微创、安全,在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身体功能状态治疗效果的稳定性上,可达到单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相类似的临床效果,但是其在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上效果更佳,甚至在肿瘤复发率上,通过远期疗效观察其更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这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马亮 《现代肿瘤医学》2018,(15):2461-2464
目的:探讨椎体骨转移癌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疗效。方法:将医院70例确诊为椎体骨转移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放疗治疗;观察组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再辅以局部放疗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痛情况;采用ECOG体力状况评分对两组患者行为状态改善情况加以评价,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2.14±0.4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5±0.75)分,P<0.05。观察组患者行为状态改善率为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48.57%略高于对照组(42.86%),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治疗椎体骨转移癌患者可有助于减轻患者骨癌疼痛,改善其行为状态,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深部热疗在放射性肺炎的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行胸部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肺炎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未行手术的肺癌患者。其为序贯或同步放化疗,放射治疗剂量为60~70 Gy(常规分割),预计生存期超过6月,放射治疗后均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患者,根据治疗是否行深部热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30例给予糖皮质激素与抗感染治疗,辅以吸氧、止咳、解痉平喘等对症处理;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深部热疗。热疗设备使用HG-2000体外局部高频热疗机,加温温度42 ℃~43 ℃,时间为40 min,隔日1次,共10次,分别检测放射性肺炎治疗前、放射性肺炎治疗后肺功能、血气分析的变化趋势。结果:治疗组放射性肺炎的总有效率、生存质量KPS评分、症状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VC、FEV1)、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均有好转,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炎性因子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部热疗联合传统糖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性肺炎,有助于放射性肺炎患者的症状、肺功能、血气分析、炎性指标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联合加味金黄膏穴位贴敷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及对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研究时间为2018年02月至2020年02月,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给予物理疗法)与观察组(给予中药熏洗联合加味金黄膏穴位贴敷治疗),各40例,且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患侧与健侧水肿周径差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上肢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上肢水肿、疼痛、肢体麻木、乏力、纳呆、心烦易燥等中医证候积分、患侧与健侧水肿周径差值、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KPS评分、上肢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药熏洗联合加味金黄膏穴位贴敷治疗,能够有效减轻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及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射频热凝术治疗晚期胰腺癌顽固性疼痛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70例晚期胰腺癌顽固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芬太尼透皮贴剂4.125 mg/贴×2/72 h 外用+加巴喷丁胶囊 200 mg po 3/d;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射频热凝术,射频治疗参数设置为:3 min,70 ℃。评价两组晚期胰腺癌顽固性疼痛患者镇痛效果。结果:治疗后3 d、6 d、21 d、60 d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疼痛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躯体功能评分、情绪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总健康状况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6 d、21 d、60 d观察组较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情绪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呈下降趋势,总健康状况评分呈上升改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1 d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CR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3 d,观察组血清TNF-α、IL-6、CRP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腹腔神经丛射频热凝术治疗晚期胰腺癌顽固性疼痛镇痛效果确切,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见效快、安全有效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胶囊防治乳腺癌化疗相关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02月至2016年10月在我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共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行术后辅助化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胶囊(2粒/次、3次/日,化疗期间及化疗间歇期间均坚持服用),于化疗第4周期入院时及第6周期结束后(1~2周内)分别接受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表(ADL)评分。结果:第6周期化疗结束后,实验组MMSE评分的降低幅度均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DL评分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可以改善化疗相关性认知障碍,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拟采用点穴分筋拨络法治疗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运用中医临床理论为该病的认识及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乳腺外科存在腋网综合征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由专门从事传统康复的治疗师予以点穴分筋拨络法进行治疗,并提供健康教育;对照组不进行手法治疗,仅给予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周、6周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在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上肢残疾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 scale,DASH)以及Barthel指数方面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3周、6周随访时肩关节外展、前屈活动度,DASH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肩关节后伸、内收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在3周随访时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周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穴分筋拨络法能够改善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缓解患肢疼痛,提高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观察组行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多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药使用率、美容满意度评分、炎症-氧化应激指标及卵巢功能指标。结果: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但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72 h时观察组的VAS评分及镇痛药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美容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3 d,观察组的血清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安全可行,较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创伤更轻且美观性更好,更有利于术后康复,且不增加卵巢功能损伤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骨二科收治的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9例)和对照组(n=37例),对照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观察组行PVP+RFA治疗。记录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评价患者体能状态、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脊柱稳定性情况;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两组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6月和12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月、3月KP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月、3月SIN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月肿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两组术后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P联合RFA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与单独PVP治疗相近,但PVP联合RFA治疗能更有效缓解疼痛,增强脊柱稳定性,减少骨水泥外渗及术后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