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肖蕾  杨颖  毛睿  包永星 《癌症进展》2012,10(2):141-144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死亡率高,虽然肝癌的多种治疗手段层出不穷,但仍旧缺乏切实有效的提高5年生存率的治疗手段。靶向治疗是未来肿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是靶向治疗的理想靶点。随着蛋白组学,基因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发现一些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的肝癌肿瘤标志物和干预治疗靶点。现对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对于不适宜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细胞肝癌,传统的化疗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肝细胞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试验中,包括多靶点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剂、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分子靶向药与化疗的联合等已经显示出了潜在的疗效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临床试验显示索拉非尼可延长肝细胞肝癌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至9.2个月,中位总生存至10.5个月,贝伐单抗与厄洛替尼联合治疗肝细胞肝癌延长中位总生存达68周。本文针对肝细胞肝癌使用多靶点抑制剂、血管内皮生长抑制剂等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覃晶  李爱民  罗荣城 《癌症进展》2007,5(4):313-319
不能手术和已转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很差,放化疗难以使患者受益。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对一些肿瘤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也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目前的肝癌临床研究主要针对EGFR、VEGF/VEGFR、Raf/MAPK-ERK、HGF、乙肝表面抗原等靶点。本文针对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21世纪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向和潮流.针对VEGF/VEGFR、EGFR、Raf-MAPK-ERIC、HGFR等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以及与其他治疗的联合治疗开始用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并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针对原发性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兵  朱毅敏 《癌症》2010,29(3):370-375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的新手段,以其低毒副作用和高效率的治疗效果正成为癌症治疗研究的热点。在生物体内有许多可以作为癌症治疗靶点的分子,这些靶点分子位于癌细胞的不同位置: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细胞外基质。本文综述了癌症分子靶向治疗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药物研发现状,为癌症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分子选择性,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目前肝癌的靶向药物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多靶点激酶抑制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DNA甲基化抑制剂、环氧化酶-2抑制剂、Nuclerfactor—kappaB(NF—κB)路径靶向药物、细胞周期控制药物等。全文对肝癌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进展及转移,往往发现疾病时已是肝癌中晚期。较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化疗、介入治疗及靶向治疗。但传统治疗方法疗效有限,近年来,随着对原发性肝癌的免疫系统研究逐步深入,免疫治疗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其中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为靶点的免疫疗法在非小细胞肺癌及肾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疗效。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进一步探索PD-1/PD-L1抑制剂在肝癌中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肝癌的机制及现阶段国内外多项免疫治疗取得的成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指以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分子作为靶点,利用抑制剂、阻断剂、抗体等药物进行抗肿瘤治疗的手段。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强、副作用小等特点,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针对NSCLC已上市的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包括癌基因分子靶向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靶向治疗药物以及多靶点抑制剂等。本文主要阐述不同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获益人群。  相似文献   

9.
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常见的恶性肿瘤,起病隐袭,早诊困难,确诊时大多数已达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治疗棘手,预后很差;常规化疗药物的作用有限,没有证据显示有明显的生存获益。已知肝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发生、发展和转移与多种基因突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新生血管增生异常密切相关,其中存在着多个关键性环节,正是采用分子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和潜在的靶点。近年来,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癌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正在成为新的热点,而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多吉美)作为代表性药物,已经取得突破性成果,能够有效地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开创了肝癌靶向治疗的新时代。为了尽快地熟悉了解有关动态,本文全面而系统地综述了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临床上单药和联合治疗研究的新进展,并讨论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姑息化疗是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耐药常常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靶向抑制细胞周期G2检查点、靶向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对乏氧的反应、节拍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抗血管生成和热疗化疗联合以及癌细胞微量元素调控等逆转原发性肝癌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进展期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胃癌是目前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不能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预后较差,寻求手术以外途径治疗胃癌的转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分子靶向治疗具有分子特异性和选择性,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减少对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的新方向。随着胃癌分子病理学的研究深入,针对进展期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研发成功并开始走向临床。本文综合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临床试验,阐述靶向药物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地位,其中,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联合氟尿嘧啶、铂类、紫杉类药物均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ToGA试验确立了曲妥珠单抗在治疗进展期胃癌上的地位,但靶向治疗药物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广泛应用有赖于更多的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王贝  刘锋 《现代肿瘤医学》2022,(21):3996-4000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但由于缺乏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对比和治疗持续时间的可靠数据,且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低,目前仅在年老体弱的患者中使用。然而,靶向药物如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4/6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等结合内分泌治疗,已经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成功,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获益。在早期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中,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治疗仍处于研究阶段,最近的数据展现出了有希望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评估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在ER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现状,希望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子靶向治疗在驱动基因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已经获得显著的疗效,但靶向治疗后期发生的耐药问题也成为了非小细胞肺癌进一步治疗的难题。现有分子靶向治疗中已知多种肿瘤驱动基因靶点,常见的有EGFR、ALK、ROS1、HER-2、BRAF、MET等。本文将对上述基因突变靶点抑制剂的耐药特点及耐药后的进一步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肝癌是一种常常致命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化疗耐药性。 癌症的主要恶性表现包括复发、转移和化疗耐药性,且都与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存在有关。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CSCs已经在包括肝癌在内的许多肿瘤中被鉴定和确定。 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许多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调控的机制。 基于这些研究结果,LCSCs的根除是靶向治疗的目标之一。 本综述重点介绍LCSCs表面标记物最新进展及其靶向治疗策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靶向治疗技术是治疗肝癌的新途径。目前,肝癌的靶向治疗技术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技术和纳米磁性靶向治疗技术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临床高发,并且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上升。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靶向治疗占有重要地位,而靶向药物出现耐药是结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靶向药物耐药机制复杂,RAS、RAF突变等经典机制已被熟知,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研究其耐药机制以及如何阻断耐药是当下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综述几种靶向治疗药物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靶向治疗是选择性作用于肿瘤发生中关键分子的新型抗肿瘤治疗策略。由于最大限度减少了正常细胞的损伤,其与化疗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然而,近年来靶向治疗导致的心血管毒性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临床常见靶向药物的心血管毒性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绝大部分心血管毒性的发生机制仍不是很清楚。在治疗基线完善心血管检查并后续进行密切随访和管理,对常见心血管毒性进行早期预防监测并及早干预对于心脏毒性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因第一位的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治疗中晚期肺癌主要以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为主。肿瘤耐药是临床上化疗和靶向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自噬相关分子参与机体生理病理众多过程而且调控机制非常复杂。本文主要综述在肺癌化疗和靶向药物耐药的过程中自噬相关分子发生的改变,旨在阐明自噬与肺癌耐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中肺癌均高居第一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85%以上, NSCLC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近十几年来,NSCLC相关临床治疗取得巨大突破,代表性治疗新方案即为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然而,上述治疗方式成功发挥治疗作用前提和关键则是精准选择NSCLC患者治疗优势人群。分子影像可以在活体状态下,应用影像学方法对人或动物体内细胞和分子水平生物学过程进行成像、定性和定量研究,着眼于生物过程基础变化而不是生物变化最终结果,进而实现精准选择治疗优势人群、分子水平精准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进行预后评估等目的,对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意义重大。该文综述分子影像在NSCLC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中开展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ROS1融合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的又一潜力靶点,随着相应靶向药物的使用,ROS1阳性的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改善。越来越多针对ROS1融合基因的治疗药物面世,让这类患者有更多的选择。但持续性用药后的获得性耐药问题仍无法避免。本文就ROS1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靶向治疗情况及耐药的机制和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