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娄海林  吕利  周轶芳 《安徽医药》2020,41(7):781-784
目的 探讨改良扩皮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拟行PICC的7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25例。A组采用可撕裂鞘与扩张器组装直接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B组采用盲穿针外鞘与扩张器组装后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C组采用改良扩皮送鞘法(即盲穿针外鞘、扩张器与可撕裂外鞘组件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比较3组一次性扩皮及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扩皮后即刻和术后24 h穿刺点出血量、穿刺点渗液、置管7天维护次数和穿刺点感染情况。结果 B组和C组一次性扩皮成功率均为100%,均高于A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扩皮后即刻出血量及术后24小时穿刺点小量出血率为86.9%、91.3%,均高于A组(60.0%、70.0%)及C组(48.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扩皮送鞘法可提高一次性扩皮和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但在穿刺时即刻出血量与24 h出血量方面无优势。  相似文献   

2.
朱姮 《上海医药》2017,(20):23-25
目的:探讨赛丁格(MST)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最佳进针方式.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6月在天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行PICC置管术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皮下隧道法穿刺,即在血管下方1~2 cm进针,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1.0~1.5 cm,后刺入血管,再行PICC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上方直接穿刺,再行PICC术,比较两组即刻出血量.结果:观察组出血量为(1.48±1.04)ml,对照组为(2.89±1.24)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皮下隧道法行PICC术的出血量比静脉上方穿刺直接刺入血管内行PICC术少.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UEVT)的疗效。方法 选取应用PICC的肿瘤患者4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11例)和试验组(209例)。所有患者行PICC后,对照组采用物理预防UEVT;试验组在物理预防的基础上,于置管当日接受口服利伐沙班(10 mg/d,每日1次,连续30 d)。比较2组在置管前1 d与置管后30 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置管侧腋静脉最大流速、UEVT发生率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置管后30 d,2组PT、APTT及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置管后30 d的腋静脉最大流速较置管前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置管后30 d的腋静脉最大流速较置管前1 d降低(P<0.01)。试验组UEVT发生率(2.87% vs. 8.53%)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1.91% vs.5.69%)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利伐沙班可有效改善PICC置管后的高凝状态和血流减慢,从而降低PICC相关UEVT的发生率以及治疗过程中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妇科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院内护理和家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15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院内护理)65例和对照组(家庭护理)5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置管护理,试验组患者置管后接受院内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接受家庭护理,护理措施与试验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PICC置管护理较家庭护理引发置管后并发症的风险更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肘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引导下在肘上PICC置管92例(观察组),对比传统肘部或肘下PICC盲穿9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率、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置管后舒适度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颈内静脉异位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后对生活的影响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解决了盲穿PICC的弊端,降低了颈内静脉异位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PICC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了PICC尖端位置的正确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气雾剂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将采用PICC置管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维护,试验组在常规维护的基础上,于距离穿刺点上方2cm沿静脉走形喷洒云南白药气雾剂,范围8cm×8cm。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后两组均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94%和17.6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后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的显效率为14.29%,治愈率为85.71%。结论云南白药气雾剂可有效预防和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实施与应用,探讨临床实际护理PICC置管的最优模式。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86例PICC置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分析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护理过程中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2组患者的日常导管观察能力评分、维护依从性评分、自我管理信心评分、导管异常管理情况处理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发生穿刺点出血、静脉血栓、导管脱出、导管渗液的比例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发生穿刺点红肿、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渗液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PICC置管的自我护理管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86例接受 PICC 置管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 PICC 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对 PICC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高于对照组(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6例出现相关并发症,观察组有2例出现相关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护理 PICC 治疗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左琼  邬祖霞  王兴兵 《安徽医药》2015,19(10):2035-2036
目的:探讨比较经皮穿刺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完全性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短期临床护理与应用。方法中、短期回顾性分析血液科化疗患者158例,其中行 PICC 置管113例及 VAP 45例,分别统计两组Karnofsky 分以及非计划拔管例数和导管相关并发症。结果VAP 组患者自我护理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 PICC 组(P >0.05),而 PICC 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则明显多于 VAP 组患者(P <0.05);6个月以内两组非计划性拔管无明显差异(P >0.05),而之后则 PICC 组则明显多于 VAP 组(P <0.05)。结论VAP 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 PICC,且留置时间长,可以作为中、长期静脉化疗患者采用,但短期内 PICC 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对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Seldinger)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行超声引导改良Seldinger PICC置管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套件进行穿刺,试验组采用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穿刺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 PICC置管术患者采用无导针器技术联合生理盐水穿刺可显著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缓解患者疼痛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1.
薛宏威 《中国医药科学》2014,(3):188-189,192
目的:评价分析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2010年3月~201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行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有效率,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优于对照组,两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30/30)优于对照组为98.00%(49/50),两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方面临床优异性显著,且减轻患者术中损伤,改善预后,简化手术步骤,治疗有效率高,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红元胶囊在跟骨骨折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局部肿胀、术后切口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接受手术的跟骨骨折患者104例,按摸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2例。两组患者均予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于术中松止血带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注射液,试验组患者加服红元胶囊(每日3次,每次3粒),均治疗3个月。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疗效总有效率为96.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08%(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液引流总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血液引流时间、切口干燥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与术后1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的踝肿胀和足肿胀程度均显著减轻,且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跟骨骨折术后应用红元胶囊可提高切口疗效,缓解局部肿胀程度,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和分析老年食管癌患者实施左胸微创切口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左胸微创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口,比较两组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14例有并发症,对照组24例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食管癌患者采用左胸微创切口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频谱熵用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意识水平监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频谱熵用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意识水平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30例)和观察组(Ⅱ组,36例),切割硬脑膜均采用频谱熵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对照组依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变化,调整意识水平;而观察组则根据切割硬脑膜频谱熵指数调节意识水平.记录2组麻醉诱导前、插管后3 min、切皮、切割硬脑膜和手术结束前10 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值,麻醉复苏各项指标及麻醉药剂量.结果:插管后3min、切皮、切割硬脑膜、手术结束前10min,观察组SE和RE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对照组MAP和HR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的麻醉复苏指标,包括自主呼吸、睁眼指令、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且对照组麻醉剂用最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频谱熵用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意识水平监测的临床效果优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双盲对比观察硬膜外麻醉与全麻下全髋置换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 6 ( IL- 6 )、白细胞介素 - 8( IL- 8)、白细胞介素 - 10 ( IL- 10 )水平的动态变化 ,分析手术麻醉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 ASA ~ 级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病人 ,按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成硬膜外麻醉组及全麻组 (每组 15例 ) ,记录术中患者生命体征、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与输血量及不同时间 ,外周血清中 TNF-α、IL - 6、IL - 8、IL - 10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均稳定。两组 TNF-α没有明显变化 ;硬膜外麻醉组 IL - 6在手术开始后 30 min及术毕明显升高 ( P<0 .0 5 ) ;IL - 8在术后第 1天达高峰 ,至术后第 2天仍高于正常 ;IL- 10在术后第 1天、第 2天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 ( P<0 .0 5 ) ;全麻组 IL- 6在手术开始后 30 min及术毕升高 ,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 ,但明显小于硬膜外麻醉组同时点值 ( P<0 .0 5 ) ,IL- 8在术后第 1天达高峰 ,至术后第 2天恢复于术前水平 ;IL- 10在术后第 1天、第 2天水平较术前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手术创伤可引起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及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不足 ,全身麻醉能更好地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部小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外穿性脓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河北省胸科医院外穿性脓胸患者67例,采用胸部小切口病灶清除术的36例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手术的31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置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第1天复查胸片显示脓腔消失,涨肺良好.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引流量、置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充分术前评估基础上,胸部小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外穿性脓胸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少、术后疼痛评分低及住院时间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吴金  陈策  李伯恩  孙向东  陈程 《安徽医药》2008,12(12):1182-1183
目的研究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5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患者为实验组,随机选择近年来ICU传统开放性气管切开术患者2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8.4±2.3)min;切口长度为(1.5±0.4)cm,术中出血量为(8±2.5)ml,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一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开展使手术时间明显减短,术中出血少,切口愈合瘢痕小,并发症少。适合ICU危重症患者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优点和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有甲状腺腺瘤的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手术的办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的办法,将两组术中以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两组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小切口手术方法应用于甲状腺的治疗具有切口小、手术和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骨水泥型人工半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行骨水泥型人工半髋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研究组患者分别于切皮前及关闭切口时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注射液15 mg/kg,对照组患者同时点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PC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4%,与对照组的10.71%相当(P>0.05)。结论应用骨水泥型人工半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时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