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评价128 层螺旋CT 全脑灌注成像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6 例脑肿瘤患者的全脑CT 灌注成像资料。采用西门子128 层螺旋CT 行全脑CT 灌注成像,通过灌注分析软件获得时间-密度曲线(TDC) ,观测脑肿瘤和对侧脑组织的血流量(CBF)、血容量(CBV)、峰值时间(TTP)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借助三点分级法评价单纯轴位图像与多维全脑灌注图像之间的差异,并对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有病例中,多维全脑灌注图像平均视觉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单纯轴向灌注图(t=-11.852,P=0.000) ,且对病变定位更为精确。不同种类脑肿瘤TDC 具有各自不同特征,高级别胶质瘤TDC呈速升速降型,脑膜瘤与转移瘤均呈速升缓降型,有助于其鉴别诊断。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与对侧正常脑组织之间CBF、CBv 及PS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脑肿瘤之间CBF、TTP 和PS 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 层螺旋CT 灌注成像结合CT 增强可用于全面评估脑血流灌注状态,有利于脑肿瘤的术前整体评估和精确定位;时间一密度曲线和灌注参数可用于量化分析和鉴定脑肿瘤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徐鹏  陈晶  熊秀娥 《现代肿瘤医学》2018,(21):3452-345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中老年脑胶质瘤的诊断作用,以期为临床中老年脑胶质瘤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以自2012年6月份以来入我院治疗的确诊为中老年脑胶质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对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获得并分析扫描图像中脑组织的多维多层螺旋灌注图像、CT血管成像,计算并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参数、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通过灌注分析软件获得并分析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共纳入患者43例患者,在所有病例中,多维多层螺旋灌注图像平均视觉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单纯轴向灌注图(P=0.000),且对病变定位更为精确。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图中43 例患者中,有36例肿瘤发现供血大动脉,23 例肿瘤有引流静脉,29例大动脉受压,15例大动脉被肿瘤包裹,17例静脉窦受压。统计分析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F)、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脑血容量(CBV)参数等灌注参数,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等灌注参数,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级别胶质瘤的病灶关键测试参数(critical test parameter,CTP)比较,CBF、TTP等灌注参数,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类颅内肿瘤TDC比较,高级别胶质瘤速升速降,低级别胶质瘤速升缓降型。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图像不仅可以实现对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的全面评价,有利于颅内肿瘤的术前整体评估和精确定位;且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及评价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对中老年脑胶质瘤的级别诊断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脑 CT 灌注成像对颅内肿瘤病变的诊断作用,以期为临床颅内肿瘤病变的诊疗提供借鉴。方法:以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治疗的确诊为颅内肿瘤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后对患者行全脑 CT 灌注成像扫描,获得并分析扫描图像中脑组织的多维全脑灌注图像、CT 血管成像,计算并分析全脑CT 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参数、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通过灌注分析软件获得并分析时间-密度曲线(TDC)。结果:共纳入患者63例,在所有病例中,多维全脑灌注图像平均视觉评价分数明显高于单纯轴向灌注图(t =-11.852,P =0.000),且对病变定位更为精确。CTA 图中63例患者中,有36例肿瘤发现供血大动脉,23例肿瘤有引流静脉,29例大动脉受压,15例大动脉被肿瘤包裹,17例静脉窦受压。统计分析示,全脑CT 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 CBF、PS 等灌注参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脑 CT 灌注成像图像的病变实质部分和正常脑组织的 TTP、MTT、CBV 等灌注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种类颅内肿瘤 TDC 比较,高级别胶质瘤速升速降,脑膜瘤与转移瘤速升缓降型。结论:全脑 CT 灌注成像图像不仅可以实现对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的全面评价,有利于颅内肿瘤的术前整体评估和精确定位。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及评价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及颅内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评价多层螺旋 CT 脑肿瘤灌注成像方法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8例已知全身肿瘤性病变患者在我院行 MSCT 灌注成像扫描。其中包括22例脑肿瘤和6例体部肿瘤患者。首先行 CT 平扫以确定肿瘤中心层面,然后采用 CT 电影扫描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 ADW3。1 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结果脑肿瘤的灌注参数有明显增高。但是,不同脑肿瘤的 CBF 值之间可有一定的交叉;CBV 值有轻微增加;MTT 值的临床价值不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PS 值显著增加,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PS 值可放大肿瘤的灌注特点并有临床意义显著。体部肿瘤的灌注参数也有明显增高。体部肿瘤容易受到呼吸运动的干扰。灌注参数有助于不同脑部和体部肿瘤的鉴别诊断。PS图像还有助于肿瘤瘤体真正范围的确定,以及发现小的可疑病灶。结论 MSCT 灌注成像提供了一种准确而相对简捷的定量评估全身肿瘤血流灌注状态的方法。这种技术很容易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评价多层螺旋CT脑肿瘤灌注成像方法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8例已知全身肿瘤性病变患者在我院行MSCT灌注成像扫描。其中包括22例脑肿瘤和6例体部肿瘤患者。首先行CT平扫以确定肿瘤中心层面,然后采用CT电影扫描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扫描图像经ADW3。1工作站处理,计算并分析灌注图像和灌注参数。结果脑肿瘤的灌注参数有明显增高。但是,不同脑肿瘤的CBF值之间可有一定的交叉;CBV值有轻微增加;MTT值的临床价值不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PS值显著增加,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PS值可放大肿瘤的灌注特点并有临床意义显著。体部肿瘤的灌注参数也有明显增高。体部肿瘤容易受到呼吸运动的干扰。灌注参数有助于不同脑部和体部肿瘤的鉴别诊断。PS图像还有助于肿瘤瘤体真正范围的确定,以及发现小的可疑病灶。结论MSCT灌注成像提供了一种准确而相对简捷的定量评估全身肿瘤血流灌注状态的方法。这种技术很容易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部分颅脑肿瘤和瘤样病变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和瘤样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6例患者中,脑内肿瘤38例,其中胶质瘤29例(低级组12例,高级组17例),室管膜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髓母细胞瘤1例,转移瘤2例,畸胎瘤和淋巴瘤各1例;脑外肿瘤8例,其中脑膜瘤5例,神经鞘瘤2例,生殖细胞瘤1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2例,结核瘤1例,脉络丛增生1例。采用GElightspeed 16 slice多层螺旋CT机,行头部横断面平扫确定病灶中心层面,采用电影模式5-10 mm/2~4层,120 kV,180 mA,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50~70 ml(300 mgI/ml),速率3~5 ml/s,延迟7 s,数据采集50 s。研究数据采用Perfusion(GE)软件包(去卷积算法)处理。结果胶质瘤高级组肿瘤的T-D曲线多呈尖蜂状,低级组则较平滑;脑膜瘤灌注曲线为速升缓降型,有较长的高位平台期。各级胶质瘤平均脑血液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表面通透性(PS)值随肿瘤分级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其中PS值相对值最显著,在伪彩图上可以确定肿瘤的边界,特别是合并出血时,具有独特价值。脑膜瘤的CBF低于胶质瘤高级组,其他灌注值与胶质瘤高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灌注具有多样性,MTT的大幅延长、灌注曲线的多样性及0灌注区的出现,是其区别于其他肿瘤的特征。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区畸胎瘤CBF和CBV相对较低,而PS显著增高,灌注曲线呈快速上升后继续缓慢上扬。神经鞘瘤的灌注特征符合病理学表现,炎性病变的灌注表现不具特征性。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组织学特征及血液动力学改变,为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肿瘤和瘤样病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卒中样表现脑胶质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卒中样表现脑胶质瘤患者29例,均行动态CT检查,分析预后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胶质瘤CT图像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肿瘤边界清楚。肿瘤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表面通透性(PS)值明显高于健侧区,而平均通过时间(MTT)值明显低于健侧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8个月,复发率为10.3%,死亡率为13.8%。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脑胶质瘤复发和死亡情况与动态CT的CBF、CBV和PS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预后复发与死亡的主要因素有CBF、CBV和PS值(P<0.05)。结论卒中样表现脑胶质瘤采用动态CT检查能够有效反映其病理特征,对于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CT灌注成像胶质瘤患者诊断及分型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选择在我院神经外科诊治的胶质瘤患者88例,包括低分型胶质瘤(低分型组)48例和高分型胶质瘤(高分型组)4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CT与CT灌注成像诊断分析,同时进行VEGF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胶质瘤CT常规成像显示瘤体形态不规则,低分型组多表现为不规则片状强化和轻度水肿,高分型组多表现为环形强化,水肿呈现指压状.高分型组的CBF、CBV、MTT与PS值都明显高于低分型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型组的VEGF阳性率为92.5%,而低分型组为58.3%,高分型组明显高于低分型组(P<0.05).Spearman分析发现胶质瘤CT对CBV、CBF、MTT灌注和PS值、VEGF阳性表达间有着明显的关系(r=0.563,0.622,0.582,0.602,P均<0.05).结论:可以通过CT灌注成像判断胶质瘤分型,也能对肿瘤血供及血管情况情况进行判断,从而有利于预测患者预后,指导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计算机体层摄影(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颅脑肿瘤诊断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80例,入院后均行CT灌注扫描和颅脑MRI扫描。结果CT表现多为圆形、类圆形,实质块影多,肿瘤区与健侧对称脑组织区的脑血流量图(CBF)、脑血容量图(CBV)与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图(MTT)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脑肿瘤组织在灌注伪彩功能图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MRI多表现为发散与弥漫性高信号。结论CT和MRI在颅脑肿瘤的诊断应用均有较好效果,其中CT灌注扫描技术能提供更加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指标,可成为颅脑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脑胶质瘤患者的分级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接受治疗的80例脑胶质瘤患者,经手术与病理学证实的高级别与低级别患者各40例,对比分析高低级别患者术前磁共振PWI和DTI的检查指标,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诊断阀值、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脑胶质瘤瘤体、瘤周及正常区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局部脑血流量(r CBF)、局部脑血容量(r CBV)量化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瘤体的相对ADC(r ADC)、相对r CBF(rr CBF)、相对r CBV(rr CBV)量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瘤体ADC、rr CBF、rr CBV的AUC值均>0.9,且敏感度与特异度都很高。结论脑胶质瘤瘤体的ADC、rr CBF及rr CBV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都很高;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的过程中,脑胶质瘤瘤体的ADC、r CBF及r CBV可以作为理想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张磊  文利  张冬  杨柳青 《现代肿瘤医学》2020,(21):3779-3785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及IDH突变状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纳入我院经病理确诊脑胶质瘤71例[30例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41例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41例IDH突变型(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mutant),30例IDH野生型(IDH wild type)]。术前均行常规MR平扫、增强、DWI及DSC-MRI,运用后处理工作站对各MR图像进行分析,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以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并计算规范化(肿瘤实质区/对侧正常脑白质区)肿瘤实质区的各参数值。所得数据经统计软件进行组间比较,并与病理分级及IDH突变状态进行相关性以及各参数诊断效能的分析。 结果:肿瘤实质区,LGG的规范化rCBF和rCBV值低于HGG(P<0.05),IDH突变型的规范化rCBF和rCBV值低于IDH野生型(P<0.05)。规范化的rCBF,rCBV值与高、低肿瘤级别间呈正相关(P<0.01),与IDH突变状态呈负相关(P<0.01)。对高、低级别胶质瘤的诊断,以rCBV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49),诊断阈值为2.2 mL/100 g,敏感性为87.8%,特异性为76.7%。对IDH突变状态的评估,以rCBV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741),诊断阈值为3.6 mL/100 g,敏感性为62.2%,特异性为90.9%。DSC预测高、低级别胶质瘤分级诊断的准确性为81.7%,预测IDH突变状态的准确性为80.0%。 结论:DSC是脑胶质瘤术前无创分级诊断及评估IDH突变状态的有效影像学技术,可在术前检测胶质瘤灌注信息判断其级别及IDH突变状态,为患者的精确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殷捷  郑玺 《现代肿瘤医学》2019,(13):2288-2291
目的:探讨血清玻粘连蛋白(VTN)在人脑胶质瘤诊断及预后判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63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受试者108例作为对照1组,非胶质瘤脑肿瘤患者47例作为对照2组,非肿瘤神经内科疾病患者92例作为对照3组。收集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VTN,观察VTN与脑胶质瘤诊断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四组患者VTN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TN水平显著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和对照3组(P<0.05)。ROC显示VTN诊断脑胶质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和AUC分别为0.779、0.907和0.881。患者年龄、病理分级、KPS评分、肿瘤直径、体质指数(BMI)与VTN水平相关(P<0.05),性别、肿瘤部位、病程与VTN水平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级(RR=9.872,P<0.001)、VTN水平(RR=4.786,P<0.001)是影响1年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K-M曲线显示,VTN低表达组中位PFS显著高于VTN高表达组(19.2个月 vs 9.9个月,P<0.001)。结论:VTN对诊断脑胶质瘤具有中等临床价值,是一种有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全身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c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显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 显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143例患者中,PET/CT诊断脑胶质瘤10例、脑膜瘤7例、淋巴瘤2例、病变性质不明或其它类型肿瘤16例.脑转移瘤108例,确诊原发灶96例,未明确原发灶12例,原发灶检出率为88.9%,其中原发灶为肺癌的65例,占67.7%,消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17例,占17.7%,生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3例,占3.1%,不同来源脑转移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18F-PET/CT显像可有效发现脑内病灶和脑转移瘤中的原发灶,并可大致区分原发灶类型,脑转移瘤来源于肺恶性病变居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多模态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脑功能定位技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5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利用核磁共振DTI技术在导航工作站将肿瘤、神经纤维束及肿瘤周边的结构进行重建,并进行3D打印,术前根据3D打印出来的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术中避开重要结构切除肿瘤,手术入路设计上可以避免损伤脑功能区及肿瘤周边的重要结构,通过多模态定位技术进行脑胶质瘤手术。结果:术前导航定位准备工作13~19 min,平均(15.2±1.4) min;iMRI扫描准备时间4~7 min,平均(5.8±0.8) min。25例患者全切21例,占84%;次全切或部分全切4例,占16%。术后KP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显著升高(P<0.05)。术后1年生存23例,生存率92%。结论:术前多模态磁共振DTI脑功能定位技术用于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可通过影像融合和重建,提供准确的肿瘤与功能区结构的关系,准确显示肿瘤位置,为肿瘤的精准切除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28层CT灌注成像与MRI序列联合评估胶质瘤术前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胶质瘤术前MRI图像和CT灌注图像,分别研究MRI的序列敏感加权成像(SWI)、扩散加权成像(DWI)与CT灌注图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准确率,对比分析MRI序列与联合评估对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准确率.结果 SWI对高级别胶质瘤出血和钙化的发现率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和Ⅲ级与Ⅳ级胶质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在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Ⅰ级与Ⅱ级胶质瘤之间和Ⅲ级与Ⅳ级胶质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低级别(Ⅰ和Ⅱ级)胶质瘤术前分级,MRI联合CT灌注成像评估的准确率高于单纯MRI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CT灌注成像对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