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乳腺癌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132例乳腺癌患者的210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以临床随访及病理检查获得最终诊断结果,计算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转移灶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比不同部位病灶的诊断准确率差异.结果 ①210个病灶经SPECT/CT融合断层显像正确诊断的恶性病灶82个(39.0%),良性病灶112个(53.3%),诊断准确率为92.4%(194/210),灵敏度为94.3%,特异度为91.1%,阳性预测值为88.2%,阴性预测值为95.7%.②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不一致,脊椎的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5.9%(94/97),肋骨最低,为83.7%(36/4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P<0.05).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能够对^99Tc^m-MDP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病灶进行准确诊断,其对不同部位的病灶的诊断准确率有差异,脊椎的诊断准确率最高,肋骨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在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SAPHO)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SPECT/CT骨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显像及同机或异机CT扫描,获得SPECT全身骨显像和局部SPECT骨显像、CT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图像。分析比较SPECT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组间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1例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患者中,9例经穿刺组织病理或随访病情最终转归而确诊,另外2例为转移瘤。其中,SPECT诊断6例,共发现41个病灶出现放射性浓聚;SPECT/CT诊断9例,共发现44个病灶。SPECT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6.7%(6/9)、50.0%(1/2)和63.6%(7/11);SPEC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9/9)、50.0%(1/2)和90.9%(10/11),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症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的SPECT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P < 0.05)。结论SPECT/CT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对病灶解剖定位的准确率及骨显像特异度,可用于SAPHO综合征患者的病灶精准定位、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更多隐匿病灶检出以及病灶代谢活性评价等,对SAPHO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PECT的同机定位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5例周围型肺占位患者,均行SPECT同机定位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取材样本长1.0~1.5 cm,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评价其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价值。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是近似t检验。结果275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均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为100%。肺穿刺活检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01%、100%、97.82%。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小细胞肺癌(SCLC)的血清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1、0.666,均P > 0.05),SCLC的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值高于NSC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1,P < 0.05);NSE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5,最佳诊断界值点为26.86 ng/mL,取26.86 ng/mL作为阈值鉴别SCLC与NSCLC所得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34%、84.92%。结论SPECT同机定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可行的,对周围型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NSE值有助于鉴别SCLC和NSCLC。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xSPECT/CT断层骨显像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8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全身骨显像、xSPECT/CT及SPECT/CT断层骨显像资料,比较xSPECT/CT断层骨显像与SPECT/CT断层骨显像两种不同图像对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核医学医师的诊断信心及图像质量。结果 xSPECT/CT断层骨显像对小儿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4%、95.56%、95.37%、96.77%、93.48%;SPECT/CT断层骨显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13%、95.56%、88.89%、96.36%、81.13%,且xSPECT/CT断层骨显像能提高核医学医师的诊断信心及图像质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SPECT/CT能提高图像质量,同时提升核医学医师对骨转移的诊断信心和诊断质量,从而早期诊断患儿骨转移情况,进一步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选取158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均行全身骨平面显像后对可疑骨转移或不明原因骨痛部位进行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然后对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8例恶性肿瘤患者最终确诊骨转移者67例,良性病变者91例。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95.5%)与全身骨显像(86.6%)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5,P=0.069),而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高于全身骨显像(χ~2=4.031,P=0.045;χ~2=7.229,P=0.007)。结论全身骨显像仍作为筛查骨转移瘤的首选检查方式,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能够同时提供代谢与解剖信息,大大提高骨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在诊断骨转移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腰椎横突骨折(LT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腰部不适并经X射线检查排除腰椎退变及转移的患者共203例,根据病理结果及6个月以上随访结果,最终42例患者共49个病灶确诊为LTF,阳性病灶均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病灶进行CT及SPECT/CT阅片。病灶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发现LTF病灶共45个,其中,第1至第5腰椎(L1-L5)分别为4、12、21、8、0个,以L2(26%)和L3(46%)发病率较高。CT扫描发现LTF病灶共38个。两种方法对LTF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P < 0.05)。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诊断LTF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99Tcm-MIBI SPECT/CT双时相融合断层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PHPT 28例,SHPT 69例)HPT患者的99Tcm-MIBI SPECT/CT显像图像特征、症状、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AKP)等结果。分析比较PHPT和SHPT两组患者的显像特点、手术病理、实验室检查以及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99Tcm-MIBI SPECT/CT显像对PHPT的术前诊断灵敏度为96.55%,特异度为98.78%;对SHPT的术前诊断灵敏度为68.77%,特异度为79.17%。(2)PHPT多表现为单发病灶,而SHPT多表现为多个亢进的甲状旁腺病灶,病灶平均直径较小(Z=-2.591,P=0.010),且容易合并钙化(χ2=9.588,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PHPT中无特殊不适主诉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SHPT中的比例(χ2=11.713,P < 0.001),PHPT出现结石的比例高于SHPT(χ2=6.075,P < 0.001),SHPT出现骨痛的比例高于PHPT(χ2=24.382,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HPT患者血清PTH和AKP水平均明显高于PH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663、-4.326,均P < 0.001),PHPT具有高钙低磷的特点,SHPT患者血钙正常或轻度升高,血磷明显升高。结论99Tcm-MIBI SPECT/CT双时相显像在PHPT患者的术前定位中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PHPT中有极高的准确率。与PHPT相比,SHPT血清PTH、AKP水平升高更明显,多表现为多个病灶,病灶小,易合并钙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融合显像对肿瘤患者骨盆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至12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且临床疑似有骨转移的1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7例、女性71例,年龄29~86(48.8±14.5)岁。将患者分为原发盆腔肿瘤组(63例)和非原发盆腔肿瘤组(85例)。所有患者在首次行SPECT全身平面骨显像后,对骨盆的异常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和(或)影像学检查(SPECT、CT、SPECT/CT、MRI)随访6个月至1年,通过随访结果,比较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符合率、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个影像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 结果 SPECT平面骨显像共检出309个代谢增高病灶,其中239个与随访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77.3%(239/309),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为92.9%(208/224),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77.3%(34/44)。SPECT/CT融合显像共检出367个代谢增高病灶,其中349个与随访结果相符,诊断符合率为95.1%(349/367),诊断骨转移的准确率为98.4%(299/304),诊断良性病变的准确率为87.7%(50/57)。SPECT平面骨显像与SPECT/CT融合显像在诊断符合率、骨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良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0.595、28.795、4.546,均P<0.01)。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盆病变中检出的病灶数多于SPECT平面骨显像,原发盆腔肿瘤组检出病灶数多于非原发盆腔肿瘤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85,P=0.036)。各种影像学检查的阳性预测值以SPECT/CT最高(84%,52/62),其余依次为SPECT(79%,48/61)、MRI(76%,47/62)和 CT(65%,39/60),其阳性预测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92,P=0.003)。 结论 与SPECT平面骨显像相比,99Tcm-MDP SPECT/CT可以提高肿瘤患者骨盆转移灶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和原发性盆腔肿瘤骨转移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与鉴别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25例乳腺癌患者的99Tcm-MDP全身骨显像显示的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4~8个月后再次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复查。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分析, 部分CT图像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析指导。 结果 在25例乳腺癌患者的37个异常放射性浓聚灶中, 确定29(29/37, 78. 38%)个病灶为骨转移灶, 其中有2个椎体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良性病灶; 8(8/37, 21. 62%)个病灶为良性病灶, 其中1个肋骨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骨转移灶, 比较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5, P < 0.05)。骨转移灶主要分布于椎骨及肋骨。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2.76%、75.00%、92.31%、54.55%、81.08%和93.10%、87.50%、96.43%、77.78%、91.89%。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 结果: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860±0. 056, 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974±0. 020。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大于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 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 924, P < 0.001)。 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较全身骨显像能更好地鉴别出乳腺癌骨病灶的性质, 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必要时应在4~8个月后复查SPECT/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单电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对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乳腺癌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单纯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75例乳腺癌患者的153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以临床病理、磁共振成像(MRI)、CT、骨扫描复查或PET/CT检查为确诊依据,计算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单纯全身骨显像无法确诊的153个病灶,经SPECT/CT融合断层正确诊断的恶性病灶51个(33.3%),良性病灶89个(58.2%)。诊断符合率91.5%,灵敏度92.7%,特异度90.8%,阳性预测值85.0%,阴性预测值95.7%。结论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能够对单独SPECT骨扫描难于确诊的病灶进行准确诊断,明显地提高了乳腺癌骨转移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在女性乳腺癌患者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 SPECT/CT超级骨显像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21年7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99Tcm-MDP SPECT/CT显像的47 671例患者中呈超级骨显像的97例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3例,年龄25~85(62.4±14.3)岁,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资料、影像学资料、年龄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根据病因不同,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瘤组(71例)与代谢性骨病组(26例,包括甲状旁腺瘤9例、肾性骨病6例、骨质疏松症11例)。根据原发肿瘤不同,将71例骨转移瘤组患者分为4个亚组[前列腺癌组(40例)、乳腺癌组(15例)、肺癌组(8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8例,包括胃癌4例、直肠癌2例、食管癌1例、原发性肝癌1例)]。统计分析骨转移瘤组与代谢性骨病组以及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之间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的特征、SPECT/CT融合显像的特征、临床表现、年龄和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结果的差异。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及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骨转移瘤(73.2%,71/97)是导致超级骨显像的最常见病因[在其原发肿瘤中,前列腺癌较常见(56.3%,40/71)],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6.8%,26/97)。骨转移瘤组以灶性散在分布型(Ⅱ型)为主(85.9%,61/71),代谢性骨病组主要呈均匀对称型( Ⅰ型)(61.5%,16/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4,P<0.001)。骨转移瘤组以成骨型(74.6%,53/71)和混合型(19.7%、14/71)骨质破坏为主,而代谢性骨病组以溶骨型(73.1%,19/26)骨质破坏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76、15.95,均P<0.001)。所有患者均以骨痛为初发症状,局部骨痛为主要临床表现(56.7%,55/97)。骨转移瘤组以腰痛最常见(60.0%,24/40),代谢性骨病组多为肋骨痛(40.0%,6/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P<0.05)。骨转移瘤组患者的年龄和ALP、LDH水平均高于代谢性骨病组,而血钙水平则低于代谢性骨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Z=?2.28、?3.65,t=?5.96,均P<0.05);而2组患者在血磷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在SPECT全身骨显像的显像模式、SPECT/CT融合显像中的骨质破坏类型、临床表现、局部骨痛部位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1~13.07,均P>0.05) 。骨转移瘤组4个亚组间进行比较,乳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小、前列腺癌组患者年龄最大,乳腺癌组患者血钙水平最高,肺癌组患者LDH水平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43、5.13,H=13.47,均P<0.05);血磷和AL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41,H=6.28,均 P>0.05)。 结论 超级骨显像病因中以骨转移瘤最常见,其次为代谢性骨病。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患者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病灶处99Tcm-MDP SPECT/CT融合显像、临床表现、年龄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均有差异,99Tcm-MDP SPECT/CT在2种病因超级骨显像的鉴别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SPECT/CT显像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PECT/CT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37例可疑肿瘤骨转移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注射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后180min行全身骨显像,对发现的可疑病灶立即行同机CT扫描,再行图像融合和分析。对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平面显像和SPECT/CT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21例,与2种以上影像技术(MRI、CT、X线)诊断结果对照106例,与随访2年结果对照110例,计算平面显像和SPECT/CT与这些对照方法的诊断符合率。采用SAS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平面和SPECT/CT显像的诊断符合率行/检验。结果平面显像237例中142例诊断和对照方法诊断结果符合,其中72例良性病变,70例骨转移,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95.30%(142/149)。SPECT/CT显像237例中224例结果和对照方法诊断结果符合,其中104例为良性病变,120例为骨转移,SPECT/CT诊断总符合率94.51%(224/237),其中肯定性诊断总符合率为99.48%(192/193)。平面显像和SPECT/CT对骨转移的肯定性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P=0.024)。结论SPECT/CT显像不仅可以精确定位,而且还可补充单独CT检查获得的诊断信息,明显提高对骨病变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在诊断骨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核医学科进行肺癌术前查体的患者资料,其中376例为全身骨显像(whole-body bone scintigraphy,WBBS),172例为局部SPECT/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融合图像检查,对两种检查能够提供有效诊断的比例进行统计学比较.以临床诊断或随访结果为最终判定标准,对两组显像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 SPECT/CT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WBBS(Z=2.769,P =0.006).SPECT/CT显像的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89.0%、阳性预测值为86.1%、阴性预测值为95.7%、准确度为91.5%,明显高于SPECT的82.4%(χ^2 =4.281,P=0.039)、80.1%(χ^2=4.085,P=0.043)、54.7%(χ^2=21.658,P =0.000)、94.0%(χ^2 =0.392,P=0.531)、80.6%(χ^2=10.012,P=0.002).结论 SPECT/CT图像融合较WBBS能够提高骨转移瘤患者的诊断符合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在探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转移性骨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NB患儿,均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及局部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将骨病灶显示的清晰度分为5级(不可见、模糊、可见、清晰、非常清晰),良恶性诊断的确定性分为3级(不确定、可以确定、十分确定),诊断效能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对显像图像在骨病灶的清晰度显示、良恶性确定性诊断及探测恶性骨病灶的诊断效能方面进行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24例NB患儿,全身平面骨显像发现骨病灶72个,有5个骨病灶未能显示,SPECT和CT融合显像和单独SPECT显像均分别发现骨病灶77个。对骨病灶的清晰度显示SPECT和CT融合显像,单独SPECT显像均优于平面显像(日值均为69.000,P均〈0.05)。平面显像和SPECT显像诊断恶性骨病灶的准确性分别为45.45%(35/77)和62.34%(48/77;χ^2=4.416,P〈0.05),SPECT和CT融合诊断恶性骨病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平面显像有提高,分别为82.35%(42/51)和53.19%(25/47)、88.46%(23/26)和40.00%(10/25)、84.42%(65/77)和45.45%(35/77),χ^2=12.571,14.016和25.667,P均〈0.01。与SPECT显像的特异性(14/26,53.85%)和准确性(48/77,62.34%)相比,SPECT和cT融合诊断恶性骨病灶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提高(χ^2=7.589,9.606,P均〈0.01),两者间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42,P〉0.05)。SPECT和CT融合显像骨病灶良恶性的确定性诊断优于SPECT(H=28.000,P〈0.05)和平面显像(H=21.000,P〈0.05)。结论SPECT和CT融合骨显像能探测到NB患儿更多的骨病灶,是一种较好的探测NB患儿转移性骨肿瘤的显像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CEA、细胞角质素片断抗原(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以筛选理想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组合。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0名健康人、91例肺癌患者和15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IGF-1,同时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同一批研究对象的血清CEA、CYFRA21-1、NSE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用ROC曲线对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和评价,曲线下面积(AUC)采用Wileoxon检验分析。结果肺癌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及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组和肺部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F-1:x2=26.95,P〈0.001;CEA:x2=49.11,P〈0.001;CYFRA21—1:x2=40.63,P〈0.001;NSE:x2=14.76,P〈0.001),治疗后肺癌患者的IGF-1及CYFRA21—1水平比未治疗患者的IGF-1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F-1:x2=5.99,P=0.014;CYFRA21—1:x2=4.99,P=0.025)。IGF-1、CEA、CYFRA21—1和NSE在特异性为95.6%(43/45)时,灵敏度分别为75.6%(34/45)、53.3%(24/45)、66.7%(30/45)和42.2%(19/45),以IGF-1最高;各指标的ROCAUC分别为0.880、0.836、0.891和0.697,以IGF-1与CYFRA21-1较高;联合检测以IGF-1+CYFRA21-1与IGF-1+CEA+CYFRA21-1较好,灵敏度分别达到95.6%(43/45)和97.8%(44/45),AUC分别为0.969和0.984。结论血清中IGF-1、CEA、CYFRA21—1和NSE对肺癌的诊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IGF-1可判断疗效并进行随访。IGF-1与CEA、CYFRA21-1、NSE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效能,IGF-1+CYFRA21—1与IGF-1+CEA+CYFRA21—1是诊断肺痛较为理想的组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PECT/低剂量CT融合显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9例肺癌疑似骨转移患者行99m Tc-MDP全身骨显像及SPECT/低剂量CT融合显像,以随访结果或活检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诊断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阳性预测值,并分析肺癌骨转移影像学表现。结果1)59例肺癌患者疑似骨转移病灶146处,经随访确诊肺癌骨转移病灶115处,其中发生于脊椎51处,占44.35%,胸廓30处,26.09%,骨盆16处,占13.91%,四肢11处,占9.56%,颅骨7处,占6.09%;2)SPECT/低剂量CT融合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9.13%、93.55%、98.28%、93.55%、97.95%,均高于SPECT全身显像的97.39%、67.74%、91.80%、87.5%、91.10%,其中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10.144、5.688、7.101,P<0.05);3)鳞癌:脊椎、胸廓、骨盆、四肢、颅骨转移率分别为42.86%、28.57%、14.29%、7.14%、7.14%;溶骨性、成骨性骨破坏分别为75.00%、25.00%;腺癌:脊椎、胸廓、骨盆、四肢、颅骨转移率分别为46.34%、26.83%、13.41%、7.32%、6.10%;溶骨性、成骨性骨破坏分别为68.29%、30.49%,鳞癌、腺癌骨转移部位及骨破坏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低剂量CT融合显像在鉴别诊断肺癌骨转移方面具有良好临床价值,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EA、CYFRA21—1、NSE作为肺癌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研究20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13l例确诊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NSE水平。结果与肺良性疾病比较,肺癌患者血清CEA、CYFRA21-1、NSE水平显著升高(P〈0.001)。CYFRA21-1水平在非小细胞患者血清中显著高于小细胞患者(P〈0.05)。CEA水平在肺腺癌患者中显著高于其它病理类型肺癌患者(P〈O.01)。NSE水平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著高于非小细胞患者fP〈0.05)。CEA和CYFRA21-1水平在肺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54%和53.7%),CYFRA21—1在检测肺癌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84%),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比单一检测某种肿瘤标志物具有更高的敏感度。结论血清CEA、CYFRA21-1、NSE是有助于诊断肺癌的标志物,联合检测标志物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