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别以玛瑙球和不锈钢球为球磨介质球磨法成功制备脱钙牙纳米材料,通过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对两种不同球磨介质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选用不同体积分数常温下的脱钙牙纳米材料浸提液为培养液,检测1 d、3 d、5 d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光吸收值,计算相对增殖率,确定脱钙牙纳米材料的毒性程度.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为0级,有着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以玛瑙为球磨介质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大于同种条件下以不锈钢球为球磨介质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的细胞相对增殖率.结论:以玛瑙为球磨介质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较以不锈钢球为球磨介质制备的脱钙牙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细胞相对增殖率.  相似文献   

2.
不同脱钙条件对透明牙体标本制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硝酸的温度与浓度及附加振荡对透明牙体标本制作的影响。方法将48颗离体牙进行常规根管预备、根管充填后,根据硝酸的温度和浓度不同及是否附加振荡,随机分为6组:A组置于20 ℃、6%硝酸中;B组置于20 ℃、6%硝酸中并附加振荡;C组置于20 ℃、3%硝酸中;D组置于20 ℃、3%硝酸中并附加振荡;E组置于30 ℃、6%硝酸中并附加振荡;F组置于30 ℃、3%硝酸中并附加振荡。待标本达脱钙标准后,常规梯度脱水,于水杨酸甲酯中透明并保存,比较各组脱钙所需时间,观测牙体标本透明前后的长度,计算牙体标本透明后收缩量和收缩率。结果E组脱钙时间最快,其次是F组、B组,C组最慢。关于牙体标本收缩量,E组>B组>A组,F组>D组>C组,B组>D组,E组>D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收缩最小,与其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牙体标本收缩率,A组与B组、C组与D组、B组与F组、D组与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振荡仪、温度越高、酸浓度越大,脱钙越迅速,牙体标本收缩越大。使用3%浓度硝酸溶液在20 ℃振荡条件下进行脱钙,既可以尽快完成脱钙,又可以减少牙体标本的收缩程度,制作透明牙标本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颗粒状β-磷酸三钙(β-TCP)修复牙槽嵴裂,观察其临床效果,探寻一种理想的可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的人工材料。方法将24例先天性牙槽嵴裂患者分成A、B两组,A组(10例)用自体骼骨松质骨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B组(14例)用颗粒状β-TCP修复牙槽嵴裂隙。术后7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于术前、术后4~6个月,采用锥形束CT(CBCT)及三维重建的方法观察牙槽嵴裂骨缺损新骨形成的情况,比较两种植骨材料的植骨效果。结果术后1周,A组1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裂开及排异反应。术后4~6个月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两种材料植入后均可形成新骨,与原裂隙两侧骨组织部分或完全连续。两种材料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的临床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颗粒状人工材料β-TCP的成骨效果与自体骼骨骨松质无显著差异,可以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牙槽突裂植骨修复的新方法.方法:A组62 例(74 侧)牙槽突裂患者采用单纯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B组26(30 侧)例采用自体髂骨松质骨混合脱钙人牙基质材料植入牙槽突裂术区.对2 组88 例牙槽突裂患者,均于术前、术后1 周,1、2、3、6 个月和1 年摄全口曲面断层X线片及上颌前部咬合X线片,结合临床,观察骨愈合、骨吸收的情况及伤口愈合情况,根据术后3 月X线片,按Bergland等的评价标准进行分级,对2 组不同植骨材料的术后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A组Ⅰ级17 例17 侧(23%),Ⅱ级17 例20 侧(27%),Ⅲ级13 例14侧(19%),Ⅳ级15 例23 侧(31%);植入骨成活率为68.9%,临床成功率为50%.B组Ⅰ级 16侧(53%),Ⅱ级8 侧(26%),Ⅲ级4 侧(13%),Ⅳ级2 侧(6%);植入骨成活率为93.3%, 临床成功率为80%.结论: 采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联合髂骨松质骨修复牙槽突裂,骨诱导作用明显,能减少骨的吸收,加速新骨形成,比单独应用髂骨植骨能明显提高临床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脱钙人牙基质材料在埋伏牙拔除后促进骨组织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共40例埋伏牙拔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组:A组拔牙创直接缝合,为空白对照;B组拔牙窝内即刻植入脱钙人牙基质材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术后1周、1个月行局部数字牙片检查;结合临床检查进行比较,观察骨腔愈合及骨重建情况。结果:2组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月X线片检查,A组拔牙窝骨密度仍低于周围正常骨,B组拔牙创骨密度已与正常骨接近。结论:采用脱钙人牙基质材料填入拔牙窝内的方法,骨诱导作用明显,能加速骨组织的修复重建,缩短了拔牙创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引导种植体骨缺损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种植的患者22例,共28颗种植体,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为21~62岁(平均43.8岁)。将28颗种植体植入患者的狭窄形牙槽嵴中,所有种植体的唇、颊侧面均有部分暴露,将羟基磷灰石珊瑚骨粉及自体骨混合物置于骨缺损处,将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覆盖于骨粉表面。临床观察追踪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愈合情况。结果 1例患者于手术1个月左右因局部感染,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膜暴露被取出,另有1颗3年后因松动被取出。其余患者术后6个月Ⅱ期手术时,见所有种植体暴露部分完全被再生骨覆盖,种植体暴露部分长度为0。结论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临床上可用作骨组织引导再生膜,促进骨缺损的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8.
脱钙牙基质改良三明治术增高牙槽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脱钙牙基质(DDM)在牙槽嵴萎缩症中使用改良三明治增高牙槽嵴术中的应用可能性。方法杂种犬6只,随机分为3组。拔除所有的前磨牙,在下颌前磨牙区,施改良三明治增高牙槽嵴术。在术后4、9、14周依次处死2只动物,所有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线片连续检查、组织学观察、电镜观察。结果采用种植体固定和DDM植入的改良三明治术增高牙槽嵴(2.98±0.18)mm。14周后,DDM已基本吸收形成骨。结论DDM能够促进三明治区的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9.
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国产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修复牙种植体骨缺损的动物实验研究,观察磷酸钙骨水泥引导骨再生的方式,为将来磷酸钙骨水泥能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40只日本大耳白兔,在白兔右侧股骨大转子区植入BLB种植体(Φ=3.3 mm,L=8.0 mm),同时种植体冠部制造宽度为2.0 mm、深度为4.0 mm的环行骨缺损,骨缺损区充填CPC进行修复。实验组术后1、2、4、6个月随机处死大白兔10只,对骨缺损区X线骨密度分析,带种植体的硬组织磨片的组织学观察新骨的生成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磷酸钙骨水泥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发生降解,新生骨组织沿降解裂隙长入,与种植体发生直接的接触,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月内的新骨量有显著性差别。结论:表明磷酸钙骨水泥在修复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展示了较好的引导骨再生性质。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实验动物为新西兰大白兔,抽取2 ml骨髓制成细胞悬液,体外培养2周.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在兔双侧桡骨处形成1.5 cm的骨膜-骨缺损,将培养2周的骨髓基质细胞注射到桡骨缺损处,于移植后第1、2、3、4 周末,用钼靶X线分别检查双侧桡骨缺损处的骨形成情况,并取第4周末的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移植后实验侧骨痂形成快于对照侧;第4周末,实验侧缺损处全部为骨性骨痂连接,对照侧缺损处仍未形成骨痂连接.结论 BMSC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脱细胞骨基质(acellular bone matrix,ABM)复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修复兔颅骨缺损时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富血小板血浆促进成骨的机制。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质量1.5~2.0kg。在兔颅骨两侧分别建立一个1cm×0.5cm全层骨缺损区,同时去除该区骨膜,注意勿伤及硬脑膜。随机选择一侧骨缺损作实验侧,植入复合PRP的ABM;另一侧为对照侧,仅植入ABM。术后第2、4、8、12周末分别处死6只兔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骨缺损修复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应用Image-proplus 5.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VEGF表达强度的灰度值。采用SSPS16.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2周,实验组VEGF呈强阳性表达,随后急剧下降,以后趋于平缓。对照组在术后2、4周呈阳性表达,以后平缓下降。两组相比,在第2、4周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第8、12周时,2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EGF在实验组早期阶段的强阳性表达,说明血管形成活跃。PRP促进骨修复的作用发生在植入后早期,启动了早期活跃的成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组织补片用于口腔黏膜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因肿瘤手术、外伤、瘢痕、不良增生物切除术及修复前外科等原因引起的口腔黏膜的缺损,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口腔组织补片进行修复。缺损部位主要为软硬腭、舌、口底、颊部、牙龈、前庭沟等。使用的口腔组织补片面积为1cm×1cm~4cm×6cm。术后随访1周~6个月。结果:共修复22例口腔黏膜缺损,其中2例患者2周后失访。随访的20例病例中,成活18例,脱落2例。术后补片收缩发生在2~4周。2个月后补片较稳定,未发生进一步挛缩。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一种黏膜缺损替代品,应用于口腔内各种原因引起的黏膜缺损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semaphorin 3A on new bone formation in an experimental rat model.

Materials and methods

Cortical bone defects, 5 mm, were created in the calvaria of 40 Wistar rats, which were then separated into three groups: empty defect (control) group, collagen group, collagen + semaphorin 3A group. The bone blocks were harvested after 4 and 8 weeks. New bone formation was assessed b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micro-CT), histology, histomorphometr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Increased bone formation was observed in collagen + semaphorin 3A groups both histologically and with micro-CT. In the histomorphometic analysis, the contro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ess bone formation compared to both the collagen and collagen + semaphorin 3A group at 4 weeks (p = 0.0001) and 8 weeks (p = 0.0001). The collage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ess bone formation compared to collagen + semaphorin 3A group both at 4 weeks (p = 0.002) and 8 weeks (p = 0.005).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emaphorin 3A inhibited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 ligand (RANKL) expression and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s of osteoblastic bone markers at 4 weeks. In TEM analysis, the collagen + semaphorin 3A group had an increased proliferation and bone formation rate at 4 weeks, whereas bone quantity and maturation were enhanced at 8 weeks.

Conclusion

Locally applied semaphorin 3A increases callus formation at 4 weeks and bone formation at 8 weeks. Semaphorin 3A prevents bone resorption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s and increases bone formation by inducing osteoblas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修复组织缺损创面的方法。方法选46只成年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实验组移植表皮细胞悬液,对照组用磷酸盐缓冲液代替移植物,将实验制备的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到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待其血管化后,在其上面移植自体表皮细胞悬液,定期观察表皮的形成,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并行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以观察基底膜的重建。结果血管化的脱细胞真皮基质支持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能促进表皮-真皮连接的形成;表皮细胞移植后,在人为的体内培养环境中能够发育成完整的表皮;创面修复后的皮肤在组织学及外观上与脱毛后的正常皮肤近似,而且耐摩擦,有一定弹性,较接近正常皮肤。结论血管化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结合自体表皮细胞悬液移植可用于修复组织缺损创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作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外伤后颅骨缺损畸形的可行性。方法:运用自体BMSC组织工程骨技术,对9例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行颅骨修复手术。抽取患者自体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经体外扩增和成骨诱导后,接种部分脱钙骨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外共培养1周后,手术植入颅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1周和3、6、12个月进行临床外形和三维CT检查,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三维CT显示,颅骨缺损区被所植入的组织工程骨填充,头颅外形明显改善。术后3至12个月CT显示,组织工程骨形成并修复颅骨缺损,新生骨与骨缺损断端融合。9例患者中2例术后失访,2例高龄患者及大面积骨缺损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组织工程骨吸收现象,其余均良好地修复了颅骨缺损。结论:通过选择适宜的病例,以自体BMSC作为种子细胞,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可以在人体内形成稳定的组织工程化骨并修复颅骨缺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新型双层壳聚糖膜和Bio-Gide膜对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评估其作为引导骨再生膜的可行性。方法: 双层壳聚糖膜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细胞对膜的黏附效果;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在3、7和10 d检测膜的细胞毒性;选择18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在其颅骨中线两侧制作5 mm的极量骨缺损,左侧为实验侧,覆盖双层壳聚糖膜,右侧为对照侧覆盖Bio-Gide膜,分别于术后第2、4及8周时处死各组大鼠,通过大体观察、微计算机体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及组织学方法,评价2种膜修复骨缺损的效果。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通过MC3T3-E1细胞在双层壳聚糖膜上培养2 d后的扫描电镜照片,观察到细胞较好地粘附于多孔层上。第3、7及10天时,实验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为114.49%、107.17%和98.73%,细胞毒性级别为0或1级,表明膜的细胞毒性轻微。2周时,Bio-Gide膜组的骨形成量(BV)和骨体积分数(BVF、BV/TV)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但在第4和8周时,2组的BV和BVF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新型双层壳聚糖的体外和体内生物学性能符合GBR技术的要求,具有作为GBR膜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犬脱钙骨基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制备犬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研究DBM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杂种犬的股骨行脱脂、脱钙、脱非胶原蛋白、冷冻干燥、灭菌制成DB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复合,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脱钙骨基质的结构及细胞在材料表面的生长情况。结果:犬脱钙骨基质具有三维立体网孔结构,平均孔隙直径为(254.39±88.71)μm,孔隙率约为70%。与MSCs复合培养后,细胞黏附其上,上架率高,生长状态良好,增殖迅速,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结论:DBM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旺  周子敬  刘维贤 《口腔医学》2009,29(6):295-297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能力。方法Beagle犬4只,拔除单侧下颌1、2、4前磨牙作为实验牙位。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其周围制备骨缺损并植入相应骨移植材料:实验组植入PRP/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对照组植入TCP。8、16周分别处死动物2只,进行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观察新骨形成和种植体-新骨界面情况,能谱分析种植体-新骨界面Ca含量。结果8周及16周通过肉眼及组织学观察,实验组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种植体-新骨界面C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RP/TCP作为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骨移植材料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PEGS/β-TCP复合膜诱导骨组织再生的效果。方法 将PEGS/β-TCP复合膜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共培养,观察rBMSCs细胞黏附、增殖及成骨分化情况。建立大鼠颅骨缺损动物模型,将PEGS/β-TCP复合膜植入缺损特定区域,通过Micro-CT观察骨缺损区域新骨形成情况;再通过脱钙组织H-E染色,观察炎性浸润程度和新骨形成的情况。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BMSCs可良好黏附和广泛分布于PEGS/β-TCP复合膜上。rBMSCs接种1、4和7 d后进行的dsDNA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从第1天到第7天,细胞DNA含量逐渐增加;培养7 d后,实验组细胞D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对接种于PEGS/β-TCP复合膜上的rBMSCs进行体外成骨诱导,其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浓度显著增高。ALP活性半定量检测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细胞ALP活性增加更为显著(P<0.01)。成骨诱导21 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茜素红矿化染色结果与ALP染色结果一致。动物模型Micro-CT检测及组织H-E染色均显示,实验组各检测时间点的新骨形成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组炎症反应均轻微可控。结论 PEGS/β-TCP复合膜具有理想的细胞相容性和骨引导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