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法莫替丁脉冲控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以法莫替丁为模型药物的脉冲控释胶囊;探索制备脉冲微丸的方法。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速释微丸。应用有机酸诱导机理制备脉冲微丸,于丸芯中加入有机酸,EudragitRS100为包衣材料,用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将两种微丸混合后制成脉冲控释微丸胶囊。结果脉冲控释胶囊的体外释放分为两步:速释微丸迅速溶出,胶囊的释放度30min达50%;脉冲微丸于5h左右开始溶出,累积释放度13h时达95%。脉冲微丸的时滞由丸芯中酸量及包衣膜厚度共同决定;而时滞后的释药速率则主要由前者控制。结论采用有机酸诱导机理可制备理想的脉冲微丸;与速释微丸混合即可制成释药两次的法莫替丁脉冲控释微丸胶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阿莫西林脉冲释药微丸。方法:取空白丸芯分别以含药层、溶胀层(羧甲基淀粉钠)和控释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顺序依次进行包衣制备阿莫西林脉冲释药微丸。采用紫外法和篮法考察溶胀层(12%、16%、20%)和控释层包衣增重(24%、28%、32%)及不同介质(水、盐酸、pH6.8磷酸盐缓冲液)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放速率具有显著影响,药物释放情况不受介质pH值的影响;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分别为16%、28%时制备的微丸时滞时间约为4h,时滞后4h累积释药率达到80%。结论:所制备的阿莫西林脉冲释药微丸具有体外脉冲释放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硫酸特布他林脉冲控释微丸释放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滚制法制备载药丸芯,使用水溶胀性材料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脉冲控释微丸,并考察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含量、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药物通过控释层衣膜破裂而释放,内包衣层中SDS的加入与否、溶胀层和控释层厚度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在模拟人体内胃肠道pH值变化条件下达到了时滞为4.5 h,时滞后1.5 h累积释药80%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扎来普隆脉冲释放微丸,并对其进行处方筛选与优化。方法以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扎来普隆脉冲释放微丸,考察处方因素及介质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用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溶胀层厚度、组成及控释层包衣增重对微丸的时滞和释药速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按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所得最优处方制备的微丸具有良好的延时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盐酸可乐定脉冲释药微丸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考察产品的体外释放度。结果各考察因素均对药物的释放影响显著。优选工艺结果为,含药丸芯采用微晶纤维素,溶胀层材料采用低取代羟丙纤维素,控释层采用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分别为10%和15%。制备的微丸时滞时间为4.2h左右,时滞后1h内累积释药百分率达到90%。结论盐酸可乐定微丸在体外具有有脉冲释药特性。  相似文献   

6.
廖鹏  陈燕忠  吕竹芬  钟龙 《中国药房》2010,(17):1584-1587
目的:制备盐酸罗沙替丁脉冲控释微丸(ROXPCP)。方法:取空白丸芯分别以含药层、溶胀层(含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控释层(含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顺序包衣制备ROXPCP,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空白丸芯、溶胀层材料及溶胀层与控释层的不同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来优选工艺,并进行处方验证试验。结果:各考察因素均对药物的释放影响显著。优选工艺结果为:空白丸芯采用蔗糖型,溶胀层材料采用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分别为15%、24%。以此制备的微丸时滞时间为4h左右,时滞后4h内累积释药百分率达到80%。结论:所制备的ROXPCP具有体外脉冲控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酒石酸美托洛尔延迟起释缓释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酒石酸美托洛尔延迟起释缓释微丸;研究该制剂的体外释放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含药丸芯,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 NE 30D)为内层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与丙烯酸树脂(Eudragit L100)的混合膜材为外层包衣材料制备延迟起释缓释微丸。通过改变内层包衣质量增加、外层包衣质量增加及外层包衣液中乙基纤维素与Eudragit L 100的质量比来达到一定时滞后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考察了处方因素和溶出条件对体外释放度的影响。结果制得时滞为4 h,4、6、10、14 h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10%、20%~35%、50%~70%、≥75%的延迟起释缓释微丸。结论内层包衣质量增加、外层包衣液中乙基纤维素与Eudragit L100的比例及外层包衣质量增加对延迟起释缓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具有显著影响,药物的体外释放情况不受溶出转速和溶出装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制备硫酸沙丁胺醇脉冲控释微丸,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使用水溶胀性材料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脉冲控释微丸,并考察溶胀层材料类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含量、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药物通过控释层衣膜破裂而释放,溶胀层材料类型、内包衣层中SDS的加入与否、溶胀层和控释层厚度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性影响。结论:采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溶胀性材料.并加入1.5%SDS,共同作为内包衣层.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当内包衣层和外包衣层增重均为18%时。在模拟人体内胃肠道pH值变化条件下达到了时滞为4.5h,时滞后1.5h累积释药80%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9.
硫酸沙丁胺醇脉冲控释微丸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制备硫酸沙丁胺醇脉冲控释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 ,使用水溶胀性材料为内包衣溶胀层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脉冲控释微丸 ,并考察溶胀层材料类型、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含量、溶胀层和控释层包衣增重量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药物通过控释层衣膜破裂而释放 ,溶胀层材料类型、内包衣层中SDS的加入与否、溶胀层和控释层厚度对脉冲控释微丸的释药时滞和释药速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采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为溶胀性材料 ,并加入 0 0 5 2mol LSDS ,共同作为内包衣层 ,制备的脉冲控释微丸 ,当内包衣层和外包衣层增重均为 1 8%时 ,在模拟人体内胃肠道pH值变化条件下达到了时滞为 4 5h ,时滞后 1 5h累积释药 80 %以上的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复方丹参脉冲控释滴丸,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 以复方丹参滴丸为载药丸芯,对包衣材料配比及包衣材料用量进行选择,对控释滴丸体外释药情况进行考察.结果 溶胀层的种类与包衣增重、控释层的包衣增重对药物的释放影响显著,采用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作为溶胀层材料,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作为控释层材料,溶胀层包衣增重12%,控释层包衣增重20%,所制备的微丸时滞时间为4h左右,时滞后3h内累积释药达到80%.结论 制备的复方丹参脉冲控释滴丸体外释放可达到脉冲控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苦参碱载药丸芯,利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苦参碱载药丸芯进行包衣,并进行体外释放度的考察。结果:苦参碱载药丸芯的优化处方工艺为:苦参碱10g,微晶纤维素40g,羧甲基纤维素钠0.5g,纯化水46mL。其包衣微丸外层衣尤特奇L30D-55增重20%,内层衣尤特奇EPO增重30%。体外释放度实验表明,苦参碱包衣微丸在模拟的胃液中基本不释放,在pH 5.0磷酸缓冲液中较快释放,在pH 6.8磷酸缓冲液中则释放缓慢。结论:苦参碱载药丸芯处方工艺简单稳定。苦参碱包衣微丸结肠靶向性较好,同时模拟实验提示在结肠pH发生明显下降时苦参碱结肠靶向微丸仍具有结肠靶向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卡维地洛脉冲释放片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征。方法:采用压制包衣法制备卡维地洛定时脉冲释放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卡维地洛药物含量,以体外释放度为主要评价指标,考察崩解剂、包衣材料等对脉冲片释药性能的影响,并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处方中片芯含药量为10%,以63%的CMS-Na为崩解剂,27%的MCC为填充剂压制片芯;以35%的HPMC、62.5%的卡拉胶和1%的PEG 6000为衣膜材料,2.5%的滑石粉为润滑剂,粉末直接压片包衣。以pH4.0醋酸缓冲液为释放介质,包衣脉冲片时滞8 h后,累积释放度达80%以上。结论:卡维地洛压制包衣片能实现定时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溴吡斯的明缓释微丸,并对处方进行优化。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分别以不同黏度的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制备缓释微丸,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优化处方。结果:当PEG为12.8%,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为22.7%,增重为21.6%时,微丸的累积释放度与参比释放曲线相比相似因子(f2)为86.5,释放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的缓释微丸累积释放度达到释放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布地奈德灌肠用温敏性凝胶的体外释放度及体内滞留性。方法:制备布地奈德温敏凝胶灌肠液,采用动态透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以新吲哚菁绿IR820为荧光标记物,昆明小鼠为受试动物,应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不同时间点温敏凝胶灌肠液在小鼠体内的滞留情况。结果:含有增溶剂的布地奈德温敏凝胶灌肠液在体外能缓慢并完全地释放,体外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12 h释放在80%以上,普通灌肠液12 h的累积释药率不到60%;通过对新吲哚菁绿标记物观察,温敏凝胶剂在体内至少可以停留12 h,普通灌肠液体内4 h时几乎不能观察到荧光信号。结论:布地奈德温敏凝胶灌肠液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延缓药物释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辛苯聚醇阴道用温敏凝胶[(O-9)-VTG],并对其释放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冷溶法以泊洛沙姆407(P407)和泊洛沙姆188(P188)为温敏凝胶材料制备凝胶,倒置法测定其胶凝温度(TGEL),再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并采用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溶蚀及释药情况。结果:优化的处方基质配比为P407:P188:甘油:壳聚糖=16.3:5.7:5:0.6,胶凝温度为33℃,胶凝时间约1.6 min;辛苯聚醇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结论:效应面法筛选辛苯聚醇温敏凝胶处方合理,(O-9)-VTG作为新型阴道用避孕制剂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合成mPEG/PLA比例为10/90,5/95,2/98的3种聚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用合成的mPEG-PLA为载体材料和有机溶剂N-甲基比咯烷酮(NMP)制备醋酸亮丙瑞林(LA)的原位注射剂并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和体内外释放试验进行研究。方法:采用mPEG2000和外消旋-丙交酯(DL-LA),以开环聚合法合成比例为10/90,5/95,2/98的聚合物mPEG-PLA,并通过1H-NMR对产物进行结构确证。然后将mPEG-PLA和LA置于两个注射器中,制成A/B系统,在使用前将药物加入聚合物溶液中并混合均匀,制备醋酸亮丙瑞林的原位注射剂。利用显微镜和SEM分析制剂结构。其次进行药物的体外释放试验,对释放曲线进行模型拟合,最后以大鼠为动物模型进行试验,考察药物在SD大鼠体内的释放行为,并考察体内外相关性。结果:成功合成且验证了不同比例的mPEG/PLA聚合物,并以此为载体材料成功制备出LA原位注射制剂。体外释放试验表明,药物以接近零级的方式释放,释放速率和聚合物mPEG/PLA比例,载药量和加入有机溶剂的量有关,且聚合物中PLA比例越高释放越慢,载药量增加则释放速率增加;选用黏度大的溶剂则药物释放减慢,溶剂的用量增加释放速率减小;大鼠体内实验也表明该制剂在体内能够达到缓释的效果,药物在前10 d内释放较快,30 d释放药物能达到90%。结论:醋酸亮丙瑞林原位注射制剂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体内外实验均证明该制剂具有良好的释放性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尼莫地平柱塞型脉冲释药胶囊。方法:采用灌注法制备非渗透性囊体,以HPMC K15M为缓释骨架材料制备柱塞片,以PEG 6000和PEG 4000为基质制备尼莫地平滴丸,用柱塞片将滴丸密封于非渗透性囊体内制备尼莫地平柱塞型脉冲释药胶囊。结果:溶剂为丙酮/二氯甲烷/乙酸乙酯(2:0.7:0.3),醋酸纤维素溶液浓度为10.5%,柱塞片缓释骨架材料HPMC K15M和乳糖比例为1:10,制得的尼莫地平柱塞型脉冲释药胶囊体外呈明显的脉冲释放,释药时滞为4~5 h。结论:通过调节柱塞片中HPMC K15M和乳糖比例可调节脉冲胶囊的释药时滞,将尼莫地平制成滴丸可满足脉冲胶囊时滞后快速释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可持续释放且能治疗疼痛的载高乌甲素(LA)的聚乳酸(PL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情况和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方法: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高乌甲素的聚乳酸纳米粒(LA/PLA NPs),运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貌,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血药浓度,PKSolver程序处理药-时数据,并以LA为参比进行大鼠腹腔注射的药动学研究。结果:LA/PLA 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429±9.19)nm,包封率(86.34±2.15)%、载药量(45.85±1.34)%,体外可持续缓慢释放15 d,体内可释药8 d以上,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103.16±21.57)h,tmax=(3.6±1.34) h,Cmax=(3.50±0.69)μg·mL-1,AUC(0-t)=(455.14±26.18) μg·mL-1·h。结论:LA/PLA NPs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好,体内药-时过程符合非房室模型,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右旋布洛芬/酸改性蒙脱土缓释干混悬剂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特性。方法:通过沉降体积比和再分散性等检查,初步评价右旋布洛芬/酸改性蒙脱土缓释干混悬剂质量,采用体外溶出装置进行体外释放试验测定右旋布洛芬体外累积释放量;以大鼠为动物模型,测定给药后的血药浓度,采用DAS2.0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右旋布洛芬/酸改性蒙脱土干混悬剂3 h内沉降体积比大于0.9,且混悬剂再分散性好,流动性好;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r=0.970 1);并具有明显缓释作用;体内试验表明,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86.05±5.96),(123.5±41.74)μg·mL-1;AUC0-24 h分别为(644.49±73.26),(439.88±84.41)μg·mL-1·h,t1/2分别为(5.58±0.55),(2.36±0.55) h;各参数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制剂的达峰时间tmax延长到2 h,t1/2和MRT比参比制剂分别延长2.36倍和2.47倍,可见右旋布洛芬/酸改性蒙脱土干混悬剂在大鼠体内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结论:右旋布洛芬/酸性蒙脱土干混悬剂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