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任晓兰  肖迎平  杨洋 《武警医学》2019,30(9):784-786
 目的 了解驻高原武警官兵健康质量情况,评估其与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发病之间的风险。方法 对武警某驻高原地区的官兵进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p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5 dimensions,EQ-5D)调查分析与10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探讨驻高原官兵的健康生命质量与ICVD间的相关性。结果 高原组在疼痛不适、焦躁抑郁中的得分分别为(2.75±0.58)、(2.49±0.44),与平原组相比评分较高(P<0.05);在视觉刻度尺(EQ visual analogue scale,EQ-VAS)中的评分为(73.67±15.36),显著低于平原组(P<0.05)。同时高原组的吸烟率为55.98%,高血脂症发病率为15.35%,均显著高于平原组(P<0.05)。结论 驻高原官兵的健康生命质量与心血管健康相关指标及10年IVCD发病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EQ-5D的调查可反映出官兵潜在的ICVD发病风险,帮助具有相关风险的官兵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对比驻高原与驻平原空军官兵口腔健康状况,为驻高原空军官兵口腔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驻高原(平均海拔3900m)空军某部官兵990人(高原组)和驻平原(平均海拔500m)空军某部官兵910人(平原组)进行口腔健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龋病、牙结石、牙龈炎和牙周炎发病情况。结果高原组官兵较平原组官兵口腔疾病发生率高,且驻高原时间越长,口腔患病率越高;高原组患龋病率、牙结石检出率、牙龈炎和牙周炎患病率均高于平原组(Ρ<0.05)。结论驻高原空军官兵口腔疾病患病率较平原官兵高,加强对高原官兵口腔卫生宣传教育,改善高原医疗卫生条件和环境对降低高原官兵口腔疾病发生,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高原低氧环境对不同作训任务官兵静息状态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常驻高原官兵分为驻营区官兵(海拔4030m和4600m)和野外驻训官兵(海拔4300m),对驻营区官兵和野外驻训30d的官兵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包括心率(HR)、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球比值(A/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AST/ALT比值.结果 驻训官兵HR(82.25±14.10次/min)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74.18±9.02次/min,P<0.01),其SpO2(88.25%±2.41%)明显低于驻营区官兵(89.38%±2.44%,P<0.05),两单位人员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驻训官兵Hb含量(211.6±17.4g/L)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199.3±22.7g/L,P<0.001),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病率(55.6%)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25.7%,P<0.001).驻营区官兵和驻训官兵的血清蛋白质含量均充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驻训官兵的血脂异常患病率(70.5%)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34.0%,P<0.001),其中驻训官兵的HDL-C含量(0.81±0.21nmol/L)明显低于驻营区官兵(1.01±0.27nmol/L,P<0.001),其低HDL-C血症患病率(65.9%)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29.8%,P<0.001),驻训官兵和驻营区官兵的TC、TG、LDL-C含量及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驻训官兵LDH含量(273.70±136.74U/L)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205.19±77.94U/L,P<0.01),其LDH异常率(72.7%)也明显高于驻营区官兵(51.1%,P<0.05).结论 高原驻训官兵蛋白质营养充足,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和LDH异常率高于驻营区官兵,严重威胁着驻训官兵的身体健康,常驻高原官兵应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和科学安排训练强度,定期体检,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影响高原部队官兵生殖健康知识水平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部队官兵对性生理知识和艾滋病传播及防治知识了解不多,有的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本研究对高原部队官兵性生理及艾滋病知识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高原部队官兵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并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提高高原部队官兵对性生理知识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和生殖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驻喀喇昆仑山和西藏阿里某部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的患病率.方法:依据我国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逐一问诊、体检和血液学检查,但将血红蛋白(Hb)≥210g/L定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液学诊断标准.结果:喀喇昆仑山海拔5 380m驻防一年官兵HAPC患病率(85.7%)较5 100m(48.4%)和4 300m(43.5%) 增高,(P<0.05和P<0.01);HAPC患者较非HAPC者Hb增高(P<0.001),血氧饱和度(SaO2)降低,(P<0.05).驻西藏阿里海拔4300m某部队汉族军官和士官HAPC患病率(42.6%)较义务兵(17.9%)增高(P<0.001);HAPC患者的年龄、上高原时间和Hb均较非HAPC者增高,SaO2降低(P<0.001).藏族官兵无HAPC患者.结论:驻喀喇昆仑山某部队随海拔高度升高,HAPC患病率增高.驻西藏阿里某部队军官和士官HAPC患病率较义务兵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高原武警士兵健康状况,提供保障依据。方法 对高原某部的768名士兵进行健康体检,根据入伍是否满1年分为新兵组和老兵组,并对数据做统计分析。结果 新兵血红蛋白均数(161.45±10.03)g/L显著低于老兵血红蛋白均数(170.34±12.8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兵心电图异常比(10.79%)显著低于老兵相应值(44.81%)意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蛋白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原环境对士兵健康存在影响,应根据高原驻训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检查,长期驻训者建议轮换,合理科学安排作训计划,开展健康讲座普及知识。

  相似文献   

7.
驻高原部队官兵长年工作和生活在海拔3700m地区,受低氧、寒冷、干燥、紫外线强辐射等恶劣环境因素的影响,机体健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1-2]。为了解其健康状况,制定相关保健策略,2010年8月,我们对驻高原某部干部240例进行了健康体检。现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8.
黄鹏  唐勇 《武警医学》2017,28(12):1220-1222
 目的 分析驻高原藏区医院2014-2016年住院武警官兵疾病谱,为当地武警官兵的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调阅驻高原藏区某医院病例库中2014-2016年住院官兵的病案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各系统疾病构成中,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消化系统疾病(20.25%),骨骼肌肉结缔组织疾病(16.55%),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16.37%),呼吸系统疾病(13.73%),皮肤和皮下疾病(11.2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9.51%)。单病种中,胃肠炎、关节损伤、骨折、扁桃体炎、皮疹类、泌尿系结石为各年份住院官兵的多发病种。结论 消化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结缔组织疾病、损伤、中毒和外伤等防治是驻高原藏区地区部队卫生工作的重点,同时要重视呼吸系统、皮肤及皮下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防治,以及搞好相应健康宣教工作,有助于保障官兵健康,减少非战斗减员。  相似文献   

9.
高原地区低压缺氧、气候恶劣,对驻高原地区部队官兵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近年来藏区官兵战备训练强度不断加大,藏区维稳、地质灾害抢险救援等任务不断增多,了解驻藏区官兵的健康状况对战斗力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了解高原官兵的健康现状,我们对2005~2012年前来我院疗养的856名高原地区基层军官进行了体检,经过分析体检  相似文献   

10.
刊中报     
武警四川总队医院为驻藏区部队开展健康体检和巡诊本刊讯8月12日~25日,带着总部、总队党委首长对藏区部队的亲切关怀,四川总队医院派出医疗队深入雪域高原.为藏区官兵进行了健康体检和巡诊,受到官兵好评,被官兵亲切誉为“生命禁区里的健康守护神”。为完成好这次藏区官兵  相似文献   

11.
孟宏涛  刘凯  段炜  于泳  陈向阳 《武警医学》2010,21(12):1029-1030,1034
目的分析某部队高原驻训期间的发病情况,并指导部队搞好卫生防病工作。方法以各级单位卫勤日报表、救护所门诊登记、外出保障登记、巡诊登记为依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高原驻训期间各级医疗机构接诊、留观、住院官兵人次分别占总人次的49.5%、11.7%、4.2%;其中干部占27.8%,战士占72.2%。昼夜发病率3.18‰。单种疾病前5位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16.51%),高原适应不全症(12.75%),植物神经功能紊乱(8.90%),急性胃肠炎(7.58%),口腔溃疡(5.52%)。结论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快速进入高原部队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2006—2007年两次进入高原某地进行军事演练,伴随卫勤保障任务,通过在平原集结时之前,进行身体调整,加大训练强度,进入高原后,延长休整天数,进行心理干预,开展AMS知识的宣传教育,采用问卷、卫生队、卫生室进行病员登统计、个别问诊、检查的方法,了解部队进入高原后AMS的发病情况。结果2006年9—10月份与2007年9—10月份两次进入高原人员年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发病率由21.6%下降为13.4%及住院率0.72%下降为0.48%,2007年9—10月份与2006年9—10月份重度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发病率都有所减低。结论在常规的卫勤保障基础上,应调整进入高原的休整期,一般7d左右为宜,加强高原卫生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官兵们对低氧危害性和机体代偿能力的认识,克服高原恐惧心理和麻痹大意思想;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责任心。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AMS的发病率和住院率,有效地保障官兵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理巡诊对改善高原基层士兵心理状况的作用.方法 2015-04至2015-05,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该阶段内某高原部队的1021名士兵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高原组,对这1021例高原士兵开展心理巡诊,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了解高原基层部队士兵的心理状况,并将国内士兵的心理评估数据作为常模,将高原士兵干预前的SCL-90评分与常模进行比较.在心理评估后,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高原组士兵的SCL-90各项因子评分、SDS评分.结果 高原组士兵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等方面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后,高原组士兵的SCL-90各项因子评分、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高原基层部队士兵相对于非高原部队士兵,其心理状况更容易出现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巡诊,有利于及时了解心理状况和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干预,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原部队尿石症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日喀则军分区2个单位共计728人为调查对象,对2013年8月的尿石症患病情况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对每个受检对象进行泌尿系统 B 超检查和问卷调查。以诊断为尿石症者的86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健康者100人为对照组,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驻高原部队尿石症患病率为11.81%,高于平原部队;病例组血钙升高者(46.5%)和尿酸升高者构成比例(51.2%)均高于对照组(P ﹤0.05);病例组日饮水量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驻日喀则高原部队尿石症发病率偏高,应注意监测尿石症患者血尿酸情况,加强健康教育,改善饮食结构,必要时采取治疗干预措施,降低高原部队尿石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尚冬梅  马燕  郑磊朋  刘洋 《武警医学》2017,28(4):329-331
 目的 探讨军事训练中运动性猝死高危人员的初步筛查方法。方法 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从某部拟参加5 km越野训练的460名官兵中筛选出心血管高危人员进入高危组,从无高危因素的官兵中按照年龄匹配原则随机选择同样例数人员进入正常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官兵5 km越野前后(训练前30 min,训练后10 min)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共有44名为心血管高危人员,其中确诊1名高血压,1名疑似冠心病人员,不适宜再参加5 km越野活动,予以剔除。剩余的42名作为高危组,选择4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运动前,高危组异常心电图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异常心电图比例分别为33.33%和0;运动后高危组出现异常心电图的比例更高于对照组,异常心电图比例分别为52.38%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再利用心电图筛查军事训练中运动性猝死高危人员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空勤人员眼底疾病分布情况,探索眼底照相技术在临床航空医学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和直接检眼镜对飞行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及机械员进行检查,分析免散瞳眼底照相方法 检查眼底的可靠性. 结果 1212人接受了眼底检查,两种方法 同时检查的有723人.在后者中检出眼底疾病219例,其中视网膜动脉硬化居首位,占14.2%;其次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黄斑部病变,分别占5.6%和5.7%.眼底照相方法 与传统的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 符合率为92.4%,Kappa值为0.81,但优于后者.与直接检眼镜检查比较,眼底照相新发现眼底病54例. 结论 免散瞳眼底照相是一项操作简便、记录客观的方法 ,适合在空勤人员体检和对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子预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高原低氧环境对军人身体指标的影响,以及高原驻训期间军人体格指标的变化,为保障人员体格强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军队营养调查与评价方法》(GJB 1636A-2016)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身体发育测量及评价》(GJB 1102-91)的方法对驻高原4000~4600 m营区及4300 m野外驻训部队官兵进行体格指标的检测,并根据标准对相关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与10年前阿里地区驻训部队人员指标相比,其BMI、上臂肌围、皮褶厚度、体脂含量均增加且接近平原值.4000和4600 m海拔两个单位人员的体格指标无显著差异.野外驻训部队人员上臂肌围显著高于驻营区部队,且BMI、皮褶厚度和体脂含量显著低于驻营区部队.与驻营区部队相比,驻训部队BMI和上臂肌围的构成比无显著差异,而体脂含量偏低的人员比例显著高于驻营区部队,体脂含量正常和偏胖人员比例显著低于驻营区部队.结论 驻高原地区军人体格指标不受海拔影响,而随着营养膳食保障力量的提高,军人身体指标得到改善,体内蛋白质和脂肪储备增加.野外驻训部队与驻营区部队军人相比,其肌肉含量更高,体脂更低,体格更健硕.  相似文献   

18.
王健  刘辉  李成  耿瑞慧  刘正 《武警医学》2020,31(9):762-764
 目的 分析低海拔地区官兵进驻高原后的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及时发现可能导致高原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驻地海拔1500 m的某部官兵183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官兵分别于进驻高原前和进驻高原后30 d(海拔3600 m)进行静脉采血。进行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 DBIL)、间接胆红素(IBIL)、肌酐(UA)指标的检测,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剔除未能按时采集静脉血者3例,最终180例完成研究。低海拔地区官兵进驻高原30 d后,血液检查中RBC[(6.06±0.17)×1012/L]、HGB[(179.86±2.23)g/L]、CK[(289.16±22.15)U/L]、CK-MB[(19.23±0.92)U/L]、AST[(27.00±1.12)U/L]、ALT[(26.93±1.52)U/L]、LDH[(229.90±5.57)U/L]指标相较于进驻高原前RBC[(5.74±0.09)×1012/L]、HGB[(169.06±1.98)g/L]、CK[(172.00±24.11)]U/L、CK-MB[(14.00±0.88)U/L]、AST[(21.23±1.01)U/L]、ALT[(20.93±1.67)U/L]、LDH[(168.40±6.12)U/L]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TBIL、IBIL、DBIL、UA指标也显著高于进驻高原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对官兵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未来要更细化高原官兵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可能导致高原疾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官兵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Symptomatic high-altitud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structural cardiac abnormalities related to high altitude have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However, their true prevalence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determined. We assessed clinical indicators of cardiovascular health or disease and correlated them with anatomic and physiologic cardiovascular features in preschool and schoolchildren living at 4000 m. We also estimated the prevalence of cardiovascular problems in the population, with emphasis on symptomatic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nd structural cardiopathies. Three hundred and twenty-six children residents of Tintaya, Peru, were cross-sectionally studied. Methods included structured interviews, anthropomet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echocardiography. The prevalence of structural cardiac problems was 1.5%, with less than 1% possibly attributable to high altitude. All children with structural cardiac abnormalities were identified by a focused physical exam prior to echocardiography. None were identified by the health interview. No symptomatic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as identified in the absence of underlying structural anomalies. The prevalence of structural cardiac problems was consistent with data from sea level. Active monitoring of the health status of a pediatric population at high altitude is valuable in the timely detection of cardiac abnormalities. Although our study children enjoyed generally excellent health, comparative, longitudinal studies are warranted 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high altitude cardiopulmonary problems and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and early markers for later disorders associated to life at high altitude. Our findings are applicable to children with some degree of high altitude genetic background and high mobility patterns to lower altitudes and living in comparatively good nutritional and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