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vitamin D,VD)及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Th17细胞的表达水平,研究Treg细胞、Th17细胞及VD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VD与Treg/Th17细胞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治疗AR的价值。方法  选取38例AR确诊患者为AR组,健康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外周血25(OH)D3的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总VD含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CD4+IL-17+Th17细胞、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率。结果 AR组血清总VD及25(OH)D3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 =-7.791、-2.439,P 均<0.05);AR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 =-17.011,P <0.05);AR组CD4+IL-17+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 =8.986,P <0.05);AR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水平与血清25(OH)D3含量呈正相关(r =0.713,P <0.05);AR组外周血CD4+IL-17+Th17细胞含量与血清25(OH)D3含量呈负相关(r =-0.658,P <0.05)。结论 AR患者中VD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血清VD的缺乏有可能影响AR发病;而VD缺乏可能与Treg/Th17细胞失衡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1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3-7月,收集32例AR患者(AR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γδ T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7、TGF-β1的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γδ T细胞百分比在AR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3.30±8.62)%、(5.18±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18,P<0.01);Treg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75±0.56)%、(4.76±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46,P<0.01).AR组血清中IL-17的表达水平为(668.55 ±45.15) pg/ml,高于对照组的(573.53±17.4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AR组TGF-β1的表达水平为(0.34±0.04) pg/ml,低于对照组的(0.49 ±0.0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1,P<0.01).AR组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百分比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趋势(r=-0.561,P<0.01),γδ T细胞百分比与IL-17呈正相关趋势(r=0.469,P<0.01),γδ T细胞百分比与TGF-β1呈负相关趋势(r=-0.622,P<0.01),Treg细胞百分比与TGF-β1呈正相关(r=0.738,P<0.01),IL-17表达水平与Treg细胞百分比、TGF-β1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11、-0.196,P>0.05).结论 AR患者外周血中γδ T细胞和Treg细胞之间存在免疫平衡失调,γδ T细胞可能参与了IL-17的分泌,这可能在AR的发病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IL-27在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R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27蛋白水平,并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性AR患者IL-17蛋白水平升高(t=-5.654,P〈0.01),IL-27蛋白水平降低(Z=4.944,P〈0.01),IL-27蛋白水平在对照组、轻度持续性AR组、中重度持续性AR组比较,P均〈0.05。IL-17与IL-27在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呈负相关(r=-0.405,P=0.022)。结论 IL-17、IL-27在AR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其免疫治疗可能成为AR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中耳胆脂瘤上皮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3(IL-23)、叉头状转录因子3(Foxp3)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30例中耳胆脂瘤及其外耳道上皮中IL-17、IL-23、Foxp3阳性表达指数,并与骨质破坏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中耳胆脂瘤上皮IL-17、IL-23、Foxp3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83.3%、86.7%、63.3%,外耳道上皮IL-17、IL-23、Foxp3的阳性表达指数分别为10%、13.3%、9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IL-17、IL-23与中耳胆脂瘤骨质破坏呈正相关(r 分别为0.538、0.613,P 分别为0.002、0.000),而Foxp3与骨质破坏呈负相关 (r =-0.625,P =0.000)。结论 IL-17、IL-23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高表达,对骨质破坏有一定促进作用、Foxp3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低表达,对骨质破坏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对变应性鼻炎(AR)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的调节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收集AR患者鼻黏膜组织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饲养BALB/c小鼠。PBMC用于建立AR细胞模型,BALB/c小鼠用于建立AR动物模型。对于AR细胞使用150μg/ml的齐墩果酸进行治疗。对于AR小鼠使用低剂量(L)-齐墩果酸(50 mg/kg)、高剂量(H)-齐墩果酸(200 mg/kg)、自噬抑制剂3-MA(10 mg/kg)、H-齐墩果酸+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1 mg/kg)分别进行治疗。qRT-PCR测人鼻黏膜组织IL-17A和Foxp3的表达以及小鼠各组鼻黏膜组织中RORγt和Foxp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从PBMC中分选Th17和Treg细胞,并检测PBMC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细胞和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p3)细胞的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Th17和Treg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II、LC3-I、p62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小鼠鼻腔灌洗液中IL-17A和IL-10的表达。结果AR组患者鼻黏膜组织中IL-17A表达显著增加,但Foxp3的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齐墩果酸下调PBMC中IL-17A的表达,并上调Foxp3的表达。齐墩果酸抑制Th17细胞和Treg细胞中Beclin1、LC3-II以及LC3-I的表达(P均<0.05),促进p62的表达水平。齐墩果酸降低AR小鼠体内IL-17A和RORγt水平,并上调IL-10和Foxp3的水平(P均<0.05)。结论齐墩果酸通过抑制自噬信号改善AR中Th17/Treg细胞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屋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s,Treg)Foxp3基因和γδ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 cell receptor,TCR)Vγ亚家族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2例屋尘螨皮下注射免疫治疗1年有效的AR患者,采用RT-PCR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Foxp3与TCR VγⅠ~Ⅲ基因表达水平。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结果 22例AR患者免疫治疗前Foxp3、TCR VγⅠ~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Z=-2.155,Z=-2.114,t=4.101、t=3.108,P均〈0.05),治疗后Foxp3、VγⅢ明显升高(t=-4.577,Z=-3.416,P均〈0.05);治疗前Foxp3与VγⅠ、Ⅱ、Ⅲ呈正相关,治疗后Foxp3与VγⅢ呈正相关。结论免疫治疗1年有效的AR患者中,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细胞和γδT细胞亚群之间存在动态平衡关系,患者免疫治疗早期症状的改善可能与T细胞的免疫重塑相关。  相似文献   

7.
辅助性T17细胞(helper T 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CD4+T细胞的新亚群,在分化发育、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受到Th1型、Th2型效应细胞以及自身分泌产生细胞因子的调节,参与自身免疫病、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Th17和Treg细胞与变应性鼻炎关系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免疫耐受型树突状细胞(tolerogenic dendritic cells,TolDC)在变应性鼻炎(AR)模型小鼠中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SPF级Balb/c小鼠24只,按每组6只随机分成4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卵清蛋白致敏的AR小鼠模型组、过继回输TolDC治疗组以及TGF-β/IL-10中和抗体组。分别比较四组间,AR小鼠鼻部症状评分、肺部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肺泡灌洗液Th1/Th2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血清卵清蛋白(OVA)特异性IgE的含量以及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表达情况。结果 AR小鼠模型建立成功;相较AR模型组,过继回输TolDC治疗组中小鼠鼻部症状显著减轻,肺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肺泡灌洗液Th1/Th2炎症因子的表达下降,血清OVA特异性IgE表达下降,以及肺Treg表达上调;TGF-β/IL-10中和抗体能够逆转TolDC的免疫调控作用。结论 TolDC能够通过TGF-β/IL-10依赖性信号诱导CD4+Foxp3+Treg生成,抑制AR模型小鼠上呼吸道炎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鼻-鼻窦恶性肿瘤Th1/Th2水平的变化,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紊乱与鼻-鼻窦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取鼻-鼻窦恶性肿瘤80例,以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恶性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佛波酯PMA诱导培养后测定Th1细胞内IFN-γ和Th2细胞内IL-4的水平。结果恶性肿瘤组的CD3+CD8-IL-4+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而CD3+CD8-IFN-γ+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Th1/Th2比值降低(P〈0.05)。结论外周血处于Th2优势分化状态,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有效地激活,从而不利于机体组织以细胞免疫为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使鼻-鼻窦恶性肿瘤细胞得以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外周血T细胞CD69表达率的检测及意义。方法 选择81例经多道睡眠图监测确诊的OSAHS患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每组27例;27例无OSAHS的打鼾者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CD69表达率,分析T细胞CD69表达率与一般资料多道睡眠图监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OSAHS患者外周血T细胞CD69表达率随着OSAHS严重程度上升逐渐增加(F =14.736,P<0.01);两两比较,对照组与轻度组间T细胞CD69表达率无明显差别(t =1.649,P>0.05);其余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别(P<0.05)。②OSAHS患者外周血T细胞CD69表达率和体质量指数、年龄、性别均无相关 性(P>0.05),和AHI呈正相关,与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P<0.05)。③手术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治疗的27例重度OSAHS患者AHI及外周血T细胞CD69表达率 明显降低,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存在显著差别(P<0.05)。结论 外周血T细胞CD69表达率上升可能为OSAHS并发心血管疾病机制之一,T细胞CD69表达率的检 测对OSAHS患者病情程度的反映及并发心血管损害趋势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是CD4+T细胞亚群,分泌白介素-17、白介素-6等多种细胞因子,其分化受白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等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Th17细胞通过分泌白介素-17等细胞因子促进气道内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激活,与气道慢性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h17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就Th17细胞的分化及其在呼吸道慢性炎症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和激活蛋白-1(AP-1)信号转导级联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5表达中的作用。方法:25例AR患者和23例鼻中隔偏曲(DN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每位受试者外周血中分离T淋巴细胞,并随机分为空白组、PKC激动剂12-肉豆蔻酰-13-乙酸佛波酯(PMA)组、PMA和AP-1抑制剂姜黄素组进行培养。将培养的T淋巴细胞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AP-1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的IL-5含量。结果:①加PMAAR组T淋巴细胞的AP-1活化细胞百分比和培养上清液中的IL-5与DNS空白组与AR空白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加PMADNS组及加PMA和姜黄素DNS组T淋巴细胞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加PMA和姜黄素AR组T淋巴细胞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加PMA和姜黄素AR组T淋巴细胞AP-1活化细胞百分比、培养上清液中的IL-5含量与AR空白组、加PMAAR组、DNs空白组、加PMADNS组、加PMA和姜黄素DNS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③T淋巴细胞的AP-1活化与IL-5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2,P〈0.01)。结论:AR患者T淋巴细胞PKC活化后促进IL-5表达增加的生物信号可能是通过AP-1进行转导,提示T淋巴细胞PKC—AP-1信号转导级联的激活可能是AR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4例持续性AR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5、IL-16水平,并分析与A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IL-5、IL-16均明显升高(P <0.05)。持续性中重度组患者血清中IL-5、IL-16水平均明显高于持续性轻度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的IL-5与IL-16水平呈正相关(r =0.566,P <0.05)。结论 IL-5、IL-16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二者在AR的临床诊断、 治疗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IL-16具有较高特异性,对AR患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间歇性变应性鼻炎(intermittent allergic rhinitis,IAR)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 cell 17,Th17)的检测,探讨Th17细胞在AR中的作用。方法对19例IAR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发作期前及发作期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水平,并与27例对照进行比较。结果 IAR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占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分别为间歇期0.86±0.65、发作期前1.82±1.09、发作期2.71±1.03、对照组1.72±0.69,表现为间歇期降低,发作期前、发作期升高(P<0.05)。结论 Th17细胞表达可能与AR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ed receptor,PPAR)γ激动剂对小鼠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OVA)建立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观察吡格列酮(PIO)对变应性鼻炎症状的改善;取鼻腔组织行HE染色,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脾脏Foxp3、T-bet、GATA-3 mRN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CD4+Foxp3+T细胞含量。结果 小鼠变应性鼻炎组(AR组)喷嚏和搔鼻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ontrol组),经PIO治疗后症状得以改善;AR组小鼠鼻黏膜上皮连续性破坏,黏膜下大量炎症细胞浸润;PIO治疗后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同时上皮完整性修复良好;PIO组Foxp3 mRNA表达高于AR组(P <0.001),GATA-3则较AR组明显降低(P <0.001),而T-bet 无统计学差异;AR组CD4+Foxp3+T细胞含量(4.43%±0.25%)较control组(5.19%±0.39%)降低(P <0.001),PIO治疗后CD4+Foxp3+T细胞含量(6.35%±0.37%)高于control组及AR组。结论 PPARγ激动剂能够有效缓解小鼠鼻过敏症状,调节Th1/Th2平衡;PPARγ激动剂可能是通过促进Foxp3表达,进而扩增调节性T细胞达到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慢性鼻-鼻窦炎是发生在鼻腔及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受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的调节。白细胞介素-19(IL-19)可引起上皮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并维持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同时,可以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对疾病的发展具有保护性作用。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27(IL-27)可抑制Th2细胞和Th17细胞分化,同时上调调节性T细胞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本文基于IL-19和IL-27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EB病毒诱导基因3(epstein-barr virus-induced gene3,EBI3)是一种在EB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中发现并命名的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样糖蛋白。它参与组成细胞因子IL-27和IL-35,在T细胞的增殖,Th1、Th2和Th17细胞以及NK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效应。同时EBI3作为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中Foxp3转录因子的下游靶位,可以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并对效应性T细胞具有抑制功能。EBI3这些重要的免疫活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变应性疾病等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炎小鼠外周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和脾脏单个核细胞中Foxp3^+、CD4^+、CD25^+的表达情况,比较与正常对照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取8周龄成熟雌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卵清蛋白致敏建立BALB/c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21天实验结束取鼻腔HE染色观察形态学特点及差异;分别取脾脏和外周血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Foxp3^+、CD4^+、CD25^+的表达情况。结果卵清蛋白造模成功,实验组小鼠均出现喷嚏、搔鼻、鼻周红肿等症状;镜下可见鼻黏膜下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实验组PBMC中CD4^+CD25^+T细胞和Foxp3^+CD4^+CD25^+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T细胞和Foxp3^+CD4^+CD25^+T细胞均略低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变应性鼻炎中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晰,本实验从分子水平分析变应性鼻炎中CD4^+细胞的表达特征,旨在为Treg的深入研究提供又一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