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多态性与客家人群食管癌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研究,探讨遗传因素在该人群食管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取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的研究方法,选择经病理检查确诊后的梅州地区客家人群122例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和同时期123例正常对照人群(正常对照组),对NQO1基因rs1800566、rs10517、rs1437135共3个位点进行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检测,分析其在两组间的分布特征。结果:NQO1基因3个位点在梅州地区客家人群中均存在多态性的改变,但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性别、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也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对影响食管癌发生的多种因素研究显示,吸烟、饮酒、经常食用腌制食品、喜热烫饮食以及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与食管癌发病呈正相关,其中,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可能是该地区人群发生食管癌的最危险因素。结论:NQO1基因rs1800566、rs10517和rs1437135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客家人群食管癌的易感性无关,而环境因素中饮酒、吸烟、常食腌制食品等可能是该地区食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该地区单卵双胞胎食管癌发生特征及食管癌患者家族史调查,加深对食管癌变中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影响的理解。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分析食管癌高发区30岁以上95对单卵双胞胎的疾病谱和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以及食管鳞癌患者家族史。结果:体质量和身高资料完整的21对双胞胎中,12对BMI值一致(BMI值±1)(57%),男女之间无差异。95对双胞胎中,7人发生恶性肿瘤,包括3例食管癌,1例肝癌,2例胆囊癌和1例淋巴瘤。除1对双胞胎同时发生胆囊癌外,其余均为单发。食管癌家族史调查发现9对双胞胎食管癌家族史阳性,3例食管癌患者均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在2323例食管癌患者中,林州居民共1172例,食管癌阳性家族史352例(30%);林州以外河南地区共351例,家族史阳性63例(18%);河南省以外800例中,家族史阳性共136例(17%),林州居民食管癌阳性家族史的比例与其他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林州地区食管癌家族聚集现象明显高于河南其他地区及河南以外地区,河南林州1/3的食管癌患者有明显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可能仍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县食管癌(含贲门癌)家庭聚集性及遗传因素在磁县食管癌病因中的作用,计算食管癌分离比及一级亲属遗传度。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逐例入户调查了285 例食管癌的新发病例及1 415 例对照者的一级亲属食管癌患病及家族史等情况,比较其食管癌的患病率。用二项分布拟合优度χ2检验食管癌家庭聚集性;单病例法(Li-Mantel-Gart)计算分离比;Falconer 法计算遗传度。结果:食管癌先证者一级亲属发生率(12.80%),高于对照者一级亲属发生率(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4,P=0.000)。 食管癌在家族中分布不符合二项分布,呈现明显的家族聚集性(χ2=288.19,P<0.0001)。 食管癌遗传度为(29.67± 4.32)% ,分离比0.181(95% CI:0.157~0.205),可认为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结论:磁县食管癌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食管癌家族史增加食管癌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遗传和环境危险因素与淮安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 评价遗传与环境危险因素在江苏省淮安食管癌发病风险中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采用配对病例_对照研究对97例淮安汉族食管癌新发病例及其匹配对照进行了食管癌遗传与环境危险因素的调查,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遗传与环境因素与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结果: 淮安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中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与食管癌发病关系最为密切,OR可达4.203 ;其次是住地周围环境污染、三餐不定时和饮水类型,OR分别为2.202、1.988和2.024;经常食用蛋类食品和饮茶习惯与食管癌发病风险降低有关,是食管癌的保护因素,其OR分别为0.633和0.669。各危险因素的调整人群归因危险度分别为:住地周围环境污染12.9%、三餐不定时34.4%、少食蛋类食品25.0%、不饮茶42.7%、饮用河水、沟塘水和井水21.4%、消化道肿瘤家族史30.6%,这6个因素的综合人群归因危险度为86.6%。 结论: 遗传易感特征在淮安地区食管癌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地食管癌的防治措施应充分考虑遗传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区食管癌家族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月平  高玉堂 《肿瘤》1998,18(6):391-393
目的研究上海市区食管癌家族聚集性。方法用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902例30~74岁食管癌新发病例,按频数配对随机配以1552例对照。结果食管癌家族史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男女相对危险度达到2~3左右,食管癌发病风险随着一级亲属患病人数的增多而增加(趋势检验P<0.001)。食管癌家族史调整人群归因危险度男性、女性分别为8.3%、9.2%。经过Li┐Mantel┐Gart法计算食管癌分离比为3.83%(95%CI=3.12%~4.48%),提示属多基因遗传。根据Falconer方法,男性、女性遗传度分别为33.2%±5.3%,38.4%±3.6%,男女合并为35.7%±2.2%。结论上海市区食管癌存在家族聚集现象。食管癌家族史增加食管癌发病风险。研究表明尽管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但食管癌的发病风险主要来自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及肝癌家族史与高发区原发性肝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以1359例启东籍原发性肝癌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 HBsAg 携带及肝癌家族史与发病年龄的相关性及相互间的协同作用。结果肝癌患者中男性1053例,女性306例,发病年龄20~84岁,平均(54.02±10.47)岁。HBsAg 阳性肝癌平均发病年龄比 HBsAg 阴性肝癌提前9.24岁(51.99岁:61.23岁,t =13.51,P =0.000);有肝癌家族史肝癌比无肝癌家族史肝癌提前2.70岁(52.53岁:55.23岁,t =4.839,P =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 阳性肝癌中,平均发病年龄男性低于女性(51.18岁:54.89岁,t =5.353,P =0.000),有家族史患者低于无家族史患者(51.33岁:52.62岁, t =2.233,P =0.026);HBsAg 阴性肝癌中,虽然平均发病年龄男性与女性相比(60.83岁:62.45岁)、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相比(59.58岁:61.92岁)都有所提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1.126,P =0.261;t =1.728,P =0.085)。结论启东地区 HBsAg 携带使原发性肝癌平均发病年龄显著提前。性别和肝癌家族史在 HBsAg 阳性肝癌中与发病年龄密切相关,在 HBsAg 阴性肝癌中对发病年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地区食管癌高发的危险因素,为防治食管癌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调查研究,调查分析了该地区食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多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长期大量饮酒、少食新鲜蔬菜及肉蛋鱼、喜烫热饮食、食管癌家族史、重大精神创伤史及文化程度低等因素与食管癌发病密切相关,是河西走廊地区食管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未发现吸烟、常吃酸菜和进食快等因素与食管癌的发生存在联系。结论 经调查发现该地区食管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当地特殊的生活环境因素有关,主要表现在饮食生活习惯及精神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的作用并非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反映了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对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rDNA转录活性与正常人群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有食管癌家族史者与正常人rDNA转录活性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本组50例食管癌患者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2岁,分成两组,有食管癌家族史者20人,无食管癌家族史者30人,同时检测健康人40例,有食管癌家族史者20人,另叨人则无家族史。二、检测设备:rDNA转录图像分析系统由北京中国科学院大恒图像视觉有限公司提供购置。三、检测方法:①抽取外周血0.…  相似文献   

9.
p73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e H  Wang YM  Cao YY  Zhang XF  Li Y  Guo W  Wang N  Zhang JH 《癌症》2006,25(11):1351-1355
背景与目的:p7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第二外显子非编码区存在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G4C14-A4T14),可以形成茎环结构而影响基因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人群中这两个连锁多态性与食管癌、贲门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48例食管癌患者、259例贲门癌患者和630例健康对照者的p73基因多态性。结果:具有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可明显增加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和吸烟状况校正的OR值分别1.68(95%CI=1.28~2.20)和1.68(95%CI=1.24~2.26)。p73G4C14-A4T14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型在食管癌患者、贲门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中总体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在根据吸烟状况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无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亚组中,携带GC/AT基因型明显增加贲门癌的发病风险(OR=1.71,95%CI=1.14~2.57),而其他亚组中未见p73G4C14-A4T14多态性增加食管癌、贲门癌的发病风险。结论:p73G4C14-A4T14多态性中,携带GC/AT基因型明显增加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无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人群贲门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及遗传背景。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989年~2007年间收治的229例年龄≤40岁青年性大肠癌患者的资料,与同期收治的年龄60岁以上的818例老年大肠癌患者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人大肠癌占同期大肠癌的13.65%;临床症状以大便性状改变和血便为主,但与老人组相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部位直肠为主;组织学类型以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为主占66.4%;TNM分期以Ⅲ期和Ⅳ期为主,占71.7%;遗传背景分析发现,有家族史的青年性大肠癌患者占14.0%,与老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性大肠癌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早期诊断困难。组织类型分化较差;遗传在青年性大肠癌发病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水平检测在初治原发食管鳞癌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和消化内科99例初治原发食管鳞癌(ESCC)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设立食管非鳞癌(NESCC)组、食管炎组和正常对照组,Mann-Whitney U检测分析各组Cyfra211水平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Cyfra211诊断ESCC的效能;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治疗前后血清Cyfra211水平与ESCC的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3年随访结果的相关性。结果:ESCC组血清Cyfra211水平显著高于NESCC组、食管炎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当血清Cyfra211值为4.04 ng/ml时有较理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80%和78.40%;治疗前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高低与ESCC患者TNM分期和细胞分化程度呈等级正相关关系(P均<0.05),而治疗前后血清Cyfra211变化率仅与细胞分化程度呈等级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Cyfra211水平可用于鉴别诊断ESCC;治疗前血清Cyfra211水平与ESCC患者TNM分期和细胞分化程度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治疗前后血清Cyfra211变化率与癌细胞分化程度存在等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根治剂量及姑息剂量放疗对Ⅳ期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初治的36例Ⅳ期食管鳞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同时比较化疗后根治剂量放疗及姑息剂量放疗对生存时间、局部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36例Ⅳ期食管鳞癌患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6.1%和19.4%,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13.5个月。高剂量放疗组和低剂量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7个月和11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是81%、42.9%、28.6%和46.7%、20%、6.7%,二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4)。高剂量放疗组和低剂量放疗组的放疗有效率分别为71.4%和26.7%,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7)。两组间的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化疗后给予Ⅳ期食管癌患者局部病灶根治性放疗,有改善患者总体生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次入院的食管癌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1月11日至2015年12月23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食管癌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入院相关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住址、入院时间、入院科室、并发疾病、是否有局部转移、是否有远处转移、肿瘤家族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结果:首次入院科室为外科的手术几率远较非外科的要高(OR=76.998,95%CI:27.614~214.697)。手术患者发现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非手术患者高7倍(OR=7.245,95%CI:2.807~4.099)。如果发现远处转移,则更倾向于选择非手术治疗(OR=0.142,95%CI:0.051~0.4)。非手术患者组有肿瘤家族史的较手术患者组多(OR=0.419,95%CI:0.18~0.972)。结论:有远处转移及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更倾向于非手术治疗,入住外科的患者更倾向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糖蛋白6A(GPM6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和突变情况,探讨其对临床预后和治疗的价值。方法: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GPM6A基因表达谱资料及临床相关资料。分析GPM6A在肿瘤组织及相匹配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GPM6A的表达差异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公共数据库对比分析GPM6A基因变异情况。结果:肺癌组织中的GPM6A表达明显低于配对的正常组织(P<0.001),GPM6A表达与肿瘤组织的大小(P<0.05)、病例理分期(P<0.05)相关,肿瘤组织恶性程度越高,GPM6A表达水平越低。在正常组织当中,GPM6A表达水平与患者存在吸烟史(P<0.05)相关,存在吸烟史的患者要比无吸烟史患者GPM6A水平低,但在肿瘤组织中GPM6A表达与吸烟史无相关性。经由建立Cox回归模型发现影响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分别为年龄和淋巴结转移(P<0.05)。GPM6A基因拷贝数广泛变异,推测是由于杂合子的缺失导致了GPM6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在肺癌组织中GPM6A低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之一,GPM6A可为预测肿瘤发生、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有效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olyethylene glyco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结肠癌双周剂量密集方案(FOLFOX6)辅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间52例接受剂量密集方案辅助化疗的结肠癌患者,治疗组20例化疗后24小时皮下注射6 mg PEG-rhG-CSF,对照组32例化疗后未使PEG-rhG-CSF,患者出院后根据验血结果由经治医师决定是否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主要观察患者再次应用rhG-CSF的频次、患者Ⅲ-Ⅳ 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患者粒缺性发热的发生率、因粒细胞减少而进行减量或延迟治疗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C-30量表)。结果:治疗组患者无需再次注射rhG-CSF,而对照组患者26例需加用rhG-CSF,并且对照组8例发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发生粒缺性发热、4例和7例分别因粒细胞减少而减量和延迟治疗。治疗组患者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和总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PEG-rhG-CSF可有效预防结肠癌剂量密集方案辅助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减少因上述不良反应而延迟化疗的发生,化疗间歇期患者无需再次应用rhG-CSF治疗,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EG-rhG-CSF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筛选预测食管鳞癌放化疗疗效的血清差异蛋白,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纳入52例诊断明确的局部晚期和晚期食管鳞癌患者,行规范放化疗,判断疗效及长期随访,同时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应用iTRAQ技术筛选放化疗疗效相关的血清差异蛋白。应用Uniprot、KEGG等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学分析,筛选出与肿瘤相关、具有核心作用且介导肿瘤相关通路的优势蛋白。结果:疗效评价结果:放化疗敏感组(CR+PR)食管癌患者占59.62%(31/52例);放化疗抗拒组(SD+PD)占40.38%(21/52例)。放化疗敏感组对比放化疗抗拒组:共筛选出17个有显著差异的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为脂联素(ADIPOQ)、IgL C7、血清转铁蛋白(TF)、中性粒细胞防御素(DEFA1)共4个,下调蛋白为聚合物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单核细胞分化抗原14(CD14)等13个。KEGG通路分析显示,TF、CD14可能分别参与HIF-1、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结论: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中能够筛选出预测放化疗疗效的潜在优势蛋白,并参与一些关键通路;TF、ADIPOQ、PIGR、CD14对于食管鳞癌放化疗疗效具有潜在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人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在中晚期食管鳞癌术后化疗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行体检的174例健康人群及同期收治的116例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分别抽取血清进行HO-1、SCC-Ag水平的监测并比较;分别于化疗前后进行上述指标的测定,并分析其HO-1、SCC-Ag水平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癌患者HO-1阳性表达率(93.97%)、SCC-Ag水平(2.49±0.63)μg/L均高于健康体检者[5.75%、(0.51±0.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化疗后HO-1阳性表达率(72.55%、80.00%)、SCC-Ag水平[(1.98±0.56)μg/L、(3.76±0.97)μg/L]明显低于化疗前HO-1阳性表达率(90.20%、96.92%)和SCC-Ag水平[(2.34±0.78)μg/L、(4.08±0.9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食管鳞癌患者HO-1阳性表达率、SCC-Ag水平高于中期食管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越低,HO-1阳性表达率、SCC-Ag水平越高,中、低分化食管鳞癌患者HO-1阳性表达率、SCC-Ag水平明显高于高分化食管鳞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血清HO-1、SCC-A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清HO-1、SCC-Ag在中晚期食管鳞癌术后化疗后降低,血清HO-1、SCC-Ag水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血清HO-1、SCC-Ag水平可以作为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诊断和化疗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YP3A5*3基因多态性对应用多西他赛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通过多基因检测技术明确患者CYP3A5*3的基因多态性状态,通过查阅随访表、病理以及随访电话明确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吸烟、EGFR状态和ECOG评分等,明确生存信息,即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通过不良反应表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卡方检验对基因多态性与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基因多态性与患者的PFS和OS的关系。结果:在生存分析方面,CYP3A5*3纯合突变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约26个月,高于杂合型的24个月和野生型的22个月(P=0.833)。CYP3A5*3纯合突变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个月,也高于杂合型的2个月和野生型的3个月(P=0.306)。在不良反应方面,共有11例患者发生Ⅲ级以上骨髓抑制,其中7例(63.6%)患者为CYP3A5*3纯合突变型,考虑该基因型发生中重度骨髓抑制的可能性更大(P=0.415)。此外,有6例患者发生皮疹,其中5例(83.3%)为CYP3A5*3纯合突变型,还包括1例Ⅲ度皮疹。考虑该基因型患者发生皮疹的可能性更大(P=0.490)。手足综合征、神经毒性、肾毒性以及口腔黏膜炎等仅发生在 CYP3A5*3野生型及CYP3A5*3纯合突变型患者中。结论:应用多西他赛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CYP3A5*3纯合突变型患者的生存期高于杂合型和野生型患者。CYP3A5*3纯合突变型患者发生中重度骨髓抑制、皮疹的风险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Ivor-Lewis手术和开放Ivor-Lewis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14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依据其手术方式分为微创Ivor-Lewis组(53例)、开放Ivor-Lewis组(61例),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微创组总手术时间[(190.6±42.4)min]与开放组[(195.4±48.5)min]接近,术中出血量[(110.2±43.9)ml]少于开放组[(185.4±76.3)ml],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7.5%vs 21.3%)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数目[(23.8±6.3)枚vs(22.1±6.8)枚]、住院天数及生存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微创Ivor-Lewis安全可行,其术后并发症低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