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中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PegIFNα-2a)与恩替卡韦临床治疗效果有无差异。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2014年7月1日—2015年12月1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门诊及住院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PegIFNα-2a组(A组)20例和恩替卡韦组(B组)20例。分别在治疗开始第12、24、48及72周时进行疗效、安全性评估。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38例被纳入分析,其中A组剔除2例。4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V DNA20 IU/mL)的病例数A组(66.67%,12/18)高于B组(25.0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转换病例数在A组为3例,B组为4例。观察72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病例数A组(72.22%,13/18)高于B组(25.00%,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转换在A组为5例,B组为4例。A组、B组在治疗期间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学应答、生化学应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rtA181T预存耐药突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第48及72周时的病毒学应答率优于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低水平HBsAg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HBsAg<500 IU/mL且开始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析在治疗第24周、第48周HBsAg清除率及相关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88例患者,在0~48周达到HBsAg清除有45例,其中应答组与未应答组性别、HBsAg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HBsAg清除的45例中,24例使用PEg-IFNα-2a治疗,21例使用PEg-IFNα-2b治疗,两组HBsAg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治疗第24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25例,经多因素分析,基线HBsA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991,95%CI=0.983~1.000,P=0.042);治疗第48周时新增HBsAg清除患者10例,经多因素分析,第24周HBsAg下降率有统计学意义(OR=1.063,95%CI=1.077~1.123,P=0.027)。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500 IU/mL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g 清除率明显高于基线水平高者;PEg-IFNα-2a、PEg-IFNα-2b疗效无差异。治疗过程中第24周HBsAg下降幅度可预测治疗48周时HBsAg清除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小RNA-181a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西安市第九医院2016年8月—2018年3月的肝癌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微小RNA-181a的表达水平。培养肝癌细胞hepG2,通过转染的方法使hepG2内的微小RNA-181a进行过表达(过表达组)和抑制表达(低表达组),用CCK-8法检测体外细胞48 h内的扩增情况,裸鼠活体成像检测体内的扩增情况。Western-blot检测生长因子EGF、VEGF和TGF-β的表达量。Transwell验证微小RNA-181a的表达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肝组织相比,观察组肝癌组织的微小RNA-181a的表达量更低(P<0.05)。第24小时开始,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率低于正常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低表达组裸鼠体内的荧光强度高于正常表达组和高表达组(P<0.05)。低表达组EGF、VEGF和TGF-β的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表达组和过表达组(P<0.05)。48 h后,低表达组(51个/cm2)侵入细胞的数量多于正常表达组(35个/cm2),多于过表达组的12个/cm2结论 微小RNA-181a的表达水平能够调控肝癌细胞的增殖速率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外周血CXCR5+CD4+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TFH)水平与HIV感染者血浆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IV感染者,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μL)23例和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500/ μL)77例,以同期行健康体检8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HIV感染者外周血中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血浆HIV病毒载量为(4.70±1.13) log /mL显著高于B组(2.74±0.74)log/mL(P<0.05)。A、B和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13.64±23.44)/μL、(334.10±31.52) / μL和(995.41±49.23) /μL,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计数绝对值分别为(18.63±5.67) /μL、(59.35±13.73) /μL和(194.85±25.78) /μL,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83±4.05)%、(17.57±5.08)% 和(19.59±4.25)%,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计数与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且TFH计数可作为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HIV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5.
常庆华  姜锡平  吴迪 《安徽医学》2015,36(10):1254-1256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和恩替卡韦两种药物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差异及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8例 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22例患者为 A组,恩替卡韦治疗的26例患者为 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2、24和48周的 HBeAg定量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治疗第48周 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及 ALT复常率,同时在 ROC曲线下分析各组基线、12周、24周指标对48周时 HBeAg血清学转换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入院 HBeAg、HBV-DNA及 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48周的治疗后,B组 HBV-DNA转阴率显著高于 A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治疗24周 HBeAg下降率对48周 HBeAg血清学转换具有预测价值。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 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较恩替卡韦具有更高 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但 HBV-DNA转阴率较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24周 HBeAg水平较基线下降超过97.74%为其48周出现 HBeAg血清学转换最佳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PGZ)通过抑制p38MAPK/NF-κB信号通路减轻高糖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炎性损伤。方法 离体培养的H9c2细胞随机分6组,分别为低糖组(5.5 mmol/L葡萄糖,NG组)、高糖组(35 mmol/L葡萄糖,HG组)、高糖+不同浓度PGZ组(HG+5 μmol/L PGZ 、HG+10 μmol/L PGZ、HG+15 μmol/L PGZ、HG+20 μmol/L PGZ),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干预24、48 h后细胞活性变化;据CCK8结果选取NG组、HG组、HG+10 μmol/L PGZ (Low组)、HG+20 μmol/L PGZ (High组) 4组细胞干预48 h,ELISA检测各组细胞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含量,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p-p38、p-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NG组比较,24、 48 h后HG组明显活力下降(P<0.01),表明高糖可诱导心肌细胞损伤;与HG组比较,48 h后HG+10 μmol/L PGZ、HG+ 15 μmol/L PGZ两组细胞活力均升高(P<0.05),HG+20 μmol/L PGZ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1),提示PGZ可对高糖环境下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干预48 h后ELISA结果显示,HG组TNF-α、IL-1β含量与NG组比明显升高(P<0.01),提示高糖环境可致心肌细胞发生炎性损伤;与HG组比较,Low组IL-1β含量降低(P<0.05),High组TNF-α含量降低(P<0.05),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提示PGZ可减轻高糖诱导心肌细胞炎性损伤。干预48 h后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NG组比较,HG组p-p65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HG组比较,Low组p-p65和p-p38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High组p-p65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提示PGZ可下调高糖诱导心肌细胞NF-κB/p38MAPK通路的表达。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可以减轻高糖诱导H9c2大鼠心肌细胞的炎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NF-κ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四川省自贡市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慢性乙肝患者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9月—2018年6月159例经本院确诊的慢性HBV感染者,且HBV-DNA水平含量在 103 IU/mL以上,根据疾病诊断将慢性HBV感染者分为三组:慢性乙型肝炎组(CHB)、乙肝相关性肝硬化组(LC)、乙肝相关性肝癌组(HCC)。采用多通道实时荧光探针PCR法检测乙肝病毒的3种基因型(B、C、D型),同时检测HBV-DNA及HBV的五项标记物。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研究显示B基因型115例(72.3%),C基因型43例(27.0%),B/C混合型1例(0.6%),D基因型0例;B基因型的HBV-DNA水平高于C基因型(P<0.05);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男、女组均以B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和C基因型分布在年龄、性别、HBeAg阳性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相关性肝癌组(HCC)的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CHB组和LC组(P<0.05)。结论 自贡市HBV主要流行B基因型,其次是C基因型;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和甘草酸二铵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以评价其在抗结核化疗过程中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门诊和住院诊断的156例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A、B、C三组,每组各52例。A组按常规化疗方案加葡醛内酯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甘草酸二铵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加替比夫定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结果 肝损害情况:疗程结束时,A、B、C三组发生肝损害例数分别为36例(69.2%)、26例(50.0%)和13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两比较显示,A组肝损害程度高于B组(P=0.038)和C组(P=0.001)。血清HBV DNA载量变化:治疗前,三组血清H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4个月和6个月后,三组血清H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组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指标变化: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清肝纤维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recollagen type Ⅲ N-terminal peptide,PⅢNP)、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 Ⅳ-C)和层黏蛋白(Laminin, L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肝纤维指标HA、PⅢNP、IV-C、L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HA、PⅢNP、IV-C、LN水平为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化疗方案的改变情况: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化疗方案更改和终止的发生率之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替比夫定和甘草酸二铵联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对减少肝功能损害,抑制HBV DNA复制,减轻肝纤维化发生和维持抗结核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均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通肺平哮汤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炎性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糖皮质激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52例,糖皮质激素+通肺平哮汤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记录症状消失/缓解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肺部哮鸣音消失、喘憋消失、肺部湿啰音消失、咳嗽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肺功能指标[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呼气容积比值(FEV1/FV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血清白三烯(leukotriene,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肺平哮汤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显著降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临床症状缓解,改善患儿肺功能,提高整体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泉州市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乙肝疫苗(HepB)免疫失败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降低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方法 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别对118对HepB免疫失败和236对免疫成功的新生儿及母亲进行调查。通过SPSS 24.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免疫失败与新生儿接种HepB的种类、剂量、母亲HBeAg状态和HBV DNA载量等因素有关,而与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体质重、孕周、HBIG剂量、喂养方式、胎次和母亲年龄、ALT水平、职业等因素无关联。新生儿接种20 μg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风险是接种10 μg乙肝疫苗的0.147 倍(OR=0.147,P<0.01);接种20 μg乙肝啤酒酵母疫苗的免疫成功率最高,其次为20 μg汉逊酵母疫苗;母亲HBeAg阳性新生儿HepB免疫失败的风险是母亲HBeAg阴性新生儿的4.701 倍(OR=4.701,P<0.01),母亲HBV DNA阳性新生儿HepB免疫失败的风险是母亲HBV DNA阴性新生儿的21.410 倍(OR=21.410,P<0.01),且母亲HBV DNA病毒载量增高新生儿免疫失败的风险越高(趋势χ2趋势= 108.922,P<0.01)。结论 母亲HBeAg阳性和高病毒载量是HepB免疫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在孕期对高HBV DNA病毒载量母亲进行抗病毒治疗,并为其新生儿全程接种20 μg HepB,以进一步提高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干扰素单药治疗24周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后续治疗,分析
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93例干扰素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的
HBeAg阳性的CHB患者,根据不同后续治疗方案分成:联用恩替卡韦(ETV)或阿德福韦(ADV)治疗(A组),继续干扰素单药治
疗(B组),换为NAs治疗(C组),直接停止治疗(D组)。观察比较第24、48、72周时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继续治
疗至疗程48 周时,A组和C组HBV DNA转阴率、ALT 复常率均高于B组(A组:χ2=26.808,P<0.001 和χ2=5.485,P=0.017;C
组:χ2=21.257,P<0.001 和χ2=5.369,P=0.018);同时发现,加ETV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加ADV组(χ2=8.255,P=0.004)。疗
程72周时,A组患者有27例(39.7%)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明显高于B、C两组(χ2=4.238,P=0.04 和χ2=7.681,P=0.006);58例
(85.3%)获得HBV DNA转阴,59例(86.8%)ALT恢复正常,均高于B组(χ2=23.018,P<0.001和χ2=5.987,P=0.014),但与C组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联合ETV组HBV 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加ADV组(χ2=9.823,
P=0.002 和χ2=5.450,P=0.020)。D组,28例患者的HBV DNA均持续较高水平复制,HBeAg水平升高,ALT反复波动。结论对
于干扰素单药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的CHB患者,联用NAs并延长疗程可明显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及
ALT复常率,特别是联用ETV并延长疗程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与乙肝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RNA(HBV RNA)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33例CHB为对照组,25例乙肝肝硬化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持续使用强效核苷及核苷酸类药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治疗半年以上,比较两组HBV RNA、HBV DNA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并采用Spearman法对HBV RNA、HBV DNA、HBsAg、肝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在乙肝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HBV RNA、HBV DNA阳性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表达水平均高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HBV RNA与HBV DNA呈正相关(r=0.715,P<0.01),与其余肝功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HBV RNA、HBV DNA与AST对乙肝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6(95%CI:0.613~0.880)、0.729(95%CI:0.591~0.866)和0.640(95%CI:0.494~0.786),HBV RNA联合HBV DNA鉴别诊断乙肝肝硬化的AUC为0.754(95%CI:0.623~0.885)面积最大,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乙肝肝硬化与CHB的HBV RNA和HBV DNA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两者联合在CHB与乙肝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更高,HBV RNA可考虑作为常规检测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刘锋  朱利红  张玲玲  孔亚兰 《西部医学》2012,24(10):1978-1980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对阿德福韦单药治疗应答不佳的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疗效。方法共25例经过阿德福韦单药治疗1年而HBV DNA仍大于1000拷贝/ml的慢性乙肝患者被纳入,并且采用阿德福韦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作为优化治疗方案。结果患者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治疗开始后的第3个月和第6个月,HBV DNA阴转率分别达到68%和92%,生化学应答率分别达到76%和96%,E抗原消失率分别是8%和12%,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分别是4%和8%。在6个月的联合治疗观察期内,所有患者耐受良好,未发生任何不良事件。结论采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进行优化治疗对于阿德福韦单药治疗应答不佳的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泉州市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的乙肝免疫状况,评价本市乙肝母婴阻断方案的保护效果,并分析免疫失败的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泉州市惠安、石狮两县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基本信息,在新生儿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后1~2月,采集血标本并通过胶体金法检测HBsAg、抗HBs。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儿童经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后,其抗-HBs阳性率为93.1%,HBsAg阳性率为1.8%,免疫失败率为6.9%。新生儿乙肝免疫失败与HBsAg阳性产妇谷丙转氨酶(ALT)值和HBV-DNA值高低、产妇HBeAg阳性与否有关(P<0.05),ALT、HBV-DNA值越高,免疫失败的概率越大,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免疫失败率高于HBeAg阴性;乙肝母婴阻断与HBsAg阳性产妇ALT值和HBV-DNA值高低有关(P<0.05),ALT、HBV-DNA值越高,母婴阻断失败的概率越大。HBV-DNA≥104 cps/mL HBsAg阳性产妇选择20 μg/mL乙肝疫苗和200 IU HBIG进行接种的率明显高于HBV-DNA<104 cps/mL 产妇。结论 泉州市现行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实施效果较好,建议HBeAg阳性且HBV DNA载量>6 log10 IU/mL的母亲在孕期进行干预治疗,以进一步减少免疫失败率,提高母婴阻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脂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聚合酶(HBV-P)基因序列的准种组成及变异特点,探讨其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巢式PCR法扩增HBV-P基因中覆盖B区-E区序列的基因片段,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用DNASTAR软件的CLUSTALV方法对HBVDNAP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变异类型进行分析,以评估HBV准种复杂性。128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予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一片口服,抗病毒治疗48-96周,疗效评估包括HBVDNA血清学、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及生化学应答。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病人治疗24周、48周、96周的准种组成特点,并分析其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128例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两年,完全应答23例,部分应答86例,无应答19例。HBVDNA转阴率50.8%(65/128),HBeAg血清转阴率为21.1%(27/128),ALT复常率为60.9%(78/128)。7例患者产生了病毒变耐药变异,其中4例为rtn236T变异,2例为rtA181V变异,1例为rtN236T和rtA181V联合变异,耐药率为5.4%。所有患者HBV准种变异在治疗24周、48周、96周时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无应答组24周与48周时HBV准种复杂性显著高于完全应答组(P〈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P区存在准种现象,且该区准种随宿主病程进展可发生动态变化。HBVP区准种变异的复杂性及异质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持续疗效存在负向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海南省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常见融合基因类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2月海南省256例儿童ALL初诊时的资料,采用多重巢式RT-PCR技术检测43种融合基因,分析不同融合基因的阳性率,以及各常见融合基因组患儿的发病年龄、免疫分析、初诊白细胞计数、泼尼松试验反应、诱导33天微小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血清ALT水平为正常值上限(ULN)的1~2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观察我院应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治疗的ALT水平为ULN的1~2倍、HBeAg阴性中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其中60例为恩替卡韦组,47例为阿德福韦酯组,剂量为恩替卡韦0.5 mg/d、阿德福韦酯10 mg/d,疗程至少96周.32例患者治疗前接受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过程中每3个月监测1次ALT、HBV DNA水平,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结果 失访6例,其中恩替卡韦组4例、阿德福韦酯组2例.治疗前行肝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的35例患者中,30例(86%)有明显的肝组织炎症(≥G2)或肝纤维化(≥S2).96周时,ALT复常率阿德福韦酯组和恩替卡韦组分别为67%(30/45)、95%(53/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3,P<0.01);HBV DNA水平低于检测值下限率阿德福韦酯组和恩替卡韦组分别为78%(35/45)、100%(56/56)(x2=13.81,P<0.01).恩替卡韦组未发现耐药病例,阿德福韦酯组耐药率4% (2/4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与恩替卡韦及阿德福韦酯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ALT水平为ULN的1~2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有较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初治、单一使用替比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的临床疗效和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基线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杭州市西溪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初治、单一使用替比夫定治疗的122例CHB患者,HBeAg阳性组97例和HBeAg阴性组25例,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mg,1次/天,连续治疗48周,观察患者基线水平及治疗12、24、48周时HBV-DNA阴转(<lg3拷贝/毫升)率、ALT复常(≤1.0×ULN)率、HBeAg血清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以97例HBeAg阳性组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与否分为转换组和未转换组,比较两组基线ALT水平、HBVDNA和HBeAg定量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122例CHB患者12、24和48周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0.7%、78.7%、88.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分别为59.0%、80.3%、87.7%,97例HBeAg阳性组患者12、24和48周时HBeAg血清转阴率分别为17.5%、23.7%、32.0%,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7%、15.5%、30.9%.HBeAg血清学转换组基线ALT水平449.73 ±431.91U/L高于未转换组253.19±306.3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基线性别、年龄、HBVDNA和HBeAg定量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替比夫定治疗48周具有较高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的基线ALT水平是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