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借助锥束CT三维重建技术,定量分析成人骨性Ⅲ类畸形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咽腔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29例患者(男15例,女14例),所有患者治疗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锥束CT扫描。分别测量鼻咽段、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4个平面的冠状径、矢状径和横截面积以及各区段的正中矢状面积。结果:术后组与术前组相比,鼻咽段和腭咽段2个平面的截面积、矢状径和正中矢状面积,术后组均大于术前组(P〈0.05);舌咽段和喉咽段2个平面的截面积、矢状径和正中矢状面积,术后组均小于术前组(P〈0.05)。结论:骨性Ⅲ类畸形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咽腔的舌咽段和喉咽段有缩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猞)畸形对咽腔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猞)畸形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作为患者组,健康对照组40名(男性18名,女性22名),患者组治疗前1周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对患者治疗前后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以及容积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术后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矢状径分别减小了(2 7±3.5)、(3.0±3.8)、(2.7±3.3) mm,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喉咽段冠状径缩小了(4.8±4.1) 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段最小截面积、容积及总容积也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其中总容积减少(9991±10 352) mm3(P<0.05).患者组术后各段截面积和容积均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可造成咽腔缩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螺旋CT分析双颌手术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男4例,女8例)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天(T1)、术后6~12个月(T2)的螺旋CT数据,测量T0、T1、T2上气道各平面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上气道各段长度、容积等指标,分析患者T0、T1、T2的上气道三维变化.结果:鼻咽前界平面垂直径、鼻咽段、舌咽段气道长度及上气道总长度在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显著减小,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减小(3.42±3.68)mm、(3.42±3.68)mm、(2.83±3.89)mm、(6.02±8.23)mm.鼻咽前界平面截面积、鼻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腭咽下界平面横径、腭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时显著减小,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舌咽上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无显著变化,在术后6~12个月显著增大,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增大(3.90±3.83)mm、(25.16±68.21)mm2、(3.26±3.74)mm、(34.55±89.41)mm2、(1091.63±1382.39)mm3.术后6~12个月舌咽段气道容积的变化量与B点的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结论: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会造成舌咽段气道增大,增大量与下颌骨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腭咽段气道在术后出现暂时性缩窄,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鼻咽段气道、喉咽段气道及上气道总容积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鼻咽及口咽部气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双颌手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9例,女性12名,男性7名,平均年龄23.8岁。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拍摄CBCT扫描照片,通过Mimics 10.01建立术前及术后鼻咽、口咽气道三维影像并进行测量。结果:术后患者口咽部容积与气道总容积(包括鼻咽与口咽)均显著减小(P<0.05),口咽部气道容积平均减小8.37%,气道总容积平均减小6.91%。术后软腭处气道横截面积平均减小19.83%(P<0.05)。舌骨位置、软腭形态均有明显变化(P<0.05)。术后气道分别与舌骨位置(H-X,H-Y)、软腭形态变化(PNS-UT,U-T,UT/ANS)有显著相关性(P<0.05),软腭形态变化与舌骨位置变化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术后气道容积减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外科治疗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小下颌畸形伴OSAHS患者共9例,平均年龄28.6岁(18—39岁),所有患者均经正颌外科和(或)颌骨牵引成骨治疗,手术前、后行多道睡眠监测仪监测及螺旋CT扫描,分别评价手术疗效并比较患者上气道三维结构的变化。结果9例患者经外科治疗后均达临床治愈标准;手术后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及容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矢状径的增加最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口咽及舌咽,喉咽变化不明显。结论正颌外科及颌骨牵引成骨是使腭咽及舌咽的矢状径增加从而有效治疗小下颌畸伴OSAHS。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探究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与颅颌面骨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2016—2019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的60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并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和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每组20例。应用Dolphin11.95软件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测量颌骨形态、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A(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ANS-PNS距(前后鼻棘点间距)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上颌越前突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大。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B(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Go-Gn(下颌体长度)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下颌越后缩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小。舌骨位置的测量指标H-VPS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气道各段的形态与其周围的颅颌面骨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上气道、颌骨及舌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差异.方法 对I类、Ⅱ类和Ⅲ类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殆畸形患者各20例进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借助Ez 3D 2009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量硬腭至会厌底段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长度、容积等,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的气道截面积,SP平面、TE平面、EB平面气道矢状径,腭咽段上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类、Ⅱ类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截面积、SP、TE、EB平面矢状径,腭咽容积、上气道总容积均小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鼾症成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受矢状向颌骨关系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对高角度骨骼Ⅱ类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和上颌骨变化的影响.方法 观察110例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容积、上气道前后径、舌体以及舌骨位置变化情况,评估患者侧貌美学效果.结果 矫治18个月后患者口咽段容积、舌咽段容积、腭咽段容积以及上气道最小截面积明显高于矫治前,差异显著(P<0.05).矫治18...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颌术后颊部宽度变化的规律.方法 20例完成正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性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25.06±5.33)岁,其中9例接受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后退术,11例接受Lefort-Ⅰ型截前移骨术和BSSRO后退术,分别在术前2周(T1)、术后6个月(T2)进行面部激光扫描检查,手术前后软组织面型的三维图像在同一坐标系中完成测量,分析颊部宽度的变化.结果 在经过外眦连线中点的冠状截面上,20例患者术后单侧颊部软组织宽度增加(3.58±2.21) mm,不同性别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组单侧颊部增宽(1.74±0.76) mm,双颌手术组单侧颊部增宽(5.00±1.86) mm,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骨性Ⅲ类错(牙合)接受单纯下颌后退或者双颌手术后,颊部宽度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对舌骨、舌体位置和咽腔间隙的影响,分析下颌后退与舌骨、舌体位置改变和咽腔间隙缩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于正颌手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三维重建颅颌面、气道及舌骨的立体模型,建立以蝶鞍中心(S)点为原点的三维坐标系。测量治疗前后咽腔各段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各段容积和咽腔总容积,同时测量颏前点、舌骨点、舌根点的三维位置,分析颏前点的变化与咽腔间隙及舌骨、舌体位置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咽腔间隙呈现整体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5.72、2.76 mm(P<0.05);舌根点向后平均移动了4.04 mm(P<0.01)。19项相关性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有14项,其中下颌后退量与咽腔总容积改变的相关性最强(r=0.834,P<0.01)。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可造成咽腔缩窄,舌骨后下移位,舌体向后移位;下颌后退量与咽腔间隙缩窄、舌骨和舌体位置的改变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畸形双颌手术患者术前正畸上颌拔牙与不拔牙去代偿的效果及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进行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18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另18例未拔牙。对2组病例术前正畸后及治疗结束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前正畸后,拔牙组的U1-SN、鼻唇角(Cm-Sn-UL)和覆盖都较非拔牙组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下颌平均后退(8.66±1.42)mm,非拔牙组下颌平均后退(6.21±3.06)mm,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拔牙组ANB、U1-SN、NA-PA在正常值范围内(P>0.05)。结论在骨性Ⅲ类畸形的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中,上颌拔牙术前正畸能够更彻底地去代偿,真实反映原有骨性畸形,使下颌能够后退至更加理想的位置,从而更好地矫治凹面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正颌手术尤其是下颌升支后退手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变情况。 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9月施行正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5例,分别在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监测数据:平均血氧饱和度值、最低血氧饱和度值、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分析。 结果 术前术后患者的AHI指数均发生变化,术后的平均AHI指数(4.0±0.7)高于术前(0.82±0.69),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阻塞性呼吸暂停或者低通气为主;所有患者的平均血氧饱和度术后比术前略低,但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下颌后退有限的距离中,患者的平均血氧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说明将下颌后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达到既能改善面型,纠正畸形,又能有效防止术后呼吸道阻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按Helkimo指数整理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上测量髁突水平位及冠状截面最大径、髁突短轴径、髁突颈部宽度、髁突高度、不同角度(45°、90°、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双侧髁突间距及髁突角度(水平角、垂直角、受力角),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 BSSRO术前与术后的Helkimo指数均为Ai、Di 0级或1级,二者之间无差异。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时髁突水平角、45°及90°下关节间隙宽度增大,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除髁突水平角增大(P<0.05)外,其余测量项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BSSRO不会对Helkimo指数为Ai、Di 0级或1级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TMJ症状及髁突位置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生长发育高峰期Ⅱ类高角错畸形患者矫形治疗前、后上气道的变化。方法: 收集并拍摄23例生长发育高峰期患者经高位头帽-口外弓肌激动器矫形治疗前(T1)、矫形治疗后(T2)的锥形束CT(CBCT),将T1和T2的CBCT数据导入Minics17.0软件中进行测量。采用SPSS22.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对安氏Ⅱ类儿童患者矫形治疗前、后上气道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经矫形治疗后,上气道总容积、腭咽容积、喉咽容积、舌咽容积,软腭尖平面、会厌尖平面上气道的横截面积和口咽段最小横截面积,软腭尖、会厌尖平面的矢状径、横径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形态在软腭尖平面趋于圆形(P<0.05),而在会厌顶平面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高位头帽-口外弓肌激动器矫形治疗使下颌骨发育不足的高角儿童患者上气道容积增大,通气量增加,呼吸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5.
骨性Ⅲ类双颌矫治手术中双板的常规制作方法十分复杂,笔者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改良,以简化制作程序。对需行双颌手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通过对术前正畸结束时X线侧位片直观治疗目标(VTO)的预测和模型外科分析,设计手术方法,估算截骨后骨移动量,并对其上颌异常情况进行分类。对于上中线正确且不需改变上颌平面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利用其平行模型和非解剖式架,通过单副模型法(两次前移上颌模型)和双副模型法(分别用于前移上颌模型和后退下颌模型)制作双板,既简化了程序,又可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在临床上制作骨性Ⅲ类错双颌手术定位板时,结合患者的畸形情况,采取相应的制作方法,往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正畸治疗中拔除与不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对牙弓横向宽度的影响,为是否在术前正畸中拔除上颌前磨牙提供一个参考指标。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8例,其中12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拔牙组),16例采取不拔牙矫治(非拔牙组)。对两组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牙弓宽度对比研究。结果 经过术前正畸治疗,拔牙组较非拔牙组的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减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的下颌牙弓中段及后段宽度均有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中,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有利于术前正畸有效去除后牙代偿,协调上下牙弓间横向关系,为正颌手术创建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骨性Ⅲ类错矜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正畸治疗中拔除与不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对牙弓横向宽度的影响,为是否在术前正畸中拔除上颌前磨牙提供一个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接受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铪畸形患者28例,其中12例术前正畸采取拔牙矫治(拔牙组),16例采取不拔牙矫治(非拔牙组)。对两组病例正畸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牙弓宽度对比研究。结果经过术前正畸治疗,拔牙组较非拔牙组的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减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的下颌牙弓中段及后段宽度均有增加,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性Ⅲ类错猞畸形的正畸一正颌外科联合治疗中,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有利于术前正畸有效去除后牙代偿,协调上下牙弓间横向关系,为正颌手术创建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期矫治对恒牙早期伴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矢状间隙的影响。方法选择恒牙早期且伴有牙列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18例,均采用双期矫治,对治疗前(T1)、前方牵引后(T2)、矫冶后(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并用配对t检验对上气道各水平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期矫治后,患者的鼻咽段(S-PNS、Ad1、Ad2)气道间隙明显增大(P〈0.001),腭咽段(AA-PNS、SPS)增大(P〈0.05),舌咽段(IPS)气道间隙减小(P〈0.05),喉咽段(eb-Peb)气道间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恒牙早期伴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双期矫治后上气道鼻咽段矢状向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计算机模拟系统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正颌术前预测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到沈阳市口腔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目合畸形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拍摄术前、术后CT。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模拟手术和面像预测,并与术后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模拟预测与实际结果比较,所有软、硬组织测量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计算机模拟系统能够整合大量医学影像信息,直观模拟手术并预测手术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可为骨性安氏Ⅲ类错铪畸形患者正颌手术设计个体化最佳方案提供实用有效的技术及依据。  相似文献   

20.
骨性Ⅲ类双颌矫治手术中双板的常规制作方法十分复杂,笔者对其制作方法进行改良,以简化制作程序。对需行双颌手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通过对术前正畸结束时X线侧位片直观治疗目标(VTO)的预测和模型外科分析,设计手术方法,估算截骨后骨移动量,并对其上颌异常情况进行分类。对于上中线正确且不需改变上颌平面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利用其平行模型和非解剖式架,通过单副模型法(两次前移上颌模型)和双副模型法(分别用于前移上颌模型和后退下颌模型)制作双板,既简化了程序,又可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在临床上制作骨性Ⅲ类错双颌手术定位板时,结合患者的畸形情况,采取相应的制作方法,往往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