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比较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PLC)肝内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肝细胞癌(HCC)患者36例,分别行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36例HCC患者中,共检出病灶48个;检出<3 cm小肝癌14例,病灶16个,>3 cm巨块型肝癌9例,病灶32个;CT动脉期检出43个(89.6%)病灶,门脉期检出39个(81.3%)病灶,延迟期检出40个(83.3%)病灶,而MRI动脉期检出46个(95.8%)病灶,MRI门脉期检出率为52.1%,延迟期检出率为85.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x2=14.376,P<0.05);MRI扫描对PLC病灶包膜的显示优于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个病灶中,经CT增强扫描确诊41个(85.4%),经MRI增强扫描确诊44个(9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24,P>0.05)。结论 CT和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够充分显示PLC病灶的强化特征,其诊断效能难分伯仲。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LC)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强化特征的差异,以探讨应用MRI鉴别诊断两者的方法。方法 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院诊治的26例FNH和36例PLC患者,使用SuperMark 1.5 T磁共振成像仪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两组病灶分布情况和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FNH病灶在左叶和右叶的比例分别为30.8%和69.2%,与PLC病灶(38.9%和61.1%)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FNH病灶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为46.2%,显著高于PLC组的16.7%(P<0.05);FNH病灶直径为(4.8±0.8) cm,与PLC病灶的(5.1±0.8) cm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结果显示FNH病灶T1低信号和等信号比例分别为84.6%和15.4%,与PLC病灶(88.9%和11.1%)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H病灶T2高信号和等信号比例分别为88.5%和11.5%,与PLC病灶(91.7%和8.3%)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病灶内往往显示长T1和长T2两个信号的坏死区,还出现短T1和混杂T2的出血信号,而部分FNH病灶中心处可见星芒状的结构,呈现出长T1和长T2信号。FNH显示中心瘢痕和供血动脉的比例分别为65.4%和46.2%,均显著高于PLC病灶(8.3%和8.3%,P<0.05),存在门静脉栓子和肝硬化的比例分别为0.0%和7.7%,均显著低于PLC病灶(分别为25.0%和55.6%,P<0.05),快进快出强化和淋巴结肿大的比例分别为88.5%和0.0%,与PLC病灶的86.1%和11.1%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MRI检查可清晰地区分PLC与FNH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两者的判别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磁共振成像(MRI)动态增强扫描对高血供肝内胆管癌(ICC)和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科诊治的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接受MS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以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在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诊断ICC 12例,HCC 58例;MSCT检查显示HCC病灶动脉期强化、静脉期强化减退,延迟期持续强化减退;MRI多期扫描检查显示39例HCC患者病灶呈快进快出型强化,17例患者病灶呈快进慢出型强化,2例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强化。MRI多期扫描发现9例ICC患者病灶呈慢进慢出型,3例患者病灶在动脉期和门脉期未出现明显强化,延迟期逐渐呈均匀性强化;MRI诊断HCC患者56例(96.6%),与CT诊断的53例(91.4%)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诊断ICC患者9例(75.0%),显著高于CT诊断的7例(58.3%,P<0.05)。结论 在富血供的PLC患者,ICC和HCC的影像学表现有所差异,应用MRI增强扫描有利于提高对ICC的诊断检出率,值得临床积累经验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肝硬化患者,分别进行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在130例肝硬化患者肝内169个小结节中,经手术或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肝癌92例(70.8%),包括115个病灶;增强CT扫描发现符合肝癌表现者62例,其Kappa值为0.250,诊断的准确率为65.4%(85/130),敏感性为67.4%(62/92),特异性为60.5%(23/38);超声造影发现符合肝癌表现者87例,其Kappa值为0.871,诊断准确率为94.6%(123/130),敏感性为94.6%(87/92),特异性为94.7%(36/38),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增强CT扫描和超声造影诊断的AUC分别为0.630和0.935,后者明显大于前者(P<0.05)。结论 超声造影能显著提高对肝硬化小结节的定性诊断,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137G/C和-607A/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变化。方法 在178例伴有HBV感染的HCC患者和251例健康人,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行基因分型,测定IL-18基因-137G/C和-607A/C位点SNP。结果 HCC患者和健康人IL-18-37 G/C基因GG基因型、GC基因型和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5.3%对47.0%(P<0.05)、20.8%对51.4%(P<0.05)和3.9%对1.6%(P>0.05),G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93.6%对72.7%(P<0.05)和6.4%对27.3%(P<0.05);HCC患者和健康人IL-18-607A/C位点AA基因型、AC基因型和CC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7.6%对13.5%(P<0.05)、43.3 %对66.9%(P<0.05)和19.1%对19.5%(P>0.05),A等位基因和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59.3%对47.0%(P<0.05)和40.7%对53.0%(P<0.05);HCC组IL-18-137G/C位点的GG基因和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HCC组IL-18-607A/C位点的AA基因和A等位基因频率也显著高于健康人(P<0.05),提示携带IL-18-137G/C和IL-18-607A/C位点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者罹患HCC的风险增加。结论 携带IL-18基因-137G/C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以及-607A/C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者可能更容易发生HCC,对HBV感染者筛查这些基因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肿瘤,以利于早期处理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以及肝内分布规律。方法 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94例,常规行三期增强CT检查。结果 在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检出肝内转移灶389个,包括环形强化灶224个(57.6%),结节状强化灶122个(31.4%),其它类型强化灶43个(11.1%); 33例右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89个(69.5%),位于肝左叶者39个(30.5%),右叶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左叶(P<0.05);61例左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137个(52.5%),位于肝左叶者124个(47.5%),两组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原发病灶位置与肝内转移瘤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与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方法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肝占位患者,分别行MRI和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三名医师诊断评分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影像学检查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在98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HCC 86例,再生结节10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在86例HCC患者中,存在97个病灶,其中32个病灶1.0 cm;在32个1.0 cm的HCC病灶中,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31个(96.9%),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仅发现26个(81.3%,P0.05),其余65个超过1.0 cm的病灶均被两种扫描方法发现和诊断;ROC曲线分析发现,MRI动态增强扫描和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962和0.824,两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t=3.106,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HC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9.0%、91.0%和96.2%,显著优于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分别为93.8%、72.0%和85.3%,x2=19.587,P0.05)。结论 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地反映HCC病灶的细微形态特点和强化特征,对于诊断小HCC的价值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表观扩散系数(ADC)联合肝脏三维容积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技术(LAVA)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24个病灶),其中血管瘤17例(27个病灶)和肝囊肿23例(31个病灶),肝转移癌14例(23个病灶)和肝细胞癌26例(43个病灶)。进行T1WI和T2WI常规扫描、DWI(b值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500、750和1000 s/mm2)和LAVA检查。采用不同方法诊断,A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和DWI诊断,B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和LAVA诊断,C法为T1WI和T2WI常规扫描、DWI联合LAVA诊断,比较三种方法的诊断率。结果 31个(72.1%)肝细胞癌病灶表现为“快进快出”式强化,19个(82.6%)转移瘤病灶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21个(77.8%)血管瘤病灶表现为“填充式”强化,31个囊肿病灶无明显强化;良性肿瘤ADC10b、ADChigh、ADC3b值显著高于恶性肿瘤(P<0.05),良性肿瘤ADCperf值显著低于恶性肿瘤(P<0.05);A法、B法和C法对病灶的检出率均为100%,但诊断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法(92.7%)最高,B法(83.9%)次之,A法(71.8%)最低。结论 ADC10b、ADChigh、ADC3b和ADCperf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诊断优势明显,LAVA能够清楚显示肝脏病变不同时期的血供特征, DWI和LAVA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肝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18氟-代脱氧葡萄糖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18F-FDG PET/CT)检查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HCC患者99例,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然后行肝叶切除术。结果 在99例HCC患者中,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有MVI患者42例,无MVI患者57例;18F-FDG PET/CT检查结果显示,肝内肿瘤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阴影,病灶呈不规则状,大多数情况呈类圆形,部分肿瘤周围伴有子灶。PET/CT检查显像阳性73例(73.7%),其中MVI阳性组为85.7%,显著高于MVI阴性组的64.9%(P<0.05); MVI阳性组肿瘤直径为(7.6±2.8) cm,显著大于MVI阴性组的(5.4±2.4) cm,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7.4±5.2),显著高于MVI阴性组的【(5.3±5.2),P<0.05】;MVI阳性与MVI阴性患者肿瘤组织学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VI阳性患者肿瘤分化为III/IV型比例显著高于MVI阴性患者(88.1%对75.4%,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99例HCC患者1 a总体生存率为81.8%,无瘤生存率为60.6%,其中MVI阳性组1 a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和47.6%,显著低于MVI阴性组的91.2%和70.2%(P<0.05)。结论 肝细胞癌伴有微血管侵犯患者在行18F-FDG PET/CT检查时有一些特点值得总结和观察,其临床意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超微细彩色血管成像(SMI)技术评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病灶血供情况。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TACE治疗的PLC患者45例(56个病灶),术后1个月,接受增强CT、超微细彩色血流成像(SMI)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以增强CT作为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同一病灶的血供情况。结果 增强CT评估病灶血供的能力优于CDFI(x2=38.205,P<0.001)或SMI(x2=12.010,P=0.001);以增强CT为标准,SMI评估病灶血供的能力优于CDFI(x2=9.583,P=0.002);进一步对不同方法诊断病灶血供的效能显示,SMI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CDFI(P=0.031),SMI判断病灶血供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2.4%、58.9%和31.5%,均优于CDFI的30.4%、28.4%和21.1%(x2=20.612,P<0.001;x2=10.251,P=0.001;x2=2.956,P=0.041);SMI可以清晰地显示直径<2.0 cm的病灶内部血流,但是CDFI未显示血流信号,SMI评估病灶血供的能力优于CDFI(x2=5.758,P=0.016);对于直径≥2 cm的病灶,SMI和CDFI均可显示病灶血流,但是SMI评估病灶血供的能力优于CDFI(x2=6.560,P=0.010)。结论 SMI技术是一种新型血流成像技术,能较好地检测病灶的血供情况,为临床评价PLC患者在TACE术后疗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肝细胞癌(HCC)组织miRNA-155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诊治的50例HCC患者,取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另取5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miRNA-155水平。结果 正常肝组织miRNA-155水平(1.06±0.1)明显低于HCC癌组织,10例Ⅰ级、15例Ⅱ级、12例Ⅲ级和13例Ⅳ级HCC 组织miRNA-155水平分别为(2.04±0.82)、(3.02±1.20)、(4.20±1.84)和(6.24±2.36);miRNA-155低水平HCC患者生存率(24.00%)明显高于miRNA-155高水平患者(9.24%,P<0.05);在不同分级HCC(14.26月对9.02月)、不同肿瘤大小(15.68 月对10.02月)、肿瘤是否转移(8.20 月对14.46月)、是否静脉侵犯(9.36 月对14.36月)、肿瘤分化程度(15.20月对7.84月)和miRNA-155水平高低(7.86月对16.32月)患者间生存期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肿瘤大小(>5 cm,HR=1.46,P=0.038)、肿瘤转移(是,HR=1.72,P=0.026)、静脉侵犯(是,HR=1.46,P<0.001)、肿瘤分化(高分化,HR=1.33,P=0.012)和miRNA-155(高水平,HR=1.65,P<0.001)均为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癌组织miRNA-15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高水平的miRNA-155为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miRNA-155水平高低可评估HCC患者预后,可考虑将其作为评估HC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全肿瘤灌注测量与轴位最大层面测量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诊断肝细胞癌的优缺点。方法 56例肝细胞癌患者接受320排容积CT灌注成像检查,采用全肿瘤灌注和肿瘤轴位最大层面灌注测量肿瘤、瘤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结果 瘤体各灌注参数与瘤周肝组织或正常肝组织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全肿瘤灌注测量值与轴位最大层面测量法得到的各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名医生应用两种方法测量获得的三种组织测量值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320 排容积CT灌注成像检查肝细胞癌瘤体,应用轴位最大层面法测量可以获得同样的测量值,但减轻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钆塞酸二钠增强 MR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47例,行无肝胆期和有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 MR和增强 CT检查,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为金标准,计算各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4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病变大小为0.7~6.2 cm (2.1±0.8) cm。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胆管细胞癌15例,胆管囊腺癌1例,结肠癌肝转移8例,直肠癌肝转移3例和肝血管瘤5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肝硬化结节4例,脂肪瘤2例,腺瘤1例;有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 MRI诊断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0.0%,准确度为85.1%,显著高于无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 MRI的60.0%、61.7%和63.0%或增强 CT检查的45.0%、48.9%和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 MRI检查有利于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定性诊断,值得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评估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33例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19例术前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14例术前经CT检查评估。将CT检查数据导入3D-liver三维重建软件,建立肝脏三维模型。结果 19例三维重建组患者行R0切除12例(63.2%),14例对照组R0切除6例(42.9%,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5.3±124.5)ml和(539.4±234.7)ml(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3.2±1.3) h和(4.1±2.5) h(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7±4.8)d和(13.9±5.4)d (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和12%(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评估HCCA肿瘤侵犯、肝血管变异和受累情况,制定恰当的肝切除手术预案,能提高肿瘤R0切除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86例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将患者按照不同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类,采用单因素分析同类特征条件下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再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得出与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28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77例(26.9%);年龄<60岁与年龄≥60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1.5%和34.2% (P<0.05),肝切除比例<35%与肝切除比例≥35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2.1%和37.9% (P<0.05),肝血管瘤位于肝左叶与位于右叶或左右叶均有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18.6%、29.1%和39.3%(P<0.05),病灶直径<10 cm与病灶直径>10 cm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1.9%和43.3%(P<0.05),无慢性病史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3.6%和39.3% (P<0.05),术前ALT水平<40U/L与术前ALT水平≥40U/L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4.4%和33.3% (P<0.05),出血量<300 ml与出血量≥300 ml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2.1%和41.1% (P<0.05),无输血与输血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4.4%和38.5%(P<0.05),术后无并发症与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22.4%和55.0% (P<0.05);将单因素处理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切除比例、病灶直径、慢性病史、出血量、输血和术后并发症为影响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患者可能发生术后感染,需要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特别予以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