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人类不同来源的CD+34细胞形态。方法 MiniMACS系统纯化来源于健康人和高表达CD34抗原白血病(M2b)患者骨髓及健康人和完全缓解期白血病(M3)患者外周血的CD+34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化前后CD+34细胞比例,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细胞内部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 原子力显微镜可观察细胞内部结构但不能区分来自健康人和M2b型白血病性CD+34细胞。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可将细胞整体模拟成像,细胞表面观测到许多凹陷及颗粒状突起。M2b型白血病性CD+34细胞的表面粗糙度和颗粒平均高度均高于其他组的CD+34细胞。结论 原子力显微镜可观测细胞内部结构和表面形貌,未发现健康人CD+34细胞与CD+34白血病细胞内部结构存在差异,但M2b型白血病性CD+34细胞在细胞表面粗糙度和颗粒平均高度方面显著高于其他来源的CD+34细胞。  相似文献   

2.
原子力显微镜对人尿液的直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人尿液的观察方法。方法: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人尿液。结果:人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可均匀分布在云母片上,呈现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颗粒,大者如同光镜下的结晶体,小者为几十纳米大小的颗粒状结构;不同性别、年龄的66份尿标本形态相似。结论:为进一步探讨尿液的研究和临床价值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EM和AFM技术是最常用的表面分析方法。本文介绍了SEM和AFM两种技术的原理,描述了这两种技术在样品形貌结构、成分分析和实验环境等方面的性能,比较了两种技术的特性和不足,充分利用两种技术的互补性,将两种技术结合使用,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样品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分化过程.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CIK表型变化,MTT法检测CIK细胞毒活性,免疫磁珠法分离CIK,AFM动态观测CIK细胞表面形态变化.结果:CIK在培养d15~d18数量达到并维持于最高水平.培养d16CIK细胞中CD3+CD8+、CD3+CD56+细胞群较d10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占到(65.17±0.11)%和(17.25±0.04)%.成熟的CIK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显示了较强的体外杀伤能力,利用AFM观测其细胞膜表面重要指标即平均粗糙度、峰数、平均峰值高度、平均低谷高度、表面积差值均高于培养d10细胞,P<0.01.结论:成熟CIK细胞膜表面生物蛋白分子明显增加,其细胞膜形态和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华蟾素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作用,在单细胞水平上分析胃癌SGC-7901细胞超微机构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华蟾素对胃癌SGC-7901细胞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特点,观察不同浓度(0、6.25、12.5、25、37.5、50ug/ml)华蟾素对胃癌细胞的作用,以及同等浓度药物作用下,随着作用时间(24h,48h,72h,96h)的延长,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凋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药物作用后,细胞开始塌陷变矮。细胞表面结构的几何参数,包括高低差(Rp-v)、均方根粗糙度(Rq)、平均粗糙度(Ra)、平均高度(Meant Ht)均出现明显变化,且加药后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4±1.11)%。结论通过AFM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从纳米尺度上研究了华蟾素对胃癌细胞的作用,从另一层面增加了对胃癌细胞的认识,从而使AFM有望成为临床肿瘤诊断的一种新仪器。  相似文献   

6.
原子力显微镜在细胞形态学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因其制作标本简单、观察环境广泛、扫描分辨率较高和超微图像清晰等诸多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其纳米级的高分辨率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武器。近年来,AFM在细胞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很快,这些研究成果在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原子力显微镜的基本工作原理并阐述原子力显微镜在细胞形态学研究中应用的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淋巴细胞与肝癌细胞(HepG2)共培养后超微结构的变化,旨在探讨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分离自健康人外周血的淋巴细胞与HepG2共培养,以HepG2细胞与淋巴细胞直接接触培养为直接共培养组,以HepG2细胞与淋巴细胞在Transwell小室中间接培养为间接共培养组,以淋巴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子级或纳米级水平上揭示膀胱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的动态观察方法.[方法]在生理条件下,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直接观测培养中的人膀胱癌BIU-87细胞,对其超微结构动态成像.[结果]得到BIU-87活细胞实时扫描图像,细胞胞膜和细胞骨架成像清晰.[结论]AFM技术可用于对膀胱癌活细胞超微结构的实时成像研究,为阐明膀胱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类Fibulin蛋白家族包括7个结构相似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蛋白,在ECM的形成及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构成细胞外基质、弹性纤维及基底膜的主要成分。Fibulin蛋白家族不仅在组成细胞外骨架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调控细胞的黏附、生长、迁移及增殖。研究发现,Fibulin家族蛋白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可分别起到抑癌或促癌的作用并能够影响肿瘤的侵袭、增殖及预后。本文就Fibulin家族蛋白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及机制予以综述,旨在为肿瘤的诊断与预后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Fibulin-2是FBLN2基因编码的细胞外基质蛋白Fibulin家族一员,是细胞外基质、基底膜和弹性基底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Fibulin-2与细胞基质蛋白及整合素等表面受体相互作用而在细胞吸附和迁移中扮演重要作用.Fibulin-2基因发生变异往往会导致人类疾病.根据在肿瘤组织中大量研究数据发现Fibulin-2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促肿瘤或抑肿瘤双刃剑的作用,Fibulin-2在鼻咽癌、乳腺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卡波西肉瘤中能够抑制肿瘤的迁移和侵袭;相反,Fibulin-2却能够促进肺腺癌中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本文就Fibulin-2在肿瘤中的表达、功能及作用机制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王雨枫  徐岷 《现代肿瘤医学》2021,(16):2922-2926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由蛋白质与糖类等生物大分子在细胞表面或细胞间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细胞外基质的过量沉积或结构形态异常是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重要特征之一。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指肿瘤内部一类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亚群,参与肿瘤的启动、扩散、转移和复发。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是一个由细胞外基质和肿瘤干细胞相互促进、共同演化的过程。本文就ECM的组成成分、特性及其对CSC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展开讨论,以期为肿瘤的临床治疗寻求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癌症已经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诱导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疾病,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癌症的治疗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治疗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治疗效果差、毒副作用强、容易产生耐药性等。因此,急需开发药效好、毒副作用低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抗癌肽是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多肽,因其具有结构简单、作用方式多样、毒副作用小等特点而在癌症治疗上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对抗癌肽的分类、结构和理化特性及抗癌作用机制进行详细论述,以期为未来开发新型抗癌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目前治疗手段的多样性,乳腺癌的复发及转移仍不断增加,使临床治疗遇到瓶颈,乳腺癌干细胞理论的提出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MicroRNA作为一种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结合影响转录及表达。随着对MicroRNA和乳腺癌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乳腺癌干细胞中的功能日益突出,本文就MicroRNA与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相互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是全球恶性肿瘤之最,目前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及放疗。新生血管形成不仅可以促进肿瘤生长,还可协助转移、侵袭,因此目前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成为晚期肺癌的研究热点。VEGFR是诱导血管形成的关键因子,在包括肺癌的多种肿瘤中过度表达,抑制VEGFR不仅可以使肿瘤血管正常化还可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更好的发挥作用。VEGF抑制剂包括:抗VEGF抗体,可溶性VEGFR,抗VEGF受体抗体,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目前主要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的小分子药物有安罗替尼、阿帕替尼、呋喹替尼、尼达尼布、法米替尼,而且有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联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因此本文主要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其他药物联用的理论基础及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CRA对患者生存、疾病进展、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的影响。CRA的发病机制复杂且多方面,本文就免疫、营养和代谢成分影响其发病的机制进行讨论。CRA有输血、红系造血刺激剂(erythropoiesis-stimulating agents,ESAs)、补铁等治疗方法。而现有的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需要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来治疗CRA。  相似文献   

16.
鞠桐  张大昕 《现代肿瘤医学》2018,(21):3509-3512
转移和侵袭是癌症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趋化因子CXCL16在恶性肿瘤中以两种不同的形式结合其受体CXCR6,在细胞的迁移、侵袭及肿瘤微环境中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对恶性肿瘤中CXCL16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寻找作用靶点,成为肿瘤的临床诊治中的新策略。本文就CXCL16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刘辉  施俊 《现代肿瘤医学》2021,(23):4226-4229
目前,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仍以化疗为主,但其效果并不让人满意,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如三氟吡啶/替普拉西酯、FLOT化疗方案等。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在胃癌的治疗中被证明有效,如VEGFR-2抑制剂阿帕替尼、抗VEGFR-2抗体雷莫芦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法替尼等。免疫治疗也是胃癌综合治疗的热点之一,主要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检查点抑制剂纳武单抗、派姆单抗等。新药物的出现给晚期胃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将对目前晚期胃癌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陈晓辉  刘锋 《现代肿瘤医学》2018,(13):2123-2125
循环肿瘤细胞(CTC)的计数可以预测转移性乳腺癌的预后,但其改善患者预后的能力在临床试验中尚未得到证实。目前研究专注于CTC的分子表征,作为肿瘤组织的“替代物”以非侵入性地方式评估癌症基因组表达及其在治疗过程中的演变。CTC中存在上皮-间质转化过程(EMT),其特点为上皮标志物的缺失。EMT过程可以存在于侵袭性及耐药性较强的细胞,其计数和表征,能够引起肿瘤的复发和进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深入探讨循环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及在转移性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使其成为乳腺癌患者监测转移和预后的常规的检测指标,并有助于明确转移的机制,更有望发现乳腺癌转移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外泌体(exosome,EXOs)是细胞内的多泡体与质膜融合后释放的、富含蛋白质、核酸的物质。外泌体特异性膜结构及内容物在肿瘤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及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细胞与微环境之间起到桥梁连接的作用。同时,外泌体在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及肿瘤耐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外泌体的研究将为临床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就外泌体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