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建立腺样囊性癌细胞与大鼠施万细胞共培养模型,探讨细胞间相互作用时BDNF、TrkB和E-cadherin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Transwell系统建立腺样囊性癌细胞与大鼠施万细胞共培养模型,共培养96 h后,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以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BDNF含量,实时定量PCR(RT-PCR)、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肿瘤细胞中BDNF、TrkB及E-cadherin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与施万细胞共培养的腺样囊性癌细胞发生长梭形及多角形改变,E-cadherin表达下调,TrkB表达上调,BDNF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与腺样囊性癌细胞系共培养的培养液中,施万细胞表达BDNF的量比单独培养的施万细胞显著增高;而对照组黏液表皮样癌细胞与施万细胞共培养时未发生类似改变。结论 :BDNF/TrkB信号通路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甘丙肽(Galanin,GAL)和甘丙肽2型受体(GALR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神经侵袭中的作用.方法:将SACC细胞与小鼠背根神经节(DRG)共培养.qRT-PCR、Western Blot检测SACC细胞GALR2的表达;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Transwell检测GAL对SACC细胞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及其受体Ret的表达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嗜神经侵袭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法对42例SACC、5例腺泡细胞癌、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GDNF和Ret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GDNF在SACC肿瘤细胞的胞浆、肿瘤周围的神经纤维和正常腺体的导管中呈阳性表达,而在腺泡细胞癌和正常腺泡组织中均不表达。Ret在SACC肿瘤细胞的胞浆和正常的导管上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在神经纤维中弱阳性或不表达,腺泡细胞癌中不表达。Ki-67在SACC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靠近神经和远离神经的肿瘤细胞中阳性表达并无差异。有神经侵袭组Ki-67的阳性表达高于无神经侵袭组,但无统计学差异。GDNF与Ret表达间呈正相关(r=0.489,P〈0.05),但GDNF与Ki-67的表达间无明显相关性(r=0.278,P〉0.05)。结论:GDNF及其受体Ret在SACC中高表达,GDNF在周围神经组织内也高表达,提示SACC中存在GDNF的自分泌,GDNF和Ret可能在SACC嗜神经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SACC细胞的增殖活性与神经侵袭的发生、GDNF的表达间关系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组织中盘状结构域受体1(discoidin domain receptor 1,DDR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的表达,探讨两者在SACC中的表达意义及相关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4例SACC标本和3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DDR1与MMP2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DR1在SA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7.0%,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10%,P<0.01)。DDR1的高表达与SACC的神经侵袭、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MP2在SA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8.5%,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织(13.3%,P<0.01)。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DDR1与MMP2呈现显著正相关(r=0.332, P<0.05)。结论:在SACC中,DDR1与MMP2共同高表达,与SACC的发生与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DRG2基因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SACC-LM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样本中NDRG2的表达,采用RNA干扰技术降低腺样囊性癌细胞SACC-LM中NDRG2基因的表达,利用CCK-8实验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利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利用Western 免疫印迹实验检测侵袭标志蛋白以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NDRG2基因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17)。在降低NDRG2基因的表达后,SACC-LM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0.05),侵袭标志蛋白MMP2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04),上皮标志物E-Caherin表达量显著降低(P=0.0229),间充质标志物N-Cadherin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09)。结论:NDRG2基因在腺样囊性癌中低表达,降低NDRG2的表达可增强SACC-LM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CCL2和CCR2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SA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CL2、CCR2在60例SACC及12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 SPSS 19.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正常唾液腺组织相比,CCL2和CCR2在 SACC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7%和88.3%。CCL2和CCR2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神经侵袭、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病理分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CL2、CCR2的表达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检测两者的表达对SACC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A(Trk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A与VEGFR2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SACC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TrkA与VEGFR2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评价TrkA、VEGFR2与SACC侵袭转移特性的相关性。结果TrkA、VEGFR2在SA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87.23%(41/47例)和85.11%(40/47例),在有神经侵袭、有复发/转移的SACC患者组织切片中TrkA和VEGFR2的表达率均高于无神经侵袭、未复发/转移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VEGFR2的表达率成正相关关系;MVD在神经侵袭组为25.14±2.83,在无神经侵袭组为18.81±1.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复发/转移组为26.58±2.38,未复发/转移组为19.06±1.39(P<0.05)。结论TrkA、VEGFR2的表达强弱与SACC的嗜神经侵袭,复发转移成正相关关系,提示该2种受体在SACC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推测TrkA、VEGFR2可以作为评价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e cleft lip/cleft, NSCL/P)DNA甲基化谱,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NSCL/P异常甲基化位点和异常甲基化区域,探讨DNA甲基化与NSCL/P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的数据集下载原始数据,纳入67例NSCL/P患者和59例无出生缺陷者的全血甲基化数据。数据分析包括①探针过滤、质控、归一化等数据清洗;②差异甲基化位点和差异甲基化区域等差异甲基化分析;③对差异甲基化区域所在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明确异常DNA甲基化对生物功能学的影响。采用R 3.4.3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清洗、筛选差异甲基化位点和差异甲基化区域,采用DAVID 6.8工具对差异甲基化区域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NSCL/P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差异显著的甲基化位点共814个(校正P<0.001,|Δβ|>0.125),其中NSCL/P组与对照组相比,高甲基化位点178个,低甲基化位点636个;差异显著的甲基化区域共386个(P<0.05),其中高甲基化区域204个,低甲基化区域182个。GO富集分析显示,富集于7个生化过程相关的差异性甲基化基因共38个,富集于3个分子功能相关的差异性甲基化基因共163个,富集于3个细胞成分有关的差异性甲基化基因共114个(P<0.01)。KEGG通路分析显示,9个信号通路出现差异性甲基化基因富集,涉及59个基因(P<0.05)。结论:DNA甲基化异常可能是影响NSCL/P发生、发展的重要表观遗传学机制,为诊断标志物筛选和靶向干预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不同转移能力的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细胞中差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lncRNA),探讨lncRNA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以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细胞株SACC-LM为实验组,低转移细胞株SACC83为对照组,采用lncRNA芯片初步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通过qRT-PCR进一步验证差异表达的lncRNA。通过侵袭迁移实验检测转染差异表达的lncRNA siRNAs前后腺样囊性癌细胞株侵袭迁移能力的变化。并对差异表达的lncRNA与SA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芯片筛选出ADAMTS9-AS2在高转移细胞系(SACC-LM)中高表达,实时定量RT-PCR进一步验证了其在高转移细胞系(SACC-LM)显著上调,通过侵袭迁移实验发现在转染后下调ADAMTS9-AS2的表达水平后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01)。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表明,ADAMTS9-AS2在SACC组织中高度表达。高表达的ADAMTS9-AS2与SACC患者预后不良和肿瘤转移率高有关。结论高表达ADAMTS9-AS2促进SACC细胞迁移和侵袭,ADAMTS9-AS2在SACC组织中上调,并且与高转移率和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肺高转移特性,虽然生长缓慢,但其侵袭性强,预后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SACC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期探讨SACC发生发展、侵袭和远处转移的机制,启发临床治疗新思路。本文就SACC中EMT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微环境对腺样囊性癌(ACC)细胞侵袭、生存能力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ACC嗜神经侵袭体外模型、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对临床病理标本及肿瘤细胞进行研究。结果 32例ACC中有25例(78.1%)发生了嗜神经侵袭,其中实性型与筛孔型的嗜神经发生率较管状型高(P = 0.03);神经组织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减少凋亡;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在ACC-M与神经相互作用过程中筛选出369个表达上调的基因和920个表达下调的基因,其中许多基因已经证实参与调节细胞生长、凋亡、运动以及黏附等重要的生物过程。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神经组织与ACC细胞相互作用为肿瘤细胞提供了生存优势条件,为进一步对ACC嗜神经侵袭机制的研究提供了部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LK和E-cadherin在SACC及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ILK在SACC中表达,ILK的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分型不相关(P>0.05),与TNM分期有关,在发生神经侵犯及远处转移的病例中,ILK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正常涎腺组织相比,E-cadherin在SACC中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表达与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有关,且在实体型、发生神经侵犯及远处转移的病例中,E-cadherin表达下降更明显(P<0.05);ILK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768,P<0.001)。结论:SACC组织中ILK表达上调而E-cadherin表达降低,有望成为临床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程度、评估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3.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FAK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和PTEN基因蛋白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唾液腺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FAK和PTEN蛋白的表达。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FAK与PTEN蛋白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0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FAK的阳性检出率为94%(47/50),FTEN的阴性检出率为70%(35/50);而在对照组中,FAK的阳性检出率仅为17%(2/12),FTEN的阴性检出率为0(0/12)。2者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与正常唾液腺腺组织中的检出率和染色强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FAK和PTEN在SACC的3种组织病理学分型,即腺样型、管状型、实体型中的检出率及染色强度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1)。FAK与PTEN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FAK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该肿瘤的发生有关。腺样囊性癌组织中存在PTEN表达缺失,PTEN在部分腺样囊性癌病变发展中起一定作用。FAK和PTEN表达异常与SACC的组织病理学分型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对腺样囊性癌细胞中 RECK基因表达及肿瘤侵袭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 PCR、实时定量 PCR、Western 印记检测腺样囊性癌细胞中 RECK 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 RECK 基因 mRNA 和蛋白的表达,transwell 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RECK 基因甲基化条带仅在 ACC-M细胞中发现,经5-aza-dC 处理后 ACC-M细胞中 RECK 基因甲基化得到逆转,RECK 基因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显著提升。ACC-M细胞的侵袭力明显降低。结论:5-aza-dC 可逆转腺样囊性癌 ACC-M细胞中 RECK 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并恢复 RECK 基因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抑制 ACC-M细胞侵袭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RKIP和NPRL2在口腔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KIP蛋白和NPRL2蛋白在52例口腔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26例癌旁腺样囊性癌组织及1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RKIP和NPRL2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腺样囊性癌组织、癌旁及正常涎腺组织中RKIP和NPRL2的阳性率分别为48.08%、76.92%、93.33%和46.15%、80.77%、93.33%;腺样囊性癌组织中RKIP和NPRL2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及正常涎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样囊性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两者蛋白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0,P=0.005)。结论:RKIP和NPRL2表达的减少或缺失与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B(Trk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B和VEGF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SACC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TrkB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评价TrkB,VEGF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TrkB,VEGF在SA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89.36%(42/47例)和85.1%(40/47例),在有神经侵袭、转移及实性型SACC患者组织切片中TrkB和VEGF的表达率均高于无神经侵袭、转移及腺样管状型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rkB和VEGF的表达率成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TrkB,VEGF的表达强弱与SACC的嗜神经侵袭,血行转移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表明两者在SACC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TrkB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并由此推测TrkB可以作为抗血管治疗SACC的潜在的靶向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