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低级别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在各年龄段人群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治的82例低级别FL患者的病例资料,男女比为1:1.05,中位年龄52(19~84)岁。分类变量行Chi-square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Logistic单因素分析及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进行生存资料分析。  结果  82例患者分为年龄 < 40岁、40~59岁和≥60岁3个组。随着年龄段的上升,患者多见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增快、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升高、Bcl-2表达呈阳性的患者比例升高、ECOG评分和FLIPI-2评分升高,且初治效果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比例降低(P < 0.05)。随访的73例患者2、5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分别为97.2%和74.1%,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91.5%和88.8%。73例患者在年龄 < 40岁、40~59岁和≥60岁3个组中,5年OS分别为100%、73.8%和46.5%(P=0.014)。比较各组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0)。根据化疗方案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与单用化疗组,5年OS分别为85.7%和69.3%(P=0.004),5年PFS分别为96.8%和56.3%(P < 0.001)。单用化疗组中3个年龄组3年OS分别为100%、75.0%和71.4%(P=0.048),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中各年龄组的3年OS无显著性差异(P=0.050)。根据Ann Arbor分期分析,晚期组(Ⅲ+Ⅳ期)中3个年龄组的5年OS分别为100%、88.9%和47.7%(P=0.046),早期组(Ⅰ+Ⅱ期)各年龄组的5年OS无显著性差异(P=0.414)。  结论  低级别FL患者预后随年龄段的上升变差,男性为预后不良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远期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13例经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获完全缓解的高危DLBCL患者, 其中40例化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移植组), 73例化疗后未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非移植组)。对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并进行比较。结果移植组与非移植组患者2年OS率分别为90.0%、91.8%, 3年OS率分别为84.9%、80.1%, 5年OS率分别为80.9%、72.8%, 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2年PFS率均为85.0%, 3年PFS率分别为82.2%、61.8%, 5年PFS率分别为82.2%、60.0%, 两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移植组无一例发生早期移植相关死亡。结论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代,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线巩固治疗能改善化疗敏感的高危DLBCL患者的PFS, 并可能改善OS, 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不同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初治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的疗效、预后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初治FL患者资料,分析其生存情况,比较不同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经初始治疗达完全缓解(CR)的患者占80.0%(44/55),其中23.6%(13/55)持续CR≥5年.全组患者10年总生存(OS)率为77.8%,复发率为34.5%,复发患者OS率较无复发者明显降低(93.8%比61.6%,P=0.012).采用FC/FMD方案治疗组较采用CHOP样方案治疗组患者的无病生存(DF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均明显升高(80.0%比21.1%和80.0%比29.2%,P<0.05),但加用利妥昔单抗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比72.7%和90.0%比73.5%,P>0.05).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患者OS率、DFS率和PFS率均较未应用组升高(96.4%、79.2%和79.2%比82.9%、39.3%和44.5%,P<0.05);应用氟达拉滨联合化疗的患者DFS率和PFS率均较未应用组明显升高(86.2%比49.4%,87.1%比52.7 %,P< 0.05),但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9%比89.1%,P>0.05).联合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感染、恶心、呕吐及肝功能异常.氟达拉滨联合方案的血液学毒性较强,但可耐受.结论 初始联合化疗后,FL的CR率较高,部分患者是有可能通过化疗达到彻底治愈的.利妥昔单抗可明显延长患者OS时间.FC/FMD方案与CHOP样方案相比,可延长患者PFS时间,加用利妥昔单抗后,两方案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系统化疗的毒副作用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与单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意愿,49例DLBCL患者分别接受6疗程CHOP方案或CHOP加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每3周1疗程,共6个疗程。结果:R-CHOP组的CR率高于CH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6%VS 65.4%,P=0.173)。中位随访时间为35月(4-66月),R-CHOP组及CHOP组的3年OS分别为75.0%±19.6%,54.9%±20.4%,P=0.043;而3年EFS分别为69.7%±20.9%,45.8%±20.6%,P=0.029。R-CHOP组的3年OS及EFS优于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与单用CHOP方案相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明显提高DLBCL患者的EFS及OS,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的最佳治疗途径。方法 对R-CHOP方案治疗的1例SMZL进行病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经2个周期R-CHOP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原方案巩固治疗4个周期,序贯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2年,病情仍呈缓解状态。几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SMZL 3年无进展生存(PFS)明显优于单纯脾切除及单用化疗。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化疗,可能成为老年初治SMZL患者的最佳选择,脾切除联合利妥昔单抗适合单抗治疗无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接受利妥昔单抗加CHOP为主方案化疗后放疗的作用价值。方法 2000—2013年收治83例确诊为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其中Ⅰ期25例、Ⅱ期58例。全组接受了利妥昔单抗加CHOP为主方案化疗,62例接受了受累野放疗(韦氏环+颈部淋巴结区域),21例未接受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LRC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样本数18例,5年OS、PFS和LRC率分别为89%、84%和9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LDH升高、ECOG≥2分和IPI≥2分是OS的预后不良因素。年龄>60岁、肿瘤≥5 cm、ECOG≥2分和IPI≥2分是PFS和LRC的影响因素。在利妥昔单抗治疗基础上加入巩固性放疗比未放疗者提高了5年PFS、LRC,分别为94%比58%(P=0.003)、100%比61%(P=0.000),OS有增加趋势(94%比71%,P=0.063)。结论 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加CHOP为主方化疗后巩固性放疗显著改善了PFS、LRC率,并可能改善OS率,需大样本和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利妥昔单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共20例患者,初治18例,复治2例.利妥昔单抗单用1例;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19例,其中用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体内净化治疗8例,维持治疗4例.结果 初治者单药治疗完全缓解1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完全缓解(CR)率82.4%(14/17),2例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94.1%;复治组中1例CR,1例PR;移植组中未观察到利妥昔单抗对采集的干细胞质量和数量以及移植后造血恢复有不良影响;维持治疗组4例全部生存,最长随访57个月.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NHL安全、有效,不论单用还是联合化疗对B细胞NHL均有良好疗效,可作为APBSCT的体内净化药物.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西妥昔单抗是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西妥昔单抗,可以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但来自东方人群的数据有限。本研究旨在分析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数据,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29例为男性,36例为腺癌,23例既往接受过姑息性化疗(中位2个化疗方案),上一个化疗方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2.3个月。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全组患者的缓解率为32.5%(13/40)。既往未接受过化疗和接受过化疗的患者缓解率分别为52.9%(9/17)和17.4%(4/23)(P=0.018)。全组患者的中位PFS为4.8个月。既往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中位PFS为8.4个月,而接受过化疗者的PFS为4.1个月(P=0.062)。全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7.1个月。不良反应可处理,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有望提高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进一步全面评估病情,探索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 月至2016年12 月经我院病理科确诊的51例MCL 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20例患者的预后分层和不同化疗方案的近期及远期疗效,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0例住院治疗患者中,R-Hyper-CVAD组及R-CHOP样组的ORR(分别为100%、100%)均高于其未联合美罗华组(分别为50%、40%);MIPI评分中,低危组ORR为75.0%,明显高于中危组(16.6%);CD5-患者CR、PR均高于CD5+患者;Ki67≥30%患者CR率(20%)大于Ki67<30%组(11%),PR率则相反;Ki67<30%患者3年OS明显高于Ki67≥30%患者,有统计学差异,而PFS无统计学差异;MIPI分组中,低危组3年OS明显高于中高危组,有统计学差异,PFS无统计学差异;美罗华组无论OS还是PFS均高于非美罗华组;Hyper-CVAD组与非Hyper-CVAD组OS、PFS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MCL的疗效是肯定的,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减低剂量的Hyper-CVAD A及B方案化疗,但统计学显示与非Hyper-CVAD组无明显差异,可能与病例数偏少相关,需要更多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PURPOSE: To assess the value of postsurgery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isseminated nonseminomatous germ-cell tumors (NSGCTs) and viable residual disease after first-line cisplatin-based chemotherapy. PATIENTS AND METHODS: The outcome of 238 patients was reviewed. Tumor markers had normalized in all patients before resectio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survival was performed on 146 patients. RESULTS: The 5-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rate was 64% and the 5-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was 73%. Three factors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both PFS and OS: complete resection (P <.001), < 10% of viable malignant cells (P =.001), and a good International Germ Cel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IGCCC) group (P =.01).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risk groups: those with no risk factors (favorable group), those with one risk factor (intermediate group), and those with two or three risk factors (poor-risk group). The 5-year OS rate was 100%, 83%, and 51%, respectively (P <.001). The 5-year PFS rate was 6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62% to 76%) and 52% (95% CI, 40% to 64%) in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recipients and nonrecipients, respectively (P <.001).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in 5-year OS rates. After adjustment on the three prognostic factors,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ly better PFS (P <.001) but not with better OS. Patients in the favorable risk group had a 100% 5-year OS, with or without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appeared beneficial in both PFS (P <.001) and OS (P =.02) in the intermediate-risk group but was not statistically beneficial in the poor-risk group. CONCLUSION: A complete resection may be more critical than recourse to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the setting of postchemotherapy viable malignant NSGCT.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or surveillance alone with chemotherapy at relapse may be reasonable options depending on the completeness of resection, IGCCC group, and percent of viable cells. Validation is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3.
李盼盼  张卓 《中国癌症杂志》2021,31(12):1194-1201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发生在脑、脊髓、脑膜或眼的罕见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无CNS之外的部位累及。PCNSL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比,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且复发率高,未经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近年来研究发现C-MYC、BCL-2、BCL-6、Ki-67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CNSL患者预后。因此,通过分析PCNSL相关蛋白表达、治疗方式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希望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进一步积累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2021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42例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灶数量、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病灶是否累及深部脑组织、治疗方案、病理学Hans分型及C-MYC、BCL-2、BCL-6、Ki-67等生物标志物,结合随访调查,了解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状况,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42例PCNS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男女比例为1.33∶1.00,颅脑增强MRI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所有患者均接受含有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HD-MTX)方案化疗,治疗后评价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5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6例。中位PFS为21个月,中位OS为34个月,1年PFS率为63.7%,2年PFS率为47.0%;1年OS率为70.8%,2年OS率为5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PFS的因素是HD-MTX多药联合化疗、鞘内化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影响OS的因素是ECOG评分≥2、C-MYC(+)、BCL-2及C-MYC双表达、HD-MTX多药联合化疗、鞘内化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0),ECOG评分、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P=0.046)。与未接受巩固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巩固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及OS较高;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组的中位PFS及OS较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WBRT)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ECOG评分≥2与PCNSL患者较差的OS相关。C-MYC(+)、BCL-2及C-MYC双表达可作为指导危险分层的预后标志物。以HD-MTX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已经成为PCNSL的首选治疗手段,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可延长生存期。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鞘内化疗可以改善预后。进一步的巩固治疗主要包括ASCT及WBRT,可延长PFS及OS,ASCT可以取得与WBRT相似的疗效,且可避免WBRT的晚期神经毒性,但本研究中因样本量及随访时间的限制,未得出明确的统计学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序贯改良HAG方案与单纯化疗治疗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微移植在MDS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共33例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经微移植联合地西他滨序贯改良HAG方案(21例)和单纯化疗(12例)治疗过程及转归。结果:微移植组14例(66.7%)CR,单纯化疗组3例(25.0%)CR,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移植组与单纯化疗组中性粒细胞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13 d、15.5 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分别为16 d、18 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移植组1年OS率达90.5%,2年OS率达81.0%,单纯化疗组1年OS率达50.0%,2年OS率达41.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移植组1年PFS率达57.1%,2年PFS率达42.9%,单纯化疗组1年PFS率达 41.7%,2年PFS率达25.0%。结论:微移植联合化疗治疗较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breast cancer,BC)Survivin表达与以紫杉醇为主的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筛选119例乳腺癌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依据既往用药情况分为:含紫杉醇化疗组(A组)和化疗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组(B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Survivin表达水平,再分为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分别以χ2检验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有效率和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A组阴性表达患者化疗有效率为83.3%,明显高于阳性表达组(P=0.031);且PFS、OS均较阳性组延长,但仅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B组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者在化疗有效率、PFS、OS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比较发现:联合苦参B组阳性表达患者有效率较单纯化疗A组阳性表达者有明显升高趋势(P=0.026)。阳性表达者PFS在联合苦参后由12.761月提高到16.197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7)。OS由30.789月提高到36.570月,但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Survivin表达水平的检测有望成为乳腺癌含紫杉醇化疗方案的预测指标,且针对Survivin高表达患者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提高化疗的有效率,甚至延长PF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 FOLFIRINOX方案与吉西他滨方案治疗局限性晚期胰腺癌(LAPC)患者的生存结果和副作用对比。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9例进行FOLFIRINOX方案化疗和116例吉西他滨方案化疗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治疗相关副作用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129例接受了FOLFIRINOX系统化疗方案的LAPC患者中,中位OS为21.1个月,PFS为15.6个月;而吉西他滨方案组患者的中位OS为18.2个月,PFS为11.3个月。FOLFIRINOX组患者的总生存与吉西他滨组无统计学差异(P=0.167),但较吉西他滨组的无进展生存率高(P=0.005)。其中67.0%的患者同时完成了化疗和化疗后的放疗治疗,无一例因化疗而致死亡,45.7%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化疗不良反应。肿瘤位置对预后有显著影响,肿瘤大小可影响LAPC患者总生存,但FOLFIRINOX化疗方案是LAPC患者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FOLFIRINOX方案是LAPC患者治疗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无进展生存时间,且副作用与吉西他滨化疗方案相当。  相似文献   

17.
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联合CIK免疫治疗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999年3月至2007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5例胃癌术后化疗联合CIK治疗的患者(化疗联合CIK治疗组)及同期对照130例术后单纯化疗的胃癌患者(单纯化疗组),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时间;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化疗周期数与CIK治疗次数的分组点;Kaplan-Meier法绘制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Log-rank法检测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化疗联合CIK治疗组胃癌患者的3、5年总生存率稍高于单纯化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vs 47%,55%vs 23%,P>0.05)。化疗联合CIK治疗组胃癌患者的3、5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48%vs 31%,47%vs 20%,P<0.05)。化疗联合CIK治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96个月,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的32个月(P=0.001);化疗联合CIK治疗组患者的中位无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36个月,高于单纯化疗组的23个月(P=0.011)。单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化疗周期数和CIK治疗周期数与胃癌患者的OS相关;TNM分期、手术方式和CIK治疗周期数与患者的PFS相关。多因素结果显示,化疗周期数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CIK治疗周期数不仅是影响OS,也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术后单纯化疗相比,化疗联合CIK治疗明显延长胃癌患者的OS,而且CIK治疗次数增加,临床疗效会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次诊断Ⅲ级或伴转化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初次诊断Ⅲ级或伴转化FL患者共94例临床资料,根据基线临床资料进行随访生存资料亚组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确定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全部患者随访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PFS)率和累积总生存(OS)率分别为56.15%,81.79%。不同IPI评分、FLIPI-1评分、FLIPI-2评分、Ann Arbor分期、淋巴结受累部位、直径3 cm以上淋巴结受累部位及结外病变亚组患者随访3年累积PFS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IPI评分、FLIPI-1评分、FLIPI-2评分及LDH水平亚组患者随访3年累积OS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淋巴结受累部位≥5个、直径>3 cm受累淋巴结个数≥3、结外受累部位≥2个、IPI评分2~3分、FLIPI-1评分/FLIPI-2评分≥3分均与初次诊断Ⅲ级或伴转化FL患者PFS有关(P<0.05);IPI评分2~3分、FLIPI-2评分≥3分及LDH≥240 IU/mL均与初次诊断Ⅲ级或伴转化FL患者OS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2~3分是初次诊断Ⅲ级或伴转化FL患者PFS独立影响因素(P<0.05);IPI评分2~3分和FLIPI-1评分≥3分均是初次诊断Ⅲ级或伴转化FL患者OS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初次诊断Ⅲ级或伴转化FL患者生存获益与IPI评分和FLIPI-2评分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