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近十二年体格发育及肥胖构成变化情况,为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城区13所幼儿园,于2018年3-4月测量评价在园儿童身高、体重与营养状况,统计超重、肥胖检出率,与2006同质人群肥胖流调数据比较分析。结果 与2006年相比,2018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总体身高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下降(P<0.001,3岁~组除外);2018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7.5%)、超重检出率(15.9%)、生长迟缓检出率(0.2%)均低于2006年(P<0.05)。结论 青岛市2018年学龄前儿童在身高发育正常的前提下,肥胖、超重检出率较2006年呈下降趋势,佐证始于生命早期,基于社区、幼儿园及家庭的、持续开展的儿童综合肥胖防控措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西安市某城区学龄前儿童体格发育偏离及常见病患病情况,为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安市某区17家托幼机构 2017年在园儿童6 862人,于3-9月入园体检,对符合条件的6 595名儿童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分别为0.23%、0.14%、0.94%;超重率12.87%、肥胖率11.89%;患龋率15.51%、贫血率5.14%。男童低体重率、肥胖率高于女童(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肥胖、龋齿、贫血的检出率增加(P<0.001);民办幼儿园儿童生长迟缓率、肥胖率、贫血率均大于公办幼儿园(P<0.01)。结论 西安市该城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比例较低,身高、体重达标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超重、肥胖率偏高,龋齿、贫血患病的绝对人数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茂名市3~6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 方法 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茂名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4 341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儿童的年龄分为3岁组、4岁组、5岁组、6岁组,对各组儿童的身高、体重进行测量对比,并采用Z评分法对各年龄组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对比。 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高、体重均有增加,且在同年龄组内男性儿童的身高、体重均大于女性儿童(P<0.05)。四组儿童经Z评分评估后,各组儿童的年龄体重(weight for age Z-score,WAZ)评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儿童年龄身高(height for age Z-score,HAZ)评分、身高体重(weight for height Z-score,WHZ)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年龄组间男童、女童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年龄组儿童均出现一定比例的超重、肥胖、消瘦、低体重、生长迟缓等营养不良现象,且随着年龄增长,不良营养状况也随之升高(χ2=15.937,P=0.001),其中3~4岁年龄组不良营养状况发生率低于5~6岁年龄组。 结论 在2019年期间茂名市3~6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总体基本良好,但仍然有部分儿童出现超重、肥胖、消瘦、低体重、生长迟缓等营养不良问题,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天津市3~7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生长发育状况,为改善ASD儿童生长发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2019年整群抽取天津市221名3~7岁ASD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各项指标依据201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和2008年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转化为Z评分,以评价ASD儿童的体格和营养状况,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估ASD儿童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天津市ASD儿童超重/肥胖率为19.0%,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指数Z评分(BAZ)分布曲线向右偏移,胸围及腰围的Z评分分布曲线向+3s外延伸,坐高的Z评分分布曲线向左偏移,呈现生长偏离趋势。男童WAZ(Z=2.053,P<0.05)及超重/肥胖率(χ2=6.572,P<0.05)高于女童,6~7岁组超重/肥胖率高于3~岁和4~岁组(P<0.05),不同ASD症状严重程度间营养状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21,P>0.05)。结论 天津市ASD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存在体格生长偏离,应加强ASD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肥胖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6岁以下城区儿童的贫血及生长发育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为改善儿童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呼和浩特市城区4所防保站的804例6岁以下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测量身高体重及血红蛋白值,并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1)6岁以下城区儿童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的检出率分别为2.99%、3.98%、4.32%。2)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05,P<0.001),6岁以下儿童贫血的检出率是12.19%,2岁以下是贫血的高发年龄。3)贫血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均值显著低于非贫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贫血影响生长发育,应普及科学喂养知识,积极防治贫血,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现状及近年流行趋势,为有效控制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4-6月,方便整群抽取青岛市城区13家中等规模幼儿园,对全体在园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及腰围、臀围测量评价,与2006年同质调查数据比较,研究十二年来学龄前儿童肥胖流行趋势。结果 2018年城区幼儿园3~6岁儿童肥胖检出率为7.51%,较2006年(9.52%)显著下降(χ2=11.218,P=0.001),年均下降16.75%;男童肥胖超出率(10.02%)显著高于女童(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01);2018年城区3~6岁儿童超重检出率为15.85%,较2006年(18.12%)显著下降(χ2=7.892,P<0.05);肥胖儿童BMI、腰臀比及腰围身高比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P<0.001)。结论 近十二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得到有效控制。儿童超重检出率亦下降,但远高于肥胖检出率,提示需加强学龄前儿童超重防控,以减少其转化为学龄期乃至成年期肥胖。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藏区独特气候环境和饮食结构对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的影响,为高原环境和饮食结构对藏民族中小学生形态发育特征影响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2018年11月份在四川省藏区和非藏区共抽取中小学生23 469人,检测项目包括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并计算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49.08±16.34)cm和(151.10±15.36)cm,藏族平均身高低于汉族(P<0.05);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平均体重分别为(44.98±14.40)kg和(45.55 ±13.57)kg,藏族男生平均体重低于汉族(P<0.05);藏族和汉族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0.52%和11.88%,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14%和7.95%,藏族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低于汉族(P<0.05)。结论 世居藏族中小学生平均身高均低于汉族;世居藏族中小学生男生平均体重以及超重、肥胖检出率均低于汉族。建议藏区应加强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力求藏族中小学生营养素供给多样化、均衡化、全面化,保障青少年共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学龄前儿童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三代直系亲属之间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探究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5-6月,对南京市雨花台区辖区内幼儿园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共有2 217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年龄、体重、身高等信息,并采用统一标准方法测量儿童的体重、身高,分析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发生率7.80%、肥胖发生率2.75%。儿童中男性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3.4% vs. 2.0%, P<0.05);在中年父母辈中,男性的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36.1%、11.1%,均显著高于女性(13.6%、3.3%)(P<0.001),而在祖父母辈,女性的肥胖发生率却显著高于男性(祖父母:10.1% vs. 5.9%,P<0.001;外祖父母:7.5% vs. 6.2%,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超重(OR=1.614,95%CI:1.132~2.301,P<0.01)及父亲肥胖(OR=2.584,95%CI:1.773~3.765,P<0.001)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二代亲属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肥胖与儿童肥胖无显著关系。结论 直系三代亲属中,中年男性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最高,父母超重、肥胖可导致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6岁拉萨市幼托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贫血情况,为西藏地区儿童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在西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体检的1 995名2~6岁健康幼托儿童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血红蛋白、血清铁等指标。结果 1 995名儿童中,男性1 016名(50.93%),3岁组儿童1 439名(72.13%),藏族儿童1 766名(88.52%)。低体重检出率22.06%,生长发育迟缓检出率8.37%,消瘦检出率1.45%,贫血检出率为68.57%。随着年龄增加,低体重率随之增加(χ2趋势=53.42,P<0.001),5~6岁低体重率最高,为34.84%。藏族儿童的低体重率(21.18%)显著低于非藏族儿童(28.82%)(χ2=6.89,P<0.01)。不同年龄组儿童贫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10,P<0.001),3岁组儿童贫血发生率最高,为69.28%。藏族儿童的贫血发生率(71.07%)高于非藏族儿童(49.34%)(χ2=49.95,P<0.001)。结论 幼托儿童低体重、生长发育迟缓、消瘦以及贫血的发生率整体较高,生长发育水平欠佳。建议结合藏区的饮食习惯和传统文化,提供针对性的幼儿饮食宣传教育,尤其增加含铁量高和促进铁吸收的食物摄入,促进幼儿良好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最新颁布的儿童青少年消瘦超重肥胖国家标准与WHO及国际标准,描述苏州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 方法 选取苏州市7 340名6~17岁儿童青少年,男性3 821名,女性3 519名,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分别采用WHO标准、国际标准、中国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依据WHO标准、国际标准、中国标准,消瘦检出率分别为2.3%,8.4%,5.2%(两两比较均P<0.05);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0.0%,19.6%,17.4%(中国标准低于WHO和国际标准,P<0.05);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5%,6.7%,14.1%(两两比较均P<0.05)。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性别分组,基于不同标准的营养状况差异不同。WHO和国际标准一致性(Kappa=0.705)、中国和国际标准一致性(Kappa=0.692)低于WHO和中国标准对不同营养状况检出率的一致性(Kappa=0.811)。 结论 儿童营养健康(消瘦、超重、肥胖)成为苏州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标准与WHO及国际标准检出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母乳喂养与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关联,为提升母乳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6年8-12月在广东省某两家妇幼保健院常规保健的幼儿,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幼儿基本信息和喂养方式,采用年龄与进程问卷(ASQ)评估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喂养方式和各神经发育能区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45名幼儿,其中母乳喂养102名(41.6%)。所有幼儿中异常率最高的能区为沟通(46.5%),最低为粗大动作(16.3%)。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母乳喂养幼儿相比,人工喂养幼儿的沟通得分及个人-社会得分较低(β=-11.18,95%CI:-18.13~-4.22,P<0.001;β=-7.61,95%CI:-12.59~-2.64,P<0.001),社交-情绪得分较高(β=17.78,95%CI:4.88~30.69,P=0.01)。此外,人工喂养幼儿在个人-社会、社交-情绪能区发育异常的风险更大(个人-社会:OR=3.24,95%CI:1.19~9.10,P=0.02;社交-情绪:OR=3.39,95%CI:1.34~8.94,P=0.01)。结论 母乳喂养与幼儿个人-社会、社交-情绪能区发育关联密切,是保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湖北省6~23月龄婴幼儿超重肥胖状况及出生因素和早期喂养方式对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影响,为预防及控制儿童超重肥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PPS抽样方法,调查湖北省贫困地区6县6~23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以WHO性别月龄别BMI为超重肥胖的标准。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调查婴幼儿2 667人,其中男童1 438人(53.92%),女童1 229人(46.08%);超重209人(7.84%), 肥胖151人(5.66%)。出生时为巨大儿的婴幼儿超重率较高,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剖腹产的婴幼儿肥胖率较高,出生后前6个月纯母乳喂养是婴幼儿肥胖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湖北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超重肥胖问题不容忽视,男童、剖腹产出生、出生后前6个月为非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发生肥胖的风险较高,需积极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干预期和稳定干预期对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量的不同影响,以期提高母乳喂养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5年8月-2016年1月质量改进干预期组(quality improvement group,QI组) 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母婴分室的早产儿母亲的泌乳和亲母母乳喂养情况以及2016年2月—2016年7月质量改进稳定干预期组(stable quality improvement group,SQI组)的资料。对两组母亲的每日泌乳情况(挤奶次数、挤奶量、挤奶量达到350 ml/d的时间、7 d内挤奶量≥350 ml/d的人数)和亲母母乳喂养情况(亲母母乳喂养率、亲母母乳喂养量)进行比较。结果 对两组患儿母亲每日挤奶次数及挤奶量、亲母母乳喂养率和亲母母乳喂养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QI组较QI组母亲每日挤奶次数及挤奶量、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均明显增加(P<0.05);SQI组患儿母亲挤奶量达到350 ml/d的时间较QI组明显减少(P<0.05);SQI组患儿母亲7 d内挤奶量≥350 ml/d的人数较QI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的稳定实施可提高NICU中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亲泌乳量,改善母婴分室的早产儿亲母母乳喂养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天津市津南区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为本地区的儿童保健和营养指导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2017年津南区所有国办幼儿园内3~6岁儿童的春季体检数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调查对象按照年龄分为3~、4~、5~、6~7岁4组,并在各年龄组中按照性别比1∶1的比例随机选取调查对象,共得到2 172名儿童的体检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Z评分法进行评价。结果 各年龄组中,男童的身高、体重均高于同年龄段女童;男童和女童的身高别体重(WHZ)和年龄别身高(HAZ)值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FWHZ=11.966,女童FWHZ=28.291,男童FHAZ=40.474,女童FHAZ=22.520,P<0.05),男童组的年龄别体重(WAZ)值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童FWAZ=3.258,P<0.05);男童WAZ和HAZ值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WAZ=6.426,tHAZ=8.913,P<0.05)。男童消瘦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2.550,P<0.05)。男女童的超重发生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童χ2趋势=119.876,女童χ2趋势=87.316,P<0.05)。此外,男女童肥胖的发生率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童χ2趋势=22.550,女童χ2趋势=68.397,P<0.05)。结论 天津市津南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较为突出,营养不良问题也不容忽视,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的作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258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改进组15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母乳喂养,改进组患儿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母乳喂养情况,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率、喂养量和患儿住院期间生长指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改进组患儿首次亲母母乳喂养时间、母乳强化剂开始添加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期间体重、身长和头围增长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改进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能明显改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促进患儿生长,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和分析北京市某城区婴儿母乳喂养困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母乳喂养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体检,进行母乳喂养的120例婴儿及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一般情况、产科史、Via Christi母乳喂养评价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 120例研究对象Via Christi量表的平均得分为8.2±1.4,70%的婴儿仅存在轻微或不存在母乳喂养困难,30%的婴儿存在中度母乳喂养困难。量表5个条目中得分最低的两项客观指标分别为“含接到有效吸吮之间持续时间”(1.0±0.9)和“乳头含接”(1.7±0.4)。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后1周内进行纯母乳喂养[OR=0.140,95%CI:(0.024~0.802)]和顺产[OR=0.343,95%CI:(0.174~0.879)]是母乳喂养的保护因素(P均<0.05),流动人口[OR=8.679,95%CI:(1.558~48.338)]和早产[OR=5.470,95%CI:(1.216~25.030)]是母乳喂养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母乳喂养过程中发生问题最多的是“乳头含接”和“含接后到有效吸吮”这两个环节;流动人口、出生后1周内混合喂养、早产儿和剖宫产是发生母乳喂养困难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情景式运动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干预效果,分析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医院康复科2018年2月一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95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运动疗法等早期综合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情景式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使用两种评价方法对调查地区户籍和流动8月龄婴儿的喂养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不合理喂养行为,为制定研究地区婴儿的喂养指导策略提供依据,同时对两种指标评价方法的优劣进行对比。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4年在北京某社区接受常规儿童保健服务,排除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先天缺陷及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的所有8月龄婴儿为调查对象,并通过问卷收集婴儿喂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地区本市和流动8月龄婴儿在6月龄内辅食添加率分别为52.0%和65.1%(P<0.05)。8月龄婴儿喂养指数得分均值本市和流动分别为12.42±2.24和11.41±2.18(P<0.001)。喂养指数合格率本市大于流动(P=0.001)。喂养指数各分项中,过去24 h奶瓶喂养指数本市小于流动(P<0.001),过去1周食物添加频率中,奶类、鱼虾类、禽畜肉类、蔬菜水果类喂养指数本市大于流动(P<0.01)。婴儿早开奶率、最小膳食多样性、曾经母乳喂养率,本市均好于流动人口(P<0.05)。所有母乳喂养婴儿的最小合理膳食率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婴儿(P<0.01)。结论 调查地区8月龄婴儿喂养情况本市好于流动,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两种评价方法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安徽省2岁以内婴幼儿的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3个市9个社区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 019 名带着2岁以内儿童做常规体检的母亲进行调查。结果 安徽省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达到61.9%,合肥市母乳喂养率(64.5%)和混合喂养率(31.3%)最高,阜阳市的人工喂养率(12.3%)最高;选择人工喂养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母乳。关于母乳喂养的好处,合肥和芜湖的母亲知晓率明显高于阜阳;多因素分析得知合肥和阜阳两市母乳喂养率与母亲职业有关,芜湖母乳喂养率与分娩方式有关(P<0.05)。结论 医疗机构应降低剖宫产率,加强医护人员对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延长哺乳假,公共场所提供母婴保健室,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