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制备复方克林霉素脂质体凝胶并考察其粒径分布、包封率及体外透皮特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复方克林霉素脂质体,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大小及分布,用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将脂质体进一步制成凝胶剂后,考察其体外透皮情况。结果复方克林霉素脂质体的粒径在240nm左右,分布均匀,平均包封率为51.24%;脂质体中的克林霉素能缓慢透过大鼠皮肤,缓释效果明显。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药物包封率较高,定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药物透皮速率缓慢,释药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复方克林霉素乳膏中盐酸克林霉素和甲硝唑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对盐酸克林霉素和甲硝唑的含量进行测定。盐酸克林霉素:色谱柱为ZORBAX SB-C18(4.6×150 mm,5μm),以磷酸二氢钾-乙腈(55∶4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25℃,流速1.0 ml/min;甲硝唑:色谱柱为ZORBAX SB-C18(4.6×150 mm,5μm),以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0 nm,柱温为30℃,流速1.0 ml/min。结果复方克林霉素乳膏中盐酸克林霉素含量在90.2~901.6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102.3%(n=6),精密度RSD=0.53%;甲硝唑含量在12.9~414.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103.1%(n=6),精密度RSD=0.01%。结论该方法简单,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  相似文献   

3.
复方克林霉素临床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克林霉素是克林霉素和甲硝唑的合成抑制体。如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杆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各种厌氧菌,酵母样真菌等常见皮肤感染病原菌有较强抑制和杀灭作用,其抗菌活性为林可霉素的4~8倍,对多种抗菌耐药菌株有效,特别对痤疮丙酸杆菌,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各种厌氧菌作用极强(MIC<0.08μg/ml),对糖秕孢子菌,人蠕形螨,原虫等亦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复方盐酸萘替芬乳膏对离体豚鼠皮肤的透皮作用及皮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方法:采用静态渗透室装置,皮片涂不同浓度盐酸萘替芬、酮康唑单一及复方乳膏制剂(盐酸萘替芬1%、2%、4%,酮康唑0.25%、0.5%、1%)后36h内不同时间(6、12、24、36h)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及皮肤组织中盐酸萘替芬、酮康唑浓度。结果:盐酸萘替芬、酮康唑经离体豚鼠皮的透过率随时间的延长而缓慢增加。36h时,高浓度复方制剂中盐酸萘替芬、酮康唑经离体豚鼠皮的平均透过率分别为(9.3±8.6)×10-3%、(1.39±0.20)%;豚鼠皮中二者浓度分别为(29.81±12.16)、(60.76±5.47)μg.g-1。结论:复方盐酸萘替芬乳膏局部皮肤给药36h后,药物在皮肤组织中浓度较高,表明其透过皮肤吸收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18年2月1日公开发表的关于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治疗BV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合计1 03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治疗BV的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RR=0.94, 95%CI:0.86~1.02, P=0.13)。在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甲硝唑组恶心发生率高于克林霉素组(RR=10.95, 95%CI:2.56~46.78, P=0.001);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腹泻发生率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治疗BV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克林霉素恶心发生率低于甲硝唑。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川芎贴膏体外透皮试验用皮肤作比较研究,选择适宜亲水性成分的实验皮肤并对离体皮肤的前处理方法加以规范。初步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体外扩散试验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TP-5型智能透皮扩散仪,以川芎贴膏中盐酸川芎嗪为考察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比较不同种类离体皮肤及人工合成膜对川芎贴膏经皮渗透参数的影响。结果 累积渗透量及透皮速率:硝酸纤维素膜〉裸鼠〉小鼠〉大鼠〉兔〉硅橡胶〉乳猪〉蛇蜕;时滞:硅橡胶〉硝酸纤维素〉蛇蜕〉小鼠〉兔〉裸鼠〉大鼠〉乳猪。结论 硝酸纤维素膜可作为适宜亲水性成分盐酸川芎嗪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的理想皮肤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川芎贴膏体外透皮试验用皮肤作比较研究,选择适宜亲水性成分的实验皮肤并对离体皮肤的前处理方法加以规范。初步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体外扩散试验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应用TP-5型智能透皮扩散仪,以川芎贴膏中盐酸川芎嗪为考察指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比较不同种类离体皮肤及人工合成膜对川芎贴膏经皮渗透参数的影响。结果累积渗透量及透皮速率:硝酸纤维素膜>裸鼠>小鼠>大鼠>兔>硅橡胶>乳猪>蛇蜕;时滞:硅橡胶>硝酸纤维素>蛇蜕>小鼠>兔>裸鼠>大鼠>乳猪。结论硝酸纤维素膜可作为适宜亲水性成分盐酸川芎嗪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的理想皮肤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非洛地平/美托洛尔复方透皮贴剂,考察其对离体兔皮的经皮渗透性及对家兔皮肤的刺激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Franz透皮扩散装置,以离体兔皮为渗透屏障,NS-乙醇(6040)为接受液,用HPLC法同时测定经皮渗透液中两药浓度并计算其渗透动力学参数.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法考察该贴剂对家兔皮肤的刺激性.结果 非洛地平/美托洛尔复方透皮贴剂中非洛地平和美托洛尔48h内均以零级动力学经兔皮转运,并具一定同步性;该贴剂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结论 非洛地平/美托洛尔复方透皮贴剂缓释长效特征明显,药物体外经皮渗透性较好且稳定,符合经皮给药系统应对皮肤无刺激性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3年4月发布了“评估简化新药申请仿制透皮和局部给药系统可能的刺激性和致敏性的供企业用的指导原则草案”,全面而又具体地阐明FDA对仿制透皮和局部给药系统(TDS)可能的刺激性和致敏性人体内研究的设计和实施的建议。其中包括一般原则(一般考虑)、研究设计和实施、统计分析(刺激性分析和致敏性分析)、辅料TDS和阳性对照TDS以及部分(切割)TDS等。而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指导原则,详细介绍FDA该指导原则主要内容,期望对中国仿制TDS刺激性和致敏性人体内研究与监管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试验和参比制剂2.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透皮作用的一致性。方法: 以大鼠和巴马香猪的皮肤作为透皮渗透的材料,选用立式改良Franz扩散池测定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渗透吸收规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接收液中药物的吸收总量和猪皮中药物的滞留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试验与参比制剂在鼠皮及巴马香猪皮这两种不同透皮材料中5 h利多卡因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分别为(0.380±0.019)和(0.351±0.017)mg·cm-2,(0.228±0.012)和(0.217±0.023)mg·cm-2;丙胺卡因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分别为(0.422±0.022)和(0.382±0.029)mg·cm-2,(0.263±0.015)和(0.238±0.008)mg·cm-2;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在巴马香猪皮中5 h的利多卡因,丙胺卡因的皮内滞留量分别为(2.021±0.094)和(1.999±0.118)mg·cm-2,(2.240±0.115)和(2.208±0.053)mg·cm-2;试验和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比较的结果均符合FDA(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和欧盟的指导原则。结论: 2.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试验与参比制剂的透皮渗透程度和速率均符合外用制剂的一致性要求,且在猪皮内药物滞留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1.
文远大  马柯  赵士冶 《中南药学》2010,8(11):832-835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复方己唑乳膏中己烯雌酚、氯霉素和甲硝唑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 column(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55:5:40);流速:1 mL·min-1;测定波长252 nm;柱温35℃;进样20μL.结果 该方法不受处方中基质干扰.己烯雌酚、氯霉素、甲硝唑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6 8~0.184 8μg(r=0.999 8,n=6)、1.593 6~17.529 6 μg(r=0.999 9,n=6)、1.587 2~17.459 2μg(r=0.999 8,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99.8%、99.9%,RSD分别为0.84%、1.2%、1.1%(n=9).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己唑乳膏中己烯雌酚、氯霉素和甲硝唑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复方龙血竭巴布剂中龙血素A、龙血素B体外释放度及离体大鼠透皮吸收率。方法:通过测定龙血素A、龙血素B含量进行体外释放度和透皮吸收的试验,以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点龙血素A、龙血素B的累计释放量和累计透过量。结果:龙血素A、龙血素B分别在0.151~3.02 μg和0.406~8.12 μg范围内线性良好,龙血素A平均回收率为97.00%,RSD为1.99%,龙血素B平均回收率为97.60%,RSD为1.98%,龙血素A、龙血素B在2 h的释放度分别为94.53%、90.27%,透过立体大鼠皮肤72 h的透皮率分别为35.01%,44.60%。结论:复方龙血竭巴布剂具有良好的释放度和透皮性能。  相似文献   

13.
长春西汀透皮贴剂的研制及体外释药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长春西汀透皮贴剂,研究其体外释药机理.方法:在单层贴剂优化处方的基础上制备了单层、双层和三层贴剂,比较不同类型贴剂经不同皮肤的体外渗透速率,对三层贴剂进行了质量考察并研究了其释药机理.结果:三层贴剂和双层贴剂的经皮渗透量大于单层贴剂.去除角质层的皮肤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屏障作用明显小于完整皮肤. 结论:长春西汀贴剂质量可控,刺激性小,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为角质层,在经皮渗透中有较微弱的储库效应,其渗透行为主要是零级释药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肤福牌皮肤消毒护肤喷雾剂的毒性和刺激性。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进行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完整和破损皮肤刺激实验、急性眼刺激实验以及微核实验。结果:急性灌胃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该产品对雌、雄小鼠的LD50〉5000mg/kg;对家兔多次完整皮肤、一次破损皮肤刺激实验,以及急性眼刺激实验均属无刺激性;500~5000mg/kg微核实验结果呈阴性;亚急性经口毒性实验,对雌、雄SD大鼠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为1000mg/kg。结论:该产品属实际无毒级,无刺激性,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16.
Abstract

Introduction

The American cockroach (Periplaneta americana) is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iplaneta americana (P. americana) is rich in oil that has shown potential antioxidant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in vitro.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复方双氯芬酸辣椒凝胶贴膏质量控制方法,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效果。方法:以HPLC法测定主药双氯芬酸二乙胺和辣椒素的含量,并测定凝胶膏剂含膏量、粘接性能、重量差异等指标;同时对其小鼠离体皮肤透皮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建立的HPLC法可同时测定双氯芬酸和辣椒素含量,双氯芬酸(以钠盐计)和辣椒素分别在25~800 mg.L-1和0.5~16.0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49%和98.37%。小鼠透皮实验中,与市售扶他林乳胶剂相比,本凝胶膏剂中双氯芬酸二乙胺释放较慢,但24 h累积透皮量与扶他林近似;与市售好及施贴片相比,本凝胶贴膏中辣椒素释放较快和较多。结论: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复方双氯芬酸辣椒凝胶贴膏的质量控制,其体外透皮效果良好,为开发凝胶膏剂新产品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wo 1% and one 0.75% metronidazole cream products were approved as bioequivalent products. These product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in vivo cutaneous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by dermatopharmacokinetic (DPK) and dermal microdialysis (DMD) sampling methodologies. The same three products were also evaluated for their rheological and in vitro drug release (IVR) properties. Structural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resulting flow curves. However, similar IVR profiles were obtained for the two topical semisolid dosage forms containing 1% metronidazole. For the lower strength product, a higher IVR rat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lower DPK profile. All three products exhibited similar values of area under the curve when investigated by DMD. This in vitro evaluation corroborated the divergent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found using in vivo method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