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瑞银  周强 《浙江医学》2023,45(11):1198-120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6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部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成像(CTA)与DSA检查。根据DSA检查结果给予患者介入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是否进行介入治疗将其分为介入组204例和非介入组56例,分析DS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结果DSA的病变例数与病变血管检出率均较CTA升高(均P<0.05)。前循环梗死中以颈动脉起始部较为多见,后循环梗死中以椎底动脉颅内段较为多见,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以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与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较为多见,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以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椎底动脉颅内段较为多见(均P<0.05)。介入组卒中复发率、残疾率、死亡率均较非介入组降低(均P<0.05)。结论DS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对介入手术治疗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且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结局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颈部血管的狭窄率,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为进一步提高ICVD介入诊治提出建议。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颈动脉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明显狭窄后,接受脑DSA检查,并对患者的脑DSA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0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脑DSA检查,共明确72例患者存在明显的不同部位血管狭窄,18例符合手术指征患者进行了支架成型术,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00%,发生轻度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脑DSA是对ICVD具有临床诊治意义的检查手段,严格掌握检查指征则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46例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 ①TCD诊断颅内大血管狭窄的阳性预测值为84.8%;②对46例患者的50支狭窄血管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26支,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9支,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支,大脑前动脉狭窄2支,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支;③46例患者支架成形术成功44例(95.7%),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0%~5%,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6.8%);40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 TCD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治中有重要价值;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成功率较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发病后24h内均接受颅脑CT平扫、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在诊断患者脑动脉狭窄、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并根据患者出院后90d随访情况,评价CTA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DS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5例患者脑血管无狭窄,51例患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无狭窄5例,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19例,闭塞12例。CTA检查显示6例患者脑血管无狭窄,50例患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无狭窄6例,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17例,闭塞13例,CTA诊断脑血管狭窄/闭塞的总体符合率为82.14%(46/56),一致性评价Kappa=0.768(t=10.922,P<0.001)。DS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25例,侧支循环不良31例;CT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25例,侧支循环不良31例。CTA诊断侧支循环的灵敏度90.32%,特异度88.00%,准确率89.29%,阳性预测值90,32%,阴性预测值84.62%;预后良好患者CTA检查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TA检查脑血管狹窄/闭塞程度、脑血管侧支循环情况与预后均呈正相关(r=0.454,0.337,P<0.05)。结论颅脑CT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其诊断的脑血管狭窄/闭塞程度、侧支循环情况与预后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唐志鹏  李辉  陈荣举 《中国现代医生》2014,(11):64-66,F0003
目的 探讨颈部CTA在颈动脉狭窄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SA检查以及颈部CTA检查,分析其在术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共观察80支血管,其中单侧病变9例,双侧病变31例,共观察到有71支血管发生病变.其中轻度狭窄16支,中度狭窄21支,重度狭窄31支,闭塞3支.CTA观察到118处斑块,其中易损型斑块35处,纤维斑18处,混合斑块51处,钙化斑块14处.结论 颈动脉CTA具有无创、高分辨率、全方位成像等优点,在颈动脉狭窄的早期诊断和术后疗效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血管内支架介入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1至12月收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情况好于治疗前,且并发症例数较少。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使用颈部血管超声血流显像(CDFI)、CT血管造影(CTA)检查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且需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102例,术后实施为期6月随访调查,术前及术后随访均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DFI、CAT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观察两种检查方式术前对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分析,并评估患者术前、术后随访血管狭窄情况。结果78例手术患者实施DSA检查重度狭窄患者58例(74.35%),CDFI检查重度狭窄患者52例(66.67%),CTA检查重度狭窄患者54例(69.23%),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两种检查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差异相当(P>0.05),且两种方式检查一致性均较高(Kappa>0.7)。CDFI检查患者术后PSV、EDV均低于术前(P<0.05),CTA检查患者术后狭窄远端直径、最小残余直径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使用CDFI及CTA诊断效能相当,与“金标准”一致性较高,且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情况评估特点各异,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也可将两种诊断方式进行联合提高信息获取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脑血管侧支循环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6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02例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脑血管侧循环分级,并于术后6个月行DSA复查,评估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再狭窄情况以及不良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各组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比较,无狭窄、1度狭窄的比例随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上升而下降,P0.05,差异有意义。2度狭窄、3度狭窄则随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上升而上升,P 0.05,差异有意义。各组患者术后半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随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上升,脑血管介入术后预后效果提高,P0.05,差异有意义。无侧支组发生再狭窄发生5例(17.8%),一级组发生3例(7.5%),二级组发生1例(2.9%),三级组无再狭窄。结论脑血管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在脑血管介入治疗的预后及治疗效果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在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及颈部血管超声进行初步筛选,再行全脑血管造影。对狭窄程度〉70%或〉50%的症状性狭窄施行支架成型术,并对手术操作、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96例有38处狭窄,成功置入39枚支架。置入支架后造影见血管狭窄明显改善,术后症状均好转,无1例加重。7例患者术后3~8个月CTA或全脑血管造影随访显示,仅1例出现支架置入部位再狭窄。结论:采用动脉支架成型解除动脉狭窄,以从源头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且手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病血管造影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SA在脑血管病因诊断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0例不同脑血管病的DSA阳性检出率、安全性及临床特点,对颈动脉狭窄,部分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的疗效评价。结果所有受检者无1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总的DSA阳性检出率高(66.74%),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率最高(82.85%),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颅外段受累多见。其次为蛛网膜下隙出血(65.04%)、脑实质出血(52.77%)、单侧动眼神经麻痹(66.66%)、头痛待诊(43.47%)阳性率也高,但总患者数尚少。症状性癫痫的DSA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规范化操作可充分保障DSA检查的安全性。慎重筛查DSA纳入患者可提高DSA的阳性检出率及提高效率/费用比,有效指导二级预防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疗效、并发症.方法 对10例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PTAS),术后即刻造影评价并随访1-21个月.结果 (1)10例患者的10支血管,均成功完成支架植入,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即刻造影显示支架置人后6支血管无残余狭窄,4支血管残余狭窄10%-20%,10支血管平均残余狭窄<10%.(2)10例患者中1例发生了缺血性卒中和血压下降;1例发生了心率减慢、血压下降;1例发生了穿刺部位血肿.(3)10例患者术后随访1-21个月,均未出现与所治疗血管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颈部血管超声和TCD未发现治疗血管再狭窄.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新方法,其安全、有效,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3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3例患者术前狭窄为(76.15±15.11)%,术后狭窄为(3.69±3.0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随访8-12个月,10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偶尔有头晕,1例症状改善(DSA显示多段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显影差)。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缺血症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CT血管造影(CTA)与颈部超声诊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140例,对所有患者均行CTA与颈部超声检查,分析CTA、颈部超声与DSA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DS)的相关性;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比较CTA、颈部超声对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效能。结果 CTA、颈部超声检测的DS分别为(65.48±22.18)%、(63.32±20.79)%;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TA、颈部超声均与DSA检测结果 成正相关(r=0.923、0.988,P<0.05);CTA检测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7.03%、96.75%、96.88%,均明显高于颈部超声检测的80.20%、82.11%、81.25%(P<0.05)。结论 CT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上的诊断价值高于颈部超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巢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7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1.7%,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1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3例,血压下降15例,血管痉挛7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各1倒。随访3个月-1年,共有9例复查了DSA,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症状性颈、推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患者51例,均通过血管造影及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51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诊断明确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19例(37.25%),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14例(27.45%),颅外段颈动脉合并椎动脉狭窄18例(35.29%).51例患者均采取血管内介入方式治疗,成功完成手术50例,仅1例患者因血管路径差支架无法固定并伴有严重并发症而选择终止手术,手术成功率达到98.04%.结论 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可结合超声影像学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数据进行全面评估,提高介入治疗安全性,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39-54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对2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过程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成功接受全脑血管造影229例,顺利完成介入治疗22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18.5%,动脉狭窄情况基本得到控制,214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预后良好。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严格遵循全脑血管造影术操作规范,掌握介入治疗适应证,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张鹏  张新保 《当代医学》2014,(33):141-14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后处理及模拟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中医院2011年8月~2013年12月确诊为血管狭窄性病变且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病例100例,随机均分成A、B 2组(n=50)。A组术前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成像及模拟介入治疗,并与DSA(数字减影血管显像技术)诊断结果进行对比;B组直接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比较A、B 2组介入术中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透视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与金标准DSA相比较,CTA(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技术)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91.4%,正确指数(Youden’sindex)为88.8%;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95(Kappa≥0.75即表示一致性极好),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选用导管数量为(2.0±0.55)支、对比剂用量(35.38±6.5)mL、减影采集序列(3.88±0.56)次、透视时间(10.55±5.57)min、手术时间(30.15±13.25)min等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及模拟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诊断价值与DSA相当,对术前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手术材料选择以及其他术前评估、降低术中操作难度及降低手术者及患者辐射剂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可导致局部脑血流速度下降、组织灌流不足,造成梗死.文献[1]报道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特别是颅内外多发性血管狭窄引起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更明显.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颅内外血管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狭窄有效的新方法[2].但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颅内外血管迂曲、狭窄等,在支架介入治疗术后,伴随有各种并发症.在支架置入过程中,正确的术前评估,手术中正规操作,术后正规治疗及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主要措施[3].我院自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完成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术66例,其中8例患者是多支架置入,治疗效果良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曹韵清  黄伟俊 《广东医学》2011,32(14):1887-1889
目的 比较血管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动脉超声及DSA检查,以及对诊断颈部血管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硬化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超声与DS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上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尤其是对重度狭窄及闭塞动脉的诊断(经Kappa检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与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3月期间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血管再通情况、FIB、HCY水平.结果:观察组溶栓后神经功能评分(6.09±2.01)分、FIB(5.21±1.41)g/L、HCY(13.89±3.78)μmol/L,均低于对照组(8.47±3.85)分、(6.54±1.63)g/L、(16.17±4.06)μmol/L,血管完全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较好,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FIB、HCY水平,促进患者血管再通,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