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等常规方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DVT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χ2=7.731,P=0.021;χ2=6.969,P=0.031)。[结论]常规方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等常规疗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DVT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疗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伴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顺行性溶栓治疗28例晚期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Trousseau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以恶性肿瘤首诊入院,15例围手术期发生DVT,6例在放化疗过程中发生DVT;7例以DVT首诊入院,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膜后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彩色多普勒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确诊.采用尿激酶顺行性溶栓,同时全身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服用小剂量华法林及中医中药等措施治疗.结果: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因疗效不明显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27例均获不同程度缓解.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DVT,应考虑Trousseau综合征的可能;顺行性溶栓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静脉血栓形成(VTE)的影响因素,治疗及VTE对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收治 的33例合并VTE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栓塞部位,血小板,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生存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例肺栓塞患者4小时内死亡。其余32例患者中,痊愈11例,好转8例,无效14例。恶性肿瘤发生VTE时血浆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且D-二聚体高水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80天)远低于低水平的患者(420 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VTE后严重影响生存,治疗主要采用抗凝,祛 聚集等。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于VTE诊断及预后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宁  杨杰  裴圆丽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0):2059-206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生存情况。43例患者经过D-二聚体筛查、血管加压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全部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改善循环治疗。结果:经治疗1月后,37(86%)例患者栓塞症状缓解。随访1年,31例死亡。1年生存率28%。结论:深静脉血栓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肿瘤进展及各种抗肿瘤措施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治疗复杂,预后不良。抗凝治疗为此类患者的基础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王宁  杨杰  裴圆丽 《陕西肿瘤医学》2011,(10):2059-206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治疗及生存情况。43例患者经过D-二聚体筛查、血管加压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全部患者接受了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改善循环治疗。结果:经治疗1月后,37(86%)例患者栓塞症状缓解。随访1年,31例死亡。1年生存率28%。结论:深静脉血栓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与肿瘤进展及各种抗肿瘤措施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潜在的致死性,治疗复杂,预后不良。抗凝治疗为此类患者的基础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妇科恶性肿瘤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性疾病,国外报道妇科恶性肿瘤DVT的发生率为19.6%~37.9%[1],我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了19例妇科恶性肿瘤DVT患者,现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肿瘤患者,特别是晚期长期卧床者,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1998年1月~2001年12月我科共收治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4例。年龄48~79岁,平均56岁。50岁以下者5例,50岁以上者7例。其中肺癌5例,卵巢癌2例,前列腺癌、肝癌、乳腺癌、股骨骨肉瘤、胃癌各1例。所有患者均由影像和病理学明确恶性肿瘤诊断。下肢  相似文献   

9.
王芬  陈美华 《肿瘤学杂志》2014,20(9):775-777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病因、诊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LDVT的35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临床诊断LDVT的首选方法为血管多普勒超声(82.86%)。全部病例确诊后即进行抬高患肢,给予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老年、手术时间长、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LDVT形成的高危人群;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L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比较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后对疗效、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计算不同药物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影响。结果从1988年-2014年,组①观察组为单一药物,对照组为不采用预防性用药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5项研究入选,共969例患者,观察组509例,对照组460例,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OR=0.2,95%CI为0.09~0.44, P<0.0001);术后引流物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 7.61,95%CI为-11.71~26.93,P=0.44)。组②去纤肽与肝素钙对比研究的3篇,纳入患者313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19,95%CI为0.01~4.11,P=0.29)。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丹参、去纤肽等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风险,未增加术后引流物量及出血。去纤苷与低分子肝素钙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1.
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彩超在肿瘤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有了更广泛的应用。本文收集自2000年1月-2005年2月,经彩超诊断的盆腔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0例,分析其原因、发病时期及声像图表现,以利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恶性肿瘤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下肢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下肢DVT患者为病例对照组,再选择34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检测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4 d血清CRP浓度和正常对照组CRP浓度,比较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血清CRP浓度为(47.72±29.88)mg/L,显著高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30.04±15.84)mg/L、(6.19±2.99)mg/L],(F = 38.444,P < 0.01);治疗14 d后观察组和病例对照组CRP浓度均显著下降[(32.77±19.68)mg/L、(7.76±7.52)mg/L],(P < 0.05),但观察组CRP浓度仍显著高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F = 50.087,P < 0.01),而病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277,P = 0.263);治疗后观察组肢体再通缓慢,显著低于病例对照组(ⅹ2 = 7.731a,P = 0.021);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显著低于病例对照组(ⅹ2 = 6.969a,P = 0.031)。结论 CRP在恶性肿瘤并发的下肢DVT发生、发展、疗效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Unifuse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经多普勒超声确诊的16例恶性肿瘤合并急性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置管溶栓,应用尿激酶高压注射器冲击溶栓剂量为30万U,微量泵溶栓(236±42.34)万U,以及球囊扩张等方法,以术前、后的健侧、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膝上周径减少(8.6±0.9)cm,vs (2.7±0.6)cm,膝下周径减少(3.5±0.3)cm,vs (1.3±0.5)cm。术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改善(8.3±1.1 vs 2.0±0.6,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能是恶性肿瘤病变的一种局部临床表现,要重视其合并恶性肿瘤的可能,减少漏诊率。应用尿激酶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具有见效快、治愈率高等特点,效果显著,症状缓解明显,能够迅速恢复深静脉血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3例恶性肿瘤合并LDCT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基本治愈,4例有效,1例无效。随访时间3个月,10例LDVT复发。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应高度重视LDVT,争取早期诊断、积极预防,治疗以抗凝为主,多可缓解临床症状,但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王宏业  马朝来  宋世兵  修典荣 《肿瘤》2005,25(3):298-299
老年病人由于合并内科疾病较多,多存在血液的高粘、高凝状态,而恶性肿瘤本身存在凝血的异常,故老年病人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 inthelower extremities,DVT).现对本院1991~2001年收治的9例发生DVT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实体肿瘤放化疗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实体肿瘤患者放化疗时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2年9月收治的11例出现该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患病率6.4%,术后行放化疗者占63.6%(7/1l),血小板增高者占45.5%(5/11),纤维蛋白原增高者占36.4%(4/11)。治疗结束后完全恢复者占63.6%(7/11),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者占36.4%(4/11)。结论:在实体肿瘤患者放化疗中,特别是对术后行放化疗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及积极防治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持续增高是出现该并发症的危险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其治疗对策。方法 对 2 5例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与随机选取的 2 5例健康成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比较 ,并对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恶性肿瘤组的 ηb、ηp、Fib、HCT、ESR等五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1或 0 .0 5 ) ;在近期疗效上 ,经抗凝、溶栓、祛聚集治疗 3天后 ,病情好转率为 6 0 %。病情加重或无变化的患者 ,立即给予化疗 ,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者占 90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变化 ,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在通过常规溶栓、抗凝、祛聚集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时 ,应考虑有癌栓的可能 ,应果断给予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见性护理在妇科盆腔肿瘤开腹术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妇科盆腔肿瘤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针对可能导致DVT的原因进行预见性护理,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心理、生理、社会环境与文化方面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态度、信任度及对病房环境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VT预见性护理在妇科盆腔肿瘤开腹术后中的效果较好,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舒适度,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患者以老年居多,同时合并其他多种内科疾病,多存在血液的高黏状态、血管壁的硬化、粗糙,故老年患者易引发深静脉血栓.现对我院1998-2006年收治的10位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0.
 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其发生机制包括高凝、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瘀滞等多种因素。DVT临床危害大,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抗凝治疗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对肿瘤患者尚无确定的预防性抗凝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