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4天;治疗组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加波立维(氯吡格雷)75mg,连服14天。结果氯吡格雷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P<0.05),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总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较少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注射用奥扎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0例符合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即采用706代血浆、血栓通、尼莫地平及小量阿斯匹林等常规治疗组)、观察组(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和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0.4ml腹壁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10天,奥扎格雷160mg/次,静脉滴注连用14天。治疗2周后评定血小板、凝血四项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奥扎格雷及低分子肝素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无出血等严重并发征。结论:注射用奥扎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定眩汤联合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TIA患者92例,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奇数组纳入观察组(46例),偶数组纳入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基于此,观察组联合定眩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两个月后脑血流参数、血管内皮功能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两个月时,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血流速(Vmean)、平均血流量(Qmean)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眩汤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患者,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脑血流、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可促进患者康复,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4.
徐隽莹 《兵团医学》2015,43(1):43-4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维吾尔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及他汀类降脂药治疗,治疗组则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ml,Q12 h,连续7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早期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疗程均为15 d。治疗前后检测临床神经缺损程度及血清hs-CRP水平,并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清hs-CRP水平有影响(P<0.05),治疗方法与时间之间无明显交互作用(P>0.05);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疗效均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血清hs-CRP水平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降纤酶联合抗凝联合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101例频发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降纤酶静脉滴注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予以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此外,两组均给予相应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改善循环。入院及治疗结束时分别检测患者的血流变学、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浓度,并按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8.2%)显著高于对照组(52.0%)(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2例低分子肝素钙注射处局部紫斑,无鼻腔、消化道出血等相关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出现进展性脑卒中死亡。余未见明显出血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降纤酶联合抗凝治疗频发TIA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伟 《西南军医》2011,13(6):1001-100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2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予以改善脑循环的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综合评价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脑卒中的发生比率比较,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反馈主要是胃肠道不适,病例数和严重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停药后自行消失。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是治疗该疾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魏酸钠+氯吡格雷)与对照组(阿司匹林+丹参),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为5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魏酸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型脑梗死安全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和地尔硫卓治疗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扩张患者18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和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尔硫卓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88.8%,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2.7%,均明显大于对照组(67.8%,56.7%,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地尔硫卓3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冠状动脉扩张可明显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孙亚勤  杨胜利  杨勇 《武警医学》2015,26(6):580-583
 目的 探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介入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发生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武警总医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患者200例,术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并经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按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是否小于30%,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同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判断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CYP2C19*1/*1与CYP2C19*1/*2、CYP2C19*1/*1与CYP2C19*2/*2、快与中间代谢型比较ADP的抑制率有统计学差异;共79例(39.5%)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氯吡格雷敏感组快代谢型者(基因型*1/*1)多于低反应组(P=0.013),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中慢代谢型较多(P=0.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代谢型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冠心病PCI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相关,携带中慢代谢型基因者发生氯吡格雷低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patency rate after femoro-popliteal stenting followed by oral clopidogrel plus long-term aspirin. In a prospective trial, 31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33 femoro-popliteal artery lesions (21 stenoses, 12 occlusions; 24 femoral, 9 popliteal) were treated with flexible tantalum stents after unsuccessful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preceded by local fibrinolysis in 5 of 12 patients with total occlusion. Post-interventionally, oral aspirin 100 mg was started simultaneously for the long term and was combined with an oral loading dose of 300 mg clopidogrel, followed by 75 mg clopidogrel daily for 28 days.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at least 12 months (maximum 34 months) by clinical examination, Doppler pressure measurement, color and duplex sonography, and angiography in case of suspicion of restenosis. I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historical groups of patients having received aspirin only (41 patients) or a long-term high-dose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aspirin treatment (42 patients). Three small puncture aneurysms were treated successfully by conservative means and were categorized as minor bleeding complication. Cumulative primary patency rate (PPR) was 76±7.5% (1 year), and 70±9.6% (2 years) in the clopidogrel+aspirin group, thus being tendentiously better than in the aspirin-only group showing 75±4.6% (1 year), and 50±8.1% (2 years). Long-term high-dose LMWH+aspirin treatment showed 87±5.8% (1 year), and 72±9.1% (2 years), thus being superior to the other treatment regimes,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etween the LMWH+aspirin and the aspirin group. Clopidogrel plus aspirin is a safe medication regimen and may be effective in the prevention of early stent thrombosis. Mid- and long-term patency rate seems to be intermediate as compared with other therapeutic regimens. The LMWH+aspirin seems to be superior compared with CLAFS; however, randomized studies with larger patient numbers are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2.
唐微  闫翔  刘芳  沈桂林 《武警医学》2020,31(9):782-785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09至2016-09西部战区总医院18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给予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凝集率(PA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进行2年的随访,对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心血管事件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PT、APTT、LVEF、SV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FAR、D-D、FI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T、APTT、LVEF、S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AR、D-D、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发现,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平均无心血管事件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降低凝血系统活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患者远期预后的改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非小卒中患者急性期强化他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发病24 h内非小卒中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强化组(62例)和常规组(63例)。强化组及常规组从入院起分别予阿托伐他汀40 mg、20 mg,每晚一次口服,监测治疗前、发病2周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肝功能、肌酸激酶,并记录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mRS)、治疗后症状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事件,以及发病3个月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 经治疗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强化组患者NIHS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P<0.05)。强化组患者发病2周时mR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发病3个月后两组均有脑梗死复发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后复测血脂,经治疗两组患者Tch、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强化组的Tch、TG、LDL-C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肝功异常、CK异常及症状性出血转化的病例,其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小卒中患者急性期强化他汀治疗可改善血脂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许超  杨永升 《武警医学》2019,30(11):956-959
 目的 观察和血明目片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药物雷珠单抗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wAM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06至2018-06收治的96例(96只眼)wAM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48只眼)。治疗组给予雷珠单抗球内注射联合和血明目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雷珠单抗球内注射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区视网膜中央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出血面积、渗出面积及累积损伤面积等情况,随访结束后黄斑水肿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 (1)BCVA:治疗3个月后,两组均比治疗前升高(t=8.320,t=4.689,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t=2.509,P<0.01);随访3个月后,两组均比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09,t=3.808,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t=3.164,P<0.01)。(2)CRT:治疗3个月后,两组均低于治疗前(t=16.864,t=14.175,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2);随访3个月后,两组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78,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2.687,P<0.05)。(3)治疗后3个月,两组眼底出血、渗出及总的累积损伤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均<0.05),且治疗组眼底出血面积(t=2.893,P<0.05)和累积损伤面积缩小幅度(t=2.164,P<0.05)较对照组更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7,P<0.05)。结论 抗VEGF球内注射联合和血明目片治疗wAMD的临床疗效肯定,联合治疗在控制黄斑出血及水肿复发方面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华法林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抗栓策略,评价其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76例长期服用华法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PCI的临床资料.服用华法林的原因为:心脏金属瓣膜置换术51例(67.1%),半年内的肺栓塞6例(7.9%),永久性房颤伴血栓高危因素19例(25%).PCI术前停华法林用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替代,当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3时行PCI.术后在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ASA)100mg/d及氯吡格雷75mg/d的基础上联用LMWH,并恢复华法林,INR达到1.8以上停用LMWH,调整华法林用量使INR维持在1.8~2.3之间,1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继续用ASA(75~100rng/d),华法林恢复至支架术前剂量.观察住院期间缺血事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SAT)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出血事件5.3%(4/76),其中次要出血1例1.3%(1/76),MACE发生率1.3%(1/76),未因调整抗栓治疗方案而发生主要出血及SAT.结论 长期服用华法林的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术前用LMWH替代华法林,术后短时间内联用小剂量ASA、氯吡格雷、LMWH及华法林,根据INR精确调整华法林剂量并适时停用LMWH,这一特殊抗栓策略安全、有效,且可行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以维持量75mg/d的抗血小板治疗,并随机分为A阿托伐他汀组(A120mg/dn=30,A240mg/dn=30,A380mg/dn=30)、B普伐他汀组(20mg/d,n=30)和C无他汀组(n=30)。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D62P、CD63含量及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他汀治疗前后,A组、B组、C组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A1组、A2组、A3组与C组相比,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实验组, 同时选择与实验组诊断相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差异≤5分的33例为对照组。实验组给予肌内注射棕榈酸帕利哌酮, 每月1次;对照组给予口服帕利哌酮, 1次/d, 1周内逐步加至9 mg/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显效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PANSS评分与基线比较, 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8, P<0.01);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57, P=0.06)。治疗24周后, 实验组显效26例, 显效率为81.3%, 无一例复发, 对照组显效27例, 复发1例, 显效率为84.4%, 两组显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注射用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明显, 与口服帕利哌酮疗效相当, 且不良反应较轻, 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吴浪  杨胜利  张璐  刘英  杨勇  黄洁 《武警医学》2016,27(9):924-927
 目的 评价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基因型检测指导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04至2015-02在武警总医院心内科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71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为进行CYP2C1基因型检测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即根据基因型结果快代谢型患者继续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中慢代谢型患者随机调整为氯吡格雷150 mg,1次/d或替格瑞洛90 mg,2次/d;对照组为未检测基因型的常规治疗组,即口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MACE事件的发生率研究组(4.7%)显著低于对照组(8.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 vs 6.7%,P=0.475)。结论 对于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并调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减少术后MACE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出血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D)术后应用新型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西洛他唑、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5年4月-2006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ACS患者,PCI术后进行两联和三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对比.本研究中入选的合并DM患者共263例,其中122例随机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两联组),141例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三联组).主要终点包括随访1年时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D、卒中或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结果 两组临床和冠脉造影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随访1年两组无支架内血栓和非致死性MI事件发生;三联组心性死亡、卒中、TVR发生率分别为1.4%、0.7%、7.8%,两联组分别为4.1%、3.3%、12.3%,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255,P=0.186,P=0.223);但三联组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脑事件发生率[9.9%(14/141)]低于两联组[18.9%(23/122),P=0.038],其中接受降糖药物治疗者获益更明显.两组出血性事件、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DM患者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减少长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尤其对DM程度严重的ACS者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王怀湘  李建明 《武警医学》2018,29(10):935-937
 目的 评价加巴喷丁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单纯性老年性瘙痒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07至2017-04在门诊就诊的62例老年性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联合组给予加巴喷丁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地氯雷他定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瘙痒、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和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70.9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4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及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VAS评分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联合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3.77±2.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评分[(5.10±1.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7,P=0.031);联合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7.55±1.91)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评分[(11.16±4.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9,P=0.000)。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老年性瘙痒症可有效控制瘙痒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为解除老年性瘙痒症患者的痛苦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