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分析大腹皮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大腹皮中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大腹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大腹皮中共分离出60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36种化合物,占总量的87.48%。其中主要成分为萘(54.93%)、二丁基羟基甲苯(7.21%)、3,4-二甲氧基甲苯(4.74%)等。结论:首次采用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大腹皮挥发性成分,为大腹皮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向天果果壳、果仁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萃取向天果果壳和果仁的挥发物,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向天果果壳中鉴定出48个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88.55%;果仁中鉴定出34个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62.29%。果壳和果仁中共鉴定出化合物72个,两者共有的成分为10个,其中62个为在向天果成分中首次报道。果壳的挥发物绝对含量较高,是果仁的约2倍。结论:向天果果壳和果仁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姜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GC-MS比较分析,并结合PCA技术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性成分,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PCA技术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2种方法共鉴定出48个挥发性成分,其中顶空固相微萃取法鉴定出41种挥发性化学成分,水蒸气蒸馏法鉴定出33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共有成分为26种。结论:2种方法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PCA分析亦进一步验证了其异同。与水蒸气蒸馏法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所得挥发性成分数目和种类较多,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比水蒸气蒸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海桐果实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海桐果实进行萃取,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进行分离分析。结果:共分离并鉴定出22种化学成分。萃取物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α-蒎烯(72.38%),其次为γ-杜松烯(5.66%)、1-异丙烯基-3-异丙酯苯(5.21%)。结论:首次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海桐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为海桐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比较白前与蜜炙白前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白前及其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别从白前和其蜜炙品挥发性成分中分离鉴定出38,43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8.39%、84.76%。两者共有成分有12个,分别占总挥发性成分总量的16.24%、25.59%。生品中含量最高的是桉油精(20.64%);蜜炙品中含量最高的是戊酮酸乙酯(8.22%)。结论:白前及蜜炙白前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白前及其蜜炙品的挥发性成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鱼腥草注射液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新方法,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与传统水蒸气蒸馏、固相萃取等提取工艺比较,为改进鱼腥草注射液制备工艺奠定基础。方法:以色谱峰总面积为指标,对萃取头种类等5项顶空固相微萃取关键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水蒸气蒸馏、固相萃取等3种方法提取鱼腥草注射液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分离出色谱峰个数、鉴定出化合物数量、精密度等指标比较提取效果。结果:顶空固相微萃取对鱼腥草注射液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效果最佳。结论:顶空固相微萃取具有操作简便、快捷、不污染环境、精密度高等优点,可用于鱼腥草注射液中挥发性成分提取、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阿育魏实挥发性化学成分,为其挥发性成分分析提供新方法。方法:实验中以PDMS、CAR/PDMS、PDMS/DVB和DVB/CAR/PDMS为微萃取纤维头,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提取阿育魏实中挥发性成分,采用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并与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DVB/CAR/PDMS萃取纤维有效地萃取阿育魏实挥发性成分,其主要成分为γ-萜品烯(26.21%)、p-伞花烃(23.58%)、百里香酚(20.02%)。结论:HD和HS-SPME 2种分析方法共鉴定出22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挥发性物质组分一致。HS-SPME-GC-MS能快速地获得其组成成分,有利于提取易挥发性化合物,特别是对挥发性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可应用于阿育魏实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顶空静态进样GC-MS分析羌活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顶空静态进样快速分析羌活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顶空静态进样技术提取羌活挥发性成分,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保留指数双重分析。结果:通过GC-MS及保留指数双重定性,鉴定出羌活中24个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α-蒎烯、β-蒎烯、3-蒈烯、D-柠檬烯4种成分约占羌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82.6%。结论:顶空静态进样技术结合GC-MS及保留指数定性,可以方便、快捷地提供羌活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前胡与蜜前胡的挥发性成分,为后续药理研究奠定基础,同时考察蜜炙对前胡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前胡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前胡生品进行分析鉴定,用(HS-SPME)对蜜前胡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SD法鉴定出50种,占挥发性成分的73.84%,SPME法鉴定出38种,占挥发性成分的93.62%,2种方法所得主要有效成分相差不多,鉴于顶空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方便快捷,故前处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法从蜜前胡中鉴定出46种成分,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83.61%。结论:前胡蜜炙后γ-柠檬烯、(1S)-(+)-3-蒈烯、莰烯的含量明显减少,1-石竹烯、α-石竹烯、α-水芹烯、萜品油烯、l-b-红没药烯的含量明显增多,前胡蜜炙后新增了17种成分,减少了9种成分。前胡蜜炙前后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变化。该研究为前胡蜜炙前后各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为前胡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分析和比较醋制南北五味子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 SPME)萃取醋制南北五味子中挥发性成分,结合GC-MS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 从醋制南五味子中鉴定出20种化学成分,从醋制北五味子中鉴定出21种化学成分,分别占各自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9.55%和99.90%。结论:醋制南北五味子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差异较大,为快速鉴定醋制南北五味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肿节风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肿节风挥发性成分。结果:采用HS-SPME-GC-MS共分离出59个色谱峰,鉴定出40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8.47%;SD-GC-MS共分离出59个色谱峰,鉴别出3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0.04%;2种不同前处理技术共同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1种。结论:HS-SPME与SD联合GC-MS适用于分析不同类型挥发性化学成分,将两种方法联用分析肿节风挥发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当归各药用部位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最佳萃取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测定当归各药用部分挥发性化学成分,通过面积归一法确定各成分含量。结果:最终确定条件为称量量0.5 g,萃取温度90℃,萃取时间20 min,解吸附时间3 min。全当归药材粉末出峰94个,当归头药材粉末出峰64个,当归身药材粉末出峰62个,当归尾药材粉末出峰73个,全当归、当归头、当归身和当归尾定性成分含量分别为99.994%,99.747%,97.754%和99.988%。结论:当归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藁本内酯且藁本内酯含量:当归身>当归尾>当归头>全当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瓜子金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瓜子金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联合质谱技术,对瓜子金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利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以BHT为对照,比较分析瓜子金水提液、瓜子金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结果:从瓜子金挥发油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28种,主要含有烯烃、芳香烃、烷烃和酯等化合物;瓜子金挥发油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较之瓜子金水提液更强。结论:瓜子金挥发油具有一定的药理、药用价值和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对瓜子金开发利用时应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蕲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对蕲艾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蕲艾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GC-MS)分析蕲艾挥发油化学成分。通过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有机自由基法研究蕲艾挥发油的清除自由基作用,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蕲艾挥发油、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和维生素E的清除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蕲艾挥发油检测到40种化学成分,初步鉴定了27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89.12%,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侧柏酮(25.17%)、桉油精(23.42%)、樟脑(8.58%)、α-柏酮(7.76%)、4-萜品醇(4.7%)和冰片(3.34%)等。蕲艾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清除DPPH能力从强至弱的顺序为BHT > 蕲艾挥发油 > 维生素E。结论:蕲艾挥发油主要由酮类和萜类组成,并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鉴定宝华玉兰(Magnolia zenii Cheng.)种子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气相色谱共分离出25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19种化合物,占该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9.60%。结论宝华玉兰种子的挥发性成分以tomentosin(95.48%)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黄芩体外抑制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部位,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黄芩提取物经反相C18填料进行固相萃取(SPE)制备不同浓度甲醇醇梯度洗脱部位,以体外抑制AChE能力评价其抗阿尔茨海默症(AD)作用,采用高分离快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RRLC-MS/MS)对黄芩抑制AChE活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黄芩提取物的50%甲醇洗脱部位的AChE抑制活性明显强于其他洗脱部位并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为其体外抑制的活性部位,经液质联用分析共鉴定出15种化合物。结论:黄芩具有体外抑制AChE活性,其主要有效部位为50%甲醇洗脱部位,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为代表的黄酮类成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谷精草及其伪品赛谷精草挥发性成分的异同点,为谷精草的真伪鉴别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谷精草和赛谷精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2种药材共检测到63个峰,鉴定出43种成分。从谷精草中检测到30个峰,鉴定出25个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9.02%;主要物质有1-石竹烯、右旋大根香叶烯、薄荷脑、月桂酸乙酯、癸酸乙酯、软脂酸乙酯、茴香脑、壬酸乙酯等成分;从赛谷精草中检测到33个峰,鉴定出18个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63.94%;主要物质有1-石竹烯、植酮、薄荷脑、壬醛、桉树脑、α-石竹烯、香叶基丙酮等其他成分。结论:谷精草和赛谷精草在挥发性成分上存在一定差异,两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五味子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体外抑菌活性部位的筛选以及分析五味子活性组分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法分段萃取和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结合管碟法对各分离组分进行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追踪检测,筛选出五味子抑菌活性最强组分。超高效液相(UPLC)、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ESI-QTOF-MS)和二级质谱(MS/MS)对五味子抑菌活性组分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70%乙醇提取的五味子依次经乙酸乙酯萃取和AB-8大孔吸附树脂水洗脱的组分(EEW component)为抗MRSA体外抑菌活性部位,同时对抗生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临床分离的耐药MRSA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UPLC-QTOF-MS/MS分析体外抑菌活性组分,根据一级质谱提供的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高能量碰撞碎片信息,初步鉴定了11个化合物,这11个化合物分别为奎尼酸(1)、苹果酸(2)、柠檬酸(3)、苹果酸异构体(4)、咖啡酰奎尼酸(5)、莽草酸(6)、柠檬酸单甲酯(7)、原儿茶酸(8)、富马酸单乙酯(9)、2-羟基-丙基三羧酸-2-乙酯(10)和柠檬酸二甲酯(11)。结论:本实验初步筛选了五味子抑菌活性部位,为开发天然抑菌制剂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