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调查127例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情况及营养支持治疗现状,分析营养风险的发生与病期、年龄、血红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的关系。方法:对127例患者,于入院第2天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足评估。并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病期、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患者的治疗情况,计算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NRS2002评分。明确患者的年龄、病期、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与营养风险的关系。结果:127例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足(BMI <18.5kg/m2)25例,占19.69%;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即 NRS2000评分≥3分者)为72例,发生率为56.69%。23例给予营养治疗,其中3例 NRS2002评分为1~2分,≥3分以上患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20例(5例为终末期患者),占27.78%,主要应用脂肪乳、氨基酸及葡萄糖治疗。年龄越大,发生营养风险的几率越高,贫血、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降低增加营养风险的发生率,病期的早晚与营养风险无相关性。结论: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营养支持治疗未得到重视,存在不恰当及不充分的营养支持治疗。积极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是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营养不良可直接导致肿瘤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抗肿瘤治疗敏感性减弱、并发症增加、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以及生存率下降。营养不良导致肿瘤患者体内严重的生理生化改变是治疗失败、生活质量恶化的根源。因此,开展规范化的营养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肿瘤营养不良属中医“虚劳”的范畴,可根据中医“扶正固本”“虚则补之”的理论进行治疗,中医在防治肿瘤营养不良的发病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体质学是实现肿瘤个体化营养支持的基础。中医体质调养联合营养支持的中西医结合营养疗法对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从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同时结合不同体质类型的基因构成和代谢类型的不同,制订出个体化的营养方案,为肿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向林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2):2548-2551
目的:运用简易营养评定法对围化疗期恶性肿瘤患者病人进行营养评估,以了解患者化疗前后营养不良变化,为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进行人体测量和相关的生化检查,用简易营养评定对其营养状况作综合评价,并对不同性别、病期之间的营养不良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化疗后用淋巴细胞判断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增高,Ⅳ期病人在营养不良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以淋巴细胞判定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增高,Ⅳ期病人的营养不良改变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非常普遍,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严重时还可导致死亡率的升高。但是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放化疗及恶液质患者的营养支持,目前依然有争议。为此我们从恶性肿瘤与营养不良的关系、肿瘤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的临床路径、肿瘤患者的静脉营养治疗及静脉营养治疗的风险五大方面对2008年最前沿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予以总结,供我国肿瘤诊治相关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患者约有40%~80%存在营养相关问题,而营养不良对放射肿瘤患者治疗和预后具有不良影响。医学营养疗法是帮助解决放疗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方法,对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提高肿瘤综合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放疗患者在围放疗期应进行全程营养管理,放疗前、放疗中和放疗后使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进行筛查,必要时使用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并结合RTOG急性和晚期放射损伤分级进行规范化个体化营养支持。本共识就放疗患者的营养支持流程进行了补充和细化,结合肿瘤营养指南进一步对肿瘤放疗营养规范化管理流程和标准进行探讨,为肿瘤放疗临床工作者开展规范化营养支持提供规范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于我国恶性肿瘤第5位。食管癌患者由于梗阻引起摄入不足、肿瘤消耗等因素易发生营养不良,约50%~80%的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发生营养不良。而手术创伤和应激所引起的高分解代谢又加剧营养不良;同时,放化疗的毒副反应,特别是同步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会增加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食管癌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治疗期间积极的营养支持可提高治疗疗效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目前采用的营养支持方式较多,以肠内营养支持为首选,可适当给予免疫营养制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肿瘤放化疗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及营养支持情况。方法:以2017年1月至10月肿瘤放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NRS2002)筛查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暂无营养风险者,每周重复筛查。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肿瘤类别患者间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的差异。调查患者的营养支持状况和营养支持方式,比较不同营养风险患者间营养支持率的差异。结果:符合标准的369名患者中,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分别为45.3%、30.6%。不同年龄患者间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类别患者间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率39.8%,其中肠外、肠内、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占比分别为97.3%、0%、2.7%,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中全合一和单瓶输注占比分别为59.9%、40.1%。不同营养风险患者间营养支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放化疗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但营养支持率较低,且营养支持存在不合理性,规范化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我国关于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研究逐年增多,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引 起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显示,我国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患病率可高达 40%~80%,晚期恶性肿瘤 患者的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则更高。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发生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对手术、放疗 和化疗的耐受性和敏感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生存时间。合理的营养治疗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 率和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总死亡率,同时增加患者总生存期。由此看出,肿瘤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日 趋重要,对恶性肿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肿瘤患者临床营 养研究的进展,就国内关于肿瘤患者的临床营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肿瘤营养治疗和营养研究的新思路,即在恶性 肿瘤发生、发展中尽早使用合适的营养筛查工具如营养风险筛查量表、主观全面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及营养评估, 在有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患者中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这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转归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焦点,肿瘤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肿瘤相关性营养不良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恶性肿瘤疾病本身,20%的肿瘤患者的直接死因是营养的缺失和进行性发展的恶液质。营养不良的发生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和抗感染能力,导致其在化疗期间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下降,同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预后。肿瘤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40%~70%,因此,早期筛查围化疗期存在营养风险的肿瘤患者,给予充分合理的营养支持,以纠正其营养不良状态,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围化疗期的营养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不良状况,并对预后产生积极影响,以五阶梯营养疗法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逐步开展,一些新型改善营养状况的制剂与药物在临床研究和动物试验中显示出独特的疗效,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旨在探索兼顾提高营养状况与改善预后的有效手段。营养治疗贯穿抗肿瘤疗法的始终,本文分析了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及其原因,并围绕围化疗期营养疗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化疗期常伴有营养不良,肿瘤及化疗药物是引起患者营养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评价存在营养不良或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状况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一些新的营养评价方法和营养制剂的出现更加有助于围化疗期胃肠道肿瘤患者保持良好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现状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我院入院的1 057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NRS2002实施营养风险筛查、PG-SGA评估其营养状况、EORTC QLQ-C30调查其生活质量,在患者出院后收集住院期间营养支持情况。结果:1 057例患者中,34.3%存在营养风险,51.8%存在营养不良;营养良好组的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体重、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握力均高于营养不良组(P<0.05)。营养良好组在总体健康状况及5个功能领域的分数高于营养不良组(P<0.05);在9个症状领域的得分低于营养不良组(P<0.05);营养状况与总体健康状况及5个功能领域呈负相关(P<0.05),与9个症状领域呈正相关(P<0.05)。肿瘤患者营养支持率低,仅17.69%的患者得到营养支持。结论: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状况普遍较差,营养不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血清中细胞因子Orexin A、ALB、Leptin水平与胃肠道肿瘤营养不良的相关性,为临床营养状况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24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诊疗数据,采用PG-SGA评分系统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其血清中Orexin A、ALB、Leptin、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生化检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胃肠道肿瘤营养中相关因素。结果:根据PG-SGA评分,A级(营养状况良好)患者43例,B级(中度或可疑营养不良)患者59例,C级(重度营养不良)患者22例。营养不良患者所占比例65.32%。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血清中Orexin A、ALB、TNF-α和Leptin水平与营养状态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血清中Orexin A(OR=1.075,95%CI:1.025~1.126)、ALB(OR=0.932,95%CI:0.681~1.276)、Leptin(OR=2.077,95%CI:2.009~2.148)的含量与营养状况有相关性。ROC曲线分析显示Orexin A(AUG=0.708)、ALB(AUG=0.791)、Leptin(AUG=0.592)水平均可用于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预测,且可用作联合诊断。结论:血清中Orexin A、ALB、Leptin水平与胃肠道肿瘤营养不良相关,可用于临床营养不良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率占第2位.营养不良贯穿肝癌患者的整个病程,发生率高达80%,肝癌患者经历肌肉蛋白质消耗和支链氨基酸氧化减少,营养不良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多见.肝癌患者在入院时应进行常规的营养诊断(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及综合评定),并遵循五阶梯治疗原则进行营养干预.稳定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肥市属部分医疗机构消化道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现状调查情况,为提高患者营养干预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合肥市滨湖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住院患者3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患者主观整体评估(PG-SGA)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为营养不良组与营养良好组。查阅病历资料,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家族肿瘤史、肿瘤病灶转移、肿瘤分期、是否接受放化疗等,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合肥市属部分医疗机构消化道恶性肿瘤住院患者350例中85例营养不良,占24.29%。营养不良患者中中度营养不良占14.29%,重度营养不良占10.0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属部分医疗机构消化道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与性别、吸烟史、饮酒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肥市属部分医疗机构消化道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与年龄、家族肿瘤史、肿瘤病灶转移、肿瘤分期、是否接受放化疗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肥市属部分医疗机构消化道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患者营养筛查、评估及干预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足量营养支持对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CRF)以及营养状况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03月-2019年03月间收治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90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行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45例给予足量营养支持,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Piper疲乏评估量表(RPFS-CV)以及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QLQ-C30)对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癌因性疲乏、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营养风险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3项指标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情感疲乏、躯体疲乏和认知疲乏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降幅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EORTCQLQ-C30评分中功能领域、整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采用足量营养支持能改善其营养状况,缓解癌因性疲乏等症状表现,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癌性营养不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31%~87%,导致患者对放疗的耐受性差、依从性下降,治疗中断或延后,明显影响预后。放疗时间延长及同步放化疗会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总体主观评定法(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最适合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营养风险筛查,根据评估结果,在放疗早期和放疗后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进行营养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血脂与相位角(PA)、体脂百分比(PBF)的相关性,为肿瘤患者营养管理和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2月至2022年04月我院收治的159例肿瘤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评分、用药史、既往病史、个人史、入院后血脂、人体成分分析结果。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血脂水平和PBF的差异,血脂、PG-SGA评分与PA、PBF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肿瘤患者血脂与PA、PBF之间的关联和影响。结果:不同瘤种之间甘油三酯(TG)和PBF存在差异(P<0.05);女性、低龄和行为状况(PS)评分低的患者,总胆固醇(TC)、TG要高于男性、高龄和PS评分高的患者(P<0.05),吸烟患者有更低TG和载脂蛋白A(Apo-A)(P<0.05),饮酒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更低(P<0.05)。中度营养不良患者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最低(P<0.05),TG随着营养状态恶化单调下降。将抗肿瘤治疗措施按血脂异常的风险进行分组比较,各风险组未见血脂水平存在差异。PA与PG-SGA呈显著负相关(r=-0.425,P<0.001),与TC、TG、LDL呈正相关(P<0.05)。PBF与TC、TG、LDL呈正相关(P<0.001)。控制性别后,偏相关检验PBF与TC、TG、LDL仍呈正相关(P<0.05)。结论:肿瘤患者血脂受多种因素影响,TC、TG、LDL与PA、PBF正相关,肿瘤患者应避免血脂过低。脂代谢调节治疗和抗肿瘤药物对于血脂异常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分析初次放疗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态,旨在为放疗中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16-2017年收治的68例初次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态行营养风险筛查表法评估营养风险,临床检测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和体质量指数(BMI),并行χ2检验。结果 68例初次放疗患者中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0%,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9%。出现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均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和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4例C-反应蛋白升高,16例血红蛋白值降低,17例患者前白蛋白降低,1例患者白蛋白值降低,5例患者总蛋白值降低。放疗前已化疗及未化疗者在BMI评估营养不良、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及前白蛋白值变化均不同(P均=0.00)。放疗前手术者及未手术者在BMI评估营养不良、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及前白蛋白值变化均不同(P均=0.00)。结论 头颈部恶性肿瘤和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均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并证实疗前化疗或手术者的营养状况比未行治疗者差,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变化比白蛋白、总蛋白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