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后不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单孔胸腔镜下行肺大疱切除手术的59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术中不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仅留置1根艾贝尔引流管(单管组);31例患者术中留置1根胸腔闭式引流管及1根艾贝尔胸腔引流管(双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孔电视胸腔镜在单纯性创伤性膈疝中的治疗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175医院2008年3月至2014年3月78例单纯性创伤性膈疝治疗的临床资料,男52例,女26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5.2±8.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单孔胸腔镜组40例(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和剖胸组38例(剖胸手术还纳疝入的腹腔器官).采用不可吸收线间断缝合修补膈肌缺损,缺损无法缝合修补,采用补片修补.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切口 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7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36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膈疝复发.与剖胸组比较,单孔胸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短[(3.1±1.3)cm vs(7.2±3.7)cm,P<0.05],术中出血量少[(51.0±6.3)mL vs(80.4±4.9)mL,P<0.05],手术时间短[(70.0±15.1)min vs(125.4±18.3)min,P<0.01],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短[(2.7±1.3)d vs(5.1±0.8)d,P<0.05],住院时间短[(14.0±1.3)d vs(22.5±1.6)d,P<0.01].结论 单孔胸腔镜治疗单纯性创伤性膈疝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改善了创伤性膈疝患者术后恢复质量,是治疗单纯性创伤性膈疝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两种类型导管置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5月某院急诊内科行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胸腔积液的患者2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放置引流管类型不同将其分为猪尾导管组(n=102)与中心静脉导管组(n=100)。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总引流量、住院时间)、胸腔积液总体治疗有效率、分隔型胸腔积液治疗有效率及置管成功率。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猪尾导管组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5.97±1.58)d、(10.07±4.38)d]短于中心静脉导管组[(8.05±2.03)d、(12.35±5.24)d],总引流量[(2 706.299±329.56)mL]多于中心静脉导管组[(2 326.53±291.31)mL],胸腔积液总体治疗有效率(92.15%)高于中心静脉导管组(83.0%),分隔型胸腔积液治疗有效率(91.8%)高于中心静脉导管组(7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猪尾导管置管引流胸腔积液与中心静脉导管比较,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胸腔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将80例中或大量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人持续胸腔引流联合胸腔内注药;对照组单用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胸腔内不注药。两组均予相应护理措施,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出现并发症情况、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胸水吸收时间[(9.84±5.18)天vs.(15.25±9.52)天]、住院费用[(1991.02±316.20)元vs.(2336.80±618.23)元]、治疗后第3个月的胸膜厚度[(1.12±0.18)mmvs.(2.05±0.35)mm]及并发症(胸膜反应率、气胸发生率、胸水包裹发生率)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联合胸腔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方法简单、方便、安全、经济、患者痛苦少、临床效果好,有助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4年11月行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21例患者均在单孔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50±26.5)min;术中失血平均(180±30.6)ml;术后第一个24h引流量平均(330±90.5)ml;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3.8±1.3)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8±1.2)d。除2例术后长期漏气外,其余患者均恢复顺利。结论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CVC)在中医肿瘤科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肿瘤科2011年1月-2014年11月住院患者188例,随机分为CVC组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各94例,CVC组给予CVC术,PICC组给予CVC术。观察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期间患者不适感、导管相关性感染、误穿动脉、堵管、脱管、气胸、穿刺点渗血或渗液、静脉炎等情况。结果 CVC组穿刺成功率为100.0%,PICC组为9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17.96±3.93)min,置管留置时间为(15.63±9.92)d,治疗期间18例(19.1%)患者发生不适;PICC组置管操作时间为(32.22±6.23)min,置管留置时间为(121.39±86.57)d,治疗期间12例(12.8%)患者发生不适;CVC组的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短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期间患者不适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堵管、脱管、气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C组误穿动脉、穿刺点渗血或渗液的发生率高于PICC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P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C置管成功率高,操作易于掌握,导管保留时间较长,方便管理。CVC可保障中医肿瘤科多种治疗目的的实施,置管方便、安全、患者痛苦小,CVC对中医肿瘤科患者的各种输液治疗及静脉内营养有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谢黎  王莉  刘晓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4,(15):2314-2315
目的:通过比较孕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上或下静脉置管(CVC)在胃肠外静脉营养治疗(TPN)中的应用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PICC组和CVC组,各60例,分别观察一次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维护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7%,CV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86.7%;PICC组的置管留置时间1~93 d,平均(36.3±5.4)d,导管维护费用300~400元;CVC组的置管留置时间1~45 d,平均(11.7±3.2)d,导管维护费用500~600元;PICC组患者导管阻塞或脱落发生率为6.7%,而其他并发症(气胸、导管感染、局部动脉损伤)发生率为0、1.7%、1.7%,CVC组分别为3.3%、1.7%、3.3%、3.3%。PICC组在插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维护费用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都明显优于CVC组,但导管的阻塞和脱落情况则劣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降低并发症等优点,对减轻患者疼痛及早日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中心静脉导管加注入尿激酶与常规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积液的堵管发生率及患者耐受性.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8月住院部确诊的胸腔积液73例,分为3组,实验一组21例采用胸腔留置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实验二组18例采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加每日尿激酶10万单位注入胸腔,对照组34例采用留置常规胸腔插管闭式引流,比较3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堵管率、耐受性.结果 实验一组、二组堵管率分别为42.9%(9/21)和27.8%(5/18),对照组为14.7%(5/34).实验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422,P=0.020).实验一、二组总体耐受性满意率92.3%显著高于对照组55.9%(χ2=12.973,P=0.000),实验组耐受性好.结论 尿激酶在减少胸腔闭式引流管堵管率上有一定作用.患者对中心静脉导管的耐受性要好于常规置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腔引流管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对胸腔镜辅助下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效果。方法 80例采用胸腔镜辅助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按引流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置入胸腔引流管引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拔管后再穿刺次数和住院时间,术后1、3、5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1.90±0.60)d、拔管后再穿刺次数(0.08±0.28)次及住院时间(8.40±1.40)d均优于对照组的(4.20±0.80)d、(0.47±0.74)次、(11.90±1.8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 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采用胸腔引流管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改善了手术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疼痛,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冯丽娜  王宏 《天津医药》2019,47(5):521-524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时间窗阿替普酶在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6 年 1 月—2018年4月我院诊治的95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间分为2组,观察组为发病距离溶 栓时间<3 h的患者45例,对照组为发病距离溶栓时间在3~4.5 h的患者50例。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 恢复、认知功能以及脑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后7 d,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9% vs. 82.0%,P>0.05);2 组患者经阿替普酶治疗后1 d与7 d的NIHSS评分、MES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同时观察组在治疗后1 d 与 7 d 的 NIHSS 评分[(7.13±2.42)分、(4.85±1.76)分]、MESSS 评分[(8.48±2.72)分、(5.61±2.05)分]均低于对照组 [(8.48±2.86)分、(6.08±2.31)分;(10.08±3.09)分、(7.23±2.81)分](均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的MRS评分等级 [预后良好(91.11%)、预后不良(8.89%)、死亡(0)]明显优于对照组[预后良好(76.00%)、预后不良(20.00%)、死亡 (4.00%)](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出现脑出血发生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14.00%(P<0.05)。结论 脑梗 死患者在发病距离溶栓时间<3 h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降低脑出 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纳入接受单孔胸腔镜手术后不留置胸管与常规留置胸管的患者,比较两组术后气胸发生率、胸腔积液、肺不张、皮下气肿、切口渗液情况、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术后平均住院日,从而对两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估,以期对部分接受单孔胸腔镜术后不置胸管策略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日粤北人民医院胸外科行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下胸科手术共1 480例,筛选出单孔胸腔镜肺楔形切除、肺大泡切除及纵隔肿瘤切除患者112例,再次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共73例,分为无胸管组34例(术中经胸管排气水检测无漏气直接缝合切口,不放置引流管)和常规胸管组39例(术中在手术切口肋间留置22号胸腔引流管),对术中转多孔或中转开胸手术、术后并发症、疼痛评分、术后平均住院日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无术中中转开胸或多孔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胸管组和常规胸管组患者术后第1天NRS评分[2分:38.2%(13/34)比7.7%(3/39)、3分:52.9%(18/34)比56.4%(22/39)、4分:8.8%(3/34)比35.9%(14/39)]、术后住院时间[0 d:0.0%(0/34)比7.7(3/39)、1 d:38.2%(13/34)比15.4%(6/39)、2 d:58.8%(20/34)比48.7%(19/39)、3 d:2.9%(1/34)比17.9%(7/39)、4 d:0.0%(0/34)比10.3%(4/3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胸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17/34),与常规胸管组51.3%(20/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3)。结论 无胸管单孔胸腔镜对于选择性肺楔形切除、肺大泡切除及纵隔肿瘤切除安全、可行,有助于术后快速康复,减轻患者疼痛及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吸气肌训练(IMT)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 2014年 1月—2015年 12月在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时处于稳定期的 COPD患者 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IMT组,每组 25例。对照组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或糖皮质激素,IMT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吸气肌训练。2组患者在入组时(0个月)及第 12个月进行随访,检测最大吸气压力(PImax)、6 min步行距离、COPD评分(CAT)及住院次数,分析对比 2组间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过 12 个月的观察,对照组的 PImax 下降[(80.12±17.94)cmH2O vs (. 78.28±17.98)cmH2O,P<0.05],6 min 步行距离缩短[(283.96±22.67)m vs.(278.12±21.12)m,P<0.05],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减少[(1.32±0.25)L vs(. 1.27±0.24)L,P<0.05]。与对照组相比,IMT组 PImax显著上升[(78.28±17.98)cmH2O vs.( 95.48±19.36)cmH2O,P<0.05],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278.12±21.12)m vs.(320.32±28.71)m,P<0.05];通过训练,IMT组患者的 CAT评分明显下降(15.36±5.20 vs. 11.76±2.79,P<0.05),而且因急性加重所致的住院次数明显减少[(1.40±0.91)次 vs(. 0.68±0.63)次,P<0.05];但 2 组 FEV1 及 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0.24)L vs.(1.40±0.28)L;49.56%±9.93% vs. 53.81%±13.66%,均 P>0.05]。结论 长期进行 IMT 可以改善COPD患者的活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为 COPD患者生存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的效果及其对抗结核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72例接受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胸腔引流的效果及其抗结核治疗的依从性。结果干预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2.1%(35/38);置管引流后,平均胸水消失时间(4.0±1.2)d,总住院天数(14.6±3.3)d;上述指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出院时,干预组知识达标32例(84.2%,32/38),患者满意度评分(92.5±4.2)分,上述指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服药依从性评估显示,干预组依从性高者达到50.0%(10/38),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实施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改善胸腔引流效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抗痨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堵管后再通的时间窗.方法 通过体外模拟中心静脉堵管分4h(A组及a组)、8h(B组及b组)、12h(C组及c组)、24 h(D组及d组)、48 h(E组及e组)10组用尿激酶1000 U/ml进行负压溶栓,观察其效果.结果 相同的堵管时间条件下,两种不同的静脉导管所需要的再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中4h与8h、8h与12h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2h组与24 h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C管中4h与8h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h与12h、12h与24 h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堵管后再通成功率以及所需时间与堵管时间密切相关,中心静脉堵管发生回血返流应及时冲管,正压封管,发生堵管后及时进行再通的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缺血后适应(IPC)减轻急性下肢缺血(AU)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45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高脂饮食与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结合的方式建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适应组(IPC组),每组各15只.检测三组大白兔阻断股动脉前、持续再灌注2h后血液中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水平,观察再灌注后下肢骨骼肌组织学改变,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三组大白兔下肢再灌注后骨骼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IR组比较,IPC组兔血浆CK、MDA明显降低[(7.49±0.84) U/L与(8.19±1.06) U/L,P<0.05],[(3.67±0.36) nmol/L与(4.06±0.55) nmol/L,P<0.05],而SOD则显著升高[(420.40±30.94)μmol/L与(384.73±44.12) μmol/L,P<0.05],骨骼肌细胞凋亡指数降低[(12.27±2.11)%与(16.62±1.4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组织形态学观察IPC组兔骨骼肌损伤、坏死程度较IR组减轻.结论 急性下肢缺血应用IPC能显著减轻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减少自由基生成、增强抗氧化及减轻缺血再灌注诱导的骨骼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恢复的临床作用.方法 284例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142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实施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焦虑自...  相似文献   

17.
张志强  马永昌 《河北医药》2010,32(14):1849-1850
目的比较胸膜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脓胸时胸膜腔注入不同药物的疗效,探讨治疗结核性脓胸的理想方法。方法将选入的结核性脓胸患者分为2组:A组(中心静脉导管胸膜腔置入引流加胸膜腔内注入尿激酶法)3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内引流胸液,每日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B组(中心静脉导管胸膜腔置入引流加胸膜腔内注入异烟肼法)32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内引流胸液,每日通过引流管注入异烟肼;2组患者的化疗方案均为2HREZ/10HR。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12个月时显效率、总有效率A、B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膜腔内置入加注入尿激酶是一种治疗结核性脓胸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与右侧开胸小切口房间膈缺损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全胸腔镜组(28例)和右侧开胸小切口组(22例)。结果两组均无死亡。全胸腔镜组与右侧开胸小切口组体外循环时间分别为(125+41)min和(55±8)min(P〈0.05);升主动脉阻闭时阃分剐为(34±16)min和(19±5)min(P〈0.05);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6.4±1.6)h和(6.8±1.7)h(P〉0.05);术后胸液引流量分别为(102±20)mL和(133±28)mL(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9±1.15)d和(5.8±2.1)d(P〉0.05)。结论早期行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较侧开胸小切口手术操作时间稍长,但患者术后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