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提高对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的认识,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风险。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儿童血液与肿瘤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儿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转归。结果:血栓形成率:2013年1月-2020年6月,共收治恶性肿瘤患儿727例,相关性血栓形成11例(1.51%)。肿瘤类型与血栓部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54.55%);静脉血栓形成10例(90.9%)。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7例(63.64%)血栓发生在导管相关部位。化疗与感染:有3例(27.27%)患儿应用培门冬酶合并重症感染。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诊断:动脉血栓表现为皮肤发凉、苍白,变黑,远端动脉搏动消失。静脉血栓表现为肢体肿胀,伴或不伴疼痛、活动受限。11例患儿出现症状后均经过血管B超明确诊断。治疗与转归:经过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后7例血栓完全消除,3例血栓部分消除,1例截肢,无1例血栓栓塞发生。结论: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儿童恶性肿瘤相关性血栓形成与肿瘤类型、治疗阶段、PICC应用、培门冬酶、感染等多个因素相关,发生在导管相关部位多见。临床表现以静脉血栓形成多见,表现为肢体肿胀、或伴有疼痛、活动受限。B超诊断方便快捷,低分子肝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血栓形成是许多肿瘤或肿瘤治疗后发生的致命并发症.随着临床血栓检查与诊断方法的进步,恶性肿瘤合并血栓的发现率正逐步提高.日本学者田中等解剖了恶性肿瘤547例(除外白血病与脑肿瘤),血栓形成发现率为47.5%~50.3%[1];而Edoute等[2]检查200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现11%血栓栓塞,6%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研究证实,恶性肿瘤出现高凝状态是并发血栓的根本原因[3].为此,我们对40例肺癌患者进行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以探讨凝血纤溶机能的变化在肺癌血栓形成监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以静脉血栓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深静脉血栓与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分析23例以深、浅静脉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栓塞部位、是否合并肺栓塞、凝血功能检测指标、血小板计数、原发肿瘤类型、转移与否以及抗凝治疗效果,分析肿瘤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 深静脉血栓形成16例(上肢3例,下肢13例),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7例(上肢2例,下肢4例,胸壁1例),凝血功能检查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计数均不同程度升高或降低,抗凝血酶活性不同程度下降,D-二聚体水平增高,5例合并远处脏器转移.抗凝治疗及腔静脉滤器降低血栓复发、大出血及致死性肺栓塞.结论 不明原因的静脉血栓患者应高度警惕肿瘤的存在,抗凝治疗及腔静脉滤器是降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2位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形成,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及缩短生存期,因此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如原发性脑肿瘤、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此外,多种原因所致静脉血流淤滞、抗肿瘤药物及孕激素类药物治疗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血栓形成参与了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等机制,抗凝治疗不仅能有效地治疗血栓,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肺癌患者凝血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形成是许多肿瘤或肿瘤治疗后发生的致命并发症。随着临床血栓检查与诊断方法的进步,恶性肿瘤合并血栓的发现率正逐步提高。日本学者田中等解剖了恶性肿瘤547例(除外白血病与脑肿瘤),血栓形成发现率为47.5%~50.3%^[1];而Edoute等^[2]检查200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现11%血栓栓塞,6%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研究证实,恶性肿瘤出现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2例以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结果 2例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分别以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脾脏动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分别随访观察35个月和1个月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数异常增多,JAK2V617F突变型均为阳性,口服羟基脲以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未发生其他部位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结论 不明原因血栓形成可能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首发表现,需加强随访观察,经骨髓涂片和JAK2V617F突变型检测诊断后主要依据危险分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我院住院病人宫颈癌患者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分析VTE形成机制及诱发因素,探索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近5年我科收治的宫颈癌合并深静脉血栓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17例VTE的发生和介入手术化疗有关。2例(6.7%)血栓栓塞发生在宫颈癌确诊之前,28例(93.3%)发生在宫颈癌确诊之后,单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7例,合并肺栓塞(PTE)2例,DVT合并PTE 1例。22例在栓塞前有化疗史。结论:血栓可能为肿瘤病人的首发表现,病人出现不能解释的血栓栓塞性疾病应考虑有肿瘤的可能。抗凝治疗对于血栓栓塞症疗效确切。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口服避孕药、口服甲地孕酮、介入手术与VTE的发生几率可能有关。分期晚,远地转移的肿瘤患者易出现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8.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是仅次于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血栓有时可作为隐匿性癌的初始表现。血栓形成参与了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等机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栓塞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缩短生存时间。抗凝治疗不仅能有效的治疗血栓,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低分子肝素(LMWH)作为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有效的和安全的首选药物,其优点包括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推荐在院的及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LMWH。LMWH应作为已确诊的和存在再发可能的VTE的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栓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血栓栓塞(VTE)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是仅次于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血栓有时可作为隐匿性癌的初始表现。血栓形成参与了肿瘤的进展、血管生成和转移等机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栓塞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缩短生存时间。抗凝治疗不仅能有效的治疗血栓,而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低分子肝素(LMWH)作为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有效的和安全的首选药物,其优点包括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推荐在院的及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LMWH。LMWH应作为已确诊的和存在再发可能的VTE的肿瘤患者的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患者与血栓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栓症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恶性肿瘤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栓形成,而血栓形成又促进了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这类血栓症的表现随血栓形成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多同时伴有恶性肿瘤的原发表现。9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可出现凝血系统相关指标异常。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时,不必进行预防性抗血栓治疗。当凝血功能异常时,预防性治疗的必要性尚无定论,但对于接受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预防性治疗能显著降低静脉血栓发病率。抗血栓形成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可控制血液的高凝状态,减少恶性肿瘤患者血栓症的发病率。恶性肿瘤患者一旦确诊有血栓形成就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皮下应用低分子肝素已经成为急性血栓症的一线治疗药物。低分子肝素和丙酮苄羟香豆素还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癌胚抗原(CEA)轻度升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健康管理部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体检者资料32 098份,其中CEA轻度升高的体检者有942例,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统计患癌前病变例数及确诊为恶性肿瘤的例数,计算癌前病变检出率及恶性肿瘤检出率,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CEA轻度升高在健康体检者中癌前病变检出率为4.78%,恶性肿瘤检出率为3.93%,且阳性组体检者中60.98%为消化道疾病,CEA是影响恶性肿瘤和癌前病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健康体检人群CEA轻度升高对于肿瘤早期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微生物群是由寄生在人体上皮屏障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组成的,其中大部分位于肠道内,与宿主之间形成共生的关系。机体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虽然受到年龄、饮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是相对稳定的。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肠道菌群不但能够维持局部稳态,还能调节机体代谢、炎症和免疫等生理过程。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群,特别是肠道菌群能够显著调节机体对癌症治疗的反应性以及机体对毒副反应的敏感性。检查肠道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可作为筛查恶性肿瘤的新方法。本文将综述微生物群具有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抗肿瘤治疗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证据,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从而为恶性肿瘤精准治疗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3.
胡洪  路会侠 《现代肿瘤医学》2020,(23):4203-4206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以手术、铂类和紫杉烷类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案已被确立为卵巢癌治疗的标准,但其死亡率仍位居妇科肿瘤之首。自噬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细胞代谢过程,参与细胞的病理、生理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与肿瘤有重要而复杂的关系。Beclin1是自噬体形成过程中重要的靶点,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但目前Beclin1与卵巢癌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将从Beclin1与卵巢癌发生发展、治疗及耐药的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卵巢癌早期诊断及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迪  张斌  崔晓楠 《现代肿瘤医学》2020,(11):1945-1950
中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在我国,中成药或多或少的应用在癌症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但是有部分医生或患者对中药的作用持保留态度,限制了中药的推广和应用。华蟾素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强心、增强免疫力、止痛、麻醉、诱导血管收缩等作用,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其中bufalin是其发挥功能的重要单体,而部分医生对其抗肿瘤机制并不熟悉,本文拟对bufalin的抗肿瘤机制作出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恶性生殖细胞瘤(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MGCT)的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初发颅外MGCT患儿138例。对患儿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做综合分析。结果:按病理分期,Ⅰ期患儿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OS为100.00%,Ⅱ期患儿5年为94.44%,Ⅲ期5年OS为96.43%,Ⅳ期5年OS为88.73%。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对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1),年龄、性别及部位对于生存率的影响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中共有13例Ⅰ/Ⅱ期患儿接受手术后临床观察,有5例(38.5%)在2年内出现疾病复发进展的情况并接受化疗,目前均达到临床缓解。结论:通过以手术联合含铂类药物化疗并根据临床危险度的不同分层治疗MGCT瘤患儿,可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多种代谢异常簇集发生在同一个体的临床状态,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脂肪组织可分泌大量脂肪因子,参与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Chemerin是近年新确认的脂肪因子,具有促进脂肪分化和炎症反应、影响胰岛素抵抗及调节脂代谢等作用,参与代谢综合征极其相关疾病的进程。此外,作为一种趋化因子,Chemerin可介导肿瘤微环境中多种免疫细胞募集,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将针对Chemerin在代谢综合征相关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脉管癌栓对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CD34标记血管癌栓,D2-40标记淋巴管癌栓,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脉管癌栓组患者和无脉管癌栓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比较淋巴管癌栓组和血管癌栓组患者生存率差异。结果:不同病理分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化疗情况和脉管癌栓均会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预后(P<0.05);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癌栓均为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脉管癌栓组生存期显著低于无脉管癌栓组(P<0.01);血管癌栓组生存率显著低于淋巴管癌栓组(P<0.05);血管癌栓组VEGF高表达比率显著高于淋巴管癌栓组(P<0.01)。结论:脉管癌栓是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其中血管癌栓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收治的15例肾上腺转移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5例肾上腺转移性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63岁(53~73岁)。肾上腺转移瘤的最大径中位值为4.4 cm(2.0~9.8 cm),左侧11例,右侧3例,双侧1例。原发恶性肿瘤来源:肺7例,肝3例,肾2例,子宫1例,胰腺1例,腹膜后肿物1例。本研究中15例肾上腺转移恶性肿瘤为原发肿瘤确诊后诊断,距离原发肿瘤诊断的中位时间为15.6个月(5~28个月)。15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术后病理细胞类型:腺癌4例,肝细胞癌3例,透明细胞癌2例,弥漫性大B细胞瘤2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癌肉瘤1例,肺小细胞癌1例,肺大细胞癌1例。术后定期随访患者,15例患者生存4~78个月。患者最终死于肿瘤广泛转移。结论:我院肾上腺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肿瘤以肺癌最为常见,多数转移瘤在定期复查中无意发现。我院肾上腺转移瘤以左侧多见。肾上腺转移瘤治疗方式有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经皮肿瘤消融、免疫治疗、放疗和化疗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疏肝化浊方治疗恶性肝脏肿瘤(MHC)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以12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化浊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肿瘤坏死区变化情况、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生存状况,同时对患者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区面积显著减小,AFP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MVD及VEGF显著降低(P<0.05)。结论:疏肝化浊方对MHC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肿瘤内部MVD计数及VEGF水平,抑制肿瘤内部血管的形成,减少血液供给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