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制备溴吡斯的明缓释微丸,并对处方进行优化。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分别以不同黏度的乙基纤维素为包衣材料制备缓释微丸,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优化处方。结果:当PEG为12.8%,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为22.7%,增重为21.6%时,微丸的累积释放度与参比释放曲线相比相似因子(f2)为86.5,释放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的缓释微丸累积释放度达到释放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Kalman滤波-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加入辅料聚乙二醇(PEG)6 000和交联聚维酮(PVPP)的六味地黄丸(浓缩丸)物质组释放特征,并对其进行可视化评价。方法:利用Kalman滤波-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采用优化辅料处方制备的模型组、自制普通组、市售组的六味地黄丸(浓缩丸)进行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研究,测定3组丸剂的物质组释放度,并绘制模型组的物质组紫外吸收图谱,可视化评价3种不同浓缩丸的物质组释放动力学特征。结果:以优化辅料处方制备的模型组单一成分丹皮酚(难溶性成分)及化合物为整体物质组,2个指标释放曲线进行f2相似因子拟合,结果为53.21(f2>50),2组释放曲线无显著性差异。两指标均遵循weibull释放机制,组分释放较同步。模型组丸剂在120 min内释放量均达90%,超市售组约15%,释放量增加显著。结论:利用Kalman滤波-紫外分光光度法评价辅料处方丸剂的释放动力学特征符合实验要求,可视化的评价方法可以直观地表达出不同制剂物质组释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制备丹参片,并考察其溶出特征。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丹参片制备方法制得丹参片DSP1作为对照品,用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制得丹参片DSP2。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2种丹参片中的丹酚酸B、丹参酮ⅡA的含量,并在不同溶出介质测定各成分的溶出度,绘制溶出曲线,采用f2相似因子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SP1、DSP2的丹酚酸B含量分别为11.20,18.90 mg·g-1原药材,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45,0.71 mg·g-1原药材;丹酚酸B、丹参酮ⅡA在0.1 mol·L-1的盐酸溶液介质中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分别为40,32,在0.5%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中溶出曲线的相似因子分别为43,35,f2<50,两种丹参片的溶出度有显著差异。结论:超微粉固体分散技术能显著高丹参片中的丹酚酸B、丹参酮ⅡA溶出度,同时提高丹参药材的利用率,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评价国内两家厂家仿制药与原研药体外溶出行为的一致性。方法:在水、pH 1.2盐酸溶液、pH 4.0醋酸盐缓冲溶液和pH 6.8磷酸盐缓冲溶液共4种不同溶出介质中,采用桨法(转速为75 r·min-1)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固定相为C18,检测波长为225 nm),分别测定仿制药和原研药的溶出度,采用相似因子(f2)法评价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所建HPLC法专属性良好,质量浓度在0.5~16 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中间精密度RSD (n=9)小于2%,回收率为90%~108%(n=3)。桨转速及溶出介质温度的微小变动均对该药的溶出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仿制药A与原研药4条溶出曲线的f2分别为43,51,48和41;仿制药B与原研药4条溶出曲线的f2分别为42,44,44和39。结论:所建HPLC法适用于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溶出度的测定;溶出方法耐用;富马酸比索洛尔片国产仿制药A、B与原研药的体外溶出行为均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解痉效应表征的香连丸多成分整合溶出度评价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小杯法和家兔离体肠肌实验,考察不同时间点的香连丸溶出液对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肠肌收缩的解痉作用,测定药物对肠肌收缩张力与频率的抑制率,并计算基于肠肌收缩抑制率的生物效应溶出度,并以f2相似因子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及两者加权整合后的溶出曲线进行相关性评价。结果:整合溶出曲线与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生物效应溶出曲线的f2值分别为77.7、94.8、55.2,均大于50,表明整合溶出曲线与生物效应及单体成分的溶出曲线均相似。结论:多成分加权整合的溶出度能反映香连丸拮抗肠肌痉挛性收缩的生物效应,建立基于生物效应为导向的中药制剂多成分整合溶出度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右旋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技术制备右旋雷贝拉唑钠上药微丸,再用HPMC E5包隔离衣,最后使用丙烯酸树脂L30D-55包肠溶衣,制成右旋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并比较自研制剂与参比制剂体外释放度的相似性。结果:右旋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包衣处方为:HPMC E5隔离衣层增重为12.0%,丙烯酸树脂L30D-55肠溶衣层增重为45.0%,增塑剂用量为聚合物重量的8.0%。体外释放度结果显示,自研制剂和参比制剂f2相似因子大于50,说明两种制剂体外释放行为相似。结论:制备的右旋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的释药行为较好,有望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自制与市售阿卡波糖片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溶出度曲线,分析体外的释放行为。方法:用HPLC测定制剂的释放度,并对其进行相似因子(f2)比较和释放模型拟合。结果:以拜糖苹、卡博平为参比制剂,自制片在四种溶出条件下,f2值均大于50;释放模型显示药物的溶出机制随着介质的种类不同而不同。结论:自制阿卡波糖片与市售片剂的体外溶出行为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右旋布洛芬/酸改性蒙脱土缓释干混悬剂体外释放及体内药动学特性。方法:通过沉降体积比和再分散性等检查,初步评价右旋布洛芬/酸改性蒙脱土缓释干混悬剂质量,采用体外溶出装置进行体外释放试验测定右旋布洛芬体外累积释放量;以大鼠为动物模型,测定给药后的血药浓度,采用DAS2.0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右旋布洛芬/酸改性蒙脱土干混悬剂3 h内沉降体积比大于0.9,且混悬剂再分散性好,流动性好;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r=0.970 1);并具有明显缓释作用;体内试验表明,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86.05±5.96),(123.5±41.74)μg·mL-1;AUC0-24 h分别为(644.49±73.26),(439.88±84.41)μg·mL-1·h,t1/2分别为(5.58±0.55),(2.36±0.55) h;各参数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受试制剂的达峰时间tmax延长到2 h,t1/2和MRT比参比制剂分别延长2.36倍和2.47倍,可见右旋布洛芬/酸改性蒙脱土干混悬剂在大鼠体内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结论:右旋布洛芬/酸性蒙脱土干混悬剂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建立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体外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并比较与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参比制剂在释放介质中的体外释放行为。 方法: 采用反向透析技术,释放介质为pH 7.4并含30%无水乙醇的磷酸盐缓冲液,转速为100 r·min-1,温度为37℃,以HPLC法测定丙泊酚的浓度,计算累积释放度,绘制释放曲线,以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为受试制剂,以原研制剂(得普利麻)为参比制剂,采用差异因子(f1)和相似因子(f2)法评价释放曲线的相似度。 结果: 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与原研制剂在pH 7.4并含30%无水乙醇的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曲线的f1<5,f2>80,两种制剂体外释放行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不同因素对复方头孢氨苄缓释微丸在体外释放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可能影响体外释放的各因素进行考察,用相似因子法对释放曲线进行比较.结果 包衣增重、致孔剂的种类和用量、包衣液固体聚合物的浓度、微丸抗黏用头孢氨苄粉末的用量对药物在体外的释放有较大影响,其他各因素对释放的影响不大.结论 相似因子能很好地评价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溴新斯的明多囊脂质体(NB-MVL),并对其体外药物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载药多囊脂质体,并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以动态透析技术与ƒ2相似因子评价法对NB-MVL与溴新斯的明在体外不同释放介质中的释放行为进行研究,计算其药物释放度与相似因子。结果:NB-MVL的包封率受投料比、药物浓度等因素影响;NB-MVL在不同的释放介质中所获得的释放模型均符合Weibull模型,同时与溴新斯的明溶液在不同释放介质中所得累积释放曲线间的相似因子小于50。结论:本试验制备所得NB-MVL包封率较高,且体外药物释放行为与溴新斯的明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出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苦参碱缓释微球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处方,乳化-固化法制备苦参碱微球,对其包封率、形态、粒径及体外释药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苦参碱白蛋白微球平均粒径为12.64 μm,大小均匀。平均包封率为79.60%±0.98%。体外释放符合零级方程,t1/2为46.8 h。结论:苦参碱缓释微球制备方法简便,缓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刘辉  张婧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23):2083-2088
目的:采用双层渗透泵技术制备元胡止痛渗透泵片并进行处方优化。方法:测定各处方在2,4,6,8,10,12 h时的累积释放度,以f2相似因子作为释药曲线相似性的判断标准,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片芯处方和包衣处方对元胡止痛渗透泵片体外释药行为的影响。结果:含药层聚氧乙烯分子量和用量、促渗剂种类和用量、包衣增重可显著影响元胡止痛渗透泵片体外释药;助推层聚氧乙烯、促渗剂的用量对其体外释药无显著影响。优化处方制备的元胡止痛渗透泵片的释药方程为:Q=7.094t-4.188,r=0.9950,符合零级模型,且体外释药行为不受释放条件等因素影响。结论:采用双层渗透泵技术研制的元胡止痛渗透泵片制备工艺可行,缓释特征显著,可用于元胡止痛方的剂型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莫匹罗星壳聚糖纳米粒(Mupirocin-load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Mup-loaded CNs)原位凝胶,并考察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离子凝胶化法制备Mup-loaded CNs,以药物与壳聚糖比例(X1)、pH值(X2)、搅拌速度(X3)作为考察对象,以药物包封率(Y)作为评价指标,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优化Mup-loaded CNs处方和制备工艺;采用Malvern Zetasizer Nano型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微观形态;以泊洛沙姆407作为凝胶基质将Mup-loaded CNs制备成原位凝胶;并比较了莫匹罗星软膏、Mup-loaded CNs以及原位凝胶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优化得到Mup-loaded CNs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为:药物与壳聚糖比例为0.2、pH值为3.5、搅拌速度为350 r·min-1,Mup-loaded CNs的包封率为(89.5±1.8)%,平均粒径为(217.8±10.5) nm,PdI为(0.158±0.015),Zeta电位为(24.8±1.8) mV;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Mup-loaded CNs呈近似呈球形或类球形分布,粒径分布较均匀;Mup-loaded CNs原位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结论:Mup-loaded CNs原位凝胶处方设计合理,制备工艺简单,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抗菌活性,有望成为Mup外用给药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可持续释放且能治疗疼痛的载高乌甲素(LA)的聚乳酸(PLA)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情况和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方法: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高乌甲素的聚乳酸纳米粒(LA/PLA NPs),运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貌,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血药浓度,PKSolver程序处理药-时数据,并以LA为参比进行大鼠腹腔注射的药动学研究。结果:LA/PLA NPs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429±9.19)nm,包封率(86.34±2.15)%、载药量(45.85±1.34)%,体外可持续缓慢释放15 d,体内可释药8 d以上,其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103.16±21.57)h,tmax=(3.6±1.34) h,Cmax=(3.50±0.69)μg·mL-1,AUC(0-t)=(455.14±26.18) μg·mL-1·h。结论:LA/PLA NPs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好,体内药-时过程符合非房室模型,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乙醇摄入对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测定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中盐酸苯环壬酯原料在不同浓度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3.0)中溶解度;关键辅料WSR-HM、WSR-LM在不同浓度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3.0)中的黏度;以0%、5%、20%、30%、40%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3.0)为释放介质,考察并比较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释放介质中不同浓度的乙醇对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薄膜衣的表面结构和释药孔的影响。据此分析乙醇影响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体外释放的原因。结果:盐酸苯环壬酯在pH3.0磷酸盐缓冲液和5%、20%、30%、40%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3.0)中的溶解度分别为39.6,47.3,84.7,171.4,235.4 mg·mL-1;WSR-HM、WSR-LM的黏度随释放介质中乙醇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在pH 3.0磷酸盐缓冲液和5%乙醇磷酸盐缓冲液释放介质中的释放曲线相似(相似因子f2=74),但在20%、30%、40%乙醇磷酸盐缓冲液(pH3.0)释放介质中的释放度有显著变化;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完全释放后,残留释药孔的直径分别为552,600,630,718,815 μm。结论:5%乙醇对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的释放影响最小,而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乙醇通过改变盐酸苯环壬酯溶解度、WSR-HM及WSR-LM黏度和溶胀程度从而对盐酸苯环壬酯控释片的释放产生影响,并且乙醇浓度越大,体外释放越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有机酸诱导原理制备盐酸普萘洛尔延时脉冲微丸,并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方法:以低渗型丙烯酸树脂为包衣材料,采用空白丸心上药法制备含有机酸的载药微丸,考察处方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应用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优化处方。通过有机酸与包衣膜相互作用试验探索其体外释药机制。结果:药物与琥珀酸分层的微丸具有较理想的脉冲释药特征,最优处方体外释药时滞约为4h,时滞后2h累积释放量90%以上,其体外释放曲线符合logistic模型。有机酸能够降低衣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并促进其水化,从而提高包衣膜渗透性而加速释放。结论:所得微丸具有良好的体外脉冲释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