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KRAS和BRAF基因突变情况,分析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PCR-优化寡核苷酸探针法检测304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埋标本中KRAS基因2号外显子的12和13密码子、BRAF基因的15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分析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KRAS和BRAF基因在结直肠癌的突变率分别为38.8%(118/304)和4.3%(13/304)。KRAS基因突变阳性标本中12密码子的突变率为78.0%,其中p.G12D发生率最高,占总突变的45.3%;13密码子的突变率为22.0%。高年龄组(≥60岁)患者的KRAS基因突变率为47.2%(58/123),高于低年龄组(<60岁)的33.1%(60/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19例,其KRAS基因突变率为36.8%(7/19),与285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突变率(38.9%,111/2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AF基因在结肠、低分化、黏液腺癌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直肠、中或高分化和管状腺癌的患者。结论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的发生率较高,与年龄相关,而与性别、部位、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不相关。BRAF基因突变与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关。原发性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K-ras基因突变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89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2号外显子12与13编码子突变情况,并结合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者为37例,突变率为41.6%。其中12编码子突变为29例,突变率为32.6%。13编码子突变为8例,突变率为9.O%。K-ras基因突变与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相关性(P〈0.05)。淋巴结转移越多K-ras基因突变率越高,有肝转移者K-ras基因突变率高。结论K-ras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PIK3CA基因编码ⅠA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s)的p110催化亚基,致癌性的PIK3CA突变可通过激活P13K通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PIK3CA在西方结直肠癌患者中有较高的突变频率,但其在中国人结直肠癌中的突变情况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人结直肠癌中PIK3CA基因的突变频率、分布特点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79例中国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标本中PIK3CA基因外显子9和外显子20中的突变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79例肿瘤标本中检出PIK3CA基因突变率为8.9%(7/79),其中外显子9突变率为6.3%(5/79),外显子20突变率为2.5%(2/79),其突变热点分布与既往文献报道基本相符。结论:中国人结直肠癌中存在一个PIK3CA基因突变的亚群,其E542K、E545K和H1047R突变,与以往报道的该基因的致癌性突变相一致,可能是这部分结直肠癌中PI3K信号通路激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k-ras 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k-ras 基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状况,为k-ras基因突变检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和双向直接测序法,检测56例结直肠癌k-ras基因的突变状况。结果 56例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的突变率为46.63 %(26/56),其中20例(20/26,76.92 %)为密码子12的突变,6例(6/26,23.08 %)为密码子13的突变,未发现同时存在两个位点突变的样本。突变类型以G>A为主,密码子12的突变以GGT>GAT(G12D)为主。密码子13的突变以GGC>GAC为主。统计学分析发现,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密切相关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如:肿瘤发生部位、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无关。结论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密码子12;突变类型以G>A为主;k-ras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患者的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HRM)检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HRM技术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KRAS基因2号外显子12和13位密码子突变,并与Sanger测序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RM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2号外显子12和13位密码子突变检出率为36.67%(22/60),Sanger测序法检测突变检出率为33.33%(20/60)。HRM法检测突变检出率高于Sanger测序法,HRM法检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24%。结论 HRM法检测KRAS基因突变,灵敏度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具有操作简便、节约时间、成本低的特点,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性之间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法对90例结直肠癌石蜡标本进行K-ras基因突变检测,并对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0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K-ras基因12、13密码子总突变者31例,总突变率为34.4 %。12密码子单突变21例,突变率为23.3 %;双突变1例。13密码子突变者9例,突变率为10.0 %。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与肿瘤部位有明显相关性(P=0.042)。12密码子单突变和13密码子突变与临床病理参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不同肿瘤部位患者的K-ras基因突变率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中Ras(K-Ras/N-Ras)、BRAF和PIK3CA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10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接受诊治的20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Ras,包括K-Ras(第2、3、4外显子)、N-Ras(第2、3、4外显子)、BRAF(第15外显子)及PIK3CA(第9、20外显子)基因的突变状态,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00例患者中存在Ras基因突变92例(46.0%),其中K-Ras基因突变87例(43.5%),主要发生在外显子2,N-Ras基因突变5例(2.5%);其中1例患者存在K-Ras、N-Ras基因同时突变。存在BRAF基因突变15例(7.5%),突变类型均为V600E,且与K-Ras突变存在排他性。存在PIK3CA基因突变9例(4.5%),可与Ras或BRAF基因突变共存。Ras(K-Ras/N-Ras)基因在年龄≥65岁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65岁者(P<0.05),其表达与性别、原发部位、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均>0.05)。BRAF、PIK3CA基因在原发部位为右半结肠患者中的突变率明显升高(P<0.05),但与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 N-Ras、PIK3CA基因在中国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率较低。K-Ras、N-Ras基因突变与年龄相关,BRAF、PIK3CA基因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Ras(K-Ras/N-Ras)、BRAF及PIK3CA基因的联合检测将会为提高临床靶向治疗的疗效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直肠癌患者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感染,结肠腺瘤样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及K-ras基因突变的情况,探讨它们与直肠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法检测HPV DNA在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银染法检测APC基因突变密集区(mutation cluster region,MCR)和K-ras基因第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75例直肠癌组织中检测到55例HPV DNA为阳性(73.3%),而在正常黏膜组织中未检测到HPV DNA的存在.HPV感染与患者年龄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而与患者族别、肿瘤大小、肿瘤类型、组织学类型、Duke分期及浸润深度无关;APC基因突变43 例(57.3%),K-ras基因突变34 例(45.3%),均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分期无相关性;其中APC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存在相关性 (P<0.05).在有HPV感染的55 例直肠癌中,同时伴有APC基因突变31 例(56.4%), K-ras基因突变24 例(43.6%);在HPV阴性的20例直肠癌中,APC基因突变12 例(60.0%),K-ras基因突变10 例(50.0%);在有APC基因突变的43 例直肠癌组织中,同时伴有K-ras基因突变19 例(44.2%),而无APC基因突变的32 例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15 例(46.9%),HPV感染、APC和K-ras基因突变三者间无相关性.结论:HPV 感染可能是导致直肠癌恶性表型的重要因素;而APC和K-ras基因突变是直肠癌发生常见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Bcl-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以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特征和病理分期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46例结直肠癌手术标本中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肠组织的Bcl-3表达状况,分析其表达状况和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期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肠组织中Bcl-3核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6.1%(35/46)、58.7%(27/46)和28.3%(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30,P=0.000。Bcl-3核表达在低分化结直肠癌患者的阳性率为90.5%(19/21),在中高分化结直肠癌患者的阳性率为64.0%(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7,P=0.036。Bcl-3的核表达阳性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与癌旁组织及正常肠组织相比,Bcl-3显著高表达于结直肠癌组织的细胞核内,而且核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阳性与P53基因及MCC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于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89例,将其中26例KRAS突变阳性患者纳入突变组,63例KRAS突变阴性且无其他突变患者纳入未突变组.采用荧光定量PCR Taqman-ARMS探针法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TP53、KRAS、KDR、APC、MLH1及PIK3CA等56个基因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突变情况,探讨驱动基因的诊疗意义。方法:选择胃食管癌15例、结直肠癌21例患者组织石蜡标本,运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检测56个肿瘤突变高频基因,并进行生物统计分析。结果:36例标本检出34例有已知基因突变,突变基因为TP53、KRAS、MLH1、PIK3CA、KDR、APC、SMARCB1、KIT、EGFR、NRAS、STK11、SMO、SMAD4、CDH1、ERBB2、JAK2和RET共17种。其突变率由高到低依次为:TP53(75.00%),KRAS(33.33%),MLH1、PIK3CA、KDR(均为13.89%),APC(11.76%),SMARCB1(8.82%),KIT、EGFR及NRAS(均为2.78%)。KRAS在结直肠癌中的突变率(47.62%)显著高于在胃食管癌中的突变率(13.33%)。TP53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中KRAS的突变率显著高于KDR、APC、MLH1,未发现有统计学关联。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TP53突变率较高,可能与病理组织分化程度低及淋巴结转移有关。KRAS在结直肠癌中较在胃食管癌中更易发生突变,存在部位差异。同时KRAS与KDR、APC、MLH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存在共突变现象,提示结直肠癌的酪氨酸激酶通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在致癌过程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导致肿瘤在结直肠中更易发生发展,选择靶向药物治疗时需考虑协同作用,以便科学精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部病灶活检难度大或者肺部活检组织较少等情况下,转移灶穿刺活检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接受淋巴结、骨、肝脏等转移灶穿刺活检的20例肺癌患者。对转移灶活检的必要性、转移灶活检的手段、准确性、标本质量、病理诊断及相关副作用进行分析。结果:从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共20例患者于肿瘤中心行转移灶穿刺,其中行肾上腺转移灶穿刺1例、骨转移灶穿刺3例、肝脏穿刺4例、皮下包块穿刺5例、淋巴结穿刺7例,结合临床及免疫组化均考虑肺来源(其中肺腺癌13例、肺鳞癌2例、肺小细胞癌4例、1例最终只能确定为肺低分化癌)。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分子检测,其中3例患者因穿刺组织较少难以行分子检测,余12例患者分子检测结果显示EGFR敏感突变阳性率75%(9/12)、ALK融合基因阳性率16.7%(2/12)。所有转移灶穿刺患者均未见严重出血、感染或针道种植转移等并发症。结论:对临床高度怀疑肺癌并且伴有远处转移的患者,在肺部病灶活检难度大或活检组织取材不能满足分子检测时,转移灶穿刺活检可作为重要补充手段,达到较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有NRAS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5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血液内科的225例初诊AM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分析NRAS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共有36例(16%)患者检测到NRAS基因突变,全部为错义突变,33例突变位点位于2号外显子12、13号密码子,2例位于3号外显子61号密码子,1例位于4号外显子109密码子。中位突变比例为21.99%(1%~49.85%)。伴有NRAS基因突变的患者中位年龄为44(9~85)岁。年龄分布、前期血液病史、初诊时外周血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与无NRAS患者差异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伴有NRAS突变组的患者一疗程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高于NRAS野生型组(P=0.033),但复发率也较高(P=0.055)。伴NRAS基因突变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为22个月,无NRAS基因突变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为28个月,两组OS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485);两组患者的RFS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6)。采用“3+7”方案诱导治疗的患者中位OS时间40个月,8例采用DEC+CAG方案诱导化疗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5个月(P=0.027)。36例患者中31例伴有其他基因突变,生存分析显示NRAS同时伴DNMT3A突变组患者的预后更差(P=0.019)。结论:AML患者NRAS突变率16%,均为错义突变,大部分位于2号外显子12、13号密码子。伴有NRAS突变的患者CR率高,复发率也高,RFS时间短于无NRAS突变组。“3+7”方案诱导治疗缓解率更高。NRAS伴DNMT3A突变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VEGF-C、MMP-2在结直肠癌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关系,探讨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46例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2014年至2017年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及20例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46例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C mRNA、MMP-2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VEGF-C、MMP-2蛋白的表达,分析VEGF-C mRNA、MMP-2 mRNA和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特征间关系。结果:46例结直肠癌中VEGF-C mRNA(P<0.05)、MMP-2 mRNA(P<0.05)转录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VEGF-C mRNA转录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直径等无相关性(P>0.05),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有相关性(P<0.05);MMP-2 mRNA转录水平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无相关性(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VEGF-C蛋白表达量与性别、肿瘤直径和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和TNM分期等相关(P<0.05);MMP-2蛋白表达量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和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只与组织学分级和TNM分期等相关(P<0.05)。两基因间mRNA转录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呈线性相关性(P<0.01)。结论:VEGF-C、MMP-2蛋白的高表达与结直肠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过程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为作潜在靶向标志物,为临床上进一步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检测EGFR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肺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外泌体、ctDNA和癌组织中EGFR突变情况,分析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EGFR突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外周血中外泌体、ctDNA和癌组织中检测EGFR突变的一致性。结果:肺腺癌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检测EGFR突变型肺腺癌21例,EGFR野生型肺腺癌23例。肺腺癌外泌体中EGFR突变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组织检测25例EGFR突变中,外泌体中检测出EGFR突变19例,一致率为76%;19例肺腺癌组织EGFR野生型中,外泌体检测出EGFR突变2例。25例肺腺癌组织EGFR突变中,ctDNA中检测出EGFR突变16例,一致率为64%。kappa分析显示,外泌体、ctDNA与癌组织检测一致性较好,前者一致性优于后者。结论:外泌体可用于肺腺癌血浆中EGFR突变检测,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p53变异及蛋白表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P53及其蛋白在大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P53基因外显子5-9以DGGE及自动DNA序列分析来检测,P53蛋白表达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结果 34例中21例呈P53变异,占61.8%,其中5例仅在肝转移灶发现P53变异,其余均为原发灶、转移灶生的变异。另有2例原发灶即有P53变异者,在转移灶出现了新增加的变异。在37处变异中,27和为错义突变占73.0%;6处为无义突变占16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Mutations in RAS (KRAS, NRAS) and BRAF genes are the main biomarker predicting response to anti-EGFR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targeted 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 (CRC). Objective: Our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frequencies of KRAS, NRAS and BRAF mutations and their possible associations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in CRC patients from Morocco. Methods: DNA was extracted from 80 FFPE samples using the QIAamp DNA FFPE-kit. RAS and BRAF mutations were assessed by pyrosequencing assays using Qiagen, KRAS Pyro®kit 24.V1, Ras-Extension Pyro®kit 24.V1 and BRAF Pyro®Kit 24.V1, respectively, and carried out in the PyroMark-Q24. Results: RAS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 in 57.5% (56.2% in KRAS, 8.8% in NRAS). In KRAS gene, exon 2 mutations accounted for 93.3% (68.9% in codon 12, 24.4% in codon 13). Within codon 12, G12D was the most prevalent mutation (37.7%), followed by G12C (13.4%), G12S (8.9%) and G12V (6.6%). Within codon 13, the most frequently observed mutation was G13D (22.3%). The mutation rates of exon 3 and 4 were 15.6% and 13.3%, respectively. In exon 3 codon 61, 2.3% patients were detected with two concurrent mutations (Q61R, Q61H), and 4.4% with three concurrent mutations (Q61R, Q61H, Q61L). In NRAS gene, the mutation rates of exon 2, 3 and 4 were 57.1%, 28.6%, and 14.3%, respectively. G13A and Q61H were the most common mutations, accounting for 42.9% and 28.5%,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13% patients with concurrent KRAS/NRAS mutation and 4.3% wt KRAS with NRAS mutations. No mutations were identified in BRAF gene. In both sexes, KRAS codon 12 mut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tage III/IV tumors. Moreover, Patients whose tumor is in the proximal colon (56.3%) are more likely to harbor KRAS mutations than those tumor located in rectum (25%). Conclusion: RAS mutations could be useful in future target anti-EGFR therapy and molecular CRC screening strategy in Morocco.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方法对134例结直肠癌组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4例CRC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率49.3%(66/134),第2外显子突变率42.5%(57/134),其中12及13密码子突变率分别为35.1%(47/134)和7.5%(10/134),第3外显子61密码子突变率1.5%(2/134),第4外显子117/146密码子突变率5.2%(7/134),BRAF V600E突变率4.5%(6/134)。左半结肠KRAS基因突变率54.5%(54/99)高于右半结肠34.3%(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结肠BRAF基因突变率14.3%(5/35)高于左半结肠1.0%(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性别、年龄、民族、肿块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型C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48个月(39.9%),与野生型47个月(46.2%)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AF基因突变型C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26.7%),与野生型48个月(44.7%)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结果显示,BRAF基因突变型是CR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B=1.664,OR=5.278,95%CI:1.505~18.516, P<0.05),而性别、年龄、民族、肿块大小、分化程度、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均不是CR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RC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率高,BRAF基因突变率低。KRAS和BRAF基因突变型与肿瘤部位有关。BRAF基因突变型是CR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