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利用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评估黄斑血流及睫状视网膜动脉对高度近视患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患者100例,根据OCTA结果将患者分为睫状视网膜动脉(PCA)组(48例)和无睫状视网膜动脉组(52例)。采用OCTA评估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VLD)和血管灌注密度(VPD),并量化分析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并分析与眼轴长度(AL)和等效球镜屈光度(SE)的Spearman相关性。结果 OCTA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整体VLD、内层VLD、整体V P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A组整体VLD、内层VLD、整体VPD高于无PCA组。PCA组整体VLD、内层VLD分别为18.39±1.08、17.28±2.14、整体VPD为0.481±0.027,两组患者整体VLD、内层VLD、整体VP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PCA组整体VLD、内层VLD、整体VPD高于无PCA组。PCA组、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面积(FAZ-A)为(0.29±0.12)mm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高度近视(HM)和超高度近视(SHM)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聊城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37例(64眼)近视青少年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平均等效球镜度(MSE)和眼轴长度(AL),将受试者分为HM组(23例41眼,-9.0 D< MSE≤-6.0 D,25 mm≤AL≤27 mm)和SHM组(14例23眼,MSE≤-9.0 D,AL>27 mm)。 将黄斑中心凹 6 mm 范围内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个同心圆,直径为 1 mm 的黄斑中心凹、1~3 mm 的内环区、3~6 mm 的外环区,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对3个区域的浅层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SRVD)、浅层视网膜血管灌注密度(SBPD)和直径6 mm完整图像(整体黄斑区)的SRVD和SBPD及其内环区和外环区各个象限的患者SRVD和SBPD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视网膜厚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进行分析。结果 SHM组患者整体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内环和外环的SRVD分别为(15.63±1.91)mm-1、(4.99±3.05)mm-1、(14.09±2.71)mm-1和(16.49±1.78)mm-1,HM组患者整体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内环和外环的SRVD分别为(16.94±1.30)mm-1、(7.46±2.96)mm-1、(16.18±2.12)mm-1和(17.52±1.15)mm-1,两组患者间的各区域SR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SHM组患者整体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内环和外环SBPD分别为(37.33±4.87)%、(11.01±7.07)%、(32.60±6.69 )%和(39.50±4.92)%,HM组患者整体黄斑区、黄斑中心凹、内环和外环SBPD别为(40.57±3.26)%、(15.95±6.68)%、(37.77±5.24)%和(42.33±2.89)%,两组患者间各区域SBP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间内环和外环各象限比较,除外环区鼻侧和下方SRVD和SBP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其余内环区和外环区各象限SRVD和SBP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 SHM组和HM组患者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和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H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SRVD和SBPD明显低于HM患者,而视网膜厚度和FAZ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测不同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血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开滦眼病研究”的2型糖尿病患者1096例。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全身健康检查及眼部检查。根据以视盘及黄斑为中心的2张眼底照相诊断DR并进行分级。应用OCTA测量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线性密度(VD)、血流灌注密度(PD)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参数。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分级DR组间眼部及全身参数的差异。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OCTA测量参数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与DR严重程度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变量。主要指标 VD、PD、FAZ面积、FAZ周长和FAZ形态指数。结果 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PD及VD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P均<0.001),随中心凹黄斑厚度(MT)的增加而增加(P均<0.001),除中心凹区,整个黄斑区和中心凹周围区的PD和VD还与眼轴长呈负相关(P均<0.05)。随着年龄增长和空腹血糖升高,FAZ面积(P均<0.01)和FAZ周长(P均<0.01)逐渐增大,而FAZ形态指数减小(P=0.005、0.003)。随着DR逐渐加重,黄斑区VD(P=0.003)和中心凹周围VD(P=0.001)逐渐降低。在无DR、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PDR眼黄斑区VD分别为(15.7±3.2)、(15.7±3.2)、(15.4±3.2)、(14.3±3.9)、(13.4±3.3)(mm/mm2)(χ2=15.9,P=0.003);中心凹周围VD分别为(16.9±3.4)、(16.9±3.3)、(16.4±3.3)、(15.4±4.1)、(14.4±3.3)(mm/mm2)(χ2=18.0,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R越重、空腹血糖越高、糖尿病病程越长,黄斑区VD(P=0.029)及中心凹周围VD(P=0.023)越小,而DR分期与PD及FAZ测量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随着DR加重,黄斑区浅层视网膜VD逐渐降低,VD可能成为评估DR进展的定量分析指标。PD在不同分期DR中矫正血糖和病程后无显著差异。糖尿病患者中OCTA测量参数与年龄、眼轴及MT相关,提示在对DR患者进行相关测量及随访过程中,应考虑上述因素对OCTA定量分析参数的影响。(眼科, 2022, 31: 253-25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主导眼、眼轴长度的关系。 方法:入选高度近视组患者128例180眼,其中主导眼79眼,非主导眼101眼,应用OCT测量黄斑区及周围视网膜厚度及应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另设正视眼组112人180眼,其中主导眼106眼,非主导眼74眼作为对照,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高度近视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9.57依1.57 mm与正常组患者的平均眼轴长度(24.13依0.90mm)相比显著延长(P〈0.05)。眼轴长度与黄斑中心凹内环区(距黄斑中心凹1~3mm区)上方( S1)、下方( I1)、颞侧( T1)及黄斑中心凹外环区(距黄斑中心凹3~6mm区)上方( S2)、下方(I2)、鼻侧(N2)、颞侧(T2)视网膜厚度存在相关性,与黄斑中心区及黄斑中心凹内环区鼻侧( N1)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高度近视眼组黄斑中心区及各个分区均较正视眼组明显变薄(P〈0.05)。高度近视主导眼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OCT的检测值低于正视眼组。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与黄斑区上方( S1)、下方(I1)、颞侧(T1)、上方(S2)、下方(I2)、鼻侧(N2)、颞侧( T2)视网膜厚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高度近视眼中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非主导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雷珠单抗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BRVO-M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善情况,并探讨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8-06/2019-05于我院眼科确诊的BRVO-ME患者25例25眼,均接受每月1次,连续3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第3次玻璃体腔注射1mo后检测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成像(OCT和OCTA)技术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评估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网的血管长度密度(VLD)、血管灌注密度(VPD)、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通过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f-ERG)分析一环和二环(中央凹)的N1、P1波潜伏期及P1波振幅密度。结果:治疗后,本组患者BCVA(LogMAR)较治疗前显著改善(0.323±0.086 vs 0.773±0.304,P<0.05);CMT显著降低(239.385±33.175μm vs 489.346±137.453μm,P<0.05),而VLD、VPD、FAZ均无明显变化(P>0.05);一环和二环N1波潜伏期、P1波潜伏期显著降低,且P1波振幅密度值显著提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治疗前BCVA、VLD、VPD、FAZ与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BRVO-ME可显著降低黄斑水肿,改善视力及黄斑区结构和功能,年龄、基线BCVA、黄斑区微结构参数可作为评估视力改善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卢尚哲  肖泽锋 《眼科新进展》2021,(11):1067-107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定量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 面积、周长、形态指数和黄斑区血流密度(VD) 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横断面研究。本研究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显示仅一侧颈动脉IMT增厚且无DR的患者30例(60眼),双眼及双侧颈动脉均入组,并根据测得的颈动脉IMT厚度分为IMT增厚组30眼和IMT正常组30眼。应用OCTA对受试眼黄斑区视网膜3 mm×3 mm区域进行扫描,获得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图像,将所得图像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1 mm和3 mm的内外2个同心圆,软件自动测得黄斑中心凹(1 mm×1 mm)、旁中心凹(1~3 mm)4个方位(鼻侧、颞侧、上方、下方)血流密度(VD)及FAZ面积、周长和形态指数,对所有受试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计算平均颈动脉IMT,并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患者FAZ周长、面积、形态指数、黄斑中心凹VD分别为(2.74±0.40) mm和(2.50±0.30) mm、(0.37±0.14)mm2和(0.32±0.09)mm2 、0.60±0.11和0.66±0.53、(14.98±4.56)%和(18.02±2.7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增厚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凹4个方位(颞侧、鼻侧、上方、下方)VD分别为(47.16±3.58)%、(46.33±3.59)%、(45.76±3.28)%、(49.39±2.94)%,IMT正常组患者黄斑旁中心凹4个方位(颞侧、鼻侧、上方、下方)VD分别为(47.65±3.26)%、(46.39±3.32)%、(47.18±4.18)%、(48.77±3.7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FAZ周长呈正相关(r=0.329,P=0.01),与FAZ形态指数、黄斑中心凹VD均呈负相关(r=-0.342、-0.312,均为P<0.05)。结论 伴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在糖尿病早期,颈动脉IMT与视网膜微循环相关指标的改变有关。颈动脉IMT可作为评估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一种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和黄斑区血流密度(macular vascular density,MVD)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33例46眼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13例20眼和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6眼。另选取年龄相匹配的26人(40眼)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 mm×3 mm 范围的模式扫描,获得4个层面黄斑血流密度图,同时测量FAZ面积和MVD。结果 NDR组和NPDR组FAZ面积分别为(0.392±0.028)mm2、(0.410±0.019)mm2,与对照组(0.314±0.025)mm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之间的FAZ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NDR组和NPDR组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MVD分别是0.500±0.012、0.553±0.007、0.393±0.005、0.651±0.006和0.484±0.012、0.522±0.007、0.397±0.007、0.642±0.007,与对照组(0.518±0.014、0.572±0.008、0.385±0.005、0.666±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NDR组和NPDR组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MV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两组外层视网膜M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 应用OCTA检查提示糖尿病患者早期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及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研究高度近视眼与非高度近视眼脉络膜和视网膜形态和血流状态的差异,以及在献血200 ml后视网膜和脉络膜短期变化的差异,评估高度近视者献血200 ml的眼部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以2021年3月2日参与无偿献血的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的样本共计33只眼,其中高度近视11只眼,非高度近视22只眼。献血量均为200 ml。记录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屈光度、眼轴长度,在献血前、献血后30 min、献血后24 h对所有献血者进行OCT和OCTA检查,比较高度近视眼及非高度近视眼在献血前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黄斑区各部位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 高度近视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内环(1~3 mm)、外环(3~6 mm)以及黄斑区6 mm×6 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均低于非高度近视组(均P<0.05),且与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相关(P<0.05);两组间献血前后脉络膜和视网膜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和非高度近视的健康成年人,200 ml短时血容量降低不会影响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黄斑区微血流密度及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近视患者25例(41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屈光度分为:中度近视组(-3.00~-5.75 D)13例 (21眼)和高度近视组(-6.00~-9.25 D)12例(20眼) 。另选取11人(18眼)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屈光度为0~-2.75 D。三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测量各组受试者等效球镜度数,使用IOL Master测量受试者眼轴长度。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检测,获取受试者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通过ETDRS自动分割OCTA图像,以黄斑为中心进行3 mm×3 mm及6 mm×6 mm区域OCTA图像采集,记录受试者视网膜各象限mGCC厚度。结果 对照组受试者颞侧和上方SCP血流密度均较中度近视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受试者上方SCP血流密度较高度近视组患者高(P<0.05)。对照组受试者鼻上、鼻侧、颞下、鼻下RNFL厚度均较高度近视组患者厚(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者颞下RNFL厚度较高度近视组厚(P<0.05)。对照组受试者各象限mGCC厚度均较高度近视组患者厚(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者鼻侧及下方mGCC厚度均较高度近视组患者厚(均为P<0.05)。眼轴长度与RNFL厚度和mGCC厚度均呈负相关 (r=-0.607、r=-0.764,均为P<0.001) 。屈光度与RNFL厚度和mGCC厚度亦均呈负相关 (r=-0.729、r=-0.689,均为P<0.001) 。结论 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患者黄斑区mGCC厚度逐渐变薄,RNFL亦呈现逐渐变薄趋势,黄斑区SCP、DCP血流密度有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并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同时比较与其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均相匹配的高度近视未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高度近视患者72例(72眼),分为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和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36例(36眼),2组患者均行眼轴长度、屈光度、眼底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 高度近视未发生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102.38±39.05)μm,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61.72±22.2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5)。两组内脉络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结论 高度近视的发展可能与脉络膜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关,脉络膜血流灌注减少所致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薄可能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VD)、深层毛细血管丛(DCP)VD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圆度指数等参数,探讨国内不同民族间健康人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差异性。

方法:选取2022-12/2023-03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眼科中心就诊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四族健康受试者各80例80眼共320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族别分组编号,使用自动验光仪及IOL生物测量仪获取等效球镜及眼轴,使用DRI Triton OCT检测仪获取黄斑区3 mm×3 mm范围的血流图像并通过内置的IMAGENET6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获取各项血流参数,对比不同民族间各项血流参数的差异以及性别、年龄、眼轴对不同民族人群黄斑区血流参数的影响。

结果:四组性别、年龄、眼轴、屈光度、图像质量(IQ)无差异(均P>0.05)。族别差异:SCP中,维吾尔族下方VD大于哈萨克族,回族下方VD大于汉族、哈萨克族,汉族、回族鼻侧VD大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FAZ面积小于其它3个民族,汉族、回族FAZ周长大于哈萨克族,回族FAZ圆度指数小于其它3个民族; DCP中,维吾尔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中央凹VD大于汉族、回族,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小于其它3个民族,哈萨克族FAZ圆度指数大于其它3个民族(均P<0.05)。性别差异:SCP中,汉族女性FAZ面积、周长大于男性,回族女性FAZ圆度指数大于男性(均P<0.05); DCP中,四族女性旁中央凹VD及整体VD均大于男性(均P<0.05)。年龄相关性分析:SCP中,年龄与哈萨克族FAZ圆度指数呈负相关; DCP中,年龄与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旁中央凹、整体VD呈负相关(均P<0.05)。眼轴相关性分析:SCP中,眼轴与哈萨克族、回族中央凹VD,回族旁中央凹VD,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整体VD呈负相关,与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呈正相关; DCP中,眼轴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中央凹VD、回族整体VD呈负相关,与哈萨克族、回族FAZ面积、周长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健康人群间黄斑区血流参数存在差异,其中哈萨克族FAZ面积、周长明显小于其它三族。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性别、年龄、眼轴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 纳入47例(57眼)白内障患者,分别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使用OCTA检查患眼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深层的微血管密度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旁和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全层厚度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主要表现在内层视网膜的增加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黄斑中心凹旁及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浅层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术后1个月视网膜深层黄斑中心凹周边血管密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黄斑FAZ面积分别为(0.42±0.23)mm2和(0.34±0.17)mm2,显著低于术前的(0.73±0.91)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以及FAZ面积降低,黄斑中心凹周边视网膜血管密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黄斑区血流特点并评价OCTA对DR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12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的糖尿病患者57例87眼作为DR组;另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DR组相符的健康体检者43人8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OCTA检查两组受试者视网膜,选取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进行观察,将所得图像划分为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直径1 mm和3 mm的内外2个同心圆,采用自带分析软件得到1 mm×1 mm、直径1 mm到3 mm以及3 mm×3 mm范围内的血管线性密度(vascular density,VD)和血流灌注密度(perfusion density,PD)值,分别记为VD1 mm×1 mm、VD1 mm×3 mm、VD3 mm×3 mm、PD1 mm×1 mm、PD1 mm×3 mm、PD3 mm×3 mm。同时,采用自带分析软件得到观察对象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域(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和形态指数。分析DR组与正常对照组受试者间定量指标差异,分析各指标与DR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对DR的诊断价值。结果 DR组的VD1 mm×1 mm、VD1 mm×3 mm、VD3 mm×3 mm、PD1 mm×3 mm、PD3 mm×3 mm、FAZ形态指数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FAZ周长较正常对照组增长(P<0.05)。DR疾病严重程度与VD1 mm×3 mm、VD3 mm×3 mm、PD1 mm×3 mm、PD3 mm×3 mm、FAZ形态指数呈负相关(r=-0.694、-0.672、-0.559、-0.513、-0.626,均为P<0.05),与FAZ周长呈正相关(r=0.265,P<0.05)。VD1 mm×3 mm对DR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922、最佳诊断界限值为21.05 mm-1、灵敏度为0.909、特异度为0.849),而PD1 mm×1 mm、FAZ面积和FAZ周长对DR的诊断价值不大。结论 OCTA能准确反映DR患者黄斑区改变情况,在DR的无创化诊断和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近视屈光度与黄斑区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灌注区(FAZ)大小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宁德市医院视光门诊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50例(100眼)。所有患者行身高、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检查后,行眼轴测量和OCTA检查。按照等效球镜度(SE)大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患者对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36例DME患者,在接受连续3个月每月1次玻璃体内注射0.5 mg 康柏西普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及黄斑区浅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的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y,VD)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变化。结果 DME患者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前BCVA为0.26±0.02,3次注射治疗后BCVA分别为0.42±0.04、0.51±0.04及0.54±0.04,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前CRT为(472.42±9.68)μm,3次注射治疗后CRT分别为(339.33±6.73)μm、(320.89±7.60)μm、(300.14±5.60)μm,治疗后CR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BCVA及CRT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E患者治疗前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为(44.27±0.04)%,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44.28±0.04)%、(44.32±0.04)%、(44.32±0.04)%;治疗前的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为(52.96±0.04)%,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52.94±0.04)%、(52.87±0.04)%、(52.87±0.04)%;治疗前浅层FAZ面积为(0.56±0.08)mm2,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0.56±0.08)mm2、(0.56±0.08)mm2及(0.56±0.08)mm2;治疗前深层FAZ面积为(0.75±0.10)mm2,3次注射治疗后分别为(0.75±0.09)mm2、(0.75±0.09)mm2及(0.75±0.09)mm2,治疗后患者浅层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VD和FAZ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DME患者连续3个月每月1次玻璃体内注射0.5 mg康柏西普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BCVA,降低其CRT,并对视网膜毛细血管VD及FAZ面积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视网膜视盘区和黄斑区血管成像,探讨眼轴对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 6 ─11 月于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POAG病例,依据眼轴长度分为中等眼轴青光眼组(眼轴范围为 22.51~25.50 mm)和长眼轴青光眼组(眼轴>25.50 mm),并匹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单 眼入组。最后共42例纳入中等眼轴青光眼组,37例纳入长眼轴青光眼组。所有受检者完成视野、光 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检查。通过OCTA测量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PC VD) 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等分析数据。结果:长眼轴青光眼组神 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74.5±9.6)μm vs. (80.5±13.6)μm;t=2.244, P=0.028],但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眼轴青光眼组黄斑全图、 黄斑旁区、黄斑周围区血管密度均小于中等眼轴青光眼组,但仅黄斑周围区颞侧血管密度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P=0.028)。2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PC 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眼轴与 GCC、黄斑浅层血管密度参数呈负相关(眼轴与GCC:r=-0.333,P=0.003;眼轴与黄斑浅层血管密 度:r=-0.303~-0.282,均P<0.05),与RPC VD无显著相关性(P=0.383)。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情 况下,POAG眼轴的延长主要损害黄斑血管,尤其是周边部颞侧血管,对视盘周围微血管无显著 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3~6岁学龄前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及屈光状态间的关系。方法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对297名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验光,运用Zeisshumphery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右眼视网膜黄斑厚度,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黄斑厚度记录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半径为0.5mm、1.5mm、3.0mm的中央、内环和外环鼻侧、颞侧、上方、下方9个区域的相应测量值,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7名(89.9%)儿童同时完成了OCT、IOL-Master检查。学龄前儿童等效球镜度数(1.33±1.01)D,最薄视网膜厚度和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30.10±20.11)μm和(187.22±21.67)μm。内、外环的4个区域中均是颞侧区域最薄。黄斑中央平均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无相关性(r=0.06,P>0.05);与等效屈光度也无明显相关性(r=-0.20,P>0.05)。男性儿童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为(189.84±23.88)μm,女性为(184.12±19.90)μ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分布正常,颞侧最薄;男性儿童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较女性厚;黄斑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和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邢怡桥  刘芳  李拓 《眼科新进展》2019,(11):1036-103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缺血型和非缺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黄斑区深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深浅层血流比(deep-superficial flow ratio,DSFR)及浅层黄斑中心凹无灌注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差异。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颞侧BRVO患者45例45眼纳入研究,依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将患眼分为两组,其中缺血型BRVO 23例23眼(缺血组)、非缺血型BRVO 22例22眼(非缺血组)。另选取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22人(22眼)为对照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行OCTA检查,扫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 mm×3 mm的范围,以设备自带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此区域内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面积,再计算出DSFR。比较缺血组、非缺血组及对照组各区域内深浅层黄斑区血流密度、DSFR、FAZ面积的差异。结果 三组黄斑区浅层和深层总血流密度、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及浅层FAZ面积缺血组分别为(39.82±5.01)%、(41.61±6.28)%、0.95±0.20、(0.30±0.10)mm2,非缺血组分别为(39.26±5.07)%、(42.48±5.77)%、1.11±0.23、(0.32±0.19)mm2,对照组分别为(49.00±2.72)%、(53.05±3.26)%、1.08±0.10、(0.32±0.13)mm2。与对照组相比,缺血组和非缺血组深浅层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浅层FAZ面积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非缺血组DSF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缺血组最严重无灌注区DSFR较非缺血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相比,深浅层血流密度及浅层FAZ均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 缺血型BRVO较非缺血型BRVO的黄斑区血流缺失更重,且深层较浅层更重;DSFR可作为BRVO血流改变异常新的生物标志物,可反映深浅层血管的相对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