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易一名,首见于《伤寒论》,随后《诸病源候论》及成无己对此病证的成因及含义均有较为全面论述:“男子病新差未平复,而妇人与之交,得病,名曰阳易;妇人病新差未平复,男子与之交,得病,名曰阴易。近年来,有关阴阳易的成因和治疗被人们所忽视,凡遇此证大多按其一般外感病证或其它病证论治。笔者认为,本证是因患者整体气虚血亏,复因房劳,耗伤精血,寒邪乘虚而入,凝滞经脉,使其冲、任、督经脉受阻不利所致。临证以手足厥冷,身体沉重,少气无力,少腹疼痛或牵引阴部,舌淡苔白,脉细欲绝等为主要特  相似文献   

2.
左祐仲 《国医论坛》2006,21(6):10-10
阴阳易首见于<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衤军散主之.""妇人中衤军,近隐处,取烧作灰……水服方寸匕.""妇人病,取男子衤军烧服."<诸病源候论>论其病因病机最详,认为六淫之邪伤于男女,病新瘥,未平复,与之交接,均可造成此病的发生;疾病的变易分两种,一是病后交接,男病传女,女病传男,二是病后因交接而病复发,病上加病,不传无病之人.证诸临床,前者互传临床很难见到,也从未见有病例载之于书端,而后者较切合实际.我曾诊治此病1例,现介绍于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论曰:妇人温病虽瘥,若未平复、血脉未和、尚有热毒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病。其人身体重,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眵(一作膜脉),四肢(一云膝胫)拘急、小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嘘嘘吸吸,气力转少,着床不能动  相似文献   

4.
日前偶阅本刊1961年第11期有李益三同志《论伤寒论注家对阴阳易病之误解》一文,文中肯定“阴阳易”为男妇病新症未平复,因犯房事面来的一种差后劳复病证;同时指出“阴阳易”字合用,应作为男女交接解释,并引据《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有关记载为证。个人认为此说很好,可以扫清过去注家之误解,使学者得到正确解释,从而提高疗效。这对阐明伤寒论原文真义是有贡献的。惟李同志对“阴阳”二字,作为男女交接解释的来历,疑为隋唐以前的“民间方言”或“医家术语”,尚有未达一间。现在愿就这一点,略作补充如下:  相似文献   

5.
仲景在《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说:“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方后加减法中自注“然不及汤”。因此,后世多数注家,每持此语与《伤寒论·辨阴阳易差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经典方剂,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该方和解少阳,调理阴阳、表里、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是临床常用方剂之一。纵观《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的二十多条条文中,除了少阳证1条外,其余皆分布于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厥阴病篇、阴阳易瘥后劳复病篇等。不仅为外感热病、邪入少阳的专方,而且太阳病失治误治者、邪在阳明而腑实未成者、病在厥阴“呕而发热”者、伤寒瘥后更发热者、黄疸腹痛呕吐者、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者,以及妇人产后便坚而呕者等凡病属邪在半表半里、胸胁气机不利、肝胆脾胃失和者皆可辨证施用。文章以《伤寒论》条文对小柴胡汤方药、证治介绍为基础,围绕小柴胡汤病因病机、立法思想,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口渴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伤寒论》中直接言“渴”与“不渴”者,不下三十处之多(当然除外“口中干燥”、“欲饮水”、“消渴”等描述)。结合口渴在该书中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其地位与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难看出,口渴不仅仅是在扮演本身直接所表达的感观意义的角色,而且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临床意义。兹就《伤寒论》中口渴的临床意义做一浅探。一、伤寒、温病辨原文第3条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6条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者,  相似文献   

8.
“误汗 ,误下伤阴”的说法自古有之 ,至今仍有沿用者。是否误汗一定伤阳而误下一定伤阴呢 ?不完全是。笔者认为不适当的汗与下均可耗阴津或损阳气 ,或变生他证。在阴虚阳亢之体 ,汗下易伤阴 ,在阴盛阳虚之体 ,汗下易伤阳 ,在阴阳两虚之体 ,汗下易阴阳两虚。兹以《伤寒论》为例来论证。如《伤寒论》原文 2 1条 :“太阳病 ,发汗 ,遂汗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就是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虚汗漏证 ,汗后不独伤阳 ,而且损阴 ,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原文 6 8条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方论》(以下简称《金匮》)在内伤杂病方面的成就众所周知,但在伤科方面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笔者学习有得,浅论如下。 1 《金匮》对伤科诊断学的贡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金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论及外伤的诊察时,首先从病人反应于外的面色及脉象上入手,了解患者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以推断出血量的多少,预测疾病的吉凶。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目眩、发  相似文献   

10.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太阳篇94条谓:“太阳病不解,脉阴阳俱停,必将振慓,汗出而解。……”文中“脉阴阳俱停”,历代注家见解颇不一致。有作调匀解者,谓指六脉浮沉正常,如成无己、方有执、俞嘉言诸氏;有作停止解者,谓六脉停止沉伏,如程应旄、钱潢、《金鉴》诸家;日人丹波氏认为必是讹误,陆渊雷氏更对本条持全盘否定态度,径谓明是迷信脉法之人,凭空臆测,非仲景原文;亦有认为停字系微字之误,等等。  相似文献   

12.
“脏躁”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一般来说此病多见于妇人,但临床上男人、小孩亦有之。陆渊雷有《金匮要略今释》中指出:“然患此者虽妇人为多,男子亦往往而有”。现录治验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曰:“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们在临床上见到项背强几几、体痛(检查时两侧或一侧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压痛)、无汗、恶风、脉浮,但未发热者,采  相似文献   

14.
“阴阳易”一证出自《伤寒论》391条。笔者认为,“阴阳易”证的病位在肝,病机为郁,病性属热,是一种以特殊病邪为病因,以性交为传播途径的急性热病。历代注家有指本证为“劳复”者,而世俗又谓之“夹阴伤寒”。常责之为肾虚所致。如舒驰远《伤寒集注》云:“无非得之少阴肾虚……法用参、芪、术、附、姜、桂、枸杞、故纸等药”。笔者管见所及,认为有必要重申条文本义:在症状描述上是气郁而非元虚,在立法选方上主清利而禁温补,在鉴别要点上重性史而略两感。一、是气郁而非元虚:《伤寒论》条文将“阴阳易”列于六经证治之后,与差后劳复同论,似有病后元虚之虞。其云“伤寒,阴阳易之为病”,首冠“伤寒”,又点明因阴阳交易  相似文献   

15.
伤寒热病瘥后复病凋摄康复法略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病瘥后阶段是疾病康复与再病的重要转归时期,是外感热病防治中的关键环节,此时病人以精伤气耗,形惫力弱,余邪未尽为其体质特征,如调摄不慎,极易复发,对机体形成更严重的危害,本文从《伤寒论》“辨阴阳易瘥后劳病脉证并治”篇立论,结合后世医家则及复病的康复方法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每读《伤寒论》392条:“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李,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胜拘急者,烧棍散主之”,总觉迷惑不解。文中所称之“阴阳易”,历代医家见解不一,或云男病传于女、女病传于男,或云单指女病传于男,究为何病,如何相传,注释皆为牵强,实难确认。近日细读《易经》之类书籍,有所启迪,以为历代对“阴阳易”之解释,均误在“易”字上,此处的“易”字,当理解为“交易”之意。《易·系辞》曰:“日中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交易犹往来也。显然,仲景所…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历代注家对此条颇多争议,或主张冠于六经之首,或主张列于太阳篇内,如钱璜云:“此一条提纲挈领统论阴阳,应冠于六经之首,自叔和、无己诸家,错简于太阳脉证之后,致喻氏以未热说无热,惇于立言之旨矣”。中医院校统编教材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的声诊,即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呢逆、肠鸣、矢气等各种声响,来探究人体的病理变化,辨病之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从而诊断疾病。现就《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对张仲景的声诊作一试探。一、聆五声之变,知情志有异五声即是呼、笑、歌、哭、呻。若五者失其正声,则为变,变则病生。如《金匮》中,闻“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断“骨节间病”;闻“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为“头中病”。此乃闻声音之变,知情志因于病痛而异。又有闻“邪哭使魂魄不安者”,知“血气少”,“属于心”病;闻妇人“喜悲伤欲哭”,诊为“妇人脏躁”。知病皆缘于情志,终伤心神,而神志错乱。更有闻“或有忧惨,悲伤多嗔”之声,属“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之总括。可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17条为:“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高校五版《伤寒论讲义》对本条的释义中说:“嗜酒之人多里蕴湿热.……故里蕴湿热之人,虽感受外邪患太阳中风证,也当禁用.”笔者重温《伤寒论》,觉得此说既不符合仲景运用桂枝汤的精神,也不符合原文本意,因不揣浅陋,试加辨析.一、里蕴湿热外患中风不禁用桂枝汤《金匮》黄疸病篇16条云:“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从本条上下文文意分析,“假令脉浮”,当指“黄家假如出现脉浮”.  相似文献   

20.
<正> “血室”首见于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中。《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说:“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何谓“血室”?历代医家解释颇多。一者认为是冲脉,如《女科经论》曰:“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布面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二者认为是肝,如《伤寒来苏集·阳明脉证上》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