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压力对增生性瘢痕(HTS)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和Mad同源物蛋白(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2只(空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用直径为1 cm的圆形打孔器在每侧兔耳腹侧标记出4个圆形创面, 用手术小圆刀沿标记线切开皮肤全层至兔耳软骨膜, 分离软骨膜及全层皮肤, 刮除创面残留组织, 暴露创面, 术后第28天观察瘢痕形成情况。兔耳HTS模型构建成功后进行分组,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 兔左耳设为实验组, 右耳为对照组, 用抽签法于每侧兔耳选取2个HTS模型作为研究对象, 每组24个。实验组:使用4-0尼龙丝线将直径为1.5 cm的圆形钕铁硼磁铁垫上压力垫片缝合至兔耳软骨上, 使用Flexiforce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大小并每周进行调整, 将压力控制在20~25 mmHg(1 mmHg=0.133 kPa),每天持续时间≥23 h;对照组:不做处理。在施加压力后第40天观察兔耳瘢痕大体形态, 并切取组织行HE、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研究, 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成纤维细胞数、角质层厚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异氟烷后处理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果蝇MAD类似基因3(Smad3)信号通路与神经元凋亡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6~8周龄,体重210~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异氟烷后处理组(I/R+ISO组)、脑缺血再灌注+吡非尼酮组(I/R+P组)和脑缺血再灌注+异氟烷后处理+吡非尼酮组(I/R+ISO+P组)。采用阻塞大脑中动脉1.5 h、再灌注24 h的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P组及I/R+ISO+P组于缺血前30 min时侧脑室注射TGF-β3抑制剂吡非尼酮5 μg/kg;I/R+ISO组及I/R+ISO+P组于再灌注即刻吸入1.5%异氟烷1 h。再灌注24 h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采用尼氏染色法测定神经元损伤率,采用TUNEL法测定神经元凋亡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TGF-β3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3、磷酸化Smad3(p-Smad3)、caspase-3、Ba...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尼克酰胺转甲基酶(NNMT)、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Smad2在胃癌前病变(PLGC)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 每组36只, 模型组大鼠按5 ml/kg灌胃200μg/ml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 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造模时间8周, 观察造模开始第10、22、34周大鼠胃黏膜组织变化及NNMT、TGF-β1、Smad2的表达情况,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正常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完整, 腺体排列整齐, 模型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 炎性细胞浸润更加明显, 腺体排列紊乱或扩张, 并出现异型增生。正常组NNMT、TGF-β1、Smad2 mRNA表达量低于模型组第10天(1.00±0.10比1.37±0.13、1.00±0.10比1.32±0.12、1.00±0.10比1.29±0.13, t=5.746、5.903、5.903, P<0.01), 正常组NNMT、TGF-β1、Smad2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组第10天(0.15±0.01比0.42±0.04、0.12±0.01比0.64±0...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γ干扰素(IFN-γ)对瘢痕疙瘩Fh(KFb)中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探讨IFN一γ治疗病理性搬痕的可能机制. 方法 切取3例患者的瘢痕组织,体外分离培养KFb,实验选用第3~5代细胞.(1)将KFb分为:对照组,加无血清DMEM培养;TGF-β_1组,用10 ng/mL的TGF-β_1单独作用;IFN-γ组,用100 ng/mL的IFN-γ单独作用;TGF-β_1+IFN-γ组,10 ng/mL的TGF-β_1与100 nS/mL的IFN-γ联合作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mRNA、蛋白表达,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与阳性细胞表达情况.(2)另取KFb,用10 ng/mL的IFN-γ作用,于作用前及作用后30 min和1、2、4、6、8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Smad 3和Smad 7的mRNA表达,于作用前及作用后1、2、4、6、8 h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mad 3和Smad 7的蛋白表达.(3)另取KFb,根据添加的IFN-γ终浓度不同分为1、10、100 ns/mL IFN-γ组,均作用4 h;设立未添加IFN-γ的KFb为对照组.同前检测各组Smad 3和Smad 7的mRNA及蛋白表达. 结果 (1)IFN-γ组KFb 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为0.017±0.009与1.198±0.004,较对照组(0.024±0.013与1.229±0.011)显著减少(P<0.05);TGF-β1+IFN-γ组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为0.634±0.138与1.204±0.010,较TGF-β_1组(1.331±0.298与1.727±0.004)显著减少(P<0.01).IFN-γ组KFb中,α-SMA阳性细胞荧光强度(0.922±0.059)和α-SMA蛋白表达量(0.3051±0.0031)较对照组(1.055±0.005与0.4513±0.0094)显著减少(P<0.01);TGF-β1+IFN-γ组SMA阳性KFb荧光强度(1.129±0.004)和SMA蛋白表达量(0.6734±0.0098)较TGF-β_1组(1.270±0.005与1.38420.0024)显著减少(P<0.01).(2)10 ng/mL IFN-γ作用后第1个时相点,Smad 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出现一过性增高,随后降低,mRNA表达量于作用后4 h降至最低点,随后缓慢上升,至作用后8 h仍低于作用前(P<0.01);其蛋白表达量于作用后2~8 h显著低于作用前(P<0.01).而Smad 7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INF-γ作用后逐渐增高,分别于作用后2、4 h达峰值随后降低,至作用后8 h仍高于作用前(P<0.05).(3)与对照组比较,1、10、100 ng/mL IFN-γ组Smad 3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1),Smad 7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且随IFN-γ浓度升高,减少或增高幅度愈为显著. 结论 IFN-γ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下调Smad 3、上调Smad 7,降低基础状态下或经TGF-β_1诱导后KFb的CTGF和α-SMA表达量,表现出对TGF-β/Smad 信号通路的显著拮抗作用,这可能是IFN-γ治疗病理性瘢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对兔耳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及瘢痕增生的影响, 并分析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切取42只2~3个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背部完整脂肪垫, 制备脂肪干细胞基质胶, 并于每只兔双耳腹侧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将左耳创面纳入脂肪干细胞基质胶组(以下简称基质胶组)、右耳创面纳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 分别注入自体脂肪干细胞基质胶和PBS。计算伤后7、14、21 d创面愈合率, 并于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行创面形成瘢痕组织(以下简称瘢痕组织)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真皮厚度;行Masson染色观察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和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中胶原排布, 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伤后7、14、21 d创面组织中微血管计数(MVC)与创面愈合后1、2、3、4个月瘢痕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 并行基质胶组瘢痕组织中α-SMA与TGF-β1表达相关性分...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使用不当可引起或加重肺损伤, 称为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 VILI), 机械通气导致的肺纤维化则是VILI中非常严重的一种。文章综述机械通气引起肺纤维化的可能机制, 肺泡上皮细胞及肺血管内皮细胞转化为间充质细胞, 巨噬细胞极化及肥大细胞产生胶原、类胰蛋白酶等, 都参与机械通气诱发的肺纤维化;汇总了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炎症小体、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中期因子(midkine, MK)、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等细胞因子及Wnt等信号通路在机械通气肺纤维化中发挥的作用。文章多方面探索机械通气诱发肺纤维化的机制, 为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萎缩性瘢痕3型, 每种类型的发病机制、病变部位和病变深度存在差异, 不同的激光治疗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证, 依据每种瘢痕的特征和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激光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激光治疗病理性瘢痕的应用时间相对较短, 还需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进行技术革新与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8.
增生性瘢痕是皮肤深层损伤后出现的纤维异常增生性疾病, 不但影响美观与功能, 还会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然而增生性瘢痕的发生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 其临床治疗复杂且复发率高, 尚无确切的根治方法。基于分子靶点的干预, 将可能是未来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方向。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进展, 围绕一般药物、细胞因子、免疫调节剂、中药提取物、外泌体、纳米材料等药物靶向干预增生性瘢痕的具体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黄素联合泼尼松干预下阿霉素诱导的肾病综合征大鼠尿蛋白定量变化、肾组织病理改变及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改变, 探讨大黄素联合泼尼松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TR组)、阿霉素肾病组(ADR组)、激素治疗组[GC组、泼尼松12 mg/(kg·d)]、大黄素联合泼尼松治疗组[EMD组、大黄素100 mg/(kg·d)+泼尼松12 mg/(kg·d)]。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 mg/kg)建立阿霉素肾病大鼠模型。观察大鼠造模前1 d, 造模后第7、14、21、28天时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造模后28 d处死大鼠, 测血生化指标, 取肾组织观察肾脏病理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水平。方差齐时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方差不齐时采用Welch法和Brown-forsythe法。结果造模前1 d, 4组大鼠之间24 h尿蛋白定量无明显差异(F=0.016, P>0.05);14 d时24 h尿蛋白定量:ADR组[(87.8...  相似文献   

10.
当皮肤损伤深及真皮网状层时, 任何创面的修复均会伴瘢痕形成, 由于外科手术切口深度往往在真皮网状层及以下, 因此手术切口瘢痕是一种常见且不容忽视的并发症, 不仅影响患者美观, 严重者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目前针对各种瘢痕的治疗已有许多措施, 然而对手术切口瘢痕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方法认识不足, 为引起临床重视, 概述几种手术切口瘢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增生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和转录因子Smad 2 ,Smad 3三种基因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和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调节机制。方法  3 2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份 ,其自体正常皮肤组织 8份 ,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各 8份。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方法 (RT PCR)检测上述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TGF β1、Smad 2和Smad 3基因在增生性瘢痕、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细胞内都有表达。在所检测 8对增生性瘢痕和其对应正常皮肤细胞中 ,这 3种不同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皮肤细胞的组数分别为 :TGF β1基因有 5对 ,Smad 2基因有8对 ,Smad 3基因有 5对。在胎儿皮肤细胞内 ,TGF β1的mRNA含量明显低于成人皮肤细胞 (t =2 2 0 4 ,P <0 0 5 ) ,差异有显著意义 ;Smad 3基因表达也呈相似的变化规律 ,mRNA含量显著低于成人皮肤细胞 (t=4 2 69,P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而Smad 2基因的mRNA含量却明显高于成人皮肤细胞 (t=6 685 ,P <0 0 1) ,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TGF β1和它的下游信号分子Smad2 ,Smad 3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密切相关。在增生性瘢痕细胞内 ,这 3种基因高表达可诱导胞外基质大量沉积 ,加速成纤维细胞增殖 ,促进组织纤维化。TGF β1和Smad 3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近年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与创伤后瘢痕形成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有关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及与创伤后瘢痕形成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TGF-β1是纤维化疾病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转导产生其生物学效应。该途径受多种因子调控并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与其他信号通路串话。该途径参与创伤后早期炎性反应、创面愈合及后期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在分子水平干预转导途径的各个环节,可以影响纤维化及细胞外基质沉着的进程。结论 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途径是影响创伤后瘢痕形成及细胞外基质沉着的重要途径。对该途径进行深入研究,可为临床促进创面的愈合及病理性瘢痕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瘢痕疙瘩是一种良性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 疼痛、瘙痒、不良外观以及瘢痕挛缩所导致的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但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目前针对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案众多, 但尚未有令人满意的疗法。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瘢痕疙瘩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行总结, 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SR1)基因沉默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8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ESR1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细胞分为5组, Blank、NC、HA-ESR1、ESR1-siRNA、SRI-011381 hydrochloride + ESR1-siRNA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ESR1、TGF-β1、TGF-βRⅠ、TGF-βRⅡ、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癌组织中ESR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癌组织:阳性表达40例, 阳性率68.97%(40/58)比25.86%(15/58), χ2=7.877, P<0.05]。ESR1-siRNA组ESR1(mRNA:0.98±0.01比0.54±0.02, t=34.08;...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已有多种测量工具用于瘢痕的客观评估, 色度计、分光光度计、激光多普勒、皮肤镜等评估瘢痕颜色;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显微镜等评估瘢痕厚度;追踪/摄影平面测量法、三维立体摄影测量法评估瘢痕面积/体积等。这些方法有助于瘢痕的客观评估, 但由于器械费用, 便携性, 耗时长等原因, 目前这些工具在临床上的应用仍然有限, 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在大鼠跟腱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了解与Ⅰ型胶原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edford递增负荷力竭法建立大鼠跟腱损伤模型,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PRP组, 各20只。PRP组对跟腱损伤大鼠于跟腱伤口处注入100 μl PRP, 每周一次, 其余组在相同时间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比较组间Ⅰ型胶原蛋白、TGF-β1、生物力学相关参数、炎症因子差异相关性。结果模型组TGF-β1相对表达水平(2.76±0.56)显著高于对照组(0.87±0.15)和PRP组(1.25±0.14), PR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量(15.23±3.16)显著低于对照组(68.47±8.48)和PRP组(31.52±6.34), PRP组显著高于模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滑动距离、最大拉力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RP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超客观评估瘢痕及动态监测瘢痕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瘢痕患者59例(男38例、女21例, 年龄8~49岁, 平均20岁), 分为普通瘢痕组21例、增生性瘢痕组23例、瘢痕疙瘩组15例。59例患者均定期采用B超扫描瘢痕图像, 测量瘢痕厚度。结果 3个组瘢痕B超图像表现:普通瘢痕组真皮层回声强度不均匀, 增生性瘢痕组及瘢痕疙瘩组真皮层均表现为明显低回声, 部分瘢痕疙瘩病例可见少量血流信号。3个组瘢痕超声图像表现在12个月内均无显著变化。3个组瘢痕的厚度变化:普通瘢痕组厚度在12个月内无明显变化;增生性瘢痕组厚度在12个月内呈现出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结论 B超能辅助鉴别不同类型的瘢痕, 更加客观准确地测量瘢痕厚度, 并监测瘢痕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8.
增生性瘢痕是胶原纤维过度沉积的病理性愈合结果。创面修复过程中异常的胶原调节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关键步骤。补体系统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多个途径影响瘢痕组织的胶原合成、降解和重塑, 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补体及其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可能影响肾脏衰老的相关基因, 并验证时钟基因Arntl在衰老肾脏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全转录组测序鉴定C57BL/6雄性24月龄小鼠(衰老组)和3月龄小鼠(年轻组)的差异表达基因, 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所富集的生物学通路及关键蛋白。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验证Arntl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结果 (1)全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在C57BL/6衰老组小鼠及年轻组小鼠中共筛选出119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节律过程、昼夜节律、基因表达的昼夜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均P<0.001)。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 Nfil3、Hspa8、Arntl、Hlf、Rorc、Per3、Npas2等是差异表达基因中的关键蛋白。时钟基因Arntl、Nfil3、Npas2、Per3在衰老组及年轻组小鼠之间的mRNA表达差异(均P<0.05)与测序结果一致。(2)相较于C57BL/6年轻组小鼠和SAMR1快速老化小鼠, Arntl蛋白表达量在衰老组小鼠和SAMP8快速老化小鼠肾脏组织中均有下降趋势。结论时钟基因及其参与的昼夜节律生物学通路可能在肾脏衰老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转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确诊并治疗的31例转移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理完全缓解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因素, 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转移性胃癌分型与术后病理缓解程度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部13例, 胃体部8例, 幽门胃窦部10例。有10例术前影像学评价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腹腔种植转移10例, 肝转移2例, 肾上腺和脾转移各1例, 多发转移5例。转化治疗术后病理有8例(26%)原发灶完全缓解(pT0), 16例(52%)区域淋巴结完全缓解(pN0), 7例(22%)病理完全缓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OR:20.082, 95%CI:2.141~188.315, P=0.009)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pT0可以显著改善无疾病生存时间(P=0.021)。结论转移性胃癌中单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较好, pT0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