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考察30例无偿献血者中反复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的血液参数变化.方法 使用MCS+和Trima血细胞分离机,每次采集献血者血小板≥2.5×1011,约250ml左右,献血间隔时间为1个月,观察反复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外周血象变化.结果 单采血小板前后比较,献血者血小板计数下降(P<0.01)但仍处于正常范围,血细胞的变化无显著(P>0.05).结论 反复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对献血者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商丘市中心血站体采科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首次全血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结果研究组献血后1 h PTH水平较对照组及献血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后24 h、7 d PTH水平与对照组及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后1 h、24 h、7 d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与对照组及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集血小板捐献模式可使献血者PTH水平暂时升高,但对献血者免疫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5.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单采前后血液参数变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机采血小板前后献血小板者血液参数的变化。方法自愿无偿献血小板者188例,在血小板单采前半小时和单采后半小时分别检测献血小板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定量(Hb)、红细胞压积(HCT)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结果单采后PLT有所降低(P〈0.001),MPV变化不显著(P〉0.05),WBC、RBC、Hb和HCT均较单采前有升高,(P〈0.001),MCV在单采前后无变化(P〉0.05);各变化的参数仍然保持在正常值范围。结论机采血小板对于献血小板者外周血液参数的影响是安全和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到北京市血液中心成功捐献血小板的10 160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每个献血者的特征信息,即献血者献血时年龄、性别、献血状态(初次、非初次)和是否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分析其与下一年度献血者保留相关的两个变量的关系,即再次献血(是,否)和重复捐献的次数.结果 年轻献血者(<25岁)献血返回率(26.4%)低于非年轻献血者返回率(47.2%),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女性献血者返回率(22.5%)低于男性献血者返回率(3.5%),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初次献血者返回率(24.3%)明显低于非初次献血者返回率(58.8%),返回后献血次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与献血者返回无关(P>0.05).结论 年轻、女性、初次献血与献血者返回呈负相关.建议针对这3类献血者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单采献血保留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单采血小板捐献后对献血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比较间隔期为2周、4周、3个月的单采献血者捐献2年后血小板参数与自身首次捐献时血小板参数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期血小板参数检测结果观察1组PLT(256.1±49.9)×109/L,MPV(9.18±0.69)fl,PDW(10.57±1.59)%,P-LCR(20.47±3.75)%;观察2组PLT(219.3±46.7)×109/L,MPV(9.31±0.87)fl,PDW(11.39±1.72)%,P-LCR(20.56±5.67)%;观察3组PLT(220.8±43.3)×109/L,MPV(9.05±0.62)fl,PDW(10.84±1.19)%,P-LCR(19.04±4.20)%。间隔期2周的单采献血者近期外周血PLT、PDW、P-LCR较自身首次升高,MPV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隔期4周及3个月的单采献血者外周血PLT、MPV、P-LCR测定值较自身首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隔期2周的频采献血者血小板参数测定值较首次采前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对献血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提高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率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236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献血指标、生活方式指标、献血知识了解情况、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持续献血率、成功招募献血志愿者率分别为96.61%、36.44%,高于对照组的43.22%、7.63%(P<0.05);停止献血小板率、全血和血小板间隔献血率分别为1.69%、5.08%,低于对照组的25.42%、27.12%(P<0.05);坚持运动率为78.81%,高于对照组的26.27%(P<0.05);高盐饮食率、高脂饮食率、作息紊乱率、饮酒率、吸烟率分别为5.08%、6.78%、3.39%、12.71%、10.17%,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的30.51%、33.90%、16.95%、27.12%、23.73%(P<0.05);献血生理知识、临床作用、采血安全性、献血小板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率分别为92.37%、97.46%、100.00%、24.58%,高于对照组的52.54%、50.85%、34.75%、1.69%(P<0.05);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5.76%,高于对照组的74.58%(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服务可以提高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率,改善献血者的生活方式,提高其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率,促进其积极配合采集血小板,提高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刘芳  吴志民  王峰  许淑春 《中外医疗》2009,28(17):68-69
目的通过对无偿献血机器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统计分析,探讨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影响因素。方法汇总统计全年所有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以及献血员的血小板计数及相关的系数,对影响因素逐一分析,确定权重因素。结果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不仅与献血员的血小板计数(PLT)极其相关系数有一定相关性,而且献血员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也影响着采集量。结论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保证要从献血员的多项指标来综合分析,只有数量高,形态好,采集量才能达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液成分的变化,观察捐献血小板对机体造成的影响。方法取60例献血小板者采集前后外周静脉血,分别检测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单采前后献血者PLT分别为(267.63±63.01)×10^9/L和(191.88±42.41)×10^9/L,单采后较单采前降低了17%~35%;RBC、HGB、HCT、WBC、MPV和PDW单采后均不同程度略有上升(P〉0.05)。结论机采后血小板数目有所下降,但不影响其功能;其他血液学指标未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单采血小板报废的主要原因。方法 统计2015-2017年度某血站单采血小板采报废率数据,分析报废的主要原因;2018年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措施效果。结果 2015-2017年单采血小板报废率为1.61%,其中主要为非检测因素所致(P<0.01);2018年加入干预措施后过期报废率明显下降(P<0.01),而检测因素及其他非检测因素所致报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单采血小板库存管理制度可有效降低过期报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献血者外周血部分参数及所采集血小板制品中血小板含量,分析两者的差异,探讨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量观察组(固定捐献血小板连续时间大于1年的献血者)与对照组(首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采血前的血小板(Plt)、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测量所捐献血小板制品中血小板(Plt)的含量、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Hb减小(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Plt、RBC、Hct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捐献的血小板产品中观察组较对照组Plt含量下降(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MPV、PDW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红蛋白显著降低,所捐献血小板制品中血小板的含量显著降低,因此需关注频繁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保证献血者健康及受血者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3.
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当今世界的临床治疗中,成分输血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是输血医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在相关学科的推动下,又兴起了成分单采技术.血细胞分离机的诞生,使安全地单采各种血液成分成为现实.它包括单采血浆法、单采血小板法、单采血细胞法等.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输血事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当今世界的临床治疗中 ,成分输血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 ,是输血医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在相关学科的推动下 ,又兴起了成分单采技术。血细胞分离机的诞生 ,使安全地单采各种血液成分成为现实。它包括单采血浆法、单采血小板法、单采血细胞法等。单采成分血对献血者是安全可靠的 ,但亦存在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多数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系献血者本身生理、心理、精神等因素造成的 ,而部分反应则由于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 ,责任心不强所致。尽管反应率低而时间短 ,但如果及时发现 ,及时处理 ,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 ,单采成分血时献血者的护理工作也就显示了它的重要性。但有关单采成分血的献血者护理却鲜有报道 ,笔者就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1 采集前的护理要按规定对献血员进行健康咨询检查和相关项目的检查。特别对初次献血的献血者 ,在向其讲解献血知识及采集过程时 ,应尽可能详尽耐心 ,使他们全面地、充分地了解成分血采集的基本过程 ,了解单采机的简单原理及安全性 ,解除对献血的顾虑及恐惧心理 ,积极主动配合采集。2 采集过程中的护理成分血采集中的献血反应与那些在常规采血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部分免疫功能和叶酸、VitB12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5次以上,且每2周捐献单采血小板1次的男性献血者20名,在血小板采集前后检测IgG、IgM、IgA和叶酸、VitB12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献血后献血者IgG、叶酸和VitB12均低于献血前水平(P<0.01)。结论长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免疫功能和叶酸、VitB12会受到影响,虽然结果仍在正常范围之内,不会导致献血者免疫功能低下和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但作为采供血机构,应更加关注献血者健康,捐献后指导献血者适当补充叶酸,提供更多科学、合理的饮食和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将247例献血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27例为多次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对照组120例无献血史.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CRP)、IgA、IgG、IgM、补体(C)3、C4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CRP、IgG水平升高,C3、C4水平降低(P均<0.05),但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田洁  马立仙 《广州医药》2022,53(1):32-35
目的 分析银川地区单采献血者流失原因,制定回召策略。方法 对银川地区末次献血时间在201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的1 498名单采献血者逐个致电回访,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间变量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成功召回355人(23.7%),和未召回组比较,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民族、职业、文化程度、血型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8~24岁、汉族、国家企事业单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群回召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文化程度降低,回召成功率下降。未召回原因中工作繁忙占比最大,其次为在外地、身体原因、亲友献血者、失联、学生毕业、对献血误解、停车不便。结论 不断优化、细化单采献血服务,让工作更加人性化,加大献血正面形象的宣传,不断创新,从而保留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常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阳性率,探讨单试剂检测和双试剂检测对抗HCV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中的抗HCV抗体,对抗HCV抗体的阳性献血者,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其血清HCV-RNA含量。结果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抗HCV抗体阳性率低于外来人员(χ2=23.59,P<0.01)。单试剂检测抗HCV抗体阳性献血者的HCV-RNA阳性率低于双试剂检测组(χ2=14.09,P<0.01),单试剂检测组的HCV-RNA含量也低于双试剂检测组(t=5.29,P<0.01)。结论在没有核酸检测的条件下,对血小板献血者抗HCV抗体进行双试剂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林绮文 《广州医药》2011,42(6):50-52
目的 探讨长期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后对献血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 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自身首次献血血常规的差别,比较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血常规与同期首次献血者血常规的差别.结果 固定献血者的WBC、RBC、Hb和Hct与自身首次献血时相比,或与同期首次献血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