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串联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3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治疗的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18~57岁;伤因:车祸伤4例,碾压伤2例,高处坠落2例,爆炸伤1例;小腿并足背软组织缺损5例,小腿胫前、胫后软组织缺损伴胫骨骨折4例。所有患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感染,合并肌腱、神经、骨、关节等深部组织缺损或植入物外露, 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14 cm~42 cm×14 cm, 均采用以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ALTPF串联修复,近端皮瓣大小25 cm×8 cm~33 cm×13 cm, 远端皮瓣大小20 cm×7 cm~29 cm×13 cm。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移植皮瓣成活情况及小腿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标准评定皮瓣感觉恢复, 并按照Puno评分标准来评价功能恢复情况, 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9例皮瓣均成活,切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24 h内出现血管危象,及时手术探查后好转,皮瓣远端发生小面积的坏死,经二期植皮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分布特点, 以及应用以其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用高频彩超于股前外侧区重点探测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髂髌连线)中点附近及近端粗大的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根据受区缺损大小和形状, 参考术前穿支定位, 设计并切取以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 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中用钢尺测量斜支主干发出点、穿支入皮点到髂前上棘间距离;用显微标尺测量穿支口径;统计穿支数目等数据。术后对皮瓣成活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随访, 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 90~100分为优, 75~89分为良, 60~74分为可, <60分为差。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 其中男62例, 女22例;年龄14~82岁, 平均46.9岁;手部创面32例, 前臂6例, 上臂3例, 小腿10例, 足踝部33例;创面面积为6 cm×4 cm~20 cm×45 cm。84例患者共切取88侧皮瓣(4例为双侧皮瓣), 面积为7 cm×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宿迁市第三医院修复重建显微外科中心因外伤或瘢痕切除导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神经等深部组织外露的患者临床资料。设计并切取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从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邻近的4个区域(股前内侧、股前外侧近端、股前外侧远端和髂腹股沟)选择切取接力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 接力穿支皮瓣的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股前外侧皮瓣、接力穿支皮瓣及其供区外形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 年龄15~65岁, 平均37.3岁。股前外侧皮瓣切取面积为12.0 cm×10.0 cm~20.0 cm×13.0 cm。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切取的邻近接力穿支皮瓣区域为股前内侧13例, 股前外侧远端5例, 股前外侧近端6例, 髂腹股沟4例。接力穿支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5.0 cm~11.0 cm×7.5 cm。术后随访1~6个月, 平均4.8个月, 28例股前外侧皮瓣和26例接力穿支皮瓣完全成活, 另2例接力穿支皮瓣远端术后2周分别出现1.0 cm×2.0 cm和1.5 cm×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 术中按照传统方法制备股前外侧皮瓣时, 发现穿支偏细, 口径不能满足血管吻合需求, 继续向上延长切口, 于大腿中上段寻找合适穿支, 并调整皮瓣设计, 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区创面。股前外侧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 记录供区愈合与受区皮瓣存活情况, 根据综合评价量表评分标准评估皮瓣修复效果, 分为优(90~10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结果共纳入13例四肢创伤患者, 男9例, 女4例, 年龄20~65岁, 其中手及前臂创面4例, 足踝部创面9例, 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4 cm ~ 31 cm×8 cm。13例皮瓣术中可见横支发出18条皮穿支, 其中肌间隙皮穿支10条, 直接皮穿支8条。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6 cm~32 cm×10 cm, 1例皮瓣发生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前支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以前支为蒂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急诊修复1例,二期修复8例,创面均位于前足,缺损面积3.0 cm×2.0 cm~5.0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3.0 cm~6.0 cm×4.5 cm。皮瓣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电话定期随访。结果 8例皮瓣顺利成活,伤口I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2 d发生静脉危象,经蒂部拆线处理,仅远端皮缘发生坏死,换药处理瘢痕愈合;皮瓣供区植皮均成活良好。术后均获得随访3~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无明显臃肿,感觉部分恢复。其中8例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 采用以前支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不损伤足背动脉主干,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单,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2月至2020年5月,采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36例,其中6例为同一肢体上相邻但不连续的2处创面,面积4.0 cm×5.0 cm~11.0 cm×9.0 cm;30例为单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治疗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5月—2022年1月,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足踝外科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伴主干动脉缺损的上肢复合组织缺损患者, 其中男7例、女4例, 年龄18~56岁。清创后, 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0 cm×6 cm~32 cm×10 cm, 无效腔或深部组织裸露面积为7 cm×4 cm~10 cm×7 cm。3例患者桡动脉缺损, 长度为4~7 cm;2例患者尺动脉缺损, 长度为5~8 cm;4例患者尺、桡动脉均缺损, 长度为3~7 cm;2例患者尺、桡动脉及肱动脉均缺损, 长度为4~8 cm。设计并切取股前外侧血流桥接嵌合穿支皮瓣, 切取皮瓣面积为22 cm×7 cm~32 cm×11 cm、嵌合肌瓣面积为7 cm×4 cm~10 cm×7 cm, "T"形血管蒂中桥接血管的长度为4~8 cm。移植皮瓣时, 将血管蒂近端同受区血管近端吻合、血管蒂远端同前臂远端较正常的血管吻合, 利用肌瓣填塞无效腔。对组织瓣供区创面采用直接闭合或移植皮片处理。术后, 观察皮瓣血运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四肢软组织缺损31例, 男23例, 女8例, 年龄4~76岁, 平均40岁, 均切取携带旋股外侧动脉(LCFA)降支与斜支两组血管的游离ALTF进行移植并应用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进行创面修复。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5 cm~22 cm×10 cm, 皮瓣切取面积8 cm×6 cm~23 cm×11 cm, 供区直接缝合。采用皮瓣内增压(或超回流)术式15例, 采用皮瓣外增压(或超回流)术式16例。术后经门诊、电话、微信或上门定期随访, 评估创面修复术后疗效。结果本组31例皮瓣全部成活, 其中2例皮瓣术后创口轻度感染, 予拆线换药处理, 术后供区及受区创面均完全愈合。术后随访3~55个月, 受区皮肤质地、色泽、外观良好, 皮瓣TPD为7~12 mm。结论血管增压和超回流技术在游离ALTF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中, 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串联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移植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共7例,男5例,女2例,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10.0 cm×15.0 cm~15.0 cm×22.0 cm,均采用足底内侧皮瓣串联ALTP移植修复,其余创面植皮覆盖。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覆盖。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外观等,并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创面均I期愈合,未出现感染、血管危象、坏死。术后7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游离皮瓣及游离植皮均成活,外观良好并无明显臃肿,皮瓣局部未见血肿水泡、磨损、溃疡,质地柔软,弹性较好。术后1年复查,均能不扶拐行走2 km以上,未出现足跟部疼痛不适(跟骨骨折患者除外),未见足底皮瓣血肿、磨损、溃疡。结论足底内侧皮瓣串联ALTP修复足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是一种重建足跟部功能的有效方法,修复后的足跟具备良好的耐磨性且外形美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保肢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1年6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小腿保肢术后创面患者, 其中男6例、女6例, 年龄17~74岁, 原始创面面积为17 cm×9 cm~40 cm×15 cm, 5例患者创面有感染。创面均采用对侧游离大腿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面积为18 cm×10 cm~37 cm×9 cm)修复, 皮瓣动脉均吻合于膝降动脉, 供区创面直接缝合;7例患者另移植对侧大腿刃厚皮片覆盖皮瓣无法覆盖的剩余创面, 供区创面予油纱覆盖。术中记录皮瓣携带的穿支类型、受区动静脉类型。术后记录皮瓣成活和血管危象发生情况、皮片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皮瓣移植术后患者住院时间。随访记录皮瓣色泽和质地、小腿再次感染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的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患者的保肢效果。结果皮瓣携带的穿支类型:仅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者6例, 仅携带旋股外侧动脉斜支者3例, 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并吻合穿支进行内增压者3例。皮瓣受区动脉类型:膝降动脉主干者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9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合并骨骼或肌腱外露的手足创面患者, 其中男16例、女7例, 年龄23~68岁。扩创后创面的面积为3.0 cm×2.0 cm~11.0 cm×4.0 cm, 均采用携带2条及以上同源穿支的腓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 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2.0 cm~12.0 cm×5.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皮瓣切取情况及携带穿支的数量与口径、腓浅动脉口径、血管蒂长度及腓浅动脉伴行静脉数量;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恢复情况, 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估皮瓣修复疗效, 采用感觉分级量表评定受区感觉功能。结果术中共成功切取24块皮瓣, 共携带56条腓浅动脉穿支, 穿支口径为0.20~0.70 mm, 7块皮瓣携带的所有穿支口径均<0.40 mm。19块皮瓣分别携带2条穿支, 3块皮瓣分别携带3条穿支, 1块皮瓣携带4条穿支, 1块皮瓣携带5条穿支。术中切取腓浅动脉口...  相似文献   

12.
股前外侧区穿支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皮瓣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皮瓣设计方法,以便增加术前多普勒定位的准确性。方法6具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前外侧区穿支,通过血管造影术和拍摄X线片测量其直径、行程、分支和定位。用3D—doctor和Scion Image软件分别测量穿支供血的趋向性、三维重建和单穿支供血面积。结果股前外侧区共有外径大于0.5mm穿支16支,平均外径0.8mm,平均供血面积45.61cm^2,其中20%为肌间隙穿支,80%为肌皮穿支。平均蒂长为(3.15±1.43)cm。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的穿支在浅筋膜中的平均长度为2.63cm。结论改良的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可以为皮动脉和穿支皮瓣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血管造影图像。本研究发现股前外侧单穿支皮瓣的最大供血面积是30cm×20cm。以股前外侧区穿支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以移植到下肢或身体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修复Wagner 3级或4级糖尿病足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10月—2022年1月,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创面患者, 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8~66岁, 平均52岁;Wagner 3级者5例、Wagner 4级者7例。对创面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控制感染, 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3 cm×6 cm~28 cm×11 cm。然后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 其中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肌皮支或肌间隙支单块皮瓣修复者4例、分叶皮瓣修复者1例、双侧皮瓣串联修复者1例、嵌合股外侧肌肌瓣修复者6例, 组织瓣切取面积为9 cm×7 cm~21 cm×10 cm;供受区血管吻合方式均为端端吻合, 必要时进行增压处理。对10例患者的供区创面行美容减张缝合, 对2例患者供区创面采用头部刃厚皮修复。术后, 记录创面修复情况。于创面愈合后, 检测患者餐后2 h血糖水平。随访时, 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与受区瘢痕形成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 采用CT血管造影检测患肢血流灌注情况并进行对比。末次随访时, 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游离ALTPF在足部黑色素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手足显微外科采用ALTPF修复足部黑色素瘤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6例, 病灶大小1.7 cm×2.5 cm~4.0 cm×6.0 cm, 扩大切除术后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5.0 cm×7.0 cm~10.0 cm×12.0 cm, 切取ALTPF大小为6.0 cm×8.0 cm~11.0 cm×12.5 cm。股前外侧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颜色、温度及毛细血管返流情况, 常规抗感染、解痉、抗凝、镇痛及全身对症治疗。于术后1、6、12、18个月随访记录皮瓣质地、外形、膝关节功能及股四头肌肌力。结果 6例患者移植皮瓣均顺利成活, 股前外侧供区切口顺利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 患者足底外形良好, 皮瓣成活良好, 股前外侧供区线形瘢痕愈合, 膝关节活动范围为0°~135°, 股四头肌肌力Ⅴ级。结论采用ALTPF修复足部黑色素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临床疗效可靠, 是治疗足部黑色素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Ⅲ型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及该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具灌注红色乳胶的43岁男性尸体标本进行大腿股前外侧皮瓣的血管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斜支走行及穿支分布情况。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12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8~65岁,中位年龄32岁。损伤部位:足踝部7例,小腿3例,手部2例。创面范围为9 cm×7 cm~28 cm×1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2周,平均10 d。均采用Ⅲ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修复,切取单叶皮瓣3例,双叶皮瓣6例,三叶皮瓣3例;皮瓣范围为15 cm×5 cm~28 cm×1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采用局部皮瓣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血管解剖研究结果示,旋股外侧动脉发出横支、斜支和降支,斜支沿途发出多个肌穿支,穿支穿过股前外侧肌,供血范围为股前外侧区域皮肤。临床研究结果示,所有皮瓣完全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末次随访时根据英国医学研究院(BMRC)神经外伤学会标准评价,皮瓣感觉恢复达S2级9例、S3级3例。供区残留线性瘢痕,无疼痛、瘙痒、触觉过敏等不适。患者及家属均满意。结论Ⅲ型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可切取多种形式的穿支皮瓣,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顺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20年1月收治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创面面积:6 cm×13 cm~11 cm×25 cm,9例为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合并有主干血管、神经损伤,1例合并有主干血管、神经损伤及骨折。皮瓣切取面积:6 cm×13 cm~12 cm×25 cm,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骨折采取内固定或外固定,主干血管、神经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供区直接闭合或植皮。结果 术后皮瓣顺利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外形满意。术后1年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感觉评价标准评定,皮瓣感觉恢复至S2~S3。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顺行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手指相邻2处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存在相邻2处创面患者, 其中男10例、女5例, 年龄25~51岁。清创后单处创面面积为2.5 cm×2.0 cm~7.5 cm×2.5 cm。创面均采用小腿腓浅动脉穿支双叶皮瓣修复, 双叶皮瓣的单叶面积为3.0 cm×2.0 cm~8.0 cm×3.0 cm。将所有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中记录切取皮瓣数量、携带穿支数量和类型, 测量穿支和腓浅动脉口径及血管蒂长度。术后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及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记录供受区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 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定皮瓣修复效果, 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皮瓣感觉功能。结果术中成功切取15个双叶皮瓣, 共携带36条腓浅动脉穿支, 均为肌间隔穿支, 口径为0.2~0.8 mm;携带腓浅动脉口径为0.4~1.1 mm;血管蒂长度为3~8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 未发生血管危象, 供受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 患者皮瓣颜色、质地均与手部正常组织接近, 其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利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或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手术技术.方法 2006年8月至2012年4月,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25例,创面范围4.0cm×5.5 cm~11.0 cm×23.0 cm.其中,足背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20例,足底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隐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结果 术后2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 50个月,平均(18.0±0.8)个月.皮瓣修复后外形大部满意,皮瓣末梢二点辨别觉为10~22 mm,股前外和隐动脉穿支皮瓣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S2+以上感觉分别为13/20和5/5例.结论 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较合适,隐动脉穿支用于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避免受区二次手术整形,重视皮瓣供区处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开放性损伤导致创面的皮瓣成活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总结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形态学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5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6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 其中男40例、女22例, 年龄20~72岁。对患者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前股外侧区的DSA, 结合显影标尺观测血管大体情况以及旋股外侧动脉横支的出现情况(计算出现率)、源动脉、发出点位置、走行方向与皮穿支穿出点位置, 另进行横支形态学特点分类。结果 DSA检查显示, 62例患者股动脉、股深动脉及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均清晰可辨。在59例患者中观察到旋股外侧动脉横支, 其中52例为单横支、7例为双横支, 横支的出现率为95.2%(59/62)。共观察到66条旋股外侧动脉横支, 其中3条发自股深动脉、63条发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6.5~12.7 cm;横支约与身体长轴垂直向外侧发出, 在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之间走行, 沿途发出分支, 主干走行至大转子下方;横支皮穿支穿出点距髂前上棘8.0~18.0 cm。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形态学特点分类中, 以与1条旋股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自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的超薄分叶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手足外二科收治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8例, 男5例, 女3例;年龄28~52岁。软组织缺损位于足背及足底部, 足底部创面均累及负重区, 创面均合并骨、肌腱或内固定物外露, 软组织缺损面积6.0 cm×5.0 cm~16.0 cm×8.0 cm, 所切取ALTPF面积8.0 cm×5.5 cm~18.0 cm×8.5 cm, 均为分叶皮瓣。术前采用高频CDU结合CTA造影确定2条皮瓣穿支血管, 以此为中心, 根据软组织缺损面积及创面形状, 于大腿股前外侧区域设计一适宜面积及形状的穿支皮瓣, 切取皮瓣过程中, 于浅筋膜浅、深交界层逆行分离穿支血管, 可明显削薄皮瓣厚度, 切取后根据创面形状, 在确保2条穿支血管均供血有效后, 于2条穿支之间进行分叶, 最后覆盖于足部创面, 并保证皮瓣覆盖足底负重区。皮瓣供区处理情况:8例患者供区均直接予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 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复诊、微信联系或电话询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