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5.
6.
热射病患者大多有高热症状 ,能否尽快降温直接关系到预后的好坏和病程的长短 ,为此我们观察了氯丙嗪对热射病高热的降温作用 ,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选择 1998年 8月至 9月在九江长江大堤抗洪抢险部队因热射病而住院 ,将发热 39 1℃以上患者 85例随机分 2组 ,均为男性 ,年龄 17~ 2 8岁 ,全部住空调病房 ,温度设置在 2 0~ 2 4℃ ,A组 43例为对照组 ,常规给予冷水、酒精擦浴、冰枕、冰敷等物理降温 ,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治疗 ,B组 43例为研究组 ,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立即给予氯丙嗪 2 5mg肌注 ,4h内体温未降… 相似文献
8.
军事训练致重症热射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患者男,23岁,战士。因高热、大汗、意识障碍6h入院。查体:体温37.5℃,血压86/62mmHg,脉搏72/min,呼吸17次/min。神志清楚,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WBC8.9×10^9/L,N0.84,L0.125,RBC4.87×10^12/L,HGB152g/L,PLT69×10^9/L,ALT100U/L,AST422U/L,TBIL19.1μmol/L,DBIL8μmol/L,BUN10.76mmol/L,Cr157μmol/L,CO2CP16.2mmol/L,K3.07mmol/L,Na127.2mmol/L,CK521U/L,LDH1947U/L,HBDH1131U/L,淀粉酶519U/L,CRP正常。经补液、补钾、三磷腺苷、辅酶A、维生素C对症治疗后,出现纳差、恶心、腹胀、巩膜黄染、乏力。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患者 ,男 ,65岁 ,因气温持续 3 8~ 42℃ 1周后于 1 999年 7月 2 9日 1 4:0 0出现头昏、低热、汗少 ,当晚体温升至 40℃ ,口服退热药物无效 ,次日凌晨言语不清、意识模糊呈嗜睡状 ,5 :0 0时昏迷 ,呕吐 3次 ,为胃内容物 (性质不详 ) ,大小便失禁 ,急救车送入院。查 :T 43℃ ,BP 75 /45mmHg,P 1 0 0次 /min ,R 3 2次 /min,神志不清 ,轻 -中度昏迷 ,压眶无反射 ,角膜反射迟钝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 2 5mm ,光反射迟钝 ,全身皮肤干燥无汗 ,左上臂散在瘀斑 ,颈项强直 ,咽反射存在 ,心、肺、腹 (-) ,四肢肌张力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生脉饮口服液对劳力性热射病(EHS)大鼠凝血功能障碍的预防作用。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15只,均完成遥测温度胶囊植入术,术毕恢复1周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热射病组、生脉饮组,每组5只。生脉饮组大鼠提前给予生脉饮0.02 ml/(g.d)灌胃5 d,热射病组及生脉饮组大鼠均在人工气候舱内(温度40℃,相对湿度70%)跑步,记录核心温度达到42℃时的运动时间及距离。采集3组大鼠血液,检测并比较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乳酸(Lac)、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观察3组大鼠肝、肾、肺、肠、心脏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生脉饮组大鼠核心温度达到42℃时的运动距离及运动时间均较热射病组明显延长[(456.3±92.3) m vs.(282.8±87.5) m,P<0.05;(36.3±6.3) minvs.(21.7±7.0) min,P<0.05]。与对照组比较,热射病组大鼠PT及APTT均明显延长[(13.8±0.7...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探讨热射病(HS)患者小脑的代谢物变化.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3年8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例HS患者和同期7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化学位移成像采集MRS数据,测量HS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小脑的代谢物比值NAA/Cr、NAA/Cr2、Cho/Cr、Cho/Cr2、NAA/Cho,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MRS代谢参数之间的差异,HS患者小脑的代谢物比值并与Glasgow昏迷评分法(GCS)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HS患者小脑的NAA/Cr显著低于对照组(0.79±0.10 vs 1.03±0.11,P=0.004),Cho/Cr低于对照组(0.85 ±0.13 vs 0.99 ±0.05,P=0.032),NAA/Cr2、Cho/Cr2、NAA/Cho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S患者小脑的NAA/Cr与其GCS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8,P=0.033).结论 应用MRS技术可敏感地探测HS患者小脑的代谢物异常,并可通过小脑的代谢物比值NAA/Cr判断病情的轻重.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对武警部队基层官兵进行热射病认知及现场救治能力现状调查,为针对性地开展热射病相关知识宣讲及完善现场救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5—8月对武警部队基层医务人员、特战队员及后勤保障人员共计662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合格问卷639份。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热射病知晓途径、相关知识知晓率及现场救治现状等,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基层官兵获取热射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来源于理论授课(36.4%);热射病现场救治关键措施知晓率为78.2%,热射病诊断要点、核心体温监测及现场降温目标知晓率偏低,分别为42.4%、23.0%、9.5%,且在不同职称及战位人员中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基层部队测量体温的方式主要为腋温47.9%及额温30.8%,而接近核心温度的耳温及肛温的监测仅为16.5%、0.6%;降温措施中持续扇风、冷水喷洒、冰敷分别为20.4%、18.2%、25.4%,而降温速率快的冷水浸润、冷床单/油布包裹、低温液体输注等措施仅为15.5%、9.4%、7.6%;常备医用降温物资中冰块(袋)、冰帽(枕)、电风扇等降温设备分别为32.2%、24....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联合常规方法治疗热射病(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HS14例,在采用传统物理降温、镇静、补液、抗感染、抗休克、保肝、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重要脏器支持等常规方法治疗基础上,加用CBP治疗,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以及入院时和出院时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酸磷酸激酶(CK)、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病死率等。结果:(1)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时间为(11.92±7.44)h;(2)出院时Scr、BUN、AJ、AST、CK等指标水平与人院时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O.01);(3)救治成功12例,病死率仅为14.3%。结论:CBP联合常规方法治疗HS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6.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疾病,表现为高热(〉40℃)和神志障碍,热射病又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我科于2006-2008年收治5例因体能训练致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经积极治疗痊愈出院,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6)
劳力性热射病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在进行马拉松等长时间耐力性运动时更容易发生。劳力性热射病发生时还可能伴随有严重的并发症,即时的处置方案经常在患者入院前就开始实施,因此全面了解院前急救冷却治疗方法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消除潜在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劳力性热射病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等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劳力性热射病从运动现场到急诊部的识别诊断和冷却治疗策略,以期为热射病运动员的急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在劳力型热射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快速亚低温处理在劳力型热射病(EHS)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1年9月-2009年8月间7所部队医院收治的28例EH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后4h内将肛温降低到亚低温(35.0±0.5℃)的患者归入亚低温组(n=16),将肛温大于40℃超过3h的患者归入延迟降温组(n=12),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0、12、24、48、72h的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和升压药使用时间,分析亚低温在热射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 入院24h后延迟降温组CK值显著高于亚低温组(P<0.05或P<0.01),亚低温组LDH值在24~48h后开始下降,48、72h时显著低于延迟降温组(P<0.01).亚低温组与延迟降温组的病死率分别为0%和25.0%(P<0.05).亚低温组使用升压药的时间(68.5±39.7h)明显短于延迟降温组(228.7±139.7h,P<0.01).结论 迅速应用亚低温处理能有效减轻脏器损伤程度,改善热射病患者全身情况及预后,是治疗EHS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