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在四肢复杂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月—2022年6月,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复杂创面患者, 其中男8例、女3例, 年龄28~55岁, 创面位于上肢者4例、下肢者7例, 均采用不同类型游离穿支皮瓣组合进行修复。清创后, 创面面积为7.0cm×6.0cm~28.0cm×12.0cm。应用穿支皮瓣组合类型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3叶皮瓣者6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联合斜支穿支皮瓣者2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分叶皮瓣联合对侧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者2例、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联合甲瓣者1例, 单个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2.0cm~25.0cm×6.0cm。对供瓣区创面行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皮片/皮瓣修复。游离移植皮瓣时, 根据皮瓣实际携带穿支情况进行裁剪、分叶, 并将供区与受区血管进行端端或端侧吻合。术后观察原发受区移植皮瓣成活情况、是否发生血管危象, 供瓣区创面愈合情况及供瓣区移植的皮片/皮瓣存活情况。随访时, 观察原发受区移植皮瓣血运、外观及质地, 同时观察足底受区负重情况以及皮瓣有无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保肢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1年6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小腿保肢术后创面患者, 其中男6例、女6例, 年龄17~74岁, 原始创面面积为17 cm×9 cm~40 cm×15 cm, 5例患者创面有感染。创面均采用对侧游离大腿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面积为18 cm×10 cm~37 cm×9 cm)修复, 皮瓣动脉均吻合于膝降动脉, 供区创面直接缝合;7例患者另移植对侧大腿刃厚皮片覆盖皮瓣无法覆盖的剩余创面, 供区创面予油纱覆盖。术中记录皮瓣携带的穿支类型、受区动静脉类型。术后记录皮瓣成活和血管危象发生情况、皮片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皮瓣移植术后患者住院时间。随访记录皮瓣色泽和质地、小腿再次感染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陈中伟断肢再植的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患者的保肢效果。结果皮瓣携带的穿支类型:仅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者6例, 仅携带旋股外侧动脉斜支者3例, 携带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旋股外侧动脉斜支并吻合穿支进行内增压者3例。皮瓣受区动脉类型:膝降动脉主干者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1年12月, 武警江西总队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患者, 其中男9例、女2例, 年龄26~61岁。创面位于小腿近端外侧者5例、内侧者2例, 小腿近端内侧及膝下胫前者4例, 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4 cm×6 cm~22 cm×11 cm, 采用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创面, 并根据钢板周围感染情况决定是否立即拆除钢板。应用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者3例;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联合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者6例, 应用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胫前肌肌瓣者2例, 肌瓣血运稳定后移植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封闭创面。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7 cm~18 cm×8 cm, 肌瓣切取面积为6.0 cm×4.0 cm~18.0 cm×12.0 cm。3例应用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的患者中2例大腿供瓣区创面经直接缝合关闭, 在1例患者大腿供瓣区创面缝合后未闭合处移植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予以修复。将8例应用小腿肌瓣者供瓣区切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肌间隔主干型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 以及采用该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2月—2021年4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59例, 其中男46例、女13例, 年龄20~81岁, 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 cm×5 cm~38 cm×20 cm。根据创面情况, 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定位健侧股前外侧区穿支, 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源动脉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行单侧皮瓣修复或双侧皮瓣串联修复(单侧皮瓣大小为7 cm×5 cm~37 cm×11 cm);将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记录术前标记股前外侧区穿支数量, 术中观察到的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主干与穿支走行特点以及穿支的数量、来源、类型;记录皮瓣修复方式、皮瓣切取时间;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受区创面愈合时间、供区缝合口愈合情况;随访供受区恢复情况, 于末次随访时, 记录移植皮瓣处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的感觉分级量表评价的感觉功能、两点辨别觉, 采用改良的皮瓣综合疗效评价表评定皮瓣修复疗效。结果术前共在股前外侧区标记穿支156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薄股前外侧皮瓣一期分指修复手掌合并多指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6月,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掌合并多指创面患者, 其中男15例、女5例, 年龄18~77岁, 清创后创面面积为8 cm×4 cm~17 cm×12 cm。创面采用超薄股前外侧皮瓣(9 cm×5 cm~19 cm×13 cm)修复, 根据手指创面情况, 一期分指, 分指皮瓣长宽比为2.0∶1.0~2.5∶1.0。术中将皮瓣携带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伴行静脉分别与受区桡动静脉端端吻合, 将皮瓣携带的股前外侧皮神经与受区桡神经浅支进行桥接。14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 3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采用接力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 3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采用游离躯干中厚皮片移植覆盖。记录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及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皮瓣外观, 供受区瘢痕增生情况, 患者对供受区术后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情况。术后1年, 测量皮瓣的两点辨别觉距离, 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患者手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7例患者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供区创面的闭合方式,以减少供区并发症。方法闭合创面方式包括:皮下潜行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皮下潜行分离后植皮修复、带蒂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转移修复以及带蒂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缺损部位包括前臂及手背5例、小腿5例和足部8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4.0 cm×9.0 cm~10.0 cm×29.0 cm。斜支穿支皮瓣切取范围5.0 cm×11.0 cm~11.0 cm×33.5 cm。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1~6个月,皮瓣、皮片均完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植皮患者残留1.5 cm瘢痕,直接缝合和穿支皮瓣修复者供区术后为线状瘢痕。髋膝关节活动自如,行走未见肌力减退。供瓣区留下不同程度感觉障碍区,植皮和穿支皮瓣修复者供区感觉麻木较明显,供区直接缝合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结论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可降低皮瓣感觉障碍,对于面积较大供区可采用邻近区域穿支皮瓣修复,以达到最佳外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多叶瓣修复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15例,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多叶瓣修复,根据手部缺损情况设计股前外侧皮瓣,沿皮瓣穿支血管向远端继续解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考虑好手部各缺损处间距,按需切取分叶穿支皮瓣、阔筋膜瓣、股直肌肌瓣、股外侧肌肌瓣、股中间肌肌瓣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远端肌间隔瓣。形成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主干的一蒂多叶瓣,在肌瓣及阔筋膜瓣上植皮,一次修复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 结果 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修复各创面在肌瓣、阔筋膜瓣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远端血管肌间隔上植皮均成活良好,外形无臃肿,植皮处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创面愈合好,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均正常。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20个月,平均8.7个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优3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0%。 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多叶瓣能一次修复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缩短手术时间及疗程,手部功能恢复良好,外形满意,是修复手部多部位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采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 术中按照传统方法制备股前外侧皮瓣时, 发现穿支偏细, 口径不能满足血管吻合需求, 继续向上延长切口, 于大腿中上段寻找合适穿支, 并调整皮瓣设计, 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区创面。股前外侧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定期随访, 记录供区愈合与受区皮瓣存活情况, 根据综合评价量表评分标准评估皮瓣修复效果, 分为优(90~10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60分)。结果共纳入13例四肢创伤患者, 男9例, 女4例, 年龄20~65岁, 其中手及前臂创面4例, 足踝部创面9例, 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 cm×4 cm ~ 31 cm×8 cm。13例皮瓣术中可见横支发出18条皮穿支, 其中肌间隙皮穿支10条, 直接皮穿支8条。切取皮瓣面积为8 cm×6 cm~32 cm×10 cm, 1例皮瓣发生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low-through嵌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合并深部死腔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4年5月—2017年6月,收治6例合并深部死腔、骨缺损或骨关节与肌腱外露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60岁,平均4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例,机器绞轧伤1例,重物砸伤1例。损伤部位:下肢5例,上肢1例。创面范围7 cm×4 cm~26 cm×10 cm。合并骨缺损3例,骨关节及肌腱外露3例,慢性骨髓炎2例,主干动脉损伤2例。采用Flow-through嵌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股外侧肌瓣填塞深部死腔,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创面。肌瓣切取范围5 cm×2 cm~20 cm×5 cm,穿支皮瓣切取范围10 cm×5 cm~28 cm×11 cm。供区直接闭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受区创面与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皮瓣颜色、质地良好,重建的主干动脉通畅,患肢末梢血运良好。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股四头肌肌力正常,膝关节活动无影响。结论 Flowthrough嵌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不仅能实现创面的立体修复,而且不牺牲受区主干血管,是修复四肢合并深部死腔、伴(或不伴)受区主干动脉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以股内侧穿支为血供来源的股前外侧区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0月—2021年6月, 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1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在行股前外侧皮瓣切取中未见旋股外侧动脉穿支或因穿支细小改用以股内侧穿支为血供来源进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的患者(男11例、女1例, 年龄24~64岁), 创面位于上肢者7例、位于下肢者5例。清创后的创面面积为8.0 cm×5.0 cm~24.0 cm×6.5 cm, 应用的皮瓣面积为9 cm×6 cm~25 cm×7 cm。移植皮瓣时, 将皮瓣内穿支或源动脉与受区血管蒂行端端吻合。对供区创面均行皮下减张美容缝合。术后, 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有无血管危象以及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 观察皮瓣质地、供区创面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 采用自制改良皮瓣综合疗效评分表评价皮瓣修复效果。结果术后, 患者皮瓣均成活, 未发生血管危象;供区创面均顺利愈合。随访6~26个月, 皮瓣质地优良;供区创面仅遗留线性瘢痕, 无瘢痕挛缩或疼痛等不适。末次随访时, 12例患者皮瓣修复效果的总得分为75~95分, 平均为87分, 其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10月-2019年9月,对15例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均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完全或部分修复。本组病例创面均位于小腿中下段2/3及足踝部,皮瓣切取面积:8cm×12cm~10 cm×25 cm。结果术后14例皮瓣成活良好,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柔软,受区外观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患肢功能良好。结论对于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修复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12月, 赣州市人民医院收治2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坐骨结节及大转子区窦腔型压疮患者, 其中男16例、女7例, 年龄45~86岁。清创前坐骨结节压疮大小为1.5 cm×1.0 cm~8.0 cm×5.0 cm, 大转子区压疮大小为4.0 cm×3.0 cm~20.0 cm×10.0 cm。治疗基础疾病后, 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5~14 d。所有创面均采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转移修复, 面积为4.5 cm×3.0 cm~24.0 cm×12.0 cm, 蒂宽3~5 cm, 蒂长5~8 cm, 旋转半径30~40 cm。将大部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 仅对4个供区创面采用对侧大腿外侧中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复合组织瓣成活情况、供受区创面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压疮复发情况以及皮瓣的外观和质地。结果 23例患者共32个创面采用岛状股后复合组织瓣(筋膜皮下瓣3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24个、筋膜皮瓣+筋膜真皮瓣2个、筋膜皮瓣+筋膜皮下瓣+股二头肌肌瓣2个、筋膜皮瓣+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带肌瓣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合并死腔的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2例合并死腔的小腿软组织缺损伤的患者,采用带肌瓣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皮瓣切取面积6.0 cm×6.0 cm~15.0 cm×8.0 cm,肌瓣体积5.0 cm×3.0 cm×3.0 cm~13.0 cm×3.0 cm×3.0 cm。皮瓣的穿支动脉与受区的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受区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的伴行静脉吻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2例皮瓣未发生血管危象,全部成活,伤口均无感染,一期愈合。随访6~18个月,皮瓣成活且外形良好,无臃肿、溃疡、骨髓炎发生,患肢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带肌瓣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抗感染力强,能良好的填塞死腔,有效地预防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的发生,临床效果好,是一种良好修复合并死腔的小腿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转位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患者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3~56岁,平均(39.82±10.05)岁。摔伤3例,车祸伤3例,重物砸伤1例,热烧伤4例。膝前创面软组织缺损大小为6.0 cm×8.0 cm~9.0 cm×15.0 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切取面积为6.5 cm×11.0cm~9.5 cm×20.0 cm。结果术后创面均Ⅰ期愈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均成活,术后11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55±3.85)个月,皮瓣局部未见血肿水疱、磨损、溃疡,质地柔软,弹性较好,关节功能较好。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是修复膝前软组织缺损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Ⅲ型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及该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具灌注红色乳胶的43岁男性尸体标本进行大腿股前外侧皮瓣的血管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斜支走行及穿支分布情况。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12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8~65岁,中位年龄32岁。损伤部位:足踝部7例,小腿3例,手部2例。创面范围为9 cm×7 cm~28 cm×1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1~2周,平均10 d。均采用Ⅲ型游离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修复,切取单叶皮瓣3例,双叶皮瓣6例,三叶皮瓣3例;皮瓣范围为15 cm×5 cm~28 cm×1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采用局部皮瓣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血管解剖研究结果示,旋股外侧动脉发出横支、斜支和降支,斜支沿途发出多个肌穿支,穿支穿过股前外侧肌,供血范围为股前外侧区域皮肤。临床研究结果示,所有皮瓣完全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末次随访时根据英国医学研究院(BMRC)神经外伤学会标准评价,皮瓣感觉恢复达S2级9例、S3级3例。供区残留线性瘢痕,无疼痛、瘙痒、触觉过敏等不适。患者及家属均满意。结论Ⅲ型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可切取多种形式的穿支皮瓣,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1月至2019年9月,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外伤致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12例,缺损面积为20 cm×19 cm~25 cm×9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7 cm×10 cm~25 cm×9 cm。采用单叶皮瓣修复6例,分叶组合皮瓣修复6例。术中将皮瓣血管蒂动、静脉与前臂尺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其中7例保留的皮瓣内股前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供区直接闭合。术后随访时观察皮瓣的成活、外观、质地、血运以及供受区皮肤愈合情况,同时测量皮瓣感觉恢复、肌力以及膝关节活动情况。结果 12例患者的皮瓣均成活,未发生感染、血管危象及下肢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随访6~36个月,皮瓣的外观、质地与周围组织相似,双侧上下肢体均较对称,无明显臃肿,血运良好,受区无明显的瘢痕增生;供瓣区切口较隐蔽,缝合后仅留线性瘢痕,肢体肌力正常,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皮瓣感觉恢复S3级7例,S2级4例,S1级1例。结论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可获得较满意的功能恢复及外形,同时能减轻供区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low-through嵌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急诊一期修复四肢Gustillo III C型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Flow-through嵌合ALTP急诊修复四肢Gustillo III C型损伤患者17例。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19~55岁,平均32.4岁。创面范围16 cm×8 cm^45 cm×30 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Flow-through吻合受区动脉以重建肢体血供,股外侧肌瓣填塞深部死腔,皮瓣和筋膜瓣覆盖浅表创面。供区皮肤直接闭合6例,腹部取皮植皮11例。结果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电话随访,时间5~60个月,平均21.8个月。皮瓣成活15例,2例失败并截肢。6例采用皮瓣和筋膜瓣修复,11例采用皮瓣、筋膜瓣和肌瓣修复。术后4例皮瓣一期愈合;11例患者皮瓣边缘出现坏死,其中1例换药后瘢痕愈合,其余10例患者二期植皮愈合。所有患者供区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急诊Flow-through嵌合ALTP在重建肢体血供的同时实现创面三维立体修复,是修复四肢Gustillo III C型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累及鼻窦的面部复杂缺损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1月—2022年5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5例、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鼻窦的面部复杂缺损创面患者, 其中男6例、女3例, 年龄35~69岁, 包括4例钛网外露伴鼻窦损伤患者及5例肿瘤累及鼻窦患者。多学科团队合作充分评估损伤情况后, 对钛网外露患者行钛网去除、鼻窦清创、鼻窦黏膜去除, 对肿瘤患者行肿瘤根治性切除, 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0 cm×2.5 cm~18.0 cm×7.0 cm、鼻窦前壁缺损/缺如面积为3 cm×2 cm~6 cm×4 cm、窦腔深1~4 cm。根据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穿支走行情况, 移植股前外侧嵌合皮瓣或股前外侧肌皮瓣(皮瓣面积9 cm×4 cm~19 cm×8 cm、肌肉大小5 cm×3 cm×3 cm~11 cm×6 cm×3 cm)修复缺损, 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观察术中移植组织瓣类型、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以及术后供受区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 随访受区外观与血运以及溃疡、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对6例患者行股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顺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腹股沟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20年1月收治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创面面积:6 cm×13 cm~11 cm×25 cm,9例为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6例合并有主干血管、神经损伤,1例合并有主干血管、神经损伤及骨折。皮瓣切取面积:6 cm×13 cm~12 cm×25 cm,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骨折采取内固定或外固定,主干血管、神经损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供区直接闭合或植皮。结果 术后皮瓣顺利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可,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外形满意。术后1年根据1954年英国医学研究会的感觉评价标准评定,皮瓣感觉恢复至S2~S3。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顺行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腹股沟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的穿支分布特点, 以及应用以其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前用高频彩超于股前外侧区重点探测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缘连线(髂髌连线)中点附近及近端粗大的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根据受区缺损大小和形状, 参考术前穿支定位, 设计并切取以斜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 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中用钢尺测量斜支主干发出点、穿支入皮点到髂前上棘间距离;用显微标尺测量穿支口径;统计穿支数目等数据。术后对皮瓣成活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随访, 末次随访时采用综合评价量表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价, 90~100分为优, 75~89分为良, 60~74分为可, <60分为差。结果共纳入84例患者, 其中男62例, 女22例;年龄14~82岁, 平均46.9岁;手部创面32例, 前臂6例, 上臂3例, 小腿10例, 足踝部33例;创面面积为6 cm×4 cm~20 cm×45 cm。84例患者共切取88侧皮瓣(4例为双侧皮瓣), 面积为7 cm×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