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梗阻性黄疸临床较为常见,但病因较复杂,传统的PTC、ERCP等创伤性检查已被CT、MR等部分取代.本文收集62例梗阻性黄疸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讨论不同病因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分析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2.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62例经CT、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梗阻性黄疸中CT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和93%。结论CT可显示胆道系统梗阻的平面及梗阻端征象因而能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分析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010年间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肝外梗阻性黄疸68例,将所有病例按良恶性分成两组,良性组36例,恶性组32例。其中20例同时再行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PR、CPR等。观察CT定量及定性指标:胆总管内径,肝内胆管扩张程度,梗阻部位距肝门部长度;有无结石,有无肿块及肿块部位、肿块与胆总管关系、肿块强化程度。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部位,梗阻部位距肝门长度良恶性组间差别显著(P<0.01);而恶性组中胆管癌和胰头癌分别与壶腹癌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胆总管内径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部位、病因及良恶性的区分准确性较高,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全部经CT平扫,其中10例又经CT增强扫描。结果 12例中累及单侧11例,均为右侧,双侧1例。CT表现为肾上腺弥漫性肿胀,平扫结果可为高密度(7个)、低密度(4个)和高低混杂密度(2个),边缘模糊10个,清晰3个。10例增强扫描显示,11个病灶血肿均无强化,血肿依附于强化肾上腺边缘,肾上腺呈弧形受压。合并征象有肾上腺周围脂肪密度增高伴线样影,同侧膈脚肿胀。12例均合并其他胸、腹部损伤。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的64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09年9月间84例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良性和恶性分为两组:良胜组32例,包括单纯结石组21例和胆管炎11例(其中6例并发结石)。恶性组52例,其中胆管下段癌11例,壶腹部癌11例,胰头癌30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MIP、MinIP、MPR、CPR等。CT观察指标包括:定量指标:胆总管内径、肝内I级胆管内径、胆总管壁厚度、梗阻部位距肝门部长度;定性指标:肿块有无、形态以及强化程度、肝内I级以远胆管扩张程度、范围、管壁强化程度、有无结石、有无双管征等。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梗阻部位距离肝门部长度良、恶性组间差别明显(P0.01);而恶性组中胆管下段癌和胰头癌分别与壶腹部癌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重建方法能够清楚地显示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性疾病,并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的CT征象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8例阻塞性黄疸病例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28例阻塞性黄疸病例中先天性胆管囊肿2例,胆管结石43例,肝门区肝细胞型肝癌12例,转移瘤13例。胰头壶腹区肿瘤24例,胆管癌30例,胆管炎性狭窄4例,分别占1.6%、33.6%、9.4%、10.2%、18.8%、23.4%、3.1%。结论:CT对阻塞性黄疸病例可以了解胆管扩张程度、原因,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病因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对梗阻性黄疸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CT征象,并与B超诊断进行了对比。结果:1.CT诊断梗阻性黄疸病因的符合率96% ,高于B超的79% 。2.梗阻性黄疸病因最多为结石(70 例),其次为肝脏、胆道肿瘤(48例)。3.CT对硬化性胆管炎等少见病有3例漏误诊。结论:CT能明确显示扩张的胆管、胆管梗阻段的征象及对周围软组织的浸润和转移。应作为梗阻性黄疸诊断的首选方法,在疑难病例中应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致梗阻性黄疸的CT或MRI表现。方法:分析18例PAD伴梗阻性黄疸的CT或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确诊。结果:本组18例中,憩室直径小于2 cm的11例,大于2 cm的7例。PAD的CT和MRI表现为胰头右后方与十二指肠之间圆形或半圆形含气囊袋影,可见液气平面,部分憩室内可见食物残渣影。18例PAD均伴有胆道系统不同程度的梗阻扩张。增强扫描憩室壁及相邻十二指肠局部肠壁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对PAD致梗阻性黄疸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螺旋CT对21例(≤2cm)的胰腺癌先平扫,再以3ml/s速度高压团注对比剂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0~25s)和实质期(注射后50~60s)扫描,测量各扫描期肿瘤和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结果肿瘤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42±14)HU,实质期(48±18)HU,正常胰腺组织的平均CT值动脉期(105±15)HU,实质期(86±11)HU。肿瘤-胰腺密度差为动脉期(69±15)HU,实质期(38±21)HU,动脉期时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动脉期时可获得肿瘤-胰腺密度最大差值,有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特征,并提高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CT签别诊断准确性。方法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均经常规腹部CT扫描,其中,45例又经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了对照。结果术前CT诊断胆管结石26例,胰头癌20例,胆管癌10例,壶腹癌3例及肝门部转移癌1例。与手术病理对照,仅1例壶腹癌术前CT误诊为胆总管下端等密度结石。本组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14%,96.15%和98.33%。结论CT能清晰显示梗阻胆管的改变及导致梗阻的原发病灶及其对周围结构的浸润和转移情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喉癌的诊断能力。方法35例给手术病理证实的喉癌患者均经CT平扫,其中,15例又经对比增强扫描。对所有病例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5例的CT像上,病变形态呈结节状见于12例,不规则形14例,菜花状5例,巨块形2例,以及未见明确肿块2例;病变部位在声门20例,声门上部6例,声门下部1例,以及贯声门8例;病变侵犯范围包括声带28例,会厌皱襞8例,会厌5例,会厌前间隙5例,以及梨状隐窝6例。10例伴发颈部淋巴结转移。在接受CT增强扫描的15例患者中,13例的肿块于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扫描可清晰显示肿块的形态位置、侵犯范围,以及颈部淋巴结的转移,因而,它能为喉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在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梗阻性黄疸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螺旋CT螺旋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和间隔均为5 mm,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层厚为1 mm、间隔为1.5mm的薄层轴位重建,并传入工作站进行薄层多平面重组,对胆管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作出评价.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98%和93%.结论 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准确率高,是一种很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胆囊成像对胆囊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螺旋CT胆囊成像对胆囊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胆囊疾病者中胆囊结石27例,胆囊癌9例,胆囊息肉7例;利用口服胆囊造影CT和静脉输入胆道对比剂Biliscopin相结合行上腹部螺旋CT容积5扫描,在工作站利用软件将图像处理后得到胆囊及胆管系统立体图像。结果:27例胆囊结石中10例为阳性结石,17例为阴性结石;胆四维图像上,胆囊结石显示为1个或多个类圆形队影或致密影,与胆囊壁分界清楚,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和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和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86例患者中,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证实梗阻部位在肝外胆管者9例,梗阻部位在肝内胆管者57例,梗阻部位在胰头部14例,梗阻部位在十二指肠乳头部者6例。而CT检出结果分别为7例、46例、14例和3例,总准确率86%。梗阻病因中,胆管结石56例,胆管炎性疾病10例,胆管肿瘤4例,乳头部肿瘤5例,胰头癌11例。经CT检出结果分别为48例、6例、2例、4例和11例,总准确率80%。结论多层螺旋CT作为临床常规诊断手段,具备多层面扫描、无需使用造影剂、检查准确率高等优点,而且方便基层医院使用,有利于临床的广泛应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重点探讨延迟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47例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均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00mL对比剂以2.5mL/s注射速度,延迟25.338行动脉期扫描;延迟60~708行实质期扫描;延迟3~5min行延迟期扫描。测量胆管细胞癌及正常胰腺组织的强化CT值,观察胆管细胞癌的三期强化特征,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7例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平扫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与正常胰腺组织无法区分,动脉期11例为略低密度,9例为等密度,26例为高密度,平均CT值83.25±11.56HU,与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86.46±21.50HU)相差-7.91±8.01HU,定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P〉0.05),实质期35例表现为高密度,12例为略低密度,平均CT值108.161±9.67HU,与正常胰腺组织CT值(86.39±17.46HU)相差18.08±4.35HU,定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3,P〈0.01),延迟期均表现为高密度,平均CT值95.31±12.55,与正常胰腺组织平均CT值(70.93±17.49HU)相差22.58±14.01HU,定量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3,P〈0.01)。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外末端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延迟期扫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扫描在颈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颈椎损伤的CT与平片检查资料。结果:骨折28例(其中6例伴脱位),单纯脱位4例,合并伤10例。结论:CT对颈椎损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平片,能清晰显示其损伤的细节,并对判断失稳及椎管狭窄的程度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25例中,14例表现细绳索状高密度影,11例表现粗绳索状高密度影;粗绳索状影近中线侧平直,外侧呈浅波浪状,其对应脑回受压远离中线,脑沟及纵裂池模糊或消失。结论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通过分析CT征象,能够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胰腺癌血管侵犯的不同CT诊断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胰腺癌血管侵犯的不同CT诊断标准的优劣。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经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细胞癌的36例患者。CT轴位图像结合CTA(以MIP和VR方法重建)以及多平面重建(MPR)分别对这些血管以Loyer和Lu血管分级CT标准进行分级,并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别作出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比较曲线下面积的差异。另外,运用Lu的CT诊断标准分别评价胰周动脉和静脉受侵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指数,研究Lu的CT诊断标准对动静脉分级的差异。结果:Loyer和Lu的CT诊断标准所得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5%、86.0%、81.4%、91.8%,两个诊断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0.912,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应用Lu的CT诊断标准,胰周动静脉受侵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7.1%和71.0%。结论:分别以Loyer和Lu血管分级CT标准对胰腺癌胰周血管侵犯进行分级,两者的诊断价值相同,Lu的CT诊断标准的最佳诊断分界点应在90°-180°之间,此外,它对胰周动脉的价值要比静脉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