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广州市细菌性痢疾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定细菌性痢疾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细菌性痢疾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细菌性痢疾病例3 691例,年发病率介于2.98/10万~11.88/10万之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州市2010-2014年间恙虫病流行特征,探讨其时空聚集性。方法 收集2010-2014年广州市恙虫病资料,描述其三间分布特征,采用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其时空聚集性。结果 2010-2014年广州市恙虫病的总发病例数3 838例,平均发病率6.25/10万,男女发病率分别为5.62/10万和6.46/10万。60~69岁发病率最高(24.69/10万)。2012年从化市和2013年南沙区发病率分别为31.05/10万和34.57/10万。2014年前的聚类区主要集中于从化市、番禺区和南沙区等地,而2014年越秀和天河同样发展成为新聚类区。结论 广州市恙虫病发病风险高,亟待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是明启 《家庭医学》2006,(13):12-12
据《南方都市报》2005年报道,接受妇检人数最多的广州市妇婴医院数据显示,从1994年到2003年10年间,广州市妇女乳腺癌发病率上升了10倍以上。患者年龄在31~50岁之间。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广州市淋病发病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测广州市淋病发病率的数学模型,为淋病防制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2004~2010年广州市淋病的发病率资料建立GM(1,1)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结果淋病发病率的GM(1,1)模型为Y赞t=332.2962e-0.099t+365.0636(t=1,2,……,n),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利用模型外推预测广州市2011~2013年的淋病发病率。结论运用此预测方法预测淋病年发病率较为方便适用,2011~2013年广州市淋病预测发病率分别为17.293/10万,15.6629/10万,14.1867/10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停止卡介苗复种前后儿童结核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停止卡介苗复种前后儿童结核病疫情变化情况。方法根据1994—2004年广州市肺结核病人登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病人发现工作的加强,全市活动性肺结核新发新登记率逐年上升,但5—9岁组从1995年的5.15/10^5到2004年的1.65/10^5,10-14岁组从1995年的5.82/10^5到2004年的6.10/10^5,儿童各年龄组的疫情并没有上升。结论停止卡介苗复种,没有引起广州市儿童结核病疫情的上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15—2019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与疾病负担现况及其变化趋势,并测算其早死概率,为广州市制定急性心肌梗死的预防策略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通过获取死亡数据和人口数据,计算死亡率及早死概率以了解广州市急性心机梗死死亡特征,并通过测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YLD)和早亡所致生命年损失(YLL)衡量疾病负担。结果 2015—2019年广州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粗死亡率由2015年32.16/10万上升至2019年41.21/10万,标化死亡率由22.29/10万上升至28.02/10万,早死概率为0.98%,年均增长率9.28%,YLL率、YLD率分别为3.50、0.17人年/千人,DALY率为3.67人年/千人。男性早死概率和疾病负担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广州市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负担加重。结论 关注老龄化影响对广州市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并加强对男性和60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2001~2004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州市自进入麻疹的疫苗时代以来,在人群中逐渐形成牢固的免疫抵御屏障,麻疹的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989~1999年广州市发病率波动在0.45~1.22/10万间.但2000年来麻疹每年的发病率都在2.0/10万以上,局部地区疫情有所回升.本文利用广州市2001~2004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的监测数据,从人群抗体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试图发现近年来广州市麻疹抗体的变化规律,为麻疹的控制乃至消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2年水痘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水痘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2年水痘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2012年共报告水痘110 76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4.10/10万。冬春季高发,3-6月、12月-次年1月为高发月份;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5岁儿童高发,发病率为556.90/10万;职业以学生为主。中小学和托幼机构是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场所。结论广州市水痘发病率高,疾病负担严重。建议将水痘纳入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于 1984年首次证实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疫源地 ,在以后每年的HFRS疫情监测工作中 ,仅在啮齿目动物中检出汉坦病毒 (HV)。本次试验从广州市某区捕获的 1只食虫目动物臭 (雄性、成年 )体内检测出HV抗原。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  2 0 0 1年 10月在广州市芳村区不同地方设点 ,共捕获小兽 80只 ,其中臭 4只 ,无菌剖肺 ,股动脉取血。1.2 血清来源  2 3份HFRS恢复期血清 ,10份来自广州市病人 ,10份来自市外各县 (市 )病人 ,3份来自省外病人 ;非HFRS病人血清和正常人血清各 10份 ;1例广州市病人双…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年报告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0例,本地感染病例765例,累计发病率为10.19/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9个区82个行政街(镇);全年本地疫情流行期为6月中旬至12月上旬,明显存在8-9月和10-11月两次发病高峰;共发生60起暴发疫情,其中10起暴发疫情对流行曲线的走势有较大影响,累计病例456例,占全年全市总报告病例数的59.61%;实验室监测表明2006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Ⅰ型登革病毒,各1例输入性病例,毒株分别为Ⅲ、Ⅰ型登革病毒。结论2006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流行,其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较广;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的可能性较大,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登革热在广州市已形成地方性流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李建杰  麦惠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5,(7):1168-1169,1178
目的了解广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甲肝的预防控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2005-2012年广州市甲肝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甲肝病例2 214例,发病率为2.45/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95/10万降到2012年的1.97/10万,病例高度散发。甲肝全年均有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之间,有发病高峰年龄后移现象。男女性别比为1.61∶1。职业以农民、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工人和民工为主。结论广州市甲肝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对重点防治人群要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甲肝疫苗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2001-004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市自进入麻疹的疫苗时代以来,在人群中逐渐形成牢固的免疫抵御屏障,麻疹的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989~1999年广州市发病率波动在0.45~1.22/10万间。但2000年来麻疹每年的发病率都在2.0/10万以上,局部地区疫情有所回升。本文利用广州市2001~2004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的监测数据,从人群抗体水平的角度进行分析,试图发现近年来广州市麻疹抗体的变化规律,为麻疹的控制乃至消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东省广州市中小学学生视力现状,为中小学学生近视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0年3月采用电子自评问卷通过问卷星的方式线上对广州市城中心、近郊和远郊地区共10所中小学抽取的10 416名中小学学生的视力下降和眼部症状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 广州市10 416名中小学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然γ辐射水平及其分布规律,估算其所致公众照射剂量。方法采用FD-71A闪烁辐射仪测量了广州市室内外天然γ辐射水平,计算了所致公众年有效剂量当量。结果室内天然γ辐射水平范围为9.66×10-8~27.5×10-8Gy/h,平均值为(17.61±2.61)×10-8Gy/h。室外天然γ辐射水平范围为6.59×10-8~28.39×10-8Gy/h,平均值为(13.32±2.86)×10-8Gy/h。室内外天然γ辐射水平所致公众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为1027.4μSv/a,所致公众集体年有效剂量当量为7450.8man.Sv/a。结论广州市天然γ辐射属正常天然本底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2010-2013年广州市各行政区域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并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以2010-2013年广州市恶性肿瘤登记数据和人口学数据为基础,将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作为疾病负担的主要评价指标,参照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方法估算广州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结果 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广州市居民恶性肿瘤发病率分别为256.22/10万和270.04/10万,死亡率分别为143.17/10万和148.01/10万。恶性肿瘤疾病负担DALYs分别为606 238.95和623 763.80人年,每千人口损失DALYs分别为37.63和37.81人年,中标DALY率分别为34.51‰和34.00‰。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最大的3个行政区是越秀区、海珠区和荔湾区,其DALYs共占全市比重的45%,最小为萝岗区。从化区最大疾病负担肿瘤为肝癌,其余各区为肺癌。结论 广州市恶性肿瘤疾病负担呈现新城区负担凸显、老城区高居不下的双重压力的特点,肿瘤防治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2009-2013年广州市越秀区手足口病监测数据分析其季节性分布特点,为防控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数据来自广州市越秀区公安分局,采用excel 2007软件,计算2009-2013年广州市越秀区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指标,采用Rayleigh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统计分析2009-2012年发病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 2009-2013年广州市越秀区每年报告的病例数分别为871,1973,2803,3102,3706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74.69/10万、168.73/10万、239.32/10万、264.85/10万、315.59/10万。总报告病例数中,5~7月份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48.3%。计算得集中度M=0.3314。圆形分布r=0.4376,平均角为α=183.0653°(109.4029°~256.7277°)(P0.01),即广州市越秀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时间为7月上旬,流行期为4月21日至9月17日,病例数与月降雨量、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流行期相吻合。结论 2009-2013年广州市越秀区手足口病发病具有一定季节性,发病高峰时间为7月上旬。集中度指标和圆形分布及气象因素结合可用于手足口病季节流行特征的描述,较能准确、定量反映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和流行期。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医用X射线诊断年频率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掌握广州市医疗照射单位的基本状况和X射线诊断的年频率水平。方法 按照"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调查方案的要求,对广州市272家X射线诊断单位进行普查、抽查和详细调查。结果 广州市现有从事医疗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1 622人;X射线诊断设备795台,CT机53台,磁共振10台;其中有30个单位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1996年和1998年广州市X射线诊断的年频率分别为554.8人次/千人口和640.1人次/千人口。结论 1996年和1998年广州市X射线诊断的年频率高于1985年该市年频率;1998年广州市年频率高于1985年全国年频率,接近于1994年世界I类水平国家X射线诊断的年频率。  相似文献   

18.
1997~2005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97~2005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5年广州市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2 95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6.23/10万,2004~2005年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中2005年发病最高,发病率为105.53/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6、7月份,分别占发病总数的13.37%和13.16%。病例主要分布在学生(50.46%)、幼托(23.68%)和散居儿童(12.95%),病例集中在0~14岁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87.12%;男性年平均发病率为44.25/10万,女性年平均发病率为27.80/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年广州市腮腺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降低学生和幼托儿童发病率是今后腮腺炎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4-2018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制订流腮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7年[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前]与2008-2018年(MMR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广州市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8年广州市流腮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5.74/10万,较2004-2007年的76.25/10万下降了53.13%。广州市各个区每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均在5-7月,高发年龄为5~9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1)。结论 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广州市流腮的发病控制效果明显。应继续落实MMR疫苗免疫接种策略,针对重点人群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流腮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于1984年首次证实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在以后每年的HFRS疫情监测工作中,仅在啮齿目动物中检出汉坦病毒(HV).本次试验从广州市某区捕获的1只食虫目动物臭NFDA6NFDA5(雄性、成年)体内检测出HV抗原.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1年10月在广州市芳村区不同地方设点,共捕获小兽80只,其中臭NFDA6NFDA54只,无菌剖肺,股动脉取血. 1.2 血清来源 23份HFRS恢复期血清,10份来自广州市病人,10份来自市外各县(市)病人,3份来自省外病人;非HFRS病人血清和正常人血清各10份;1例广州市病人双份血清,第1份为阴性,第2份滴度为1:3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