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色素p450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通过观察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了解细胞色素p450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并初步分析作用机制。方法:观察给予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或11,12-EET后,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范围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及TEA与glibenclamide对EETs作用的影响。结果:细胞色素p450抑制剂clotrimazole(0.9mmol/L)和SKF525A(0.54mmol/L)减轻、而外源性11,12-EET加重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范围及心肌超微结构病变;TEA与glibenclamide可拮抗11,12-EET的作用。结论:细胞色素p450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与EETs释放并开通钙敏感性及ATP敏感性钾通道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照观察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测定动物血浆中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EDRF/NO)、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浓度变化,并用光镜和电镜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作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1)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球结膜微循环异常;表现为A3、A4微动脉血管管径缩小,毛细血管交换距离增大。(2)血浆中EDRF/NO水平降低;(3)血浆TXB2、MDA水平升高,SOD、6-Keto-PGF1α下降;(4)光镜下:缺血区心肌组织细胞肿胀变性。电镜下:内皮细胞肿胀,部分毛细血管腔内有红细胞、白细胞附壁阻塞,线粒体肿胀,糖原颗粒减少。结果提示:心肌在较短时间缺血后再灌注(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后就可产生组织损伤,这可能与血管内皮受损,EDRF/NO合成释放减少,缩血管物质TXA2升高,血小板、白细胞粘附、聚集在血管内皮上,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等有关。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缺血/再灌注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进而引起组织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3.
心肌肽素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多肽类物质心肌肽素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在大鼠冠脉结扎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观察心肌肽素治疗性给药对缺血大鼠血浆中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心肌肽素治疗性给药能明显降低血浆CPK、LDH的活性与MDA含量,其作用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心肌肽素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治疗作用,提示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影响心肌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许多证据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局部增多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会对心脏产生进一步的损害作用。于是认为,如果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外源性AngⅡ势必会加重心肌的损害。然而,我们的研究却表明,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前随灌流液给予1nmol/L AngⅡ 5min灌流,然后再给5min正常灌流不但对随后40min缺血及20min再灌注的心肌没有加重损伤,反而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这种效应不被AT1受体阻断剂Losartan阻断。由此推测,缺血前给予少量的外源性AngⅡ有可能通过非AT1途径对心脏发挥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性预处理的某些过程有关,其意义和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兔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细胞是否凋亡及凋亡率的大小。方法 阻断左冠状动脉的左室支建立家兔心肌缺血模型 ,达到预定的缺血时间后 ,使血管再通 ,建立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探针标记 ,图像分析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呈现明显的心肌细胞凋亡征象 ,TUNEL检测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区出现心肌凋亡阳性细胞 ,平均凋亡率为 2 1 10 %。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凋亡机制有关 ,并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非心脏缺血性预处理对缺血 /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非心脏缺血性预处理包括非缺血性心脏预处理、远程缺血预处理和药物模拟性预处理。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有减轻心肌组织损伤 ,增强心脏收缩功能。对非心脏缺血性预处理的深入研究 ,不仅有助于阐明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机制 ,而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溶栓、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面,但这些治疗面临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损伤.炎性反应在心肌梗死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心肌微循环障碍、组织再灌注不良及白细胞浸润心肌等,最终会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心功能损伤.近期研究发现氢气通过抗感染、抗氧化损伤、减轻凋亡等机制对心血管疾病具有治疗作用[1],并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心肌功能障碍及细胞凋亡.本实验探讨炎性因子在饱和氢盐水治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许多证据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被激活,局部增多的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会对心脏产生进一步的损害作用。于是认为,如果在缺血再灌注前给予外源性Ang Ⅱ势必会加重心肌的损害。然而,我们的研究却表明,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前随灌流液给予1nmol/L Ang Ⅱ 5min灌流,然后再给5min正常灌流不但对随后40min缺血及20min再灌注的心肌没有加重损伤,反而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这种效应不被AT1受体阻断剂Losartan阻断。由此推测,缺血前给予少量的外源性Ang Ⅱ有可能通过非AT1途径对心脏发挥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性预处理的某些过程有关,其意义和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心肌缺血后处理组(MIP)和肢体缺血后处理组(LIP)。缺血前、缺血后及再灌注结束后分别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CK)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结束后,测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心肌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 结果:MIP和LIP组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低于Con组(P﹤0.01);再灌注180 min末血浆CK活性检测证实心肌梗死面积的这种差异;MIP和LIP组再灌注180 min末MDA含量明显低于Con组(P﹤0.01);MIP和LIP组中性粒细胞在缺血心肌的聚集程度,即组织MPO活性(U/100 g)均明显轻于Con组 (P﹤0.01)。 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前肢体短暂缺血具有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这种远隔器官缺血后处理心脏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活性氧的损伤及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金属硫蛋白参与单磷酰脂A预处理的大鼠心脏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单磷酰脂A的心脏保护作用与诱导金属硫蛋白产生之间的关系,本实验在大鼠离体灌注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了MLA预处理24h后,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MT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MLA预处理增加心肌MT含量达4.6倍,并增加了对I/R抵抗,表现为改善了心功能和增加了心肌能量储备及抑制心肌酶和肌红蛋白的漏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实验性不同时段的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是否致心肌细胞凋亡、凋亡率的大小及不同的缺血时间与凋亡率的关系。方法 阻断左冠状动脉的左室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 ,达到预定的缺血时间后 ,使血管再通 ,建立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探针标记、图像分析和统计处理对缺血灌注损伤区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和原位未端标记 (TUNEL)检测发现在经历了不同的缺血时间后 ,再灌注均可致心肌细胞凋亡 ,但不同的缺血时间后再灌注致心肌细胞的凋亡率不同 ,实验Ⅰ~Ⅲ组平均凋亡率分别为 3 2 7%、18 4 3%和 2 0 2 8%。缺血时间越长凋亡率越高。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与凋亡机制有关 ,且凋亡率的大小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能与心肌的缺血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方法,以停灌30分钟,再灌注20分钟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模型。三七总皂甙(PNS30mg/L)和绞股兰总皂甙(GP,30mg/L和50mg/L)显著降低不可逆室颤发生率,50mg/L的GP显著抑制心肌LDH释放,PNS和GP显著提高缺血再灌心肌SOD活性,GP明显降低其MDA水平,PNS明显降低心肌钙含量。在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室支2小时,再灌注30分钟所造成的心肌缺血再灌损伤模型中,珠子参总皂甙PJS,250mg/kg)和PNS(200mg/kg)轻度改善缺血再灌后的左室功能,显著降低再灌后血浆LDH和CPK水平,明显减轻心肌钙聚积。以上结果表明:PJS,PNS和GP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PJS和PNS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拮抗钙有关,GP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羟苯氨酮保护麻醉猫心对抗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确定羟苯氨酮对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抗作用。方法建立麻醉猫心冠脉前降支阻断30 min,再灌60 min的模型,从心脏血流动力学、心外膜心电图(Epi-ECG)、心肌能量代谢、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肌酸磷酸激酶(CPK)与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等方面评价羟苯氨酮的保护作用。结果静注羟苯氨酮2.0~8.4 mg/kg剂量依赖性地减慢心率(HR),降低血压(MAP)、心脏作功和外周血管阻力(SVR),减轻以Epi-ECG ST段升高为指标的心肌缺血反应,对抗再灌注引起的缺血区心肌三磷酸腺苷(ATP)与磷酸肌酸(PCr)含量及ATP/Pi、PCr/Pi比值减少和血清MDA含量、CPK与GOT活性升高,并使之保持在正常水平。结论羟苯氨酮明显保护在体心脏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4.
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及凋亡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实验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方法 选家兔 6只 ,阻断左冠状动脉的左室支建立心肌缺血模型 ,达到预定的缺血时间后 ,使血管再通 ,建立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透射电镜、原位末端探针标记 (TUNEL)对不同损伤区心肌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区呈现明显的心肌细胞凋亡征象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交界区可见心肌细胞凋亡的早期征象 ,TUNEL检测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区出现较多的凋亡阳性细胞 ,而损伤交界区出现较少的凋亡阳性细胞。结论 心肌细胞凋亡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特征 ,这与心肌的缺血性损伤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5.
菊米提取液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菊米提取液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观察心脏收缩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结果:(1)菊米提取液(0.5、1.0、2.0 g/L)灌流心脏后,左室发展压(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LVDP)、最大左室收缩/舒张速率(maximal rate of increase/decline in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和冠脉流量增高。(2)菊米提取液可浓度依赖性增加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3)在缺血前(预处理)或再灌注早期给予0.5 g/L菊米提取液,均可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收缩功能下降,并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预先给予L-NAME,可取消菊米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菊米提取液具有强心作用。菊米提取液能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依赖于NO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冠心病心肌缺血和缺血再灌注的相关研究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 方法: 采用不同的缺血时间和再灌注期不同的灌注模式,评价小鼠离体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的功能状态。 结果: 短暂(5 min)的全心缺血,不能导致小鼠离体工作心脏足够的缺血性损伤;全心缺血30 min使小鼠离体工作心脏产生一定程度的心肌缺血性损伤,再灌注初期(5 min)借助于朗道夫(LF)模式才能建立稳定的小鼠离体工作心脏再灌注模型;过长(60 min)的全心缺血,即使再灌注初期LF模式灌注也不能使小鼠离体工作心脏恢复有效再灌注。 结论: 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初期(5 min)LF模式然后工作心脏(WH)模式灌注,是小鼠离体工作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的理想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益母草治疗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观察益母草对心肌缺血或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等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益母草治疗组。治疗组兔、5 2例冠心病及 3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 ,用益母草注射液静滴治疗。 5 4例心肌缺血患者用益母草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兔缺血及再灌注的心功能 ,心肌酶释出明显改善 ;血浆及心肌组织的丙二醛含量降低 ,血浆及心肌组织SOD、全血GSH Px、心肌组织ATP酶活性高于对照组 ,心肌组织Ca2 +含量低于对照组。心肌缺血患者用益母草治疗后 ,症状、体征、心电图、血脂、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明显改善。结论 :益母草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疗效。其机制与减少氧自由基及细胞内钙超载对心肌细胞损伤、改善缺血区心肌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心肌氨基酸的影响及牛磺酸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可出现一系列损伤性变化,其中形态结构变化,各种酶与离子的改变都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利用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再灌注损伤后心肌中17种游离氨基酸的变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变异型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P<0.05。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和释放的一种强烈的收缩血管平滑肌的多肽物质,ET参与了心肌缺血、高血压、休克、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病过程。本文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浆E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危险因子首先使内皮细胞损伤,继而活化的血小板粘附于损伤处并释放出生长因子,这种生长因子可能包括内皮细胞产生的具有促有丝分裂作用的缩血管肽,而内皮素也可能是一种生长因子[1],是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因子。冠心病时由于血管内皮损伤,产生过量的ET,促进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与增殖,因此内源性ET可能作为增殖因子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物之一[2]。本文结果与上述报告相符。本文观察到变异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ET水平差异显著(P<0.05)。ET虽有强烈的冠状动脉收缩作用和心肌损害作用,但在机体内,与内皮舒张因子(EDRF)和前列环素(PGI2)保持平衡,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3]。由于这种平衡的异常,ET含量增高,可能成为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变异性心绞痛发作的原因。急性心肌梗塞(AMI)时ET水平明显升高,本组17例AMI与冠心病心绞痛组比  相似文献   

20.
内皮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心、脑、肝、肾等器官均有表现。由于内皮细胞(EC)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及生理特点,对钙稳态、血凝稳定以及缺血再灌注稳态等的维持都有重要作用。EC不仅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器官,而且是氧自由基产生的主要部位,同时又具有抗氧化作用。在体、离体器官缺血再灌损伤模型以及缺氧处理分离培养的EC研究均表明:缺血再灌可引起EC代谢、功能的改变,进而引起EC损伤甚至死亡。本文从活性氧的产生、高钙负荷、炎性介质、细胞粘附等方面阐述血管EC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发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