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理适应与自我接纳对95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路径,以期为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东某综合性大学2014级879名大一新生作为被试,在入学2个月后进行现场测试,分别采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症状自评量表以及自我接纳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总分与人际关系因子的得分性别差异显著(t=-2.43,P0.05;t=-2.66,P0.01),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独立生活维度,文科生的困扰明显多于理科生(t=3.50,P0.001);学习方法上,独生子女的困扰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t=3.10,P0.01);而在资源利用、人际关系以及心理适应总分上,非独生子女的困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3.73,P0.001;t=-2.67,P0.01;t=-2.03,P0.05);2心理适应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得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接纳各因素得分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接纳水平与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16~0.51;P均0.05)。回归分析表明,自我接纳总分、抑郁对新生心理适应水平有较强的预测性;3经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自我接纳在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适应通过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结论:95后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在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适应通过促进自我接纳而抑制其心理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对陕西省12所高校953名大一农村独生子女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重度心理问题检出人数占农村独生子女总人数的12.38%;农村独生子女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和依赖6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所在地的独生子女(焦虑F=2.78,P0.01;抑郁F=18.01,P0.001;自卑F=19.72,P0.001;社交退缩F=22.49,P0.001;性心理障碍F=8.17,P0.001;依赖F=20.82,P0.001);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中,在焦虑和冲动维度上女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焦虑t=-2.68,P0.01;冲动t=-2.20,P0.05),仅在性心理障碍维度上男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20,P0.05);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压力呈正相关,其中来自日常生活和社交的应激源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更大。结论:农村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独生子女,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新生适应教育时应加强对该群体的关注,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非独生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分析非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利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对某大学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和研究生新生共12776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t=6.776,P0.001)。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第一类(有较严重心理问题)比例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δ*=4.3,P0.001)。进一步对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发现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非农村生源的非独生学生(t=6.128,P0.001)。来自贫困家庭的非独生大学生UPI分数显著高于非贫困的非独生学生(t=5.526,P0.001)。汉族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UPI得分与非汉族的非独生学生没有差异(t=0.223,P=0.823)。以性别(男vs.女)、学历(本科生vs.研究生)、家庭排行(大子女vs.中间子女vs.小子女)为自变量,对非独生子女的UPI总分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1,6032)=13.317,P0.001,η2=0.002),女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研究生(Δ=1.432,SE=0.412,P=0.001),男生无此差异。女本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本科生(Δ=2.162,SE=0.378,P0.001),而女研究生与男研究生的差异并不显著。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UPI得分最高,既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大的得分(Δ=1.795,SE=0.779,P=0.064),又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得分(Δ=2.161,SE=0.839,P=0.030)。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得分边缘显著地高于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的得分(Δ=1.942,SE=0.826,P=0.056)。结论:非独生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独生子女差,在非独生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农村生源的大学生低,贫困生的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贫困的低;对于本科新生而言,女性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的低;女性研究生非独生子女健康水平比女性本科生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排行中间的女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比排行最大和最小的女本科生都低。排行中间的男研究生比排行最小的男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运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对291名大学新生(少数民族学生161人)进行调查。结果①汉族新生的生理适应、情绪适应、生活适应和总体适应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F=24.96,3.94,12.48,6.69;P<0.001,0.05,0.001,0.01);②非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生理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总体适应均高于于独生子女(F=16.76,6.99,9.11,7.19;P<0.001,0.01,0.01,0.01);③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情绪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和总体适应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收入高的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得分高于收入低者(F=3.785,3.627,8.136,5.689;P均<0.05)。结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比汉族学生较差,非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好于独生子女学生,家庭收入相对较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的差异。方法:选取我市部分学校中学生265人为被试,实施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量。结果:(1)非独生子女学生SCL-90总分及强迫症状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低于独生子女(t=-2.77,-4.091,-2.812,-2.239,-3.082,-3.132;P0.05),并且存在显著差异;(2)非独生子女学生在精神质因子得分上低于独生子女(t=-3.483;P0.05),并且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显著差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学生在人格倔强性方面显著强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6.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SCL-90及EPQ对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睡眠障碍诊断和睡眠质量评定量表(SDSE)、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543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评。结果:独生子女SCL-90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总分以及阳性项目数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SDSE除睡眠量因子无统计学差异以外,其他各因子的得分非独生子女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EPQ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除情绪性分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以外,其他各分量表得分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大学阶段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非独生子女,两者在人格特征上也存在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大学新生幸福感的一般状况,探讨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 B)对400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新生总体幸福感得分为(110.56±12.51),不存在性别(t=1.756,P>0.05)、城乡(t=1.511,P>0.05)、家庭收入(F=2.283,P>0.05)的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幸福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873,P<0.0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新生的幸福感存在显著性差异(F=125.945,P<0.001),心理健康水平与幸福感存在中度正相关(r=0.685,P<0.001)。结论大学新生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抑郁因子对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河北联合大学305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生源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在情绪智力的各个维度以及总分上均无差异;②不同性别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2.290,P0.05;t=2.109,P0.05;t=2.084,P0.05);不同生源地在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以及适应性总分上存在差异(t=3.473,P0.05;t=4.295,P0.05;t=3.368,P0.05);独生子女在满意度维度上高于非独生子女(t=2.213,P0.05),在情绪适应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t=2.790,P0.01);③大学新生情绪智力与适应性各维度及总分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554,P0.001)。结论大学新生的情绪智力的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医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掌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对1173名医学生进行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医学生心理弹性总均分为(4.03±0.39)分。心理弹性各维度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家庭凝聚力、自我效能、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和社会资源。女生在家庭凝聚力(t=-4.251,P0.001)和自我效能(t=-1.995,P0.05)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女生(t=2.486,P0.05)。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效能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t=-2.065,P0.05);独生子女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765,P0.01)。来自城市家庭居住地的医学生在社交能力维度得分高于来自农村家庭居住地的医学生(t=2.785,P0.01)。不同年龄阶段的医学生在心理弹性(F=3.478,P0.05)、家庭凝聚力维度(F=2.659,P0.05)、社交能力维度(F=2.832,P0.05)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心理弹性和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和年龄对医学生的心理弹性有一定的影响。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人格特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人格量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对198名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医学新生中处于成就型同一状态的人最多(43.1%),其次是弥散型(30.9%)。②男生的成就型同一状态得分高于女生(60.7±13.8/53.9±11.4,P<0.001),男生更为坚韧、利他、随和(45.2±6.2/43.1±6.0,23.1±5.6/20.2±5.7,27.4±3.4/26.2±3.3,P≤0.01),强迫症状更明显(16.7±5.7/15.1±4.8,P=0.025);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更多地处于成就型同一状态(59.2±12.1/54.5±14.0,P=0.017),更为活跃(53.0±8.8/49.3±10.0,P=0.005),心理症状得分与非独生子女无显著差异(P>0.406)。③成就型同一性与抑郁、依赖呈负相关(r=-0.17~-0.24);弥散型与抑郁、社交退缩、依赖、冲动呈正相关(r=0.15~0.34)。④活跃、随和、坚韧与几乎全部维度的心理症状呈负相关(r=- 0.16~-0.56)。结论:医学新生有近半处于成就型同一状态,促进大学新生形成成就型的自我同一状态,培养活跃、随和、坚韧的人格品质,将有助于减少心理症状,促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状况与第一学年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某二级本科院校2783名大一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与第一学年学业成绩(包括平均成绩和班级排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大一新生中有17.75%的学生心理异常,男女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业成绩上都有显著差异(P<0.01或0.001),UPI第二类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优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学生;②UPI的精神分裂、抑郁症、神经症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83,0.73,0.97;P均<0.01),成绩越优秀的学生在UPI多项因子上更容易出现问题,这种相关性在男女生之间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间有差异;③性别、UPI的神经症和躯体症状因子这3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大一新生平均成绩的21.8%的变异量。结论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且有群体差异。  相似文献   

12.
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2007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刚入学的某高校大学新生进行整体施测,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类学生”共有230人,占施测总人数的11.6%。经X^2检验,“一类学生”中,男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低于女大学生(P〈0.01)。文、理科及艺术、体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2007级大学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和学科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连续5年来陕西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应激状况及其发展特点。方法使用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对陕西高校连续五级新生(共52594人)进行测试。结果①五级新生心理应激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4,52589)=1959.49,P0.01);②不同性别新生的应激状况差异明显,男生压力大于女生(F(1,52592)=92.39,P0.01);③理工、文史、文体艺术3类专业新生的心理压力依次显著增大(F(2,52591)=232.45,P0.01);④新生应激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F(3,52590)=71.32,P0.05)。结论连续五级新生心理应激总体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可依据学生的性别、专业和来源地等特点推测该类学生总体心理应激特点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特点及其与自我调控的关系。方法运用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和自我调控问卷,对西安市3所普通高校大一~大四年级的65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F(1,643)=2.89,P0.01)和年级差异(F(3,643)=4.16,P0.001),并且学习适应和情绪适应2维度上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F(3,643)=2.696,P0.05;F(3,643)=3.932,P0.01);2社会适应与自我调控各维度间存在显着相关(r=0.132~0.600);3除投射调控维度外,自我调控各维度能显著预测社会适应(β分别为:-0.30、0.43、0.24,P0.001)。结论自我调控能够显著的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海军新兵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性,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和《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对204名海军新兵开展调查。结果①海军新兵采用不同应对方式的顺序依次是: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和自责;②独生与非独生新兵在成熟型及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t=-2.71,2.63;P0.01),不同文化程度海军新兵在成熟型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t=-2.16,P0.05);③不同文化程度海军新兵心理弹性总均分存在显著差异(t=-2.10,P0.05);④海军新兵的心理弹性水平与成熟型应对方式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8,P0.01),而与不成熟型应对方式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7,P0.01);⑤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弹性对成熟型应对方式的变异解释率为23%,对不成熟型应对方式的变异解释率为22%,结论海军新兵的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海军新兵更多地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对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军医学员的心理特点;追踪分析军医学员在校期间的心理水平发展情况。方法应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比较一年级军医学员相对于一年级其他专业学员的心理特点;比较在校不同年级军医学员心理水平的差异;并对一年级军医学员每隔半年进行追踪测试直到实习前。结果 1和其他专业学员相比,一年级军医学员的UPI总分、F1、TAI、N分高于护理学员,E分低于护理学员(Z=10.62,9.83,11.78,13.67和16.73,P0.05);2和三年级军医学员相比,一年级军医学员F2、F5、F7得分较高(F=4.21,3.12和5.18,P0.05);3在观察的2年中,一年级军医学员UPI、SCL-90分值逐渐下降(H=40.96和64.65,P0.05)。结论在军医大学的各专业学员中,军医学员的心理水平并不高;在校学习期间,其心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呈"阶梯"式上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灾难经历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新生适应、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选取某大学2010级全体新生4740名,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量。结果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3%,新生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59,P<0.01),经历灾难与未经历灾难新生心理健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01,P<0.01),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亲人受伤状况主效应显著(F=3.436,P<0.05),财物主效应不显著(F=1.646,P>0.05),交互效应也不显著(F=1.839,P>0.05)。结论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灾难经历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中亲人受伤情况是影响经历灾难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结构及常模进行验证。方法使用SCL-90随机抽取广州地区41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SCL-90各因子信度为0.685~0.873,结构效度拟合指标为GFI=0.966,NFI=0.980,CFI=0.987,RMSEA=0.047,χ2/df=2.767。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普遍低于大学生常模,但都高于全国常模(P〈0.01)。躯体化、焦虑、恐怖因子和总分的年级差异显著(F1(2,411)=7.182,F2(2,411)=7.785,P〈0.01;F3(2,411)=3.447,F4(2,411)=3.636,P〈0.05),除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7个因子及总分的文理科差异均显著(P〈0.05,P〈0.01)。结论应对SCL-90的常模进行权威修订。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三年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二年级学生,理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文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新生SCL-90异常因子与心理问题严重者(≥3)分布情况,不同类型大学新生在SCL-90因子分上的差异及家庭因素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民办高校新生基本资料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西北地区某大城市中随机选取某民办高校08级新生113名进行测量。结果 1在SCL-90因子中,检出率最高的因子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并列第3),至少1个因子≥3的学生总体检出率为15.04%;2不同性别的新生仅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41,P0.05);来自不同生源地的新生仅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3.35,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SCL-90各因子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1.57或0.50,P0.05);3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家庭因素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影响(F=1.49或0.02,P0.05)。结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者未来应探讨新生个体内的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学校因素或社会微环境对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